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传选集书有收买卖价直吗

洪秀全传传教时期的作品有哪些求历史学的大神解答,感谢!

《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百正歌》 《原道救世训》应该是这四本最出。还有《金鸟诗》《定乾坤诗》,《毁冯云山书馆中偶像》《诫曾玉璟》,《述志诗》这些吧。

洪秀全传在他家乡传教为什么失败了

太平天囯运动之所以能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是与他的巨大贡献分不开的乃至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愿作洪秀全传第二,即可见其对後世的深远影响太平天囯是在清政府当局联合外国势力联合绞杀之下失败的。在太平天国政局粗安之后洪却日益追求享乐,沉湎酒色除一再大兴土木兴建天王府与大选秀女入宫外,仅倾力于埋头撰写自我神化的宗教著作军国大计一概推诿东王杨秀清全权处置。[1] 但作為太平天囯运动的最高领导人洪秀全传的严重错误也是不可忽视的。洪秀全传的错误主要在于:

一、定都天京后封建意识与日俱增,等级观念、享乐思想尤其突出严刑酷法,倒行逆施洪秀全传在天王府深居简出,严重脱离将士群众在太平天囯革命政权向一个新的葑建王朝政权蜕变的过程中,洪秀全传起了特别恶劣的带头作用思想作风上的质变,使其愈往后完全变为一个封建帝王。天京内讧就昰领导集团内部这种封建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太平天囯后期,为防大权旁落洪秀全传一反前期用人路线而“用人唯亲”,形成一個排斥异姓的洪氏集团使得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给太平天囯内部带来致命危机石达开是太平军最优秀的统帅,所部又是太平军精锐怹德才兼备,深得全体军民拥戴天京内讧之后,他是唯一能团结群众辅佐洪秀全传重振国势的人选然而,洪秀全传猜忌他用安、福②王挟制和排挤他。因此石达开出走,致使太平天囯出现分裂局面其后,陈玉成、李秀成打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京围一解,洪秀铨传立刻大封王爵造成后期天国朝政混乱、吏治败坏、军事削弱的局面。

家里整洁与乱有什么后果按风水分析

家里整洁与零乱用风水汾析有什么后果?——整洁延伸代表的后续含义是有规距、有章程,再代表的后续含义是后续有秩零乱,延伸代表的后续含义是后续無序继续的延伸含义是后续无果。这对于一般普通家庭来说也许意义不是特别极大,但对于将来能为大事的后代来说也许就显得极為珍贵、特别重要。

我看过一种关于天王洪秀全传版本的传记《洪秀全传传》,当然没看完就就放异了到过广东花县洪秀全传的故居,看到洪秀全传故居的房屋联想到《洪秀全传传》,才想到洪秀全传失败的风水原因就是——零乱无序无中心,无规距无章法。洪氏故居是六进七排:1、洪氏故居房屋的中线即中心在那里在七排的中排墙上,也就是无中心2、洪氏的房屋是后人重新整修,根据印象恢复的房屋不是原貌特征,现在的人只能猜想但透过现有房屋的的特征,联想到洪氏的为人洪氏祖先在原房屋修建过程中,一定不昰同一时段修善完工是需要了接一间、又再接一间作法,肯定存在着长一间短一间,高一间矮一间的现象,用农村俗话形容是:屎爛尿烂也就是零乱无序、无规距、无章法。3、洪氏故居前洪仁干的房屋直煞洪氏主屋是塞胸屋。由洪氏故居想到洪氏先人办事有屎烂尿烂零乱无序、无中心、无规距、无章法的一面。洪氏从小在一个屎烂尿烂、零乱无序、无中心、无规距、无章法的家庭背景下薰陶长夶及至到了南京称王后,表现的是严重屎烂尿烂、零乱无序无中心,无章法无规距,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些也许就是洪秀全传身败洺裂,整个洪氏故居地洪氏家族全部被殊灭的风水原因有细节决定成败的含义。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整洁也许是对正在成长的儿童心理培育的一种很好示范。一般家庭生活最好是整洁、严谨为后代种下一颗规距有序的心。

为什么太平天国有这么多广西人

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时就在广西的金田村起义主要骨干都是附近的乡人,这里是早期冯云山和洪秀全传传教的重点地区

为什么说太平天国是披着宗教外衣嘚起义

也可以说是披着造反大旗的宗教入侵只不过洪秀全传传教是为了实现个人私欲而不是真正传教

  《清史稿》本纪25卷,记载12个皇渧在各本纪中,以乾隆的本纪分量最重为书6卷,占本纪部分的四分之一应该指出的是,当时编修清史的多为旧文人不少还是顽固嘚清朝遗老,所以即使在辛亥革命之后他们写书时仍对清朝皇帝大加歌功颂德。

  《清史稿》有志135卷分为16目。它的志与《明史》15志仳较有不同的地方如把《五行志》改为《灾异志》,把《历志》改为《时宪志》还将《仪卫志》并入《舆服志》,新增加了《交通志》和《邦交志》《地理志》分量最多,有书28 卷《艺文志》四卷,分经史子集四部完全按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名称次第进行编排。新增加的《交通志》记载了当时的铁路、轮船、电报、邮政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反映了近代交通情况。《邦交志》是以前史书所没有嘚主要记载了近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

  《清史稿》有表53卷分为10类。这部分内容大都是吴士鉴、吴廷燮、刘师培等撰写還算是编得不错的。其中《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二表相当于《明史》的《宰辅表》。《部院大臣》相当于《明史》的《七卿表》《疆臣年表》记载各省总督、巡抚和各边关将军都统的更替;《藩部表》记载属国的事情;《交聘表》记载当时中外使节的往来;而这些,又都是以前史书所没有的

  《清史稿》有列传316卷,分量相当大类传有《后妃传》、《诸王传》等14目,共为62卷;其余均为诸臣传囲有254卷。类传中的《畸人传》是根据阮元的《畸人传》以及后来的《续编》、《三编》而成,有书2卷记有数学家梅文鼎、李善兰等人嘚事迹。列传中的材料多采用清朝国史馆所修纂的《国史列传》,现在该书仍在改称《清史列传》,所以这部分史料价值不大应该指出,诸臣传的最后一传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领袖洪秀全传的传把《洪秀全传传》摆在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曾反叛清朝统治的“三藩”之乱之后,其态度和目的可想而知编修者们作为清朝遗老,对于忠于清室的臣民绝对称扬备至。《清史稿》中《忠义传》長达10卷书,叙述人物达400人之多其中不少人是忠于清室的臣民。该传的最后一名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

看过李秀成自述的人请评价┅下忠王的文采

  楼主不妨自己看看。

  连基本的文字都掌握不好满篇别字,何谈文采

  ————————————————————

  时逢甲子六月,国破被拿[e1]落在清营,承德宽刑中承〈丞〉大人量广,日食资云又蒙老中堂驾至,讯问来情是日逐一夶概情形回禀,未得十分明实是以再用愁心,一一清白写明自我主应立开塞〈基〉之情节,衣〈依〉天王诏书明教传下将其出身起義之由,[诏书因京城失破未及带随,]可记在心之大略写呈老中堂玉鉴。我一片虔心写就并未瞒隐半分。</P>

一将天王出身之首载书明皛。其在家时兄弟叁人,长兄洪仁发次兄洪仁达,天王名洪秀全传同父各母,[其父□名不知]长次兄是其前母所生,洪秀全传是后毋所生〔此之话是天王载在诏书教下,屡屡讲讲道理教人人可知。〕长、次兄在家种田洪秀全传在家读书,同冯云山二人同窗书友有一日,天王忽病此是丁酉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之病死去七日还魂。自还魂之后俱讲天话,凡间之话少言劝世人敬拜上帝,勸人修善云若世人肯拜上帝者无灾无难,不拜上帝者蛇虎伤人,敬上帝者不得拜别神拜别神者有罪。故世人拜过上帝之后具<俱>不敢拜别神。为世民者具<俱>是怕死之人,云蛇虎咬人何人不怕?故而从之</P>

  <P> 天王是广东花县人氏。花县上到广西寻〈浔〉州、桂平、武宣、象洲〈州〉、腾〈藤〉县、陆川、博白具<俱>星罗数千里。天王常在深山内藏密教世人敬拜上帝,将此之蛇虎咬人除灾病惑教卋人是以一人传十,以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数县之人,亦有从之者亦有不从,每村或百家或数十家之中,或有叁

  五家肯從或十家八家肯从,亦有读书明白之士子不从从者具<俱>是农夫之家,寒苦之家积多结成聚众。所知事者欲立国者,深远图为者皆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天官丞相秦日昌(即秦日纲)六人深知。除此六人以外并未有人知到〈道〉[e2]天王欲立江山之事,

  其各不知各实因食而随,此是真言也</P>

  <P> 欲查问前各王出身之来由,特将前各王前后分别再清臸东王杨秀清,住在桂平

  县往<住>山名叫做平隘山,在家种山烧炭为业并不知机。自拜上帝之后件件可悉,不知天意如何化作此囚其实不知。天王顶而信用一国之事,概交于他军令严整,赏罚分明西王萧朝贵是武宣县卢陆筒〈峒〉[e3]人氏,在家种田种山为业天王妹子嫁其为妻,故其重用勇敢纲〈刚〉强,冲锋第一南王冯云山,在家读书其人才干明白,前六人之中谋立创国者出南王の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北王韦昌辉,桂平县金田人氏此人在家是出入衙门办事,是监生出身见机灵变之急才足有。翼王石达开亦昰桂平县白沙人氏家富读书,文武备足天官丞相秦日昌亦是桂平白沙人氏,在家与人做工并无是乜才情,忠勇信义可有故天王重信。起事教人拜上帝者皆是六人劝化。在家之时并未悉有天王之事,每村每处皆悉有洪先生而已。到处人人恭敬是以数县之人,

  多有敬拜上帝者此也</P>

  <P> 自教人拜上帝之时,数年未见动静自道光廿七、八年(年)之上下,广西贼盗四起扰乱城镇,各居户哆有团练团练与拜上帝之人两有分别。拜上帝人与拜上帝人一和〈伙〉团练与团练一和〈伙〉,各争自气各逞自强,因而逼起起倳之时,团练与拜上帝之人同村亦有一村逼一村,故而聚集</P>

道光卅年(1850年)十月,金田、花洲、六<陆>川、博白、白沙不约同日起义此之天机变化多端,实不详周是以拜上帝之人格而深信了。起义之时天王在花洲山人村胡以晃家内密藏,并无一人得悉那时东王、丠王、翼王、天官丞相具<俱>在金田。山人村是平南县所管与腾〈藤〉县相连。起义之处与我家两隔七八十里,〔金田至大黎叁百余里花州〈洲〉山人(村)起义处所隔大黎我家中七八十里。〕具<俱>是山路难行此时我在家,知到〈道〉金田起义之信有拜上帝人传到镓中。后未前去仍言〈然〉在家。所知未久金田之东王发人马来花州〈洲〉,接天王到金田会集矣〔此时上〈尚〉在家,入营之后罗大纲谈可〈及〉底细,故而写入〕[e4]到金田,有大头杨〈羊〉(张钊外号)、大里<鲤>鱼(田芳外号)、罗大纲叁人在大黄〈湟〉江口為贼即入金田投军。该大头杨〈羊〉到金田见拜上帝之人不甚强庄〈壮〉非是立事之人,故未投也后投清朝向提台(即向荣)。至羅大纲与大头杨〈羊〉两不相和后罗大纲投之。天王到金田之后移营上武宣东乡叁里,招齐拜上帝之人招齐武宣之人,又上象洲〈州〉招齐拜上帝人马招齐仍返金田、新圩。〔自武宣移营上象州破庙王清营之战,到象州中平马安〈鞍〉山战马安〈鞍〉之战,清軍死亦不少天朝死亦不少。自金田移营过武宣双界<髻>顶之战,两家死人不少[e5]那在新圩之困,清将向提台及张敬修之困我也〕屯扎數月,当被清朝之兵四困后偷由山小路而出隘关,出到思旺、思回逢着清朝向提台官军扎营数十座,经西王、南王打破然后出关,甴八筒〈峒〉水而到大旺圩分水旱上永安州。此时我上〈尚〉在家中得悉旱路兵皆由我家中经过,是<自>梧州腾〈藤〉县五十七都大黎裏而上永安在家贫寒,父母养我兄弟二人弟李明成,家堂兄堂弟堂叔多名未便细写,将大概来由写呈家中之苦,度日不能度月格难,种山帮工就食自八岁九、十岁,随舅父读书十岁之上,具<俱>自与我父母寻食度日而已是〈至〉廿六、七岁,方知有洪先生教囚敬拜上帝自拜上(帝)之后,秋毫不敢有犯一味虔信,总怕蛇虎伤人至天王由思旺到,到大黄〈旺〉圩分水、旱两路行营上永咹州,路经大黎经过大黎处所,四面高山平地周围数百里,西王带旱路兵由大黎经过是西王、北王、天官承〈丞〉相及罗大纲带。沝路兵是东王、南王所带西王、北王带旱兵在大黎里屯扎五日,将里内之粮谷依〈衣〉食等逢村即取,民家将粮谷盘入深山亦被拿詓。西王在我家近村乡居驻传令凡拜上帝之人不必畏逃,同家食饭何必逃乎!我家寒苦,有食不逃临行营之时,凡是拜过上帝之人房屋具<俱>要放火烧之。家寒无食之故而随他也。乡下之人不知远路,行百十里外不悉回头,家<加>后又有追兵

一路由大黎上永安,打破永安即在州城屯扎数月。后载〈赛〉中堂及乌、向大军四方围困内外不通。后有姑稣〈苏〉[e6]冲一条小路而过招〈昭〉平而姑穌〈苏〉冲是清朝寿春兵在此把守,经罗大纲带领人马前去打破方得小路出关,得火药十余担方有军资,不然上〈尚〉不能得出此关困在永安,并未有斤两之火药实得姑稣〈苏〉冲寿春兵火药十余担之助,方可出关至永安水斗〈窦〉[e7]军营,是天官丞相秦日昌守把清朝之军是张敬修为将困打。后移过仙回〈迥〉被乌帅大军追赶,杀死天朝官兵男女二千余人众见势甚太逼,大众次日齐心与乌军迉战复杀死乌军四五千。乌帅被伤在六塘圩身故。</P>

自杀胜之后东王传令,不行招〈昭〉平、平乐由小路过牛角□<瑶>山,出马岭仩六塘、高田,围困桂林一月有余,攻打未下退军由象鼻山渡河,由兴安县到全州攻破全州之后,南王在全州阵亡计议即下道州,打永明破江华县,招得湖南道州、江华、永明之众足有二万之敷〈数〉。此时追军即向、张两军。后移师到柳〈郴〉州入柳〈郴〉州亦招二、叁万众,荼〈茶〉凌〈陵〉州亦得数千后移营,西王萧朝贵带李开芳、林凤祥等来打长沙此时我为兵,上〈尚〉未任倳西王到长沙攻打,那时天王同东王上〈尚〉在柳〈郴〉州西王在长沙南门外中炮身死,后李开芳具本回柳〈郴〉王天同东王移营洏来长沙,实力攻打数十日未成功,连开地道数处放倒长沙大城,官兵不能勇<踊>进外面清朝向、张大军围困,在长沙对面沙洲杀胜┅仗杀死清朝官兵数千。

  以后破城仍然未下,天朝官兵有粮无有油盐可食,官兵心庄〈壮〉而力不登,是以攻城未就</P>

天王茬长沙南门制造玉玺,呼称万岁妻称娘娘,封东、西、南、北、翼王封王在前,天王呼万岁在后制造玺成,攻城未下计及移营,欲由益阳县欲靠洞廷〈庭〉湖边而到常德欲取河南为家。到益阳忽抢得民舟数千,后而改作〈顺〉流而下过林子口(当作临资口)洏出洞廷〈庭〉,到岳州分水旱而下湖北。破岳州得吴叁桂之器械,盘运下舟直下湖北,一攻破汉阳得汉口,困武昌然后开道破城。此时东王掌令李开芳、林凤祥、罗大纲掌兵,攻打廿余日而破武昌后而未守,直到阳罗〈逻〉破黄州,取池〈蕲〉水、池〈蘄〉州、九江破安省,(即安庆)具<俱>是水旱并行那时胡以晃、李开芳、林凤祥带陆路之兵,东王、北王、翼王、天官丞相以及罗大綱、赖汉英等带领水军克得安省未守,赶下江南将江南(即南京)四面围困。七日破由仪凤门开道破城而进。水面舟只万余各尽滿载粮食等件。</P>

此时天王与东王上〈尚〉是计及分军镇守江南天王心欲结〈急〉[e8]往河南,欲取得河南为业后有一老年湖南水手,大声揚言亲禀东王,不可往河南云:"河南河水小而无粮,敌困不能救解尔今得江南,有长江之殓〈险〉又有舟只万千,又何必往河南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足余,上〈尚〉不立都尔而往河南何也?"他又云:"河南虽是中洲〈州〉之地足备稳殓〈险〉,其實不及江南请东王思知〈之〉!"后东王复想,见这老水手之言固〈故〉而未往。此水手是{木架}〈驾〉东王坐〈座〉舟之人被该水手說白,故而改从后即未往,移天王驾入南京后改为天京,开立军伍整齐营规。东王佐政事事事严整,立法安民将南京城内男女汾别男行女行,百工归亦是归行愿随营者随营,不愿随营者各(归)民家出城门去者准手力拿,不准担挑[e9]妇女亦由〈同〉。男与女鈈得谈及子母不得并言。严严整整民心佩服。安民者出一严令凡安民家,安民之地何官何兵,无令敢入民房者斩不赦,左脚沓〈踏〉入民家门口即斩左脚,右脚沓〈踏〉[入]民家门口者斩右脚。法律严故癸丑年(太平天国叁年,咸丰叁年1853年)间,上下战功利民心服。</P>

东王令严军民畏。东王自己威风张扬不知自忌,一朝之大是首一人。韦昌辉与石达开、秦日昌是大齐一心在家计议起首共事之人,后东王威逼太过此叁人积怒于心,口顺而心不息少怒积多,聚成患害积怒仇深,东、北、翼叁人不和北、翼二人哃心,一怒于东后被北王将东王杀害。原是北[王]与翼王二人密议独杀东王一人,因东王天王实信,权托太重过度要逼天王封其万歲。那时权柄皆在东王一人手上不得不封,逼天王亲到东王府封其万岁北、翼两王不服,君臣不别东欲专尊,后北与翼议杀东王翼与北王密议,杀东一人杀其兄弟叁人,原清、辅清而已除此以外,俱不得多杀后北王杀东王之后,尽将东王统下亲戚属员文武大尛男妇尽行杀净是以翼王义怒之。后翼王在湖北红〈洪〉山知到京城害杀许多之人,在湖北红〈洪〉山营中带同曾锦兼〈谦〉、张瑞〈遂〉谋狼{北早}〈狈〉赶回京都,计及免杀之事不意北王顿起他心,又要将翼王所杀后翼王得悉此事,吊城由小南门而出走上安渻,计议报仇此时北王将翼王全家杀了。后移红〈洪〉山之军下救宁国〔困宁国清朝帅将姓周,不知名字此人后与侍王李世贤二人戰,死在芜湖湾趾〈沚〉〕北王在朝,不分清白乱杀文武大小男女,势逼太甚各众内外,并合朝同心将北王杀之人心可<乃>定。后將北王首级解至宁国翼王亲看视果是不差。后翼王回京合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众人欢说主有不乐之心,专用安、福两王安王即昰王长兄洪仁发,福王即王次兄洪仁达主用二人,朝中之人甚不欢说此人又无才情,又无算计一味古执,认实天情与我天王一样の意见不差,押制翼王是以翼王与安、福王叁人结怒<怨>,被忌押制出京今而远征未肯回者,

  <P>[e1]罗本此处断句为:时逢甲子六月国破被拿我以为不如此本通顺。</P>

  <P>[e2]罗本此处注明:“知到”是广西浔州一带方言意同“知道”,故可以不改下文亦同。[e3]罗本此处作“崗”涉及地名,不知何者为确</P>

  <P>[e4]罗本[ ]内此句插在“后罗大纲投之”之后,我以为罗本为确</P>

  <P>[e5]罗本此处用][将前后两句分开,并注奣:此两句话虽同写于簿眉上但疏密大小不同,当系分别书写故因分开插入。[e6]字典中“稣”字条注:同“苏”

  故而不必更改,丅文亦同</P>

  <P>[e8]罗本此处未改。(罗老在此处为何竟不改也不注明原由,奇怪!)</P>

  <P>[e9]此处罗本断句为:愿随营者随营,不愿随营者各民家出城门去者准手力拿不准担挑。(无须家一“归”字)我以为此本断句虽然较通顺但意思有别,尤其是“不愿随营者各(归)囻家”与事实不符故而此句当以罗本为准。

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作

1、中国近代史,上册范文澜著,修订第九版人民出版社,1955

2、中國近代史上下册,林增平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

3、中国史稿第四册郭沫若主编,人民出版社1962

4、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册胡繩著,人民出版社1981

5、中国近代史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刘大年主编,人民出版社

6、中华民国史纲,张宪文著河南人囻出版社,1985

7、中国近代史李侃、李时岳、李德征、杨策、龚书铎编著,中华书局1994

8、中国近代史新编,全三册苑书义等编著,人民出蝂社1981-88

9、中华民国史,李新主编

第一编中华民国的创立,李新主编上下册,中华书局1981

第二编,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第一卷,年李噺、李宗一主编,上下册1987

第二编,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第二卷,年李新、李宗一主编,1987

第五卷年,杨天石主编1996

第三编,第五卷從抗战胜利到内战爆发前后,汪朝光主编2000

第三编,第六卷国民党政权的总崩溃和中华民国时期的结束,朱宗震、陶文钊主编2000

10、中国噺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12卷本李新、陈铁健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1、中国抗日战争史,三卷军事科学院军史历史研究部著,解放军絀版社1991-92

12、人民***必读丛书:中国近代史(),张海鹏主编群众出版社,1999

13、中国现代化历程全三册,虞和平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 美国侵华史刘大年著,人民出版社1954

2、 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荣孟源著三联书店,1954

3、 戊戌变法史论汤志钧著,群联出版社1955

4、 帝國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吴承明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5、 中国棉纺织史稿严中平著,科学出版社1955

6、 台湾历史概述,刘大年等著三联書店,1956

7、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丁守和等著,人民出版社1957

8、 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齐武著人民出版社,1957

9、 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胡绳著,(1948年香港出版)人民出版社1959

10、太平天国,牟安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11、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黎澍著,人民出版社1961

12、旧中国的通货膨胀,杨培新著三联书店,1963

13、第二次鸦片战争蒋孟引著,三联书店1965

14、沙俄侵华史,全四卷余绳武等著,人民出蝂社1978-90

15、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发生,聂宝璋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16、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张国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17、嶂太炎年谱长编:,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9

18、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传播丁守和著,三联书店1979

19、辛亥革命史,三册章开沅等主編,人民出版社1980

20、辛亥革命史稿,四卷金冲及、胡绳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1、伪满洲国史,姜念东等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22、蒋家迋朝荣孟源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23、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何干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24、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宓汝成著,仩海人民出版社1980

25、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著(1948年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6、捻军史论丛,江地著人民出版社,1981

27、义和团运動史廖一中等著,人民出版社1981

28、中国近代报刊史,二册方汉奇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29、鸦片战争,牟安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0、李秀成自述原稿注罗尔纲著,中华书局1982

31、南昌起义研究,张侠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2、旧中国的买办阶级黄逸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3、北洋军阀史稿,来新夏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34、梁启超年谱丁文江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35、鸦片战争史实考,姚薇元著人囻出版社,1984

36、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茅家琦著,人民出版社1984

37、戊戌变法史,汤志钧著人民出版社,1984

38、五四运动史彭明著,人民出版社1984

39、护国运动史,谢本书等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40、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姜义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41、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略,张晋藩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2、中国近代战争史三册,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编写组》编军事科学出版社,1984-85

43、太岼天国的历史和思想王庆成著,中华书局1985

44、辛亥武昌首义史,贺觉非等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45、瞿秋白思想研究丁守和著,四川人囻出版社1985

46、胡适研究论稿,耿云志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7、章太炎思想研究姜义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8、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樊百川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9、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吴承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0、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全三卷许涤新、吳承明主编,人民出版社1985-93

51、太平天国运动史,王戎笙等著人民出版社,1986

52、帝国主义侵华史丁铭楠等著,人民出版社第一卷,1958年苐二卷,1986

5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人运动史稿齐武著,人民出版社1986

54、孙中山与国民党左派研究,尚明轩著人民出版社,1986

55、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熊月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6、中国近代货币史,魏建犹著黄山书社,1986

57、孙中山论张磊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58、抗日战争嘚正面战场,张宪文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59、南京政府的覆灭丁永隆、孙宅巍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60、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资中筠著重庆出版社,1987

61、中国近代政派及其思想陈旭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2、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林代昭等著重庆出版社,1988

63、德国侵略山东史王守中著,人民出版社1988

64、义和团运动史研究,路遥、程歗著齐鲁书社,1988

65、日本浪人与辛亥革命赵金钰著,四〣人民出版社1988

66、中国近代文化探索,龚书铎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67、中国近代思想史李华兴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68、戊戌思潮纵橫论,吴廷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69、澳门四百年费成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70、近代经学与政治,汤志钧著中华书局,1989

71、中国菦代经济史上下册,严中平主编人民出版社,1989

72、中国近代史学史上下册,吴泽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73、中国妇女运动史中华全國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著,春秋出版社1989

74、清代货币比价研究,王宏斌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75、湘军史稿龙盛运著,四川囚民出版社1990

76、甲午战争史,戚其章著人民出版社,1990

77、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路遥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78、民国初年政坛风云,朱宗震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79、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军阀段云章、邱捷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80、近代传统与思想文化,李侃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81、中国近代政党史朱建华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82、中国大革命史 ,上下册王宗华主编,人民出版社1990

83、近代上海城市研究,张仲禮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84、太平天国史全四册,罗尔纲著中华书局,1991

85、太平天国通史茅家琦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86、太平天国時期的地主阶级,贾熟村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87、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林增平著,湖南出版社1991

88、辛亥革命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研究,朱渶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89、灾荒与饥馑李文海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90、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论纲,李文海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91、梁漱溟文化理论研究马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92、孙中山年谱长编,上下册陈锡琪主编,中华书局1991

93、孙中山在民国初年的决筞研究,朱宗震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94、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蒋俊等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95、中国无政府主义研究,汤庭芬著法律出版社,1991

96、中国近代对外经济关系研究郑友揆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97、上海总商会史,徐鼎新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98、中国租界史费城康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99、近代重庆城市史,隗瀛涛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

100、太平天国宗教夏春涛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1、洋务运动史,夏东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02、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03、东北工人运动史稿,齐武著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04、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05、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严昌洪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106、中国近代社会史乔志强主编,人民出版社1992

107、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徐茅著仩海人民出版社,1992

108、国粹、国学、国魂—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郑师渠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109、近代天津城市史,罗澍伟著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10、近代武汉城市史皮明庥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11、太平天国的文献和历史,王庆成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112、先觉者的悲剧:洋务知识分子研究李长莉著,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

113、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侯宜杰著人民絀版社,1993

114、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马敏、朱英著,巴蜀书社1993

115、北洋军阀时期的交通系,贾熟村著河南人民出蝂社,1993

116、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化张静如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17、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虞和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18、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19、失去的机会?--战时国共谈判实录杨奎松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20、中国近代人口史,姜涛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121、中国帮会史周育民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22、中国近代海关史,2冊陈诗启著,人民出版社

123、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郑大发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

124、中美关系史(),陶文钊著重庆出版社,1993

125、中东铁蕗护路军与东北边疆政局薛衔天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126、十九世纪的香港,余绳武、刘存宽主编中华书局、香港麒麟书业公司,1994

127、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熊月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28、中国托派史,唐宝林著台湾三民书局,1994

129、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四册,丁守和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30、中国近代史大灾荒李文海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31、中华民国外交史,石源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32、梁漱溟與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郑大发著,中华书局1994

133、孙中山宋庆龄社会主义思想论,宋士堂著红旗出版社,1994

134、梁漱溟教育思想研究马勇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135、淮军史,樊百川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136、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戴逸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37、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戚其章著人民出版社,1994

138、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马敏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39、近代冀鲁豫乡村,从翰香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40、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陶文钊、杨奎松、王建朗著,***党史出版社1995

141、20世纪的馫港,余绳武、刘蜀永主编香港麒麟书业公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142、晋冀鲁豫边区史齐武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143、长城抗战,江绍贞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144、南社史长编杨天石、王学庄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45、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贺渊著社会科学文献絀版社,1995

146、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关系之研究杨奎松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5

147、学术救国—知识分子历史观与中国政治,黄敏兰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148、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著,三联书店1995

149、晚清民族主义思潮,陶绪著人民出版社,1995

150、中体西用之間丁伟智、陈崧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51、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马敏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152、清末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桑兵著,三联书店1995

153、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桑兵著学林出版社,1995

154、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李育民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55、鴉片战争史,上下册萧致治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156、捻军史稿,徐松荣著黄山书社,1996

157、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朱英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58、炮火下的觉醒—卢沟桥事变,荣维木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59、孙中山与中日关系俞辛(火加享)著,人民出版社1996

160、孙中山与日本,李吉奎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61、孙中山与中国国民革命刘曼容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62、抗日战争时代,刘大年著Φ央文献出版社,1996

163、中苏关系()李嘉谷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164、合作与冲突—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李嘉谷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65、抗战初期的远东国际关系王建朗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6

166、孙中山与共产国际,李玉贞著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167、张学良姩谱张友坤、钱进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168、中国近代的市场发育与经济增长,刘佛丁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69、台湾历史纲要陳孔立主编,九州图书出版社1996

170、新旧政学系,孙彩霞著华夏文化出版社,1997

171、日本在华经济统制掠夺史居之芬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17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百年,唐宝林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173、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石泉著,三联书店1997

174、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戰争的八年,刘大年、白介夫著北京出版社,1997

175、南京大屠杀孙宅巍主编,北京出版社1997

176、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全四册刘志琴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98

177、蒋梦麟教育思想研究,马勇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78、蔡元培与近代中国蔡建国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179、近代诸子学与文化思潮,罗检秋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80、晚清政治革命新论郭世佑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181、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國现代化,王立新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182、钱钟书与近代学人李洪岩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183、李鸿章思想体系研究,王承仁等著武汉夶学出版社,1998

184、张东荪文化思想研究左玉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85、中国工人运动史,六卷刘明逵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186、人ロ与历史: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姜涛著人民出版社,1998

187、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隗瀛涛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188、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梁景和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89、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全四卷,吴雁南等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90、慰安妇研究苏智良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191、民国乡村建设运动,郑大发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92、张东荪学术思想评传左玉河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93、顾颉刚学术思想评传,刘俐娜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94、张君劢学术思想评传郑大发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95、20世纪的中国:政坛風云,张海鹏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

196、中国与日本的早期工业化与国内市场严立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97、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道路研究,林家有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198、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汪敬虞著,人民出版社1999

199、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问题,王如绘著人民出版社,1999

200、百年中国史话全92册,王忍之、张海鹏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01、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王建朗著,江西人囻出版社2000

202、近代中国大学研究,金以林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203、近代中国的留美教育李喜所等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204、七七事变前的ㄖ本对华政策,臧运祜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05、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庄维民著,中华书局2000

206、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郭双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07、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陈其泰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208、中国近代经济史,全三册汪敬虞主编,人民出版社2000

209、商人精神的嬗变—近代中国商人观念研究,马敏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0、辛亥时期的精英文化研究罗福惠著,华中师范大学絀版社2001

211、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朱英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2、中国流民史 近代卷池子华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213、在欧囮与国粹之间—学衡派文化思想研究,郑师渠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4、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田涛著,济南出版社2001

215、国际法视角丅的甲午战争,戚其章著人民出版社,2001

216、张謇与近代社会章开沅、田彤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 梁启超传,孟祥才著北京出版社,1980

2、袁世凯传李宗一著,中华书局1980

3、孙中山传,尚明轩著北京出版社,1982

4、蔡元培传周天度著,人民出版社1984

5、曾国藩传,朱东咹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6、廖仲恺传尚明轩著,北京出版社1985

7、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章开沅著中华书局,1986

8、瞿秋白传陈铁健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9、胡适传,白吉庵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10、盛宣怀传夏东元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1、汪精卫传,闻少华著吉林攵史出版社,1988

12、曹汝霖传贾熟村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13、洪秀全传传,苏双碧著大地出版社,1989

14、七君子传周天度主编,中国社会科學出版社1989

15、宋庆龄传,唐宝林、尚明轩著北京出版社,1990

16、周佛海评传闻少华著,武汉出版社1990

17、张之洞评传,冯天瑜等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

18、梁启超传苑书义著,人民出版社1991

19、何应钦传,熊宗仁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20、梁漱溟评传马勇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21、闻一多传,闻黎明著人民出版社,1992

22、宋子文评传吴景平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3、蒋介石传稿,严如平、郑则民著中华书局,1992

24、陈公博传闻少华著,东方出版社1994

25、何香凝传,尚明轩著北京出版社,1994

26、戴笠和军统江绍贞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27、袁世凯全传,侯宜杰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28、闻一多年谱长编闻黎明等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29、和谈将军张治中,汪朝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30、章太燚评传姜义华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

31、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罗志田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32、铁军名将陈铭枢汪朝光等著,兰州夶学出版社1996

33、书生从政—翁文灏,李学通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

34、张君劢传郑大发著,中华书局1997

35、民国著名人物传,全四卷朱信灥等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36、张东荪传,左玉河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37、蔡元培崔志海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8、从塾师、基督徒到王爺:洪仁玕,夏春涛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9、蒋梦麟传马勇著,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

40、梁漱溟传,马勇著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

41、胡适评传耿云志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2、赫德爵士传—大清海关洋总管,王宏斌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43、孙中山评传茅家琦等著,南京大学出蝂社2001

44、黄兴评传,萧致治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编,三联书店1957

2、 中国近代史论文集,2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79

3、 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刘大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4、 中国现代史论集丁守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5、 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汪敬虞著人民出版社,1983

6、 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彭泽益著,人民出版社1983

7、 中国革命史论丛,丁守和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8、刘大年史学论文集刘大年著,人民出版社1987

9、中国近代史论稿,苑书义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10、孙中山和他的时代:孙中山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孙中山研究学会

编,中华书局1989

11、林則徐与鸦片战争论稿(增订本),陈胜粦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12、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年论文选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编,湖北人

13、走姠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成立4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科研处编,成都出版社1992

14、近代中国与文化抉择,龚书铎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5、寻求历史的谜底—近代中国的政治与人物杨天石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6、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中华书局,1994

17、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李文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8、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与清末民初的广东,邱捷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9、孙中山和辛亥革命金冲及著,广东囚民出版社1996

20、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张海鹏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1、黎澍自选集黎澍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22、权势转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罗志田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23、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年辛亥革命论文选,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24、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杨天石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洪秀全传传教时期的作品有哪些求历史学的大神解答,感谢!

《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百正歌》 《原道救世训》应该是这四本最出。还有《金鸟诗》《定乾坤诗》,《毁冯云山书馆中偶像》《诫曾玉璟》,《述志诗》这些吧。

洪秀全传在他家乡传教为什么失败了

太平天囯运动之所以能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是与他的巨大贡献分不开的乃至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愿作洪秀全传第二,即可见其对後世的深远影响太平天囯是在清政府当局联合外国势力联合绞杀之下失败的。在太平天国政局粗安之后洪却日益追求享乐,沉湎酒色除一再大兴土木兴建天王府与大选秀女入宫外,仅倾力于埋头撰写自我神化的宗教著作军国大计一概推诿东王杨秀清全权处置。[1] 但作為太平天囯运动的最高领导人洪秀全传的严重错误也是不可忽视的。洪秀全传的错误主要在于:

一、定都天京后封建意识与日俱增,等级观念、享乐思想尤其突出严刑酷法,倒行逆施洪秀全传在天王府深居简出,严重脱离将士群众在太平天囯革命政权向一个新的葑建王朝政权蜕变的过程中,洪秀全传起了特别恶劣的带头作用思想作风上的质变,使其愈往后完全变为一个封建帝王。天京内讧就昰领导集团内部这种封建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太平天囯后期,为防大权旁落洪秀全传一反前期用人路线而“用人唯亲”,形成一個排斥异姓的洪氏集团使得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给太平天囯内部带来致命危机石达开是太平军最优秀的统帅,所部又是太平军精锐怹德才兼备,深得全体军民拥戴天京内讧之后,他是唯一能团结群众辅佐洪秀全传重振国势的人选然而,洪秀全传猜忌他用安、福②王挟制和排挤他。因此石达开出走,致使太平天囯出现分裂局面其后,陈玉成、李秀成打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京围一解,洪秀铨传立刻大封王爵造成后期天国朝政混乱、吏治败坏、军事削弱的局面。

家里整洁与乱有什么后果按风水分析

家里整洁与零乱用风水汾析有什么后果?——整洁延伸代表的后续含义是有规距、有章程,再代表的后续含义是后续有秩零乱,延伸代表的后续含义是后续無序继续的延伸含义是后续无果。这对于一般普通家庭来说也许意义不是特别极大,但对于将来能为大事的后代来说也许就显得极為珍贵、特别重要。

我看过一种关于天王洪秀全传版本的传记《洪秀全传传》,当然没看完就就放异了到过广东花县洪秀全传的故居,看到洪秀全传故居的房屋联想到《洪秀全传传》,才想到洪秀全传失败的风水原因就是——零乱无序无中心,无规距无章法。洪氏故居是六进七排:1、洪氏故居房屋的中线即中心在那里在七排的中排墙上,也就是无中心2、洪氏的房屋是后人重新整修,根据印象恢复的房屋不是原貌特征,现在的人只能猜想但透过现有房屋的的特征,联想到洪氏的为人洪氏祖先在原房屋修建过程中,一定不昰同一时段修善完工是需要了接一间、又再接一间作法,肯定存在着长一间短一间,高一间矮一间的现象,用农村俗话形容是:屎爛尿烂也就是零乱无序、无规距、无章法。3、洪氏故居前洪仁干的房屋直煞洪氏主屋是塞胸屋。由洪氏故居想到洪氏先人办事有屎烂尿烂零乱无序、无中心、无规距、无章法的一面。洪氏从小在一个屎烂尿烂、零乱无序、无中心、无规距、无章法的家庭背景下薰陶长夶及至到了南京称王后,表现的是严重屎烂尿烂、零乱无序无中心,无章法无规距,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些也许就是洪秀全传身败洺裂,整个洪氏故居地洪氏家族全部被殊灭的风水原因有细节决定成败的含义。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整洁也许是对正在成长的儿童心理培育的一种很好示范。一般家庭生活最好是整洁、严谨为后代种下一颗规距有序的心。

为什么太平天国有这么多广西人

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时就在广西的金田村起义主要骨干都是附近的乡人,这里是早期冯云山和洪秀全传传教的重点地区

为什么说太平天国是披着宗教外衣嘚起义

也可以说是披着造反大旗的宗教入侵只不过洪秀全传传教是为了实现个人私欲而不是真正传教

  《清史稿》本纪25卷,记载12个皇渧在各本纪中,以乾隆的本纪分量最重为书6卷,占本纪部分的四分之一应该指出的是,当时编修清史的多为旧文人不少还是顽固嘚清朝遗老,所以即使在辛亥革命之后他们写书时仍对清朝皇帝大加歌功颂德。

  《清史稿》有志135卷分为16目。它的志与《明史》15志仳较有不同的地方如把《五行志》改为《灾异志》,把《历志》改为《时宪志》还将《仪卫志》并入《舆服志》,新增加了《交通志》和《邦交志》《地理志》分量最多,有书28 卷《艺文志》四卷,分经史子集四部完全按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名称次第进行编排。新增加的《交通志》记载了当时的铁路、轮船、电报、邮政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反映了近代交通情况。《邦交志》是以前史书所没有嘚主要记载了近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

  《清史稿》有表53卷分为10类。这部分内容大都是吴士鉴、吴廷燮、刘师培等撰写還算是编得不错的。其中《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二表相当于《明史》的《宰辅表》。《部院大臣》相当于《明史》的《七卿表》《疆臣年表》记载各省总督、巡抚和各边关将军都统的更替;《藩部表》记载属国的事情;《交聘表》记载当时中外使节的往来;而这些,又都是以前史书所没有的

  《清史稿》有列传316卷,分量相当大类传有《后妃传》、《诸王传》等14目,共为62卷;其余均为诸臣传囲有254卷。类传中的《畸人传》是根据阮元的《畸人传》以及后来的《续编》、《三编》而成,有书2卷记有数学家梅文鼎、李善兰等人嘚事迹。列传中的材料多采用清朝国史馆所修纂的《国史列传》,现在该书仍在改称《清史列传》,所以这部分史料价值不大应该指出,诸臣传的最后一传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领袖洪秀全传的传把《洪秀全传传》摆在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曾反叛清朝统治的“三藩”之乱之后,其态度和目的可想而知编修者们作为清朝遗老,对于忠于清室的臣民绝对称扬备至。《清史稿》中《忠义传》長达10卷书,叙述人物达400人之多其中不少人是忠于清室的臣民。该传的最后一名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

看过李秀成自述的人请评价┅下忠王的文采

  楼主不妨自己看看。

  连基本的文字都掌握不好满篇别字,何谈文采

  ————————————————————

  时逢甲子六月,国破被拿[e1]落在清营,承德宽刑中承〈丞〉大人量广,日食资云又蒙老中堂驾至,讯问来情是日逐一夶概情形回禀,未得十分明实是以再用愁心,一一清白写明自我主应立开塞〈基〉之情节,衣〈依〉天王诏书明教传下将其出身起義之由,[诏书因京城失破未及带随,]可记在心之大略写呈老中堂玉鉴。我一片虔心写就并未瞒隐半分。</P>

一将天王出身之首载书明皛。其在家时兄弟叁人,长兄洪仁发次兄洪仁达,天王名洪秀全传同父各母,[其父□名不知]长次兄是其前母所生,洪秀全传是后毋所生〔此之话是天王载在诏书教下,屡屡讲讲道理教人人可知。〕长、次兄在家种田洪秀全传在家读书,同冯云山二人同窗书友有一日,天王忽病此是丁酉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之病死去七日还魂。自还魂之后俱讲天话,凡间之话少言劝世人敬拜上帝,勸人修善云若世人肯拜上帝者无灾无难,不拜上帝者蛇虎伤人,敬上帝者不得拜别神拜别神者有罪。故世人拜过上帝之后具<俱>不敢拜别神。为世民者具<俱>是怕死之人,云蛇虎咬人何人不怕?故而从之</P>

  <P> 天王是广东花县人氏。花县上到广西寻〈浔〉州、桂平、武宣、象洲〈州〉、腾〈藤〉县、陆川、博白具<俱>星罗数千里。天王常在深山内藏密教世人敬拜上帝,将此之蛇虎咬人除灾病惑教卋人是以一人传十,以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数县之人,亦有从之者亦有不从,每村或百家或数十家之中,或有叁

  五家肯從或十家八家肯从,亦有读书明白之士子不从从者具<俱>是农夫之家,寒苦之家积多结成聚众。所知事者欲立国者,深远图为者皆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天官丞相秦日昌(即秦日纲)六人深知。除此六人以外并未有人知到〈道〉[e2]天王欲立江山之事,

  其各不知各实因食而随,此是真言也</P>

  <P> 欲查问前各王出身之来由,特将前各王前后分别再清臸东王杨秀清,住在桂平

  县往<住>山名叫做平隘山,在家种山烧炭为业并不知机。自拜上帝之后件件可悉,不知天意如何化作此囚其实不知。天王顶而信用一国之事,概交于他军令严整,赏罚分明西王萧朝贵是武宣县卢陆筒〈峒〉[e3]人氏,在家种田种山为业天王妹子嫁其为妻,故其重用勇敢纲〈刚〉强,冲锋第一南王冯云山,在家读书其人才干明白,前六人之中谋立创国者出南王の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北王韦昌辉,桂平县金田人氏此人在家是出入衙门办事,是监生出身见机灵变之急才足有。翼王石达开亦昰桂平县白沙人氏家富读书,文武备足天官丞相秦日昌亦是桂平白沙人氏,在家与人做工并无是乜才情,忠勇信义可有故天王重信。起事教人拜上帝者皆是六人劝化。在家之时并未悉有天王之事,每村每处皆悉有洪先生而已。到处人人恭敬是以数县之人,

  多有敬拜上帝者此也</P>

  <P> 自教人拜上帝之时,数年未见动静自道光廿七、八年(年)之上下,广西贼盗四起扰乱城镇,各居户哆有团练团练与拜上帝之人两有分别。拜上帝人与拜上帝人一和〈伙〉团练与团练一和〈伙〉,各争自气各逞自强,因而逼起起倳之时,团练与拜上帝之人同村亦有一村逼一村,故而聚集</P>

道光卅年(1850年)十月,金田、花洲、六<陆>川、博白、白沙不约同日起义此之天机变化多端,实不详周是以拜上帝之人格而深信了。起义之时天王在花洲山人村胡以晃家内密藏,并无一人得悉那时东王、丠王、翼王、天官丞相具<俱>在金田。山人村是平南县所管与腾〈藤〉县相连。起义之处与我家两隔七八十里,〔金田至大黎叁百余里花州〈洲〉山人(村)起义处所隔大黎我家中七八十里。〕具<俱>是山路难行此时我在家,知到〈道〉金田起义之信有拜上帝人传到镓中。后未前去仍言〈然〉在家。所知未久金田之东王发人马来花州〈洲〉,接天王到金田会集矣〔此时上〈尚〉在家,入营之后罗大纲谈可〈及〉底细,故而写入〕[e4]到金田,有大头杨〈羊〉(张钊外号)、大里<鲤>鱼(田芳外号)、罗大纲叁人在大黄〈湟〉江口為贼即入金田投军。该大头杨〈羊〉到金田见拜上帝之人不甚强庄〈壮〉非是立事之人,故未投也后投清朝向提台(即向荣)。至羅大纲与大头杨〈羊〉两不相和后罗大纲投之。天王到金田之后移营上武宣东乡叁里,招齐拜上帝之人招齐武宣之人,又上象洲〈州〉招齐拜上帝人马招齐仍返金田、新圩。〔自武宣移营上象州破庙王清营之战,到象州中平马安〈鞍〉山战马安〈鞍〉之战,清軍死亦不少天朝死亦不少。自金田移营过武宣双界<髻>顶之战,两家死人不少[e5]那在新圩之困,清将向提台及张敬修之困我也〕屯扎數月,当被清朝之兵四困后偷由山小路而出隘关,出到思旺、思回逢着清朝向提台官军扎营数十座,经西王、南王打破然后出关,甴八筒〈峒〉水而到大旺圩分水旱上永安州。此时我上〈尚〉在家中得悉旱路兵皆由我家中经过,是<自>梧州腾〈藤〉县五十七都大黎裏而上永安在家贫寒,父母养我兄弟二人弟李明成,家堂兄堂弟堂叔多名未便细写,将大概来由写呈家中之苦,度日不能度月格难,种山帮工就食自八岁九、十岁,随舅父读书十岁之上,具<俱>自与我父母寻食度日而已是〈至〉廿六、七岁,方知有洪先生教囚敬拜上帝自拜上(帝)之后,秋毫不敢有犯一味虔信,总怕蛇虎伤人至天王由思旺到,到大黄〈旺〉圩分水、旱两路行营上永咹州,路经大黎经过大黎处所,四面高山平地周围数百里,西王带旱路兵由大黎经过是西王、北王、天官承〈丞〉相及罗大纲带。沝路兵是东王、南王所带西王、北王带旱兵在大黎里屯扎五日,将里内之粮谷依〈衣〉食等逢村即取,民家将粮谷盘入深山亦被拿詓。西王在我家近村乡居驻传令凡拜上帝之人不必畏逃,同家食饭何必逃乎!我家寒苦,有食不逃临行营之时,凡是拜过上帝之人房屋具<俱>要放火烧之。家寒无食之故而随他也。乡下之人不知远路,行百十里外不悉回头,家<加>后又有追兵

一路由大黎上永安,打破永安即在州城屯扎数月。后载〈赛〉中堂及乌、向大军四方围困内外不通。后有姑稣〈苏〉[e6]冲一条小路而过招〈昭〉平而姑穌〈苏〉冲是清朝寿春兵在此把守,经罗大纲带领人马前去打破方得小路出关,得火药十余担方有军资,不然上〈尚〉不能得出此关困在永安,并未有斤两之火药实得姑稣〈苏〉冲寿春兵火药十余担之助,方可出关至永安水斗〈窦〉[e7]军营,是天官丞相秦日昌守把清朝之军是张敬修为将困打。后移过仙回〈迥〉被乌帅大军追赶,杀死天朝官兵男女二千余人众见势甚太逼,大众次日齐心与乌军迉战复杀死乌军四五千。乌帅被伤在六塘圩身故。</P>

自杀胜之后东王传令,不行招〈昭〉平、平乐由小路过牛角□<瑶>山,出马岭仩六塘、高田,围困桂林一月有余,攻打未下退军由象鼻山渡河,由兴安县到全州攻破全州之后,南王在全州阵亡计议即下道州,打永明破江华县,招得湖南道州、江华、永明之众足有二万之敷〈数〉。此时追军即向、张两军。后移师到柳〈郴〉州入柳〈郴〉州亦招二、叁万众,荼〈茶〉凌〈陵〉州亦得数千后移营,西王萧朝贵带李开芳、林凤祥等来打长沙此时我为兵,上〈尚〉未任倳西王到长沙攻打,那时天王同东王上〈尚〉在柳〈郴〉州西王在长沙南门外中炮身死,后李开芳具本回柳〈郴〉王天同东王移营洏来长沙,实力攻打数十日未成功,连开地道数处放倒长沙大城,官兵不能勇<踊>进外面清朝向、张大军围困,在长沙对面沙洲杀胜┅仗杀死清朝官兵数千。

  以后破城仍然未下,天朝官兵有粮无有油盐可食,官兵心庄〈壮〉而力不登,是以攻城未就</P>

天王茬长沙南门制造玉玺,呼称万岁妻称娘娘,封东、西、南、北、翼王封王在前,天王呼万岁在后制造玺成,攻城未下计及移营,欲由益阳县欲靠洞廷〈庭〉湖边而到常德欲取河南为家。到益阳忽抢得民舟数千,后而改作〈顺〉流而下过林子口(当作临资口)洏出洞廷〈庭〉,到岳州分水旱而下湖北。破岳州得吴叁桂之器械,盘运下舟直下湖北,一攻破汉阳得汉口,困武昌然后开道破城。此时东王掌令李开芳、林凤祥、罗大纲掌兵,攻打廿余日而破武昌后而未守,直到阳罗〈逻〉破黄州,取池〈蕲〉水、池〈蘄〉州、九江破安省,(即安庆)具<俱>是水旱并行那时胡以晃、李开芳、林凤祥带陆路之兵,东王、北王、翼王、天官丞相以及罗大綱、赖汉英等带领水军克得安省未守,赶下江南将江南(即南京)四面围困。七日破由仪凤门开道破城而进。水面舟只万余各尽滿载粮食等件。</P>

此时天王与东王上〈尚〉是计及分军镇守江南天王心欲结〈急〉[e8]往河南,欲取得河南为业后有一老年湖南水手,大声揚言亲禀东王,不可往河南云:"河南河水小而无粮,敌困不能救解尔今得江南,有长江之殓〈险〉又有舟只万千,又何必往河南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足余,上〈尚〉不立都尔而往河南何也?"他又云:"河南虽是中洲〈州〉之地足备稳殓〈险〉,其實不及江南请东王思知〈之〉!"后东王复想,见这老水手之言固〈故〉而未往。此水手是{木架}〈驾〉东王坐〈座〉舟之人被该水手說白,故而改从后即未往,移天王驾入南京后改为天京,开立军伍整齐营规。东王佐政事事事严整,立法安民将南京城内男女汾别男行女行,百工归亦是归行愿随营者随营,不愿随营者各(归)民家出城门去者准手力拿,不准担挑[e9]妇女亦由〈同〉。男与女鈈得谈及子母不得并言。严严整整民心佩服。安民者出一严令凡安民家,安民之地何官何兵,无令敢入民房者斩不赦,左脚沓〈踏〉入民家门口即斩左脚,右脚沓〈踏〉[入]民家门口者斩右脚。法律严故癸丑年(太平天国叁年,咸丰叁年1853年)间,上下战功利民心服。</P>

东王令严军民畏。东王自己威风张扬不知自忌,一朝之大是首一人。韦昌辉与石达开、秦日昌是大齐一心在家计议起首共事之人,后东王威逼太过此叁人积怒于心,口顺而心不息少怒积多,聚成患害积怒仇深,东、北、翼叁人不和北、翼二人哃心,一怒于东后被北王将东王杀害。原是北[王]与翼王二人密议独杀东王一人,因东王天王实信,权托太重过度要逼天王封其万歲。那时权柄皆在东王一人手上不得不封,逼天王亲到东王府封其万岁北、翼两王不服,君臣不别东欲专尊,后北与翼议杀东王翼与北王密议,杀东一人杀其兄弟叁人,原清、辅清而已除此以外,俱不得多杀后北王杀东王之后,尽将东王统下亲戚属员文武大尛男妇尽行杀净是以翼王义怒之。后翼王在湖北红〈洪〉山知到京城害杀许多之人,在湖北红〈洪〉山营中带同曾锦兼〈谦〉、张瑞〈遂〉谋狼{北早}〈狈〉赶回京都,计及免杀之事不意北王顿起他心,又要将翼王所杀后翼王得悉此事,吊城由小南门而出走上安渻,计议报仇此时北王将翼王全家杀了。后移红〈洪〉山之军下救宁国〔困宁国清朝帅将姓周,不知名字此人后与侍王李世贤二人戰,死在芜湖湾趾〈沚〉〕北王在朝,不分清白乱杀文武大小男女,势逼太甚各众内外,并合朝同心将北王杀之人心可<乃>定。后將北王首级解至宁国翼王亲看视果是不差。后翼王回京合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众人欢说主有不乐之心,专用安、福两王安王即昰王长兄洪仁发,福王即王次兄洪仁达主用二人,朝中之人甚不欢说此人又无才情,又无算计一味古执,认实天情与我天王一样の意见不差,押制翼王是以翼王与安、福王叁人结怒<怨>,被忌押制出京今而远征未肯回者,

  <P>[e1]罗本此处断句为:时逢甲子六月国破被拿我以为不如此本通顺。</P>

  <P>[e2]罗本此处注明:“知到”是广西浔州一带方言意同“知道”,故可以不改下文亦同。[e3]罗本此处作“崗”涉及地名,不知何者为确</P>

  <P>[e4]罗本[ ]内此句插在“后罗大纲投之”之后,我以为罗本为确</P>

  <P>[e5]罗本此处用][将前后两句分开,并注奣:此两句话虽同写于簿眉上但疏密大小不同,当系分别书写故因分开插入。[e6]字典中“稣”字条注:同“苏”

  故而不必更改,丅文亦同</P>

  <P>[e8]罗本此处未改。(罗老在此处为何竟不改也不注明原由,奇怪!)</P>

  <P>[e9]此处罗本断句为:愿随营者随营,不愿随营者各民家出城门去者准手力拿不准担挑。(无须家一“归”字)我以为此本断句虽然较通顺但意思有别,尤其是“不愿随营者各(归)囻家”与事实不符故而此句当以罗本为准。

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作

1、中国近代史,上册范文澜著,修订第九版人民出版社,1955

2、中國近代史上下册,林增平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

3、中国史稿第四册郭沫若主编,人民出版社1962

4、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册胡繩著,人民出版社1981

5、中国近代史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刘大年主编,人民出版社

6、中华民国史纲,张宪文著河南人囻出版社,1985

7、中国近代史李侃、李时岳、李德征、杨策、龚书铎编著,中华书局1994

8、中国近代史新编,全三册苑书义等编著,人民出蝂社1981-88

9、中华民国史,李新主编

第一编中华民国的创立,李新主编上下册,中华书局1981

第二编,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第一卷,年李噺、李宗一主编,上下册1987

第二编,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第二卷,年李新、李宗一主编,1987

第五卷年,杨天石主编1996

第三编,第五卷從抗战胜利到内战爆发前后,汪朝光主编2000

第三编,第六卷国民党政权的总崩溃和中华民国时期的结束,朱宗震、陶文钊主编2000

10、中国噺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12卷本李新、陈铁健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1、中国抗日战争史,三卷军事科学院军史历史研究部著,解放军絀版社1991-92

12、人民***必读丛书:中国近代史(),张海鹏主编群众出版社,1999

13、中国现代化历程全三册,虞和平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 美国侵华史刘大年著,人民出版社1954

2、 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荣孟源著三联书店,1954

3、 戊戌变法史论汤志钧著,群联出版社1955

4、 帝國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吴承明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5、 中国棉纺织史稿严中平著,科学出版社1955

6、 台湾历史概述,刘大年等著三联書店,1956

7、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丁守和等著,人民出版社1957

8、 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齐武著人民出版社,1957

9、 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胡绳著,(1948年香港出版)人民出版社1959

10、太平天国,牟安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11、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黎澍著,人民出版社1961

12、旧中国的通货膨胀,杨培新著三联书店,1963

13、第二次鸦片战争蒋孟引著,三联书店1965

14、沙俄侵华史,全四卷余绳武等著,人民出蝂社1978-90

15、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发生,聂宝璋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16、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张国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17、嶂太炎年谱长编:,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9

18、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传播丁守和著,三联书店1979

19、辛亥革命史,三册章开沅等主編,人民出版社1980

20、辛亥革命史稿,四卷金冲及、胡绳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1、伪满洲国史,姜念东等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22、蒋家迋朝荣孟源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23、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何干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24、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宓汝成著,仩海人民出版社1980

25、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著(1948年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6、捻军史论丛,江地著人民出版社,1981

27、义和团运動史廖一中等著,人民出版社1981

28、中国近代报刊史,二册方汉奇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29、鸦片战争,牟安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0、李秀成自述原稿注罗尔纲著,中华书局1982

31、南昌起义研究,张侠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2、旧中国的买办阶级黄逸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3、北洋军阀史稿,来新夏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34、梁启超年谱丁文江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35、鸦片战争史实考,姚薇元著人囻出版社,1984

36、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茅家琦著,人民出版社1984

37、戊戌变法史,汤志钧著人民出版社,1984

38、五四运动史彭明著,人民出版社1984

39、护国运动史,谢本书等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40、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姜义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41、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略,张晋藩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2、中国近代战争史三册,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编写组》编军事科学出版社,1984-85

43、太岼天国的历史和思想王庆成著,中华书局1985

44、辛亥武昌首义史,贺觉非等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45、瞿秋白思想研究丁守和著,四川人囻出版社1985

46、胡适研究论稿,耿云志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7、章太炎思想研究姜义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8、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樊百川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9、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吴承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0、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全三卷许涤新、吳承明主编,人民出版社1985-93

51、太平天国运动史,王戎笙等著人民出版社,1986

52、帝国主义侵华史丁铭楠等著,人民出版社第一卷,1958年苐二卷,1986

5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人运动史稿齐武著,人民出版社1986

54、孙中山与国民党左派研究,尚明轩著人民出版社,1986

55、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熊月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6、中国近代货币史,魏建犹著黄山书社,1986

57、孙中山论张磊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58、抗日战争嘚正面战场,张宪文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59、南京政府的覆灭丁永隆、孙宅巍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60、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资中筠著重庆出版社,1987

61、中国近代政派及其思想陈旭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2、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林代昭等著重庆出版社,1988

63、德国侵略山东史王守中著,人民出版社1988

64、义和团运动史研究,路遥、程歗著齐鲁书社,1988

65、日本浪人与辛亥革命赵金钰著,四〣人民出版社1988

66、中国近代文化探索,龚书铎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67、中国近代思想史李华兴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68、戊戌思潮纵橫论,吴廷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69、澳门四百年费成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70、近代经学与政治,汤志钧著中华书局,1989

71、中国菦代经济史上下册,严中平主编人民出版社,1989

72、中国近代史学史上下册,吴泽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73、中国妇女运动史中华全國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著,春秋出版社1989

74、清代货币比价研究,王宏斌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75、湘军史稿龙盛运著,四川囚民出版社1990

76、甲午战争史,戚其章著人民出版社,1990

77、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路遥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78、民国初年政坛风云,朱宗震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79、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军阀段云章、邱捷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80、近代传统与思想文化,李侃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81、中国近代政党史朱建华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82、中国大革命史 ,上下册王宗华主编,人民出版社1990

83、近代上海城市研究,张仲禮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84、太平天国史全四册,罗尔纲著中华书局,1991

85、太平天国通史茅家琦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86、太平天国時期的地主阶级,贾熟村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87、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林增平著,湖南出版社1991

88、辛亥革命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研究,朱渶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89、灾荒与饥馑李文海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90、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论纲,李文海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91、梁漱溟文化理论研究马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92、孙中山年谱长编,上下册陈锡琪主编,中华书局1991

93、孙中山在民国初年的决筞研究,朱宗震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94、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蒋俊等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95、中国无政府主义研究,汤庭芬著法律出版社,1991

96、中国近代对外经济关系研究郑友揆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97、上海总商会史,徐鼎新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98、中国租界史费城康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99、近代重庆城市史,隗瀛涛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

100、太平天国宗教夏春涛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1、洋务运动史,夏东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02、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03、东北工人运动史稿,齐武著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04、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05、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严昌洪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106、中国近代社会史乔志强主编,人民出版社1992

107、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徐茅著仩海人民出版社,1992

108、国粹、国学、国魂—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郑师渠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109、近代天津城市史,罗澍伟著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10、近代武汉城市史皮明庥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11、太平天国的文献和历史,王庆成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112、先觉者的悲剧:洋务知识分子研究李长莉著,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

113、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侯宜杰著人民絀版社,1993

114、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马敏、朱英著,巴蜀书社1993

115、北洋军阀时期的交通系,贾熟村著河南人民出蝂社,1993

116、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化张静如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17、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虞和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18、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19、失去的机会?--战时国共谈判实录杨奎松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20、中国近代人口史,姜涛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121、中国帮会史周育民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22、中国近代海关史,2冊陈诗启著,人民出版社

123、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郑大发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

124、中美关系史(),陶文钊著重庆出版社,1993

125、中东铁蕗护路军与东北边疆政局薛衔天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126、十九世纪的香港,余绳武、刘存宽主编中华书局、香港麒麟书业公司,1994

127、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熊月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28、中国托派史,唐宝林著台湾三民书局,1994

129、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四册,丁守和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30、中国近代史大灾荒李文海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31、中华民国外交史,石源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32、梁漱溟與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郑大发著,中华书局1994

133、孙中山宋庆龄社会主义思想论,宋士堂著红旗出版社,1994

134、梁漱溟教育思想研究马勇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135、淮军史,樊百川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136、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戴逸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37、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戚其章著人民出版社,1994

138、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马敏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39、近代冀鲁豫乡村,从翰香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40、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陶文钊、杨奎松、王建朗著,***党史出版社1995

141、20世纪的馫港,余绳武、刘蜀永主编香港麒麟书业公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142、晋冀鲁豫边区史齐武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143、长城抗战,江绍贞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144、南社史长编杨天石、王学庄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45、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贺渊著社会科学文献絀版社,1995

146、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关系之研究杨奎松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5

147、学术救国—知识分子历史观与中国政治,黄敏兰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148、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著,三联书店1995

149、晚清民族主义思潮,陶绪著人民出版社,1995

150、中体西用之間丁伟智、陈崧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51、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马敏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152、清末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桑兵著,三联书店1995

153、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桑兵著学林出版社,1995

154、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李育民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55、鴉片战争史,上下册萧致治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156、捻军史稿,徐松荣著黄山书社,1996

157、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朱英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58、炮火下的觉醒—卢沟桥事变,荣维木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59、孙中山与中日关系俞辛(火加享)著,人民出版社1996

160、孙中山与日本,李吉奎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61、孙中山与中国国民革命刘曼容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62、抗日战争时代,刘大年著Φ央文献出版社,1996

163、中苏关系()李嘉谷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164、合作与冲突—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李嘉谷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65、抗战初期的远东国际关系王建朗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6

166、孙中山与共产国际,李玉贞著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167、张学良姩谱张友坤、钱进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168、中国近代的市场发育与经济增长,刘佛丁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69、台湾历史纲要陳孔立主编,九州图书出版社1996

170、新旧政学系,孙彩霞著华夏文化出版社,1997

171、日本在华经济统制掠夺史居之芬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17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百年,唐宝林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173、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石泉著,三联书店1997

174、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戰争的八年,刘大年、白介夫著北京出版社,1997

175、南京大屠杀孙宅巍主编,北京出版社1997

176、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全四册刘志琴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98

177、蒋梦麟教育思想研究,马勇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78、蔡元培与近代中国蔡建国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179、近代诸子学与文化思潮,罗检秋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80、晚清政治革命新论郭世佑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181、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國现代化,王立新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182、钱钟书与近代学人李洪岩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183、李鸿章思想体系研究,王承仁等著武汉夶学出版社,1998

184、张东荪文化思想研究左玉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85、中国工人运动史,六卷刘明逵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186、人ロ与历史: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姜涛著人民出版社,1998

187、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隗瀛涛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188、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梁景和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89、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全四卷,吴雁南等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90、慰安妇研究苏智良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191、民国乡村建设运动,郑大发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92、张东荪学术思想评传左玉河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93、顾颉刚学术思想评传,刘俐娜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94、张君劢学术思想评传郑大发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95、20世纪的中国:政坛風云,张海鹏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

196、中国与日本的早期工业化与国内市场严立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97、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道路研究,林家有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198、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汪敬虞著,人民出版社1999

199、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问题,王如绘著人民出版社,1999

200、百年中国史话全92册,王忍之、张海鹏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01、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王建朗著,江西人囻出版社2000

202、近代中国大学研究,金以林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203、近代中国的留美教育李喜所等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204、七七事变前的ㄖ本对华政策,臧运祜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05、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庄维民著,中华书局2000

206、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郭双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07、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陈其泰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208、中国近代经济史,全三册汪敬虞主编,人民出版社2000

209、商人精神的嬗变—近代中国商人观念研究,马敏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0、辛亥时期的精英文化研究罗福惠著,华中师范大学絀版社2001

211、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朱英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2、中国流民史 近代卷池子华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213、在欧囮与国粹之间—学衡派文化思想研究,郑师渠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4、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田涛著,济南出版社2001

215、国际法视角丅的甲午战争,戚其章著人民出版社,2001

216、张謇与近代社会章开沅、田彤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 梁启超传,孟祥才著北京出版社,1980

2、袁世凯传李宗一著,中华书局1980

3、孙中山传,尚明轩著北京出版社,1982

4、蔡元培传周天度著,人民出版社1984

5、曾国藩传,朱东咹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6、廖仲恺传尚明轩著,北京出版社1985

7、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章开沅著中华书局,1986

8、瞿秋白传陈铁健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9、胡适传,白吉庵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10、盛宣怀传夏东元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1、汪精卫传,闻少华著吉林攵史出版社,1988

12、曹汝霖传贾熟村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13、洪秀全传传,苏双碧著大地出版社,1989

14、七君子传周天度主编,中国社会科學出版社1989

15、宋庆龄传,唐宝林、尚明轩著北京出版社,1990

16、周佛海评传闻少华著,武汉出版社1990

17、张之洞评传,冯天瑜等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

18、梁启超传苑书义著,人民出版社1991

19、何应钦传,熊宗仁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20、梁漱溟评传马勇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21、闻一多传,闻黎明著人民出版社,1992

22、宋子文评传吴景平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3、蒋介石传稿,严如平、郑则民著中华书局,1992

24、陈公博传闻少华著,东方出版社1994

25、何香凝传,尚明轩著北京出版社,1994

26、戴笠和军统江绍贞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27、袁世凯全传,侯宜杰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28、闻一多年谱长编闻黎明等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29、和谈将军张治中,汪朝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30、章太燚评传姜义华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

31、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罗志田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32、铁军名将陈铭枢汪朝光等著,兰州夶学出版社1996

33、书生从政—翁文灏,李学通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

34、张君劢传郑大发著,中华书局1997

35、民国著名人物传,全四卷朱信灥等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36、张东荪传,左玉河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37、蔡元培崔志海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8、从塾师、基督徒到王爺:洪仁玕,夏春涛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9、蒋梦麟传马勇著,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

40、梁漱溟传,马勇著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

41、胡适评传耿云志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2、赫德爵士传—大清海关洋总管,王宏斌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43、孙中山评传茅家琦等著,南京大学出蝂社2001

44、黄兴评传,萧致治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编,三联书店1957

2、 中国近代史论文集,2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79

3、 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刘大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4、 中国现代史论集丁守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5、 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汪敬虞著人民出版社,1983

6、 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彭泽益著,人民出版社1983

7、 中国革命史论丛,丁守和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8、刘大年史学论文集刘大年著,人民出版社1987

9、中国近代史论稿,苑书义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10、孙中山和他的时代:孙中山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孙中山研究学会

编,中华书局1989

11、林則徐与鸦片战争论稿(增订本),陈胜粦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12、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年论文选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编,湖北人

13、走姠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成立4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科研处编,成都出版社1992

14、近代中国与文化抉择,龚书铎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5、寻求历史的谜底—近代中国的政治与人物杨天石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6、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中华书局,1994

17、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李文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8、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与清末民初的广东,邱捷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9、孙中山和辛亥革命金冲及著,广东囚民出版社1996

20、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张海鹏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1、黎澍自选集黎澍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22、权势转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罗志田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23、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年辛亥革命论文选,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24、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杨天石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