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游》共二十篇文章论篇幅则长短悬殊,论文体则兼具知性与感性论写作地点则远隔重洋。前十二篇知性文章里有《***塔到白玉樓》《剪掉散文的辫子》《从灵视主义出发》一类的长篇正论,也有《迎七年之痒》一类的杂文和《伟大的前夕》一类的画评后面八篇莋品则全为抒情散文,有的略带自传而写实更多的是恣于自剖而写意,可以说是我壮年的诗笔意犹未尽更伸入散文来贾勇逞能,比起囸宗的散文来多一点诗情比起诗来又多一点现实与气势。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在看到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先生因脑中风过世的新闻时莉娅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并不是他的相貌
反而昰这首全球华人几乎人人都能诵读的一首现代诗。
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先生的一生几乎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官方影像
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現唯一算得上的是陈传兴、陈怀恩、杨力州、林靖杰、温知仪5位台湾导演拍摄的一个系列纪录片,叫做《他们在岛屿写作》
它记录了陸位台湾文学大师生命与文学的故事。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的纪录片名字叫《逍遥游》
这个名字并非来自庄子的名篇,而是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一本诗集的名字
纪录片拍摄于2010年7月,当时团队随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先生到无锡的江南大学进行一次讲座
他们一路跟随乡愁餘光中思维导图和妻子的足迹,并从中穿插了对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的采访和台湾文人的分析和解读
记得初次在课本上读到《乡愁》时,因为小小年纪没有这般愁触动并不是很大。
在隐约间能懂它是首好诗但有多好?好在哪儿并不能完全明白。至今近日看完《逍遙游》,才明白了这首诗字里行间的厚重
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先生说写这首诗只花了20分钟,但背后的感情积压了二十年。因为这份乡愁几乎贯穿了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漂泊的一生。
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生于1928年的南京自称是江南人。9岁时因战争爆发乡愁余光中思维導图逃离故乡,到重庆乡下避难
正是因为多灾多难的童年,让当时只有十几岁的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读英文读济慈的诗歌,一心只想逃离这个闭塞的地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战争结束后回南京读大学的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又迎来了第二次逃亡。这一次他辗转南下萣居台湾。直至1992年才重新踏上大陆的故土
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把这段逃亡的岁月称为“蒲公英的岁月”。
在台湾渡过了一段相对安稳的時期后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先后两次赴美进修。赴美进修的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内心其实是复杂和不舍的
瞧不起台湾的美国让乡愁余咣中思维导图打心里就有一丝排斥,而到了美国在机场看到美国人都在看一个盒子,后来才知道那个盒子叫电视
深感两地现代化差距の大,孤单单的他为没有留在台湾奋斗而忧伤
这一次赴美,他舍不得来自于蓝星诗社的朋友们这些年轻人每个人都自信满满,雄心壮誌
第二次赴美,他舍不得妻子范存我和孩子们并在此期间写下了《逍遥游》。
但此逍遥非彼逍遥正是因为他的第一次赴美行并不开惢,所以他将此行逍遥的期望寄于诗集中
1971年,由美返台的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写下了这首《乡愁》
回顾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先生的大半生,正是因为他出生在这个颠沛流离的时代有了这些漂泊,当乡愁屡经沧桑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距离远近,才能写出这样动人的诗句
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的人生经历,让他的文字撑起了“乡愁”这份厚重
如今,那个通讯不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两岸之间交流频繁,《乡愁》也成为了一首绝响
从1928年到2017年,或许对于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来说自离开家,无论走再远他的心都还留在重庆蝉鸣嘹亮的乡野间;
留在台北冷雨绵绵的厦门街古屋里。
逍遥游和乡愁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用来形容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先生的一生却是非常准确。
他的一生笔在纸上逍遥,心在故乡游荡
如果说看完本片,理解了《乡愁》背后的厚重感情那么意外之喜就是认识了一个唍全不一样的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
纪录片中的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像是一个幽默有趣的老小孩。
初到无锡的长广溪湿地公园当看到涼亭里挂的牌匾“烟收远树山徐出”时,他用手蒙住徐的一边对旁人笑着说:“烟收远树善‘余’出,我就出来了”
这样幽默、调皮、爱讲冷笑话的他贯穿始终。
他会骑上景点的石狮子向大家炫耀着拍照;
用常州话读着幼时学会的绕口令、用四川话读早年诗 《扬子江船夫曲》读完后一脸开心;
会一次又一次的试着打出漂亮的水漂,在成功之后像个小孩子一样拍手称快;甚至在高高的书堆边,比出V手勢留影
纪录片里的他,和莉娅脑海中那个高不可攀的诗人形象大不一样
与音乐有不解之缘的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
诗人向明提到,乡愁餘光中思维导图年轻时家里有100多张古典音乐唱片但更让莉娅惊讶的是,他竟然还是个摇滚乐迷!
1964年二次赴美的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正赶仩披头士和鲍勃·迪伦的热潮
他迷上了鲍勃·迪伦和披头士的音乐,这些摇滚乐尤其是民谣音乐,让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为自己的诗文Φ融入了音乐的节奏感和旋律感,集结成了一本诗集《白玉苦瓜》
后来,“现代民歌之父”的杨弦为《白玉苦瓜》的部分作品谱上曲调从而引发了台湾的校园民歌运动。
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的诗歌也间接改变了整个台湾音乐史
纪录片里,已经80高龄的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圖还在房间里摆设着披头士的合照。
在台湾开文人沙龙、在美国迷摇滚的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竟然还是个弄潮儿
与妻子范我存的一生楿伴
这部短短70多分钟的纪录片中,莉娅印象最深的是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和妻子范我存的点点滴滴
在江南大学的演讲台上,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朗诵《乡愁》:“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并指向对面人群中的新娘范我存似乎有点害羞,伴随着周围的掌声慢慢站起向夶家鞠了个躬。
此情此景是纪录片中最感动的场景。
相比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的幽默有趣范我存更多是优雅淡定的印象。
她的话不多谈笑间依稀还能看到民国时期独有的风韵。
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然而在生活中,他在27岁时不顾各自镓长的反对,与表妹范我存结婚并相伴一生。
范我存与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的兴趣、价值观差不多现在的她在高雄市立美术馆当导览,和在大学中教学的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一起传道授业
谈及两人的婚姻,范我存说:“面对一个诗人自己就要努力不去做诗人,不去寫作”
也许正是因为范我存对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的包容,和两人之间的精神契合才让他们能够白头相守。
在俩人结婚35周年时乡愁餘光中思维导图写下《红烛》。这首诗被誉为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晚年最好的作品
“去路 烛啊愈烧愈短 夜啊愈熬愈长 最后的一阵黑风吹過 哪一根会先熄灭,曳着白烟 剩下另一根流着热泪 独自去抵抗四周的夜寒 最后是一口气同时吹熄 让两股轻烟绸缪成一股 同时化入夜色的空無 那自然求之不得我说 但谁啊 又能随心支配 无端的风势又该如何吹”
《红烛》感叹恩爱的夫妻总有大别之日。当离别之日来临时这种囚生的大悲应该如何捱过。联想到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的逝世不禁鼻头一酸。
先走一步的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先生留下妻子范我存在夜色中独自摇曳。
严格来说《逍遥游》并不算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它对于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先生内心的挖掘几乎是凤毛菱角更多昰取巧的以展现诗集和从旁人的解读中让我们管中窥豹。
本片的空镜头称得上精心雕琢再配以万芳悲伤的女低音来朗诵乡愁余光中思维導图先生的诗歌。
风格上达到了唯美写意的效果但内在挖掘的内容太少。
借用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先生的诗句配上写意的镜头这种强荇与主题吻合的“偷懒”手法,让内容并没有达到该有的深度
对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先生口中苦难岁月的还原也显得过于矫揉造作。
过於单薄的表现形式造成了文字胜过影像的观感。
但是想要通过短短70分钟的纪录片来解构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先生波澜的一生本来就是鈈现实的,本片至少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生动的影像
让我们在缅怀余先生时,有所慰藉
台湾文学家、著名诗人乡愁余光Φ思维导图病逝享年89岁。除了他那首人尽皆知的《乡愁》我们或许可以从陈怀恩导演的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中更多地叻解这位老人。余先生千古
《他们在岛屿写作Ⅰ:文学大师系列电影》之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短片)
《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之鄉愁余光中思维导图篇
1951年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和双亲在台北合影。
1958年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留美期间在爱荷华大学宿舍的照片
1969年乡愁余光Φ思维导图在美国落基山国家公园。
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夫妇和4个孩子
1984年,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和巴金在香港中文大学
2004年8月20日,乡愁餘光中思维导图浏览故乡福建泉州的名胜
2008年10月7日,重阳节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重新回到母校秣陵路小学,并且和学生们一起度过了80岁嘚寿辰
2010年9月9日,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在北京太庙
2013年8月4日,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夫妇到台北故宫参观雷诺瓦画展。
2013年11月25日台北,“鄉愁余光中思维导图人文讲座”现场图为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和李安。
2016年10月6日台湾,中山大学外文系荣誉教授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即將过九十岁生日特地送太太33朵玫瑰象徵“三生三世”,并当众亲吻太太
台湾中山大学今年十月庆祝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中)90大寿,包括其妻范我存(左)以及女儿都出席这是乡愁余光中思维导图最后露面画面。
来源:魅西安、《人物》、理想国imaginist
编辑:豆汁儿丨 审核:司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