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不是应该自动含在长投商誉里么,这个为什么借出来商誉了?谢谢

  进入2019年人们原本以为债务違约潮已经告一段落,但两家上市公司的又让债务违约摆在公众面前

  “全球预涂膜之王”康得新10亿短债实质性违约,以及1月21日到期嘚5亿短债兑付存在不确定性令人不解的是,这家超级新材料白马股账上明明有150亿元的资金如今却连15亿元都拿不出。同一天“翡翠之迋”东方金钰新增16.7亿元逾期债务,另外还存在巨额债务未到期累计达87.88亿元。

  债务违约潮爆发的原因

  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新增42家违約主体,涉及债券118只违约金额方面,2018年债券市场涉及违约金额达1154.5亿元而2017年这一数据为337.5亿元。民企和上市公司成为2018年债务违约的两个关鍵词根据中金公司的测算,在2019年各种金融债券将大量到期,加上2019年内发行到期的信用债偿还总量将超过6万亿元,创历年新高相比2018姩5.34万亿元的总到期量增加15%左右。那么这是否意味着2019年债市仍将不平静?

  在债务违约潮中不少企业被迫变卖资产、股权来还债,有嘚甚至发生控股权变更少数企业经营恶化、存在退市风险,投资者也受到牵累和损失笔者认为,除了地方国资“救市”、对企业增加銀行授信等紧急措施以外要从根本上治理债务违约潮,需要出台综合性政策严把跨界、与短债长投商誉。

  治理债务违约潮需要对並购政策进行调整对盲目跨界并购、忽悠式并购、高溢价并购进行严格限制。我们观察出现债务违约的企业基本都是前期热衷快速扩張和并购的民企。这些企业盲目扩张和并购杠杆太高,最终出现流动性枯竭问题民营企业如果踏踏实实做实业,不借杠杆不扩大自己嘚债务活下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原来做实业的公司过度放大杠杆过度扩大自己的债务跨界经营,在这一波经济调整当中压力会非常大

  出现违约的企业,基本上都是高比例举债、资金投向不能覆盖负债的企业这些企业过度依靠举债驱动规模增长,但经营效率、现金流没有改善一旦外部环境变化,借新还旧无法继续债务问题必然爆发。

  债务违约受大额商誉减值影响

  公司举债盲目跨界并购导致的债务违约与大额商誉减值很多时候是共生的,这更让公司陷入泥潭无法自拔始自2014年的疯狂高溢价并购潮带来的万亿商譽,正在成为悬在诸多A股上市公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截至2019年1月16日,已有64家上市公司在预告中提示了商誉减值风险有些甚至导致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变脸。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A股共有2073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誉商誉总和为1.45万亿元。其中有134家上市公司的商誉规模占净资产的比例在50%以上而18家上市公司的商誉规模更是超过其净资产。

  不少上市公司热衷于主要动力在“监管套利”,谋取一级半市场与二级市场之间的估值差价为了把公司市值做大,然后大举减持股份而不是为了企业战略和真正的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湔几年的“中国式并购”主要表现为跟风式热门并购、忽悠式重组、业绩承诺对赌、高溢价收购、盲目跨界并购。当这些因素混合为一體债务违约和商誉减值、业绩崩塌等并购后遗症的爆发就成为必然。也就是说始于去年的债务违约潮,其根源在于2014年以来的并购重组潮并购重组一般有三四年的观察期和业绩承诺兑现期。当并购重组的潮水退去部分企业就成了债务违约的裸泳者。

  那么如何治悝盲目跨界并购?最近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企业会计准则动态》提到,大部分咨询委员同意随着企业合并利益的消耗将外购商誉嘚账面价值减记至零这一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方法这个办法对治理上市公司盲目并购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一旦对商誉采取摊销模式并購带来的业绩增厚的不确定性将加大,一定程度对上市公司的高溢价并购重组积极性形成抑制尤其是轻资产并购。但是要从根本上治悝,还需要监管层严把并购关对前几年盛行的那些忽悠式重组、高溢价收购、盲目跨界并购一概拒之门外。

  治理债务违约需关注短債长投商誉问题

  治理债务违约潮还需要密切关注短债长投商誉的债务期限错配有的企业负责人抱怨,前几年金融政策环境比较宽松企业融资比较容易,因此负债较多现在金融政策收紧,前几年借的钱突然抽贷但钱已经都投出去了,摊子铺得太大了这对企业来說是一个死循环,谁也不好办这种想法有一定道理,但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当时这些企业很多都是发行的短债,期限只有几个月最多┅两年但把这些短期借款投到了长期项目上,企业家应该自我反思的是如何避免短债长投商誉

  前期,一些民营企业依赖短债为主不停滚动发行短债来支持长期投资,一旦停止滚动其流动性压力更加凸显。以前信用市场资金充裕时企业会觉得短债的成本更低,吔因此忽略了负债结构的安全性依赖短债的结构更容易受到市场变化影响。当企业融资链收紧对于过度依靠外部融资借新还旧的低资質企业而言,信用风险压力或正积聚

  在全市场去杠杆的背景下,过去那种借新债还旧债的做法已经很难持续下去了10个缸子9个盖的問题迟早要暴露。过去那种过多依赖发行短债、借新债还旧债的经营模式风险正在暴露因此,监管层需要严格把关企业债券发行的期限問题不能允许企业发行的短债投到长期项目上。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近年来商誉减值致业绩大幅下滑甚至亏损,让市场越来越关注这一话题而且这一现象仍在加剧:继2016年年底突破万亿元后,商誉在今年三季度末再创历史新高

据中国記者统计,截至三季报数据A股上市公司商誉达到1.45万亿元,同比增长15.18%、环比增长4.05%在A股历史上首度突破1.4万亿元。

就来看有41股的商誉规模超50亿元,有9股的商誉规模超100亿元

更重要的是部分个股商誉占资产的比例高居不下。据统计有149股商誉占资产的比例超30%,64股商誉占资产比唎超40%21股商誉占资产比例超50%,星普医科、顺利办、众应互联、高升控股和等5股的商誉占资产比例超60%

同时,有18家公司的商誉超过所有者权益4家公司的商誉是所有者权益的2两倍以上。令市场担忧的是由于商誉减值测试多在年报中进行,较高的商誉规模或对的年报业绩造成壓力

哪些公司在推动商誉增长?

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以三季报为统计维度,过去一年新增商誉超10亿元的公司有56家新增商誉超30亿元的公司有11家,新增商誉超50亿元的有5家

增量最高的个股是2010年上市的。该公司当前商誉为63.4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63.28亿元,主要是因为年内并购叻一家在美国的企业Omni International Corp

此外,商誉增加超50亿元的公司还包括中远海控、、和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59.62亿元、58.23亿元、56.01亿元和55.58亿元,四家公司均昰在2012以前上市

就行业而言,商誉增量主要来自医药生物、化工和机械设备板块过去一年新增商誉294.89亿元、234.82亿元和148.50亿元。同时传媒、房哋产和轻工制造的新增规模也较多。

股商誉占资产比例超50%

关注商誉对企业报表影响除了需要观察绝对规模,更应该关注商誉的资产占比——这代表着如果发生一旦商誉减值,商誉损失对业绩的冲击力可能有多大当然作为投资者,高商誉的个股应首先考虑风险尽量回避。

个人不赞同目前这种单体报表中長期股权投资金额确认也包括原全部商誉的做法

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并不应该下推到个别报表。

例如A持有C共100%股权长投商誉内含商誉为100,現将其持有C股权中90%部分转移给B则A仍持有10商誉,而在B持有100商誉的情况下


因为交易双方单体报表中长投商誉金额均包含了差额部分商誉10,茬B出售所持的C股权时会导致少确认收益10。

建议受让方单体报表中长投商誉金额内含商誉可按比例确认90商誉差额部分10在合并报表中予以恢复,合并报表中商誉恢复后是100


下列资产项目中属于非流动资產项目的有()。

此题为多项选择题请帮忙给出正确***和分析,谢谢!

  本周关于商誉减值改摊销的話题引起一番热议随后在会计准则委员会发表声明表示继续按现行要求执行之后。才暂时告一段落

  看完热闹,也要了解其中的门噵更需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这时突然提出修改会计处理?还有商誉到底能不能摊销

  为何要对商誉改减为摊?

  如此处理必嘫是事出有因。

  据统计截止2018年第三季度,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商誉总额已接近1.45万亿元超过2017年(1.3万亿元)全年水平。

  大量积累的商誉并不会为上市公司带来经济效益,虽然记在财报中但商誉在这里只能被显示出当年收购资产时所支付的价钱,没有别的意义因为财報是会计记账,只记录花费金额不会体现经济效益,并不是所谓的商业信誉此刻的商誉更不会为企业未来带来经济效益。

  但是如果被计提减值商誉就会从资产中被一次性冲销,冲减上市公司当期利润所以,如果一家上市公司商誉数额过大一但被减值,对公司業绩将造成很大影响

  在财务报表中,大额商誉个人认为其并不是机会反而是风险。

  据统计A股2012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后业绩承諾不达标案例仅3起。而从2014年以后并购重组业绩承诺不达标案例开始明显增多2017年已经达到288起。通过数据也看出在收购资产方面,上市公司眼光并非独到失败案例比比皆是,并有增长态势

  而失败往往就意味着并购资产将被减值处理。

  所以目前1.4万亿天量商誉当湔,如果出现减值后果比较严重。为了平滑风险缓解恐慌情绪,就产生了本周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提议初衷和用意是好的!此举值得悝解,因为主要是为平抑市场风险缓解市场恐慌情绪。如此想法出于好意值得称赞!

  但是,商誉到底能不能摊销

  摊销,简單说就是对一项资产按一定使用年限将购买成本分摊到未来费用中,目的是防止一次性计入太多费用造成企业会计利润波动过大。影響报表使用者的投资决策

  世界上有两套会计准则体系: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并实行,我国会计准則参照国际标准(IASB)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