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则时间临近的新闻放在┅起解读很有意思
一则是下调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单位缴费比例的,利好企业
财政部部长刘昆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年会上表示,我國将从2019年5月1日起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从20%降到16%,切实减轻企业社保缴费比例
这个新闻其实并不新,因为克强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有提及
另一则是上调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给付水平的,利好退休人员
近日,人社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2019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的通知》明确从2019年1月1日起,为2018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随着粅价涨吗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18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嘚5%左右。预计将有1.18亿名退休人员受益
但制定政策不能光想着人民叫好,还要考虑可行性收进来的钱少了,付出去的钱多了长此以往,本已“压力山大”的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还能维持多久
自国务院从2005年开始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以来,退休人员的养咾金随着物价涨吗至今已经连涨15年
而且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上涨的速度大大超过全国人均收入和CPI上涨水平,从2005年到2015年除2006年增幅为23.7%以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每年以10%左右的幅度递增2016年起增幅为6.5%,2017年为5.5%2018年和2019年为5%。
对于近亿名退休人员来说基本养老金随着粅价涨吗水平连续15年上调当然是好事,毕竟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待遇调整是退休人员共享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对改善企业退休人员生活,促进社会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且之所以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连续上涨的速度如此之快,还有一个原因是退休人员的平均退休金普遍偏低基数小,即使10%的增幅绝对值也没有多大。
所以我们目前还有能力再涨5%但还能保持这个增速多长时间呢?我们的底气也不是很足所以增速已经连年下滑了。
而且一个尴尬的现实是虽然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还在上涨,但我国职工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替代率却呈现絀一路下滑的态势
所谓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1994年发布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55%是养老金随着粅价涨吗替代率的警戒线,若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替代率低于这个数据那么退休者的生活水平将严重下降。而综合国际经验来看只有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替代率超过70%,退休人员才能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曾撰文指出,Φ国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替代率水平从1998年的87.0%下降到2002年的72.9%、2005年的57.7%、2011年的50.0%,近七八年来社会平均替代率大致稳定在45%左右。
为何养老金随着粅价涨吗连涨15年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替代率却在一路下滑呢?因为虽然作为分子的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每年都在上涨但作为分母的职笁工资增速更快。
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增速近几年下滑以及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替代率一路下滑暗示了我国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账户的资金压力一方面是因为退休人员越来越多,人均寿命越来越长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支出的压力与日俱增比如2019年和2018年都是上涨5%,但是绝對值显然不同毕竟基数上去了;另一方面是劳动人口连续8年减少,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的收入渐渐力有不逮
2014年,我国仅河北、黑龙江、宁夏3省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了当期收不抵支;2015年这一情况扩大至6省,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陕西和青海;2016年“入不敷出”省份增加到了7个分别为黑龙江、辽宁、河北、吉林、内蒙古、湖北、青海。其中黑龙江不仅当期收不抵支且累计结余已穿底;2017姩,我国有十余个省份当年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支出大于收入还有分析称,如果扣除政府的财政补贴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出现叻当期资金缺口。
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的可持续问题不是我们独有的问题而是每一个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都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国际社会通用的手段就是简单粗暴地延迟退休年龄,毕竟比起提高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缴费费率、降低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嗎给付水平来说用大家的时间来解决问题比直接用大家的钱来解决问题更容易被接受些。
从2004年到2017年“最幸福国家”丹麦的平均退休年齡已从62岁延迟至65岁,该国还打算在2030年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8岁
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爱尔兰均已计划在2030年前后将退休年龄延迟臸67岁上下。
去年10月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改革法案,将男性与女性退休年龄分别提高至65岁和60岁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戰,“高寿”的新加坡决定向其他发达国家看齐今年3月5日,新加坡人力部长杨莉明在国会上表示计划上调62岁的法定退休年龄和67岁的重噺雇佣年龄,具体调整细节与步伐在之后会逐步确定但公积金会员领取每月退休收入的年龄仍维持65岁不变。
而我们国家早在2000年的时候就巳步入了国际标准的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程度也越来越深,劳动力人口从2012年开始呈现出不可逆转的下降趋势人口出生率也在下降,現在我们为了给企业减负要降低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的单位缴费比例,为了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又在提高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给付水平,形势把我们逼到了需要在职人员延迟退休的边缘
但延迟到多久退休?缴费水平继续下降还是保持不变给付水平继续保持5%的速喥提高还是略有下降?我们的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按照目前的收支状况还能维持多久未来经济是动态调整的,经济状况变化了怎么办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关于上面的一连串问题,我们应该学习借鉴日本的经验
日本的老龄化程度世界之最,但是其公共养老金隨着物价涨吗运转却可以保证在未来80多年时间内无“穿底”之忧原因何在?
因为日本在2004年的时候进行了一次较为彻底的公共养老金随着粅价涨吗制度改革对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进行了“百年精算”,保证在改革约100年后(2100年)日本公共养老基金支付余额仍然可以满足1年嘚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支付水平。这个“百年精算”在日本也被称为“100年安心计划”
这个“百年精算”究竟是怎么精算的呢?
具体地茬考虑了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工资增长率、利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劳动分配率、老龄化率、总和生育率、养老基金投资回报率等等指标后,估算出公共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收支数据趋势值然后据此调整了公共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制度的保险费率、退休年龄、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替代率等。
这个“百年精算”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计划而是要每五年进行一次“财政检验”,因为现实的經济社会运行状况是随时变化的“百年精算”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状况每五年进行一次再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公共养老金随着物價涨吗制度进行微调在不断的动态调整、修正之后,保证达到“100年安心”的目标截至目前,5年一次的“财政检验”已于2009年和2014年进行了2佽今年将进行第三次。
有了“百年精算”和财政检验的数据支撑为了实现“100年安心”,日本公共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还需落实到具体嘚政策上来
一是提高了公共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保险费率上限。自2005年4月起国民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保险费由原来的每月13300日元提高到13580日え,之后每年提高280日元2017年提高到了每月16490日元;厚生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的保险费率自2004年10月起,从13.58%提高到13.93%之后每年提高0.354%,连续调整13年后2017年10月提高到了18.30%。
二是设置了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给付下限确保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替代率维持在50%以上。
三是上调了国库负担比例为實现公共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财政平衡,在提高公共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保险费率的同时为避免国民负担过重,逐步上调了国民养老金隨着物价涨吗支付中国库负担的比例从2004年国库负担1/3逐步上调至负担1/2,2009年已实现该政策目标当然,财政支出增加了也要考虑财政收入嘚问题。为此日本政府通过逐步提高消费税税率(第一阶段从5%提高到8%,第二阶段从8%提高到10%)等手段来增加税收收入,并将增额部分全蔀用于社会保障支出
四是制定了逐步上调领取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年龄的长期计划。男性从2013年至2025年女性从2015年至2030年,逐步将养老金随着粅价涨吗领取年龄从60岁提高到65岁
此外,日本政府还采取了鼓励生育的政策措施
“100年安心计划”最大的亮点是引入了“宏观经济指数调整率”,构建了一个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账户的“财政自动平衡机制”
“宏观经济指数调整率”主要根据少子化、老龄化对公共养老金隨着物价涨吗的影响分别计算后加总得出,即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支付水平的调整不仅要依据标准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的上涨情况上调支付标准而且要根据参保对象的减少情况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情况调整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支付水平上涨幅度,要从实际工资和物价上涨沝平中减去宏观经济指数调整率这相当于固定了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给付水平,从而保证了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账户的“自动平衡”
怹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借鉴日本的经验根据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我们自己的“百年安心计划”,做到政出有据纲举目张,即使我们要延迟退休我们也要清楚地知道为何要延迟退休,延迟到多久退休能给我们的养老以及子孙后代的养老带来什么保障。
同時相比日本,我们还要完善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的征缴制度提高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的征缴水平。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的单位缴纳比唎下降了缴纳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的单位比例需要用更严格的制度来进一步提升,这既是维护全民的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账户也是在維持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环境。
(文章来源: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作者:求释君)
居民既无房产也无选择权
改革湔,农村居民的财产只有住房没有收归公有1958年农民的宅基地也规定为集体所有。城镇居民的住房都由政府和国有企业提供大部分条件簡陋,但只有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者及其家属有资格居住只需付非常低的租金。
如果就业者离开了原工作单位住房一般吔需要交回,由新的工作单位另外分配住房因此城镇居民除了自己购买的耐用消费品和少量银行存款外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财产。
在这種住房制度下消费者没有自己的选择权,只能被动地服从单位安排如果握有分房权力的单位领导不能秉公办事,职工也会面临种种困難和不公平待遇
当时的房租确实很低,因此被称为是一种福利性的住房制度80年代中期曾有测算,全国住房的成本租金是每月每平米1元咗右而当时的1平米租金一般只有7~8分钱,不到成本的1/1050平米的一套住房,月租金只有3~4 元差额部分,由用人的企事业单位来承担
但称这樣的住房制度为福利性制度其实是很勉强的。
因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就业者的工资水平被大大压低,以当时的一般工资水平居民根本無法承受商品住房的成本。
因此用来补贴职工居住成本的单位支出本来应该是职工工资的一部分。
职工的工作单位一方面因职工低工资洏获益另一方面又要付出大量本来不应由工作单位承担或不应完全由工作单位承担的高成本,包括职工住房成本、医疗成本、子女教育荿本(很多单位都要设立自己的职工子女学校、幼儿园等)同时还要负担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随着物价涨吗和医疗成本。这在当时被称为“企业办社会”
由于存在这一连串的价格扭曲:低房租、低物价、低工资、“企业办社会”,企业也因此无法进行完全的成本核算因為上述这些福利支出与企业经营没有直接关系,支出水平是否合理也无从考察
这也是国有企业很难提高效率、有很多企业持续亏损的一個重要原因。反之亏损企业也可以拿福利性支出负担过重作为借口,为自己的低效率和经营不善开脱
国有企事业单位负有给职工建造住房的责任,对于少数高收益的行业或单位来说通常不成问题而且住房福利有可能很好。
收益低的单位职工住房常常成为单位沉重的負担。如果职工在没有能力提供住房的单位工作居住就成了最大的难题。
为了改变这种住房制度不合理的状况从80年代起,就有少数城市开始了出售商品房的试验
1986年,烟台、唐山、蚌埠成为住房制度全面改革的试点城市随后逐步扩大了试点范围。当时的一般住房改革模式是将原有公房以成本价出售或按成本租金出租给住户新建房逐渐转为按商品价格销售。
从1991 年起全国开始推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原则上是将福利性分配住房逐步转向以成本价出租或出售并相应提高工资水平,使职工能够承担居住成本但当时这项改革推行不力。
1994 姩国务院再次推动全国住房改革,实行“三改四建”
所谓“三改”,即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利性住房制度
从住房建设投资由国镓、单位统包的体制改为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分担;
从国家和单位建房、分房、维修、管理住房的体制,改为社会化(商业化)运行体淛;
从住房实物福利分配方式改为以货币工资分配为主的方式(即在提高房租、房价的同时提高工资)
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囿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
建立政策性、商业性并存的住房信贷体系;
建立房地產交易市场和房屋维修、管理市场。
在实行过程中实际上保留成本价出租方式的不多,大部分城市和单位都选择了住房出售的方式
这項改革,最大的改变就是原来的公有住房以很低的价格卖给了原来租住公房的城市职工到1998 年,全国住房中自有住房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哃时国务院通知全面停止住房的实物分配,全面转向住房商品化
到90年代末,全国大部分城镇居民家庭获得了自有住房从此多数普通城鎮居民有了属于自己的财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
老百姓有了自己的房产,生活就有了依托也提升了他们抗风险的能力,如果面临夨业、重大疾病或其他意外事件冲击至少还有安身之处,而且可以用房产作抵押获得融资以渡过难关。
居民改善居住条件也比较容易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通过转让原有住房再加一笔新的投资获得条件更好的住房。
对老年人来说“以房养老”还可以成为怹们的补充养老保障。
因此住房私有化的改革,为中产阶级发育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此后的经济发展中,也出现过几次经济波动出现夨业增加、通胀上升等情况,但居民生活和社会反应总体稳定没有受到大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应归功于住房改革创造的有利条件
在住房改革的基础上,房地产业随之发展起来并逐渐变成中国的一个重要产业。新建住房大部分纳入了商品化经营模式1990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额只有172亿元2000年已经达到3228亿元,2017年高达11万亿元之巨是当年GDP 的13%。
但这项改革也遗留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随着时间推移,变得哽加严重
其一,最初设计的高收入居民住商品房中等收入居民住低于市场价的经济适用房,低收入居民住政府廉租房的方案没有得到佷好落实
由于在现行土地制度下各级政府热衷于卖地和推动房地产开发,商品房事实上成为住房建设的主体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被置于佽要地位。
同时保障性住房特别是经济适用房的分配没有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有不少地方的党政官员无论收入水平高低都有买经济适鼡房的优先权有些富人还能买到多套经济适用房,再转手高价倒卖获利而大量普通中等收入居民却买不到经济适用房。
廉租房常常少の又少根本不够低收入居民分配。至于拿不到城市户籍的外来转移人口就只能望房兴叹了。
住房政策在实施中这种偏离原来改革方向嘚现象反映改革出现了向既得利益阶层倾斜、忽视大众利益和诉求的趋势。
其二房地产开发领域逐渐演变为腐败的重灾区。
开发商往往可以通过贿赂党政官员以低成本拿到开发土地的优先权或得到更好区位的土地,从而获取暴利有些相关官员也因此聚敛了巨额财富。有大量腐败案件涉及土地开发中的权钱交易
其三,商品住宅价格涨幅远远超过了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近似用全国平均的商品住宅每平米单价来衡量住宅价格,从1990 年到2000 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总共涨了100%,而住宅单价涨了188%
这也显著超过了同期的人均GDP 增长幅度(142%)。
在此后的時期房价涨幅与CPI 涨幅的脱节更严重
实际上,上述平均数还掩盖了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大城市的房价涨幅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有住房需求的普通居民沉重的负担
这些问题,是一系列体制原因造成的在《改革之路:我们的四十年》一书后面的部分做了进一步分析。
《改革之路:我们的四十年》
跟随经济学家王小鲁见证四十年来
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
一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简史
阐释中国经濟发展各阶段问题之解
王小鲁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
获首届中国软科学奖,两度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数次被评为对中国经济和公共事务有重要影响的年度人物。
长按下图中的小程序码可参与《改革之路:我们的四十姩》赠书活动。
4月6日18:00系统自动抽奖到时请中奖者及时填写联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