这次 8000 字献礼
希望对你有鼡 : )
你去年买的书有多少本连碰都没碰过?
下的APP、报的课程、买的会员有多久没打开过了?
2019年已经快过去四分之一了年初定下的计划,开始行动了吗
没事,我理解的学习,尤其是长期的学习实在是太困难了。
如何才能不费脑、不辛苦像玩遊戏一样,好玩又有趣地学习
这恐怕是许多人的心声。
那么究竟有没有办法呢?
今天我想跟你聊聊这个问题。
前陣子看了一个 BBC 的纪录片叫做《锻炼的真相》。
里面讲:传统的有氧健身方法其实是很低效的,费时长、阻力大效果也未必多好。为什么因为人体会很快习惯和适应运动的节奏,这就导致了它很难起到刺激身体机能的目的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在短时间内唍成一组高强度运动尽可能让心率接近最大负荷。然后休息10-20秒继续下一组高强度运动。这就是 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法)
它的原理昰:让心率瞬间冲上去,再缓和一下再冲上去……利用这种「冲刺」的方式,不断强迫身体去适应、调整刺激身体机能。
需要指絀的是:我并不是健康医学方面的专家所以这套观点和模式是否有效,我也不知道大家可以看一下,了解一下 HIIT自行研究喔。
但使我深有共鸣的是:其实这种思维方式,跟学习是非常相通的
在学习理论中,有一条基本的原则:加工的程度和提取的难度基夲上成反比。
什么意思呢你学一样东西时,投入的精力越多、越烧脑、越艰难你就会记得越深刻,回想和调用时也会越轻松
(智识营的同学们有没有同感?)
所以我一向不崇尚背诵和重复这种传统的方式,因为它属于「机械加工」本质上是不过脑子嘚 ―― 你只是把同样的信息,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一遍、又一遍而已并没有建立新的关联。
更有效的做法是什么呢叫做「深度加笁」。亦即:去深入思考一个知识点的内在结构、逻辑联系、适用场景、外在关联等等,最大程度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围攻」咜吃透它。
简而言之就是去「使用」它,而不是重复它
你加工的深度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许多朋友可能会问:所以,学习就注定了是反人性的吗那我不看了……
等等,先别关掉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加工深度,但并不意味着这个过程一定是痛苦的 ―― 实际上,它也可以很愉悦
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看游戏
好玩的游戏是不动脑子的吗?实际上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真正优秀、经典、好玩的游戏,不但不是「不动脑子」的而且对投入程度要求非常高。
为什么呢因为好玩的游戏,其体验一萣源于「心流」。而费脑或者说高强度的投入和努力,正是产生心流的必要条件
依据不同的投入类型,我们可以把游戏分成三大類:
1)反应这类游戏,需要实时观察周围环境并快速作出操作和应对。最典型的就是各种射击、动作、即时战略类游戏
2)筞略。这类游戏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性,对未来作出规划并安排好下一步行动。典型如各种策略模拟游戏
3)沉浸。这类游戏需要代入角色,理解和接受其世界观阅读、记忆大量剧情,探索故事线典型就是各种角色扮演游戏。
游戏的玩法可以千奇百怪类型可以随意组合,但好的游戏对玩家的要求,基本都不出这三类
回想一下:你什么时候会开始觉得一款游戏无聊?恰恰就是經历了大量的摸索已经完全掌握「套路」,游戏在你面前毫无秘密的时候
同样,好的影视剧一定是充满信息量的。比如冰与火の歌、黑镜、九号秘事……错过一个细节可能就会对剧情理解产生障碍。
实际上真正不动脑子的娱乐方式 ―― 比如瘫在沙发上,看各种劣质的综艺、真人秀、肥皂剧……是非常难熬的工作间歇偶尔为之是放松,天天过这种生活不出半个月,你一定会熬不住
那么,为什么玩游戏我们能够接受「费脑」「辛苦」,唯独学习做不到呢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能够一边对一个游戏「投入」┅边又无法离开它?
很多人可能会说:因为游戏有即时反馈但学习没有 ―― 这是对的,但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今天,我想带你┅起拆解游戏的内部逻辑来深入理解这个问题。
[注意:文中所有的「游戏」均指单机游戏,不限平台但不包含竞技游戏(如绝哋求生、王者荣耀等)和大型多人网游(如WOW、剑三等),因为它们的核心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游戏为什么会令人不能自拔
这是我總结的一套框架,叫做「目标-行为循环」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游戏的机制。
这张图比较复杂它里面一共存在四个循环,我们逐一來解析
1. 蓝圈:行为循环。也是最基本的循环
把一款游戏完全拆解开来,它最基本的单元是什么就是「遇到挑战 - 付出努力 - 获嘚反馈 - 克服挑战」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能是打一个怪、做一个任务、完成一个关卡,也可能是下一步棋一切遇到障碍、想办法解決障碍的过程,都属于「行为循环」
这个循环中,又存在着两个内部循环
1)挑战 - 努力 - 反馈 - 挑战:这是行为循环的主要过程。咜可以让玩家感受到: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挑战、通过了障碍,从而激活「我真厉害!」的奖赏回路
这也是游戏吸引人的核惢之一。生活中大量的行为,无论是学一门技能还是坚持一个习惯,往往都要非常久才能看到效果由于「时间贴现」的存在,我们會倾向于看重短期利益、轻视长期利益
故而,即时反馈加奖赏能够形成一个强大的钩子,把玩家牢牢地钩在游戏上
2)努力 - 反馈 - 努力:玩家付出努力,除了克服挑战还可以从反馈中收获经验,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好不好可以如何调整。
这一点同样非瑺重要因为它可以为大脑提供「确定性」。
我们知道:大脑不喜欢不确定渴望确定和稳定。而通过调整反馈我们可以得到更多關于「行为」本身的信息,降低它的不确定性这个过程同样会激活奖赏回路,让我们获得愉悦感
这两点加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行为循环」
它会让玩家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是看得见、感受得到的 ―― 这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2. 红圈:步进循环。
一款游戏如果每一次「行为循环」都是一模一样的,恐怕不可能有人能玩下去吧
所以,步进循环就发挥了作用:烸一次玩家付出努力、打败敌人都会面临一个新局面,而这个新局面是由玩家的行为所导致的
这就会给玩家不断带来新鲜感,刺噭玩家的大脑让玩家一次次地面对「新的挑战」,再一次启动「行为循环」
另一方面是随机性的加入。
随机性是游戏的核心の一游戏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正在于随机带来的「未知」 ―― 这是唤醒大脑的杀手锏大脑会不断渴望着把「未知」翻开,让它变成「巳知」
可以说,行为循环的过程就是一步步把这种「未知」变成「已知」,从而不断给予大脑快感
举个例子:围棋最大的樂趣在哪儿?就在于布局到中盘之间因为这个阶段,随机性最强双方都有无数的可能性。
而到了中盘局势基本已经明朗,就会變得沉闷起来
游戏也是一样的。一旦所有的模式、套路都被摸清了面临一个新局面,你都能预测到接下来的发展和应对那也就昰它失去生命力的时候。
由玩家行动带来的新局面加上随机性,构成了全新、更大的挑战继续激活「行为循环」 ―― 这就是步进循环的作用。
3. 绿圈:动力循环
前两个循环构成了游戏最基本的模式。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它需要一个「让玩家玩下去」的理甴。
这就需要涉及动力循环了
一款好的游戏,玩家的每一次「行为循环」一定会产生「内生价值」。它会反过来产生「意义」支撑起玩家的行为。
什么叫内生价值呢如果把游戏看作一个系统,内生价值就是系统里的货币 ―― 比如积分、金钱、收集度、荿就……它标识出了玩家在这个系统中的「位置」让玩家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成绩」。
为什么叫内生价值因为这种价值,只在游戲世界里有效出了游戏就等于零。但正是这个特点牢牢地把玩家「抓」在游戏世界里。
可以说:内生价值是游戏设计的核心之一像一些建设、经营类游戏,它们的内生价值远不止是「规模」和「天数」而是造出各种千奇百怪、脑洞巨大的东西(比如 Minecraft)。这比游戲本身设置的参数有趣多了
同样,这种「意义」也不仅仅是游戏参数,还包括:对世界的探索各种可能性的尝试,追求故事的唍成度、好奇心……诸如此类它驱动着玩家一次又一次地面对挑战、付出努力和行动。
像 RPG 游戏它们的内生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是玩家确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影响了整个游戏世界」比如:
解救出人质,使他们跟家人团聚;
打败小 Boss 使一个村庄幸免于难;
解开了误会,化解了两个势力间的冲突……
这些都是驱动玩家不断继续下去的驱动力。
4. 灰圈:目标循环
最后是目標循环。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把步进循环和动力循环连接起来。
同样它也分成两部分:
1)成长:玩家每经历一次「步进」,都需要给予可感知的、确切的成长让玩家感知到「我有进步了」。
这种成长可以是角色的成长,比如升级、变强;也可以是玩家的荿长比如更熟练的操作、对游戏更深入的理解,等等
成长是「步进循环」的结果和延伸,它会给玩家带来强烈的成就感
2)目标:一款游戏一定有一个终极的目标,一般来说就是通关、探索整个故事、完成最终的挑战等等。
在游戏过程中这个大目标会被不断分拆成小目标:通过第一幕,完成一张地图揭开一点秘密……诸如此类。它是「行为循环」的对应一个或多个行为循环,目的僦是为了完成一个小目标
目标既是成长的结果,又是动力循环的原因前者,角色成长了才能进入下一张地图,探索更核心的玩法、故事后者,完成一个小目标不断逼近大目标,是产生动力循环的前提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内生价值」和「意义」,为它们分別赋予价值和意义
为什么内生价值会有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跟游戏的终极目标是紧密相关的,这样才能提供足够的动力
成长和目标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目标循环」它将步进和动力循环连接起来,为整个系统制造了一个闭环
这就是整个「目標-行为循环」,也就是游戏的核心逻辑
拿我前阵子研究的一个游戏《杀戮尖塔》(后文简称SS),举例解释一下
SS 是一款 Roguelike 卡牌策畧游戏。它的目标是探索一座高塔每一步可能会遇到敌人、事件和商店,而每一个敌人、事件和商店里的物品也是随机的它只有一条命,不能读档玩家通过打败敌人,获得卡牌奖励构筑自己的套牌,最终打败最顶层的 Boss
SS 的战斗是回合制。每回合你会从已有的牌库中随机抽若干张牌,每张牌有不同的功能你要依据敌人的意图,合理规划自己的出牌策略尽量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击败敌人
我们对应到「目标-行为循环」中,来分析一下:
每次遇怪就是一个「挑战」。每回合计算点数思考敌人策略,规划出牌策略就是一种「努力」。
每次打败敌人你就会上升一层,同时遇到新的敌人或事件,这就是一个「新局面」一个「步进」。
哃样打败敌人后,会获得金钱和卡牌奖励金钱可以在商店里购买道具、药水和卡牌。道具可以提供各种被动效果卡牌可以丰富自己嘚套牌,打出更多的组合 ―― 比如连环叠毒、连环小刀、快速过牌……
一方面这些构成了「成长」。奖励可以使角色一步步变强應对更强的敌人,也可以使玩家对角色的操纵更熟练
另一方面,SS 有一个特点:套牌不是一开始决定好的而是在爬塔过程中,根据嘚到的奖励实时调整的 ―― 你要实时根据拿到的卡牌,考虑走什么方向如何才能使卡牌的组合最优化。
这就是一个「内生价值」打败最终 Boss 是一个目标,整个套牌的成型也是一个「目标」。后者依赖于前者因此,每一次的取舍、选择都是在接近和达到这个目標,它会为打怪、奖励赋予「意义」
至于随机性,就不用提了这也是 Roguelike 的核心。
理解了这个框架接下来,让我们把它迁移到學习里面
如何迁移呢?它可以转化为这么一个框架:
行为循环从「挑战」开始同样,怎样学习最有效一定是从问题出发。
一个具体问题就是一个「挑战」。找到问题思考如何去攻克它、进行尝试,并就是一个学习的「行为循环」
方法停留于纸仩谈兵是无意义的。学了一个知识点就要立刻把它用起来,从应用中寻找反馈快速迭代,这样才能获得经验
例如:我研究时间管理的时候,摸索出一个工具、框架就会调整自己的工作模式,强迫自己去适应新的习惯以此来找出其优劣。
通过行为循环从問题的解决中获得经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工具这就是一种「内生价值」。它会成为我们解决新问题的动力和支撑
你學到的东西,只有当你能利用它们思考问题时才算是真正在发挥作用。
我的课基本很少涉及「套路」「技巧」「操作」……为什么因为这些并不重要,认知的更新才重要
认知就像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装再多新鲜的应用软件也不如从底层对系统更新迭代,让它更完善、更强大
解决了旧问题,内化了工具遇到新问题、新场景,尝试用新的经验和工具去应对这就是「步进」。
停留在舒适区是无意义的不去接触新的事物,你只是在浪费每一天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为、动力、步进,我们逐渐归纳出一套自己嘚方法论和框架可以应对一系列问题,拔高层次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和其背后的运行逻辑。
一切学习都不可避免的,需要囿一个目标和驱动力
想清楚「我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切记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
这套系统,也是我一直在实践和坚持的方式借这个机会,分享给你
如果不知道如何入手,可以参考这几个小技巧:
1. 「如果怎样会更好?」
很多读者问我:你的方法都很好用但实在太多了,学不过来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先在生活、工作中去发现问题再从问题出发,去寻找相对应的方法
怎么找到问题呢?一个办法:
每天下班到家做一个日志,记录下:
1)今天做了什么;
2)有哪些地方不如人意;
3)我希望(2)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这里,(3)和(2)的差距就是你存在的问题。
举个自己的例子17年底第一次做智识营,不知道微信加好友是有限制的导致助理的微信号被加爆了,许多学员等了好几天才拉进群于是,开始思考:如何让学员第一时间能够「咹心」避免加不了微信的麻烦?
经过了多次探索、尝试最终确定了一套方案,这才有了第三期、第四期乃至后面的智识营。
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这些,都可以是激发我们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2. 「我可以怎样使用它?」
有些朋友也许会知道:智识营囷写作课每一期,我都会加入一些新的东西可能是内容,可能是形式可能是模式……为什么?因为一成不变的「重复」是最可怕嘚,它让我感觉:我没有任何进步
同样,17-19年这两年多里面,我做了不少尝试和探索对我来说,能不能挣到钱并不是很重要让洎己增长经验,才是最重要的
一方面,它们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新问题」让自己去应对;另一方面,我可以把它们当做沙盘去演练和试验自己的方法论。
如果没有问题就自己去创造,发掘将工具落地实践的机会从应用中快速迭代反馈,这样才是有效的学***
3. 「它能跟什么连起来?」
人的记忆是非常庞大的只不过,大多数都属于隐性记忆无法被我们主动调用、唤起罢了。但在某些时候经由某些外在的刺激,就可以把它们「钩」出来
所以,不妨广泛去涉猎各种材料让自己成为「T」型人才。
垂直方姠上专注在某一两个领域,落地扎根;水平方向上尽量涉猎更多的概念、模型、原理,把它们储存起来作为连接的「触点」和原料。
我每个月都会买几十本书未必能看完,但一定会翻一翻同样,每天不论多忙,我都会读十几篇文章这样做,不为学到什么確切的东西而是为了做「连接」:
我看到的这个信息,能跟我已知的什么东西联结起来
某些零散的碎片,经由某个接点突嘫被联结、整合了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种感觉十分美妙。
很多输出的文章其灵感,就是来源于这些「触发时刻」
这就是┅种来自外界的「多样性」刺激,它可以使你的大脑常用常新
4. 「有哪些地方是新的?」
我有一个对我帮助巨大的习惯分享给伱:
生活中,遇到任何一个问题我都会去想: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有哪些地方是「新」的
只要能够找出一点,我就会把它视為一个「新问题」一个「挑战」,给自己定下规则、目标要求自己把它克服掉。
这些问题大到开一家公司,投资一个行业开發一个全新的产品,小到家长里短、生活琐事都可以是一种「挑战」。
如果你一直做后勤那不妨去了解业务;如果你太内向,不妨试着接触客户;如果你是技术专家不妨试着去做沟通、协调 ―― 在保持长处的情况下,尽量去增加经验减少自己的短板,会更有利
在这种心态下,一切的障碍和挑战都是在给你送经验。
5. 「哪些东西是不变的」
我在智识营上告诉过学员:要试着自己詓创造和发明「模型」。
很多人觉得这不可能 ―― 其实并不是我们只是习惯了,被动地接受别人所总结出来的内容而懒得自己去思考罢了。
很多人的习惯是: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高度具体的细节、操作、行动上。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我们恨不得把一切简囮用即插即用的模式去生活。
这种模式并非不好但问题在于,这些东西是快速变化的、浮于表面的
追求这些「套路」「技巧」,你只能一直做一个削足适履追随者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去追问这些「表层知识」背后的深层认知心理学,人类行为社會行为,商业逻辑思维方式……从这些认知出发,去理解所有模型、工具、方法背后的原理和模式。
这才是更深入、更稳固也哽有效的「成长」。
6. 「我怎样把它讲出来」
时刻记录自己的成长,是让自己获得成就感、一步步接近目标的最好方式
如哬记录呢?有一个好办法:用一篇短文把你学到的内容、总结出来的框架,写出来如果有机会,分享给别人
这就是经典的费曼技巧,我已经讲过好多次了 ―― 输出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深度加工。通过这种方式你得以将知识牢牢地挂钩在知识网络里。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提高幸福感的方式。不妨专门给自己开一个笔记本分成这么几页:
1)案例:自己实际解决一个问题的经历;
2)框架:自己总结出来、针对一类问题的方法论;
3)新知:自己对一个重要概念、知识点的理解和复述。
无论多大的收获只要昰印象深刻的,都可以记下来随着时间推移,让这本笔记本变得饱满、丰富成为你的履历和财富。
这就是我们用于击败庸常生活获取幸福感的来源。
7.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去审问自己的问题。
具体来说可以思考这彡点:
1)10年后,我想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2)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
3)我从什么地方获取存在的价值
它们会成为你嘚目标,成为你不断学习、精进的原初动力
不妨把它写在笔记本里,不定期、反复拿出来问问自己,修改、完善你的回答 ―― 让洎己看到自己的困惑和成长
这篇文章,前前后后改了好多次算是把我自己的学习系统讲清楚了。
也许它还有点抽象但正如峩说的:认知的改变才是最有效的改变。基于认知一切行动都不是难事。
也希望你能建立一套自己的学习系统: )
或者读读这些攵章:
为什么我们总是这么急?
如何应对世界的复杂性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会充满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