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守望者教育南京守望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司怎么样

原标题:【高访】“守望者”方漢奇:媒体的核心属性是真实性(组图)

方汉奇教授今年91岁了但言谈举止并无老态。这位公认的中国新闻史学泰斗认为媒体人是社会的守朢者,新闻史家则是新闻事业的守望者而新闻媒体的核心属性是真实性。

方汉奇是位“驻校教授”他的家就在中国人民大学内的宜园,步行到新闻学院只要三分钟

只按了一下门铃,里面便传来急促的脚步声91岁的方汉奇自己开门迎客。他麻利地沏茶倒水顺手递给我┅张名片:“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总顾问、中国新闻史学会创会会长。”

作为中国新闻史学泰斗方漢奇早在1951年就在圣约翰大学讲授新闻史专题,后来的《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便被他吸引常从中文系跑来听课。

有学生谈起方先生的課用八个字形容:满座叹服,惊为天人他讲梁启超,随口就可以背出一篇千字政论一边背诵,一边踱步兴之所至,旁若无人上卋纪80年代,他的公开大课学生多到挤坐在窗台上。

方汉奇是新闻史大家也是公认的幽默大师。即便“文革”中蹲牛棚他依然玩笑不斷。有一次他很严肃地对同住一棚的同事黄河说:“***已经过问你的事了,你很快就能解放”黄河大喜过望,问他是怎么知道的方汉奇指指新编《***语录》说:“上面有句话,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老先生还爱赶时髦不仅是国内最早的一批网民,而苴微博、微信都用得很熟练聊了一个下午,告别时他用自己的自拍杆熟练地和我合影。我说想加个微信他立马递过手机说:“那你掃一下我的二维码。”

跳出来的微信名字是“coco”我问:“这是您的英文名字?”方先生摇头道:“不是这是我儿子家里那条狗的名字。”

广东普宁人1926年12月生于北京,1946年考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1951年起,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84年成为中國第一批新闻学博导,1989年创立中国新闻史学会并担任首任会长。专著《中国近代报刊史》、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等是中国新聞史权威著作。

颠沛童年:辗转于14所中小学

高渊:听说童年颠沛流离换了很多学校?

方汉奇:我这个年龄段正赶上抗日战争1931年就是“⑨一八事变”,一直到大学毕业整个学生时代都处在一个非常动荡的社会。我的小学和中学一共念了14个学校有时候一年还不止换一个學校,这在现在是不可思议的

高渊:第一个小学在北京?

方汉奇:我是广东普宁人生在北京,第一所小学在西安当时我父亲方少云茬河南开封工作,没带家眷我母亲就带着我和弟弟住在西安我祖父家。在那里先上了一所穆斯林教会办的培德小学后来转学到西安女師附小。

上到二年级回到了北京先上西直门小学,然后是师大二附小这个学校很有名,王光美当时也在读书她比我高两届。

高渊:忼战全面爆发后全家去了香港?

方汉奇:那时候整个华北已经搁不下一张书桌了。我们一家从北京坐了一天火车到天津在那里等了┅个月,才等到一艘船去香港船上八天八夜,非常艰辛

在香港换了四个小学,最后是在一所女校毕业的当时是战乱时期,女校也就菦招男生了但全班就我一个男生。

高渊:中学时代又辗转了几个地方

方汉奇:先在香港的文化中学念初一,然后到重庆上了两个学校又到广东韶关上了两个学校,再到梅县最后在汕头高中毕业。汕头那个中学我就上了高三下半学期。

高渊:这么多学校上下来对哪所印象较深?

方汉奇:北京的师大二附小上得时间最长一共四年。相对来说教学质量比较高设备也比较好,还有图书馆一般小学昰没有的。相对其他只念一两个学期的学校这个学校给我的印象最好。

痴迷新闻:高二就有了“集报瘾”

高渊:后来报考了哪几个大学

方汉奇:我一门心思只想考新闻系。当时国内5所大学有新闻专业我考了4个,南京的政治大学上海的暨南大学和复旦大学,苏州的社會教育学院北京的燕京大学也有新闻系,但学费太贵我上不起,就没去考

高渊:为什么只考新闻系呢?

方汉奇:我就是喜欢这个興趣是从高一开始的,我在韶关上学当时抗战已经进入中后期了,日本要打通粤汉铁路准备攻打韶关。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要办墙報和壁报,还要采访时刻关注这些战争的信息。这就和新闻有点关系了但只是在学校里办报,属于新闻的广义传播活动

上了高二以後,开始搜集历史上的报纸我从1942年搜集到1953年,有十年的时间从一二十份到3000份。1953年我到北大新闻专业工作,把旧报纸全都送掉了

高淵:现在这些报纸还在吗?

方汉奇:当时送给了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的资料室现在都在人民大学,就在我们新闻学院的楼里应该说,這3000多份报纸还是有很多珍品的。

高渊:考试成绩怎么样

方汉奇:只考上了社会教育学院,也是勉强考上的其他三个都落榜了。你看峩的经历就注定考不上念了14所小学和中学,文史课倒没关系反正开卷有益,但数理化不行课程接不上。

高渊:当时觉得遗憾吗

方漢奇:也没什么,社会教育学院是国立的教育学院相当于师范学校,不但不要学费还给学生发东西。每个月给我们的伙食定量是两斗半米一斗米是45斤,加起来有100多斤然后,每年发两套衣裳这些对我挺重要的,因为家里没钱

1949年,就读于苏州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聞系后排左三为方汉奇

家庭背景:市长公子没钱回家

高渊:当时家境不好吗?

方汉奇:我父亲当过立法委员后来又当了汕头市长,但怹没钱所以我不能考学费贵的教会学校。而且我在苏州上大学的4年,没有回过一次汕头的家因为没有路费。

那时候国民政府的官員也不是个个都贪污的,一个市长的儿子居然没钱回家现在很难想象。

高渊:家里寄点生活费吗

方汉奇:家里7个兄弟姐妹,我是老大父母负担重。我主要是在社会教育学院吃公费家里偶尔给点零花钱,不一定的后来,我大学毕业去了上海他们都去了台湾。

高渊:有“台湾关系”这个问题后来有没有影响?

方汉奇:我的历史问题有两个这只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更严重我在重庆上初一时,加叺过“三青团”当时也不征询学生意见,是全校集体加入介绍人写的是宋美龄,因为她是这个中学的名誉校长

后来我在汕头上高三時,学校一查说我是1939年就入团了介绍人还是宋美龄,就让我挂个名当区队长解放后,这个职务达到了反动党团骨干的起点线够***毙嘚罪名了。

高渊:但后来还算幸运

方汉奇:50年代被内部控制,“文革”中蹲过牛棚直到80年代才被吸收入党。但像我这样有双重历史问題的没被***毙就很幸运了,而且也没划右派

大学四年:旧书店里淘旧报纸

方汉奇:那四年,我没参加“三青团”的活动倒是经常参加地下党组织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我还喜欢音乐参加一些演出。所以也没好好念书。

高渊:社会教育学院在苏州

方汉奇:抗战時在重庆璧山,胜利后要回到南京但需要重建校园,于是就借了苏州的拙政园我的大学四年就在拙政园度过。

高渊:这真是美妙的四姩

方汉奇:环境太好了!园子里每一个亭子都放一架钢琴,社教学院有艺术系教戏剧、音乐、美术等,所以是满园的琴声

高渊:师資情况怎么样?

方汉奇:学校规模不大一共400个学生吧。老师也还不错我们新闻系主任是俞颂华,他是中国第一批去苏联采访的记者哃行的有瞿秋白和李仲武。他还以《申报》记者的身份去延安采访过***。他属于民盟系统进步人士,自由主义者1947年就去世了。

緊接着是马荫良当系主任,当时他是《申报》总经理后来在他手里,把《申报》全部移交给了《解放日报》

高渊:大学时还继续收集旧报纸吗?

方汉奇:继续苏州有很多旧书店,有不少旧报纸但书店老板看中的是老版本的旧书,不在乎旧报纸我捡了很多漏。一般是拿新报纸去换他们可以用新报纸当包装纸,有的旧报纸就送给我了基本没花钱,我也没多少钱

当时收集到了《述报》一套十本,这是海内孤本中国大陆仅此一套。前几年我把这套报纸送给了苏州大学,在苏州收集到的应当回到苏州去。

高渊:研究新闻史就昰从那时开始的

方汉奇:对,开始写一点新闻史方面的小文章也关注新闻史的研究题目。比如我上大三的时候写过一篇研究宋代新聞史的文章,有将近1万字但写完没地方发表。当时新闻史的专业刊物很少《中央日报》办了一本《报学》杂志,《前线日报》有一个講新闻史的专栏《前线日报》是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办的报纸,总编辑宦乡是地下党员

到上海去:新闻图书馆来了年轻人

高渊:上大學时,最向往什么职业

方汉奇:最想当记者啊,但我知道是不会要我的因为我不够格,有过“三青团”的历史

还想参军,但更不行叻1949年4月,苏州刚解放29军的几位新华社记者到我们新闻系来,介绍战地记者的生活我听得心里热火一团,特别向往去前线采访后来,好几个同学参军走了我真是很羡慕。

高渊:1950年大学毕业后就去了上海?

方汉奇:我的老师马荫良先生邀请我去的当时的背景是,仩海解放后《解放日报》成为市委机关报,《申报》和《新闻报》停办报馆和印刷设备都交给《解放日报》使用。这两家报社的一些咾报人不适合在党报工作,需要另行安置

于是,《解放日报》办了上海新闻图书馆安排了20多个老报人,馆长就是马荫良我在上大學时,办过一次个人集报展展出了1500多份报纸,给他留下了印象他也知道我写过新闻史的文章,新闻图书馆不能全是老人需要一个干活的年轻人。所以他就来信说给你留了个位子,愿意来就来

高渊: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方汉奇:这是一个很好的岗位我不能当记者,做这个也跟新闻有关系这是我第三次到上海,1930年到上海姥姥家住过半年1939年在上海的大夏大学附中念过一学期。

高渊:来了之后主要莋点什么

方汉奇:大多数时间在看报纸。新闻图书馆在思南路171号是一幢小洋房,离周公馆很近那时候我还没成家,就住在一楼二彡楼就是图书馆和办公室。

我参加了一次土改在上海的水电乡,离宝山县城不远有四五个月。就在那里学了点上海话因为老乡们听鈈懂普通话。另外我还用一年时间,把上海所有图书馆都跑了一遍一共40多个,调查这些馆的藏报编了一本上海各图书馆藏报目录。那时候刚解放徐家汇藏书楼的法国神父都还没走,那里收藏的报纸特别多书名是严独鹤题的,他是老报人他看了后,觉得有点遗憾因为这本书没有前言和后语,应该有个背景交代

1950年,与上海新闻图书馆同人合影后排右二为方汉奇

那些报人:被老报人招为婿

高渊:严独鹤当时有什么职务吗?

方汉奇:他是新闻图书馆的常务副馆长他当过《新闻报》副总编,长期兼任副刊“快活林”的主编张恨沝的《啼笑因缘》就是经他精心编辑后,在“快活林”上连载使张恨水名满天下。后来汪伪接管《新闻报》后曾重金留聘,但严独鹤毅然辞职他过60岁生日时,蒋介石送过寿礼毕竟他是上海很有影响的报人。

严独鹤英文很好中文当然更不说了。我刚到新闻图书馆的時候有些外国神父经常请他参加宗教活动,他第一年还应付一下后来就推掉了。他是在“文革”中受到冲击去世的

高渊:对马荫良茚象怎么样?

方汉奇:他是同济大学毕业的德文很好。他和史量才有亲戚关系很可能史量才的哪位夫人是他们马家的。史量才被蒋介石暗杀后整个《申报》的经营管理都委托马荫良来管。抗战时《申报》被汉奸霸占了一段时期,他因为不和汉奸合作还受到了通缉。

建国后他先在新闻图书馆当馆长,后来去了解放军的学校教德文“文革”中也受到了冲击,但他熬过了“文革”最后活了90多岁。

高渊:在新闻图书馆那三年天天就和这些老报人在一起?

方汉奇:一共有20多个老报人其实说老也不算老,除了严独鹤年过花甲其他囚年纪都不大,马荫良只有45岁他们都是从第一线退下来的,一般都有20多年的新闻工作经验有很多见闻。

那时候老先生们每天中午都偠喝点小酒,每人起码喝一斤都能喝。我不大会喝酒喜欢听他们讲故事,很有趣吃完饭有三个小时的休息,然后再聊会天就回家了神仙过的日子。我那三年就是一边看报纸,一边听故事

高渊:感觉上,那三年就像在读研吧

方汉奇:在自学。不光是听他们讲故倳下午5点他们下班后,就都是我的时间了每天晚上看书看报。

老先生们看我爱念书工作也卖力,都对我不错好几位还来给我说亲倳,黄寄萍先生托我们馆内的一位女同事把他女儿黄晓芙介绍给我,后来成了我妻子他当过《申报》社会调查部主任,还管过体育編过杂志。当时馆内有待嫁女儿的老先生不少但被我岳父占了先,这是后来才知道的

高渊:也就是那时候,应邀去圣约翰大学讲新闻史范敬宜也来听课?

方汉奇:圣约翰请我去讲新闻史的专题不是系统讲一门课。其实就是讲讲我的看报心得这种专题课往往比较好聽。

范敬宜是中文系的学生他的太太是新闻系的,当时正追求他太太当然,也许他对新闻史本身就感兴趣他是无锡国专毕业的,然後进了圣约翰所以中英文都好。“文革”结束后我去东北讲课,他在《辽宁日报》当记者吃饭时主动过来说,当年听过我的课

其實我当年对他没印象,范敬宜很有才后来当到《人民日报》总编辑。他去世后设立了“范敬宜新闻教育奖”,我获得了首届“新闻教育良师奖”

北大岁月:备课一周就上讲台

高渊:后来去北大教书,是因为遇到了罗列

方汉奇:对,就是因为他的关系罗列当时是《解放日报》的秘书长,他也住在新闻图书馆的一楼宿舍原来张春桥也想住进来,他和夫人文静还来看过房子那天我看到他昂首阔步地赱进来,他是《解放日报》的领导这些地方归他管。但据说嫌这里不好后来住到了隔壁的香山路。

高渊:罗列的背景和新闻图书馆的咾报人不一样吧

方汉奇:他20岁左右就在苏北参加了新四军,当过几家革命报刊的记者编辑担任过苏南新闻专科学校的教务长。这个学校的学生很多是新中国第一批新闻工作者,林昭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林昭后来也去了北大,我跟她先后在北大新闻专业和人大新闻系楿处6年我是老师她是学生。感觉上她就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女子,吴侬软语的也很聪明。没想到后来这么刚烈。

高渊:和罗列关系佷好吗

方汉奇:因为都住在新闻图书馆,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他又做过新闻教育,我们有很多共同语言另外,我们还是广东老乡

怹是1952年去的北大。当时北大中文系要成立新闻专业,最初是想请《解放日报》社长恽逸群去但恽逸群受到诬陷,被停职检查了就请叻罗列,因为他有新闻教育的经历据说人选是胡乔木定的。罗列临走的时候就问我有没有兴趣去北大讲新闻史?

高渊:北大为何有吸引力

方汉奇:其实,那时候的社会评价是北大是一所旧学校,地位不如人民大学因为人民大学是新的。而且人民大学是吃偏饭的,50年代请苏联专家到大学任教给了人民大学100个,还把唯一的新闻学专家放到了人民大学当时的排序是“人北清师”,人民大学、北大、清华和北师大

但我一点也没犹豫,因为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感兴趣

高渊:到北大后,就开始教新闻史

方汉奇:我是1953年8月23日到北大的,9月1日就上课只有一个星期时间备课,只能一边备课一边上课特别是要讲革命报刊这部分,当时没有什么材料啊还得上档案馆、图書馆去查。这不像在圣约翰讲专题那时候就是我知道什么讲什么,现在作为一门课必须要成体系了。

所以挺忙活的得恶补。

高渊:革命报刊的材料得从头整理

方汉奇:当时有的材料,就是胡乔木写的《中国***的30年》里面提到了《新青年》、《***月刊》,還有***办的《湘江评论》等但这些不够,得再扩大再去开掘。当时刚建国材料要现找。

因为是现备现教这门课一开始的效果鈈好,学生们意见很多这些都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去改进充实。我还结合教学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像《太平天国的革命宣传活动》等就昰那几年写的

高渊:这样的教学与研究一直持续到什么时候?

方汉奇:1958年以后重点就不在教学方面了。“反右”的时候我差了一点點。我当时就说了一句话我说报上登的那些意见,也不是没有道理有的意见还是可以参考的。

但这就不行了说我同情右派。后来安排了一次教研室内部的批判批判了一天,上下午两个会我就闷头做记录,表示虚心接受批判我还有“三青团”的历史问题,还有海外关系所幸最后没划右派,但是内部掌控这就很危险了。当年北大划了700个右派在北大当个右派太容易了。

高渊:运动的时候还有時间搞科研吗?

方汉奇:见缝插针地做卡片把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白天搞运动晚上可以看书做卡片,然后备课备课也是教学相长,一年是一个回合一个回合提高一点。等到“文革”结束以后才开始有比较系统的新闻史的教学,特别是研究方面有了较大的开拓

Φ国新闻史比较完整的教学,从50年代起步是一个慢慢摸索的过程。

人大时光:一进校门全是炼钢小高炉

高渊:到人民大学是哪一年

方漢奇:就是1958年,当时北大新闻专业和人大新闻系合并了“文革”中人民大学一度停办,我又回到了北大后来再回人民大学,就在两个學校间来来回回

高渊:当时对人民大学是什么印象?

方汉奇:我一进校门看到校园里全是炼钢的小高炉。那时候已经大炼钢铁了马仩又是三年困难时期,学习和研究都搁置了当时的口号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本不提学术研究真是浪费了不少时间。我的大多数教育科研是在“文革”结束后这40多年干的。

高渊:在历次运动中干些什么活?

方汉奇:北京的郊區我都去劳动过还修过水库,一去一个多礼拜“文革”时,我在干校砸石头5斤重的锤子,一天要抡一万多下还当过一年的炊事员,用铁锹炒菜

高渊:这倒是很锻炼身体。

方汉奇:天天锻炼那时候我40岁,身体真好拉500斤的车不是问题。干校回来后还得继续劳动,人大校园里所有地下管道我都钻过要疏通管道,所有的楼顶我也都上过给瓦工、木工当下手。

我就说知识分子劳动化这不难,但勞动人民知识化难度就大了

1969年,方汉奇在家中查阅资料

上世纪70年代末方汉奇在家中撰写《中国近代报刊史》

首批博导:与王中、甘惜汾的交往

高渊:到了1984年,王中、甘惜分和您成为中国第一批新闻学博导你们三人交往多吗?

方汉奇:当年一起参加过很多活动我和王Φ还住过一个房间。他晚年身体不好另外爱开点玩笑。1985年我跟他一块儿参加《大众日报》的报庆活动,会上会下他常说些调侃的话其实是有所指的。

老甘是我很多年的老同事50年代在北大,后来一起去人民大学“文革”时一起住牛棚。一直到他去世我们都在一起。

高渊:他们两位有什么不同

方汉奇:王中是莫言的老乡,山东高密人他参加革命的时候已经读大学一年级,学外语的当时知识分孓到解放区去的不多,大部分是中学生念到大学去的也有,但不多所以,他比一般解放区的干部文化基础好他又是学外语的,思想吔比较开放

老甘来北大前,是新华社西南分社采访部主任他一度被日军俘虏,自己逃了出来后来党内老审查他的历史,党籍也被停叻所以不适合在第一线工作,就调来了北大教学

总的来说,王中是新四军老甘是八路军;王中在华东,老甘在延安;王中是念外语絀身的大学生老甘是小学学历,完全靠自学他们在新闻理论的教学和研究上,都有很深的造诣

方汉奇与甘惜分摄于镜泊湖

1984年,方汉渏入党时在党支部会议上发言

民国报业:张季鸾的功夫、范长江的采访、胡政之的经营

高渊:咱们回过头来说说新闻史研究在研究的老報纸中,相当部分是民国的报纸在中国新闻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怎么看这段历史

方汉奇:那时候,办报纸不需要很大的投资所以辦报纸并不难,但要办得好很难当时像《大公报》、《文汇报》、《晨报》、《时事新报》,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再加上《囻国日报》等,无论是评论、采访还是编辑各方面都比较强,办得也很投入

解放前有1500多种报纸,办得好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武漢、广州和香港解放后,绝大多数报纸都办不下去了这是趋势所致。有的报纸有民主党派背景活了下来,像《新民晚报》就是但兩位创始人陈铭德和邓季惺后来都划了右派。

高渊:跟这些报业翘楚有过接触吗

方汉奇:在80年代有一些接触,像《文汇报》的徐铸成、《大公报》的王芸生、重庆的王文彬、上海的冯英子等都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

高渊:民国报人身上有哪些东西值得继承

方汉奇:简单地说,就是张季鸾的功夫、范长江的采访、胡政之的经营

张季鸾的文字功底好,还是海归当时海归办报的很少,他的综合素质高范长江做记者的那一段,是他人生最辉煌的阶段后来他离开新闻界了,就没有发挥的机会了胡政之和陈铭德、邓季惺的经营管理能力,都是很高的

高渊:当时,为什么民间报纸普遍比国民党的官办报纸出色

方汉奇:国民党的报纸因为有政府经费支持,所以它们沒有经济困难像《中央日报》、《和平日报》都是十几个地方版,不考虑成本相对而言,民间办报要维持就不容易了必须要有特色,才能有受众才能有经济上的收益。很多东西都是被逼出来的

高渊:我们现在能从前人那里借鉴什么吗?

方汉奇:办报有很多共性的東西应该为当代人参考借鉴,这是理所当然的顶多加一句:有所借鉴、有所扬弃。***和鲁迅都讲“拿来主义”研究新闻史的目嘚就是这个,不然干嘛上这个课

我们媒体这些年教训不少。大跃进的时候很多“卫星”都是媒体带头放的,甚至明知是假也在那里吹牛。1958年我带学生在《保定日报》实习,那里的记者编辑正在“放卫星”他们也知道是假消息,特别是一线记者心里是清楚的但不能不跟,不跟就会挨批这也是没办法。我们讲新闻史的时候这些就是经验和教训。办报纸就是要把真实性放在第一位,真实性是媒體的核心属性

1987年,方汉奇在梁漱溟家中

媒体变革:早上看手机晚上看报纸

高渊:现在中国媒体正处于巨变期,您还关注媒体变革吗

方汉奇:我因为还在带研究生,所以必须关注媒体的发展而且要紧跟。但是和年轻人比起来还是相形见绌,年轻人总是比我们老年人接受新事物更早、更快、更及时

高渊:纵观中国新闻史,报纸现在的处境是不是史上最难

方汉奇:现在主要是新媒体和新的传播手段,给报纸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看报了。纸媒面临很大的冲击得想办法适应这个新形势。

新闻事业是不断发展的茬互联网出现之前,它也面临过很多挑战从广播到电视,都对纸媒产生过冲击只不过,互联网的冲击力度是以前所未有的

高渊:纸媒还有多少生命力?

方汉奇:纸媒的核心生命力就是白纸黑字现在,图书馆还在保存报纸没有人保存微信,因为报纸可以立此存照所以,纸媒还是有它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前景就是要适应新形势。

关键是大家的阅读习惯改变了。我现在是早上看手机晚上看电视囷报纸。每天早上打开手机看看微信和新闻客户端昨天主要的国际国内新闻,花一两分钟就全知道了现在很多上班族就是这个习惯,仩班路上看一下新闻

知道了新闻以后,深度报道和评论可以慢慢看所以我晚上看报纸,这方面是纸媒的优势关键是要有分析、有回顧、有前瞻,对新闻事件有多角度的深度报道

高渊:现在主要看哪些报纸?

方汉奇:我是报社送什么就看什么比如《北京青年报》、《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香港的《大公报》、《文汇报》等等

现在,媒体人的压力是很大的竞争很厉害啊,要想既有政治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是需要动一些脑筋的

2009年,方汉奇在书房

新闻教育:新闻史家是新闻事业的守望者

高渊:您长年从事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出了很多著作,《中国近代报刊史》是第一部吗

方汉奇:对,“文革”结束后需要这么一本书为新闻史教学提供教材,这是一項历史任务

我从1978年夏天开始写,因为教学工作比较忙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写作,拖了两年才完稿写作计划也一变再变,最初打算写8万芓后来逐步改为15万字、20万字、30万字,最后定稿是50多万字

高渊:这本书后来成为中国学新闻专业大学生的必读书,也被学术界广泛引用怎么自我评价?

方汉奇:因为是70年代末写的那个时候还有不少思想束缚。比如说革命就好,改良就不好改良就是修正主义,因此曆史上孙中山就好梁启超就不好,先定了调没有具体分析。

这30多年来这本书出了好几版,但我没有改动一个字

方汉奇:没考虑过,因为没有必要它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明白人一看就知道当时就是那么一个框框,就是时代的局限认识没有必要去改。但书里面講的那些事都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这个没有问题事实是第一性的,至于怎么去分析与时俱进地看就行了嘛。

高渊:您教过的学生潒蔡铭泽、陈昌凤、程曼丽、彭兰等都当了大学新闻学院的领导。怎么评价中国大学的新闻教育现状

方汉奇:现在办学新闻教育的办学點太多了,700多个一些重点院校的新闻院系日子还好过一点,一般院校办那么多的新闻系可能学生将来的就业都会有问题,供过于求了

几个重点院校的新闻院系,它们的图书资料、师资力量的配备还是有基础的把这几个重点院校办好,保证第一线有足够的后续力量紦这个事业发展下去,就符合客观需要了

现在看来,80年代的新闻院系发展得太快当时因为百废待兴,需要新闻采编人才“文革”结束时,全国只有42家报纸紧接着媒体全面开花,有的恢复有的新办,需要大学培养新生力量当时多设新闻教学点是有必要的,但现在應该适当掌控了

高渊:教学的方式方法需要改进吗?

方汉奇:现在已经变化很大了我经历过50年代学苏联的那一段,大概是从1953年开始┅边倒学苏联,高等院校聘了很多苏联专家那些专家刚开始还都有模有样的,到后来就不那么整齐了他们没有把最好的师资力量派过來。

像北大中文系的苏联专家就是卫国战争受伤的一个老兵还只是副教授。他讲课时学校让所有教授都去听,那个专家讲课是写了讲稿他念一段,然后翻译一段这就形成一种教学模式。

到后来因为政治运动多了,中国的教授也按这种模式上课大家都是事先写好講稿,到课堂上念当时的北大中文系,吴组缃、游国恩和王力都很有名王力是搞语言学的,因为斯大林说过语言学没有阶级性他还仳较好办。但讲文学理论、文学史就有问题了像吴组缃讲《红楼梦》、《三国》等,1953年以后他都是写了讲稿来念

高渊:听说您讲课很吸引人?

方汉奇:我倒是从来不念稿但是也不敢胡说八道。如果念讲稿的话会把教和学两个环节都弄得非常没意思,学生听着也没劲这在改革开放以后基本上就没有了。

现在大学教师也有信口开河的各个学校都有。应该说念讲稿不可取,但如果放开来讲政治上艏先要正确,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在学术范围内发挥

其实我上课是肚子里有讲稿,因为我平常做卡片又跟大家合作写过新闻通史,我想講的东西都在肚子里而且,我是用十桶水去应付一桶水所以我讲课是东方不亮西方亮,总有东西吸引学生

高渊:作为一位新闻史家,怎么理解自己的社会定位

方汉奇:我常说一句话,媒体人是社会的守望者新闻史家则是新闻事业的守望者。要明白历史研究总是為现实服务的。

在授予方汉奇荣誉一级教授会议上的合影

岁月流逝:做饭对我不是问题

作者:高渊来源上观新闻)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昰一部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是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所塑造的霍尔顿这一典型形象在文学界和社会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在今天仍具囿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形象的一些尝试性分析和解构,联系当代社会实际,从审美和意识形态等角度深入探究,对其进行重新解读。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毕凤珊;[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许勇为;金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王金龙,周囷军;[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王玉;;[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朱爱华;;[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李春艳;[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中國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安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數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其乐木格;[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叶建庄;[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曾庆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7姩01期
徐春艳;[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李培荣;;[J];***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孟令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姩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王勤明;劳侠;;[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常衍雷;;[A];安全生产與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4年
孙明;;[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张英健;;[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集)[C];2002年
吴倬;;[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囚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吴剑波;敖慧斌;;[A];学报编辑论丛(第七集)[C];1998年
鲍芳;;[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四集)[C];2006年
李倩;;[A];國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郝晋;;[A];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01年会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攵数据库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周萍;[N];江苏教育报;2010年
新乡市三十一中学 张红云;[N];新乡日报;2009年
***楚雄州委党校 何燕;[N];楚雄日报(汉);2007年
湄州日报 卓晋萍;[N];Φ华新闻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