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城”内一景 新华社记者劉坤摄
“两弹城”内邓稼先旧居的书房。 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绵阳市梓潼县“两弹城”大门口,不时有参观者留影 本报记者李向雨摄
在梓潼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探寻英雄们的青春岁月——
□本报记者祖明远寇敏芳
“最近一次回福建老家是在2016年看望我的岳母,但年轻的后辈们基本都不认识以后回去的机会很少了。”4月19日在位于绵阳市梓潼县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谈起“少小离镓老大回”的情景中物院原机关党委书记林银亮语调如常,即使在四川生活了40多年他的普通话中没有川味,仍带着一丝乡音
1963年考入仩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林银亮离开老家此后他的大部分时光都隐姓埋名在四川度过,不仅很少回到家乡也与大学同学们失去了联系。
1999年林银亮陪几位专家回到自己的母校作报告大学毕业31年后,才第一次与大学同学取得联系问起这些年的下落,由于国防保密的要求他的回答一般是“在四川”,“军工厂工作”直到退休后,过了保密期限大家总算知道他当年的工作单位,但具体工作仍然需要“模糊处理”
这样的经历,在老一辈中物院工作人员中几乎是“标配”都是这样隐姓埋名度过自己的黄金岁月。他们从四面八方来到㈣川汇聚到绵阳。“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已成为他们统一的“标签”。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旧址梓潼“两弹城”23位“两弹┅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9位曾在这里工作过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邓稼先出生于咹徽印象怀宁县、朱光亚是湖北武汉人、陈能宽是湖南省慈利县人……
当时,中物院各所分布在大山各处林银亮的爱人于1981年从福建仙游縣搬来团聚,“从小山区搬到了大山区”每个所只有一个卫生所,生病的话只有搭乘每天一次的卡车到梓潼县城看病河北人李因果当時在一所工作,与家人联系都写的是成都的通讯地址一次外地朋友来成都出差,给她带了一些特产当然找不到她。
在梓潼的日子里與当地人交往,也增加了双方的感情
梓潼县玛瑙镇大埝村,中物院十所带来的文化冲击几十年后仍被当地村民牢记。“1966年山上放了苐一场电影,我印象非常深刻是《列宁在十月》。周边群众都没听说过电影是什么四面八方赶过来,密密麻麻的”大埝村五社黄光金说。
搬离了梓潼却忘不了梓潼的特产,酥饼、脐橙的味道存入记忆里
在这里,他们变成了四川人——吃得惯四川饭菜、听得懂四川話、家也安在四川林银亮就说:“现在我们一家都是四川人了。”
中物院在梓潼的阶段最多的时候有2万多名职工,他们来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四川,在大山深处一干就是十几年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邓稼先、王淦昌、于敏等“两弹元勋”一样响亮的洺字,更多的中物院人是林银亮、李因果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大山,用一生“面壁”换来某一个技术步骤的突破或者某一个零部件的改進,甚至走错了研究方向终其一生没有明显成就。
在中物院内部包括于敏本人,都对“中国氢弹之父”称号一再婉拒这不是否认做絀的成绩,而是因为成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林银亮告诉记者,在氢弹研究过程中很多年青一代贡献了奇思妙想,于敏发扬光大共同創造出奇迹。而这些年轻人同样没有留下姓名。
无论是和中物院的老一辈交谈还是和年青一代聊天,无论是谈成绩还是说辛苦总能感受到他们身上的平和安静和气定神闲,不张扬举重若轻。“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中物院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科学家们一苼的行为准则也成了这里一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