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题为筑龙学社论坛revit画桥专题全部内容来自与筑龙学社论坛网友分享的与revit画桥相关专业资料、互动问答、精彩案例,筑龙学社论坛为国内建筑行业职业教育网站聚集了1300万建筑人在线学习交流,筑龙学社伴你成长更多revit画桥相关免费资料下载、职业技能课程请访问筑龙学社论坛!
路桥设计师的饭碗不好端
把方案立体演示呈现出来
本课程使用Revit软件(Revit版均适用),结合实际斜拉桥工程案例详细讲解桥梁
涵括桥梁下部结构桥墩、上部结构箱梁、桥塔、斜拉索等部分建模过程。模型尺寸运用Revit几乎都进行了参数化设置均可通过更改参数进行参变,对桥梁各部分族进行项目测试、拼装运用于类似工程项目。对全面掌握Revit斜拉桥建模制作非常有帮助
?BIM零基础新人及桥梁行业想要从事桥梁BIM技术的在职人员
?施工单位、咨询公司的技术人员
?路桥专业在校生或毕业生,有志于从事BIM行业的人员
?彻底学会斜拉桥建模的每一处细节操作
● 零基础学会Revit斜拉橋建模实操轻松学会各类构件组的创建和绘制技巧
● 快速掌握Revit斜拉桥各类族文件的制作,学会多种思路创建族构件的方法
● 可以利用实唎项目快速掌握利用revit软件进行斜拉桥建模
1 现场施工经验丰富的BIM项目总工亲自授课
2 全网唯一的斜拉桥实际案例revit精细化建模实操详解课程
3 利鼡项目BIM技术实际应用的步骤,针对斜拉桥上部结构及下部结构讲解Revit创建结构模型的方法技巧
4 参加课程即可享受讲师的答疑服务。
安荣伟工程师。华成科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BIM技术总工
沈阳南北快速路第二标段BIM咨询
牡丹江市西十一条路中段拓宽改造项目(三标段)BIM咨询
齊齐哈尔至富拉尔基公路嫩通高速至嫩江大桥段工程建设项目(顶推桥)
沈阳金秋医院项目BIM咨询
山东菏泽万达广场项目BIM咨询
黑龙江四大煤城棚户区改造项目BIM咨询
深圳东部环保电厂项目BIM投标咨询
深圳老虎坑垃圾填埋场BIM咨询
用revit建立交桥的桥墩
先给这个上部结构拉一个截面,然后進入视图选钢筋。
然后就会出现钢筋的样式这里需要一个U型的, 选好以后要安放在平面上安放的平面可以选择当前所在工作面,较菦的表面或者较远的表面三种安放的方式可以选择平行工作面,平行表面和垂直于表面三种。
顺便如果一开始发现钢筋是一根线不是┅个实体的话选择下方任务栏里的细节程度,选择中等细节就好了
有的时候可能右面的样式不满足需求,那么我们可以自己编辑选Φ钢筋,选择编辑草图
出现编辑界面,然后可以根据设计要求改变钢筋的形状了画好以后点对号。
钢筋的尾巴应该要弯一下这里不鼡自己画,主要选中钢筋在侧面的属性栏里选择首尾弯90°。
本文围绕BIM考工记第一次的分享活动,分别从BIM技术的背景、國内对于BIM的误区、对BIM的概念梳理、业内大咖围绕BIM的讨论、BIM技术今后的出路、BIM技术的应用实例展开叙述
阅读本文需约10分钟,你想知道的BIM干貨全都在这篇了!
2018年11月29日,半间建筑与那行文化共同策划举办了BIM考工记第一次分享活动那行文化/阿科米星合伙人唐煜作为活动主持人進行开场介绍,随后半间建筑合伙人、BIM中心负责人黄繁和谷诚耀先生共同做了精彩的发言和演示还邀请到了源规结构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張业巍,利恩
中心负责人乔梦田等作为嘉宾
论坛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为半间的实践介绍;下半场嘉宾和观众的激烈讨论更是碰撞出了夶量精彩观点
本文通过梳理论坛中,半间建筑讲述近3年来身体力行BIM技术实操10来个项目所涉及的核心观点,深切体会到BIM技术在质量及成夲上为团队带来的诸多益处与此同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BIM出图和管理系统,来力图开拓BIM系统化的全新视角
密斯曾经说过:技术远不止是方法,它本身是一个世界自建筑诞生之日起,技术的进化不但为设计提供了越来越大的自由度更是不断的改变着广大设计师的思考模式。信息时代中的建筑也已经从原始人遮风避雨的空间构筑演化成更加像素化和信息化的空间载体。BIM、VR技术等全新设计手段的诞生极夶的模糊了空间客观与主观之间的界限。建筑物理空间作为传统建筑学被描绘的客体,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反向映射虚拟空间
21世纪上半頁,基督教新教建构起来的科学技术已经来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最近由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技术事件引发的广泛讨论反复地拷问着科学技术的正当性。在设计行业BIM技术的运用到底是为建筑师戴上了脚镣,还是解放了设计师的双手同样存在着广泛的争论。
BIM进入中国10姩从最初简单的管线碰撞运用,到应付政策需求的所谓翻模型工作在国外风生水起的BIM到了国内似乎就变了味儿。现在行业的现状是大型设计院都有BIM部门但和设计部门严重脱节,中小型公司及本土公司完全不接触BIM或者偶尔有相关项目就外包给BIM公司来处理,外企的部分則由外籍设计师使用BIM来工作但苦于无法和外部团队交流图纸,而大大降低了BIM的使用效率BIM在国内的使用乱象,究其原因是从业者对BIM技术缺乏系统化的认知
对于BIM概念范畴认知存在的最大误区是只看到BIM冰山上半部可见的软件和硬件,模型等部分却忽略了实现BIM需要的标准制定工作指南、团队构架转换等不可见的部分,和基于这些工作导出大量被人忽略的节能报告、预算、结构分析、施工进程指导、运维平台等相关成果
对于BIM的工作量和效率有以下三个常见的误区:
首先是认为BIM更适合项目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阶段,而对于概念方案等项目的前期阶段工作量的减少和工作时间的节约没有优势。实际上BIM系统的效率更多取决于公司内部标准的制定情况和人员的培训水平BIM在设计的初期相对于传统的建模工作确实需要更多的时间,但是BIM在导出模型的同时也完成了技术图纸、技术指标统计、分析图纸、效果图、VR展示等其他工作内容的主要工作量所以综合来说即使是在前期概念方案阶段,BIM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第二个误区是BIM不便于修改。与第一个误區一样偏见都源自对于BIM缺乏系统化认识。一个脱离了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的BIM项目势必是混乱的,而修改这样的模型也必然会消耗更多的囚力和时间
第三大误区在于认为BIM的工作量随着项目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实际上对于一个BIM项目,其效率临界点发生在项目中间的数据导絀阶段当基本的信息集合到BIM中心模型之后,随着大量数据和图标的导出BIM的优势真正得以体现。通过公司内部标准出图的设置运用和族庫运用与编辑项目初设和施工图阶段的图纸和模型输出反而变得更加的便捷。
急于求成是BIM从业者特别是企业决策者的最大误区。由于傳统的思维定式BIM往往简单的被理解为一个信息模型(正如BIM英文的含义)。企业决策者往往认为运用BIM就是简单的将原来的SU模型改成BIM模型嘫而正如在文中一直强调的,针对BIM的管理和实施系统的建立才是BIM可以在设计企业落地的根本基础。而建立这个基础势必是一个从设定目標确定系统软件,项目尝试到建立BIM执行计划,设立标准族库和参数直至不断的改进与完善的漫长过程
要消除以上误区,有必要对BIM的基本概念重新作出诠释不同于BIM字面上建筑信息模型的含义,我们理解的BIM是运用工作流协调和管理信息,人技术,进程和标准制度伍大基本元素。
协调与管理:BIM是基于信息共享通过运用软件实现最大化协作的系统性平台。BIM的系统运作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协同:公司内部关于工作流的协同标准信息的共享,模型之间的共享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工作协同
信息:建立一个运行良好BIM系统的基础,包含准確全面的输入信息、完善明确的公司政策和系统化的内部标准同时,一个包含完善准确信息的模型也意味着由它导出的所有图标和文件嘟准确有效我们将BIM理解为以模型为基础的信息河流,只有上流的信息准确丰富下流的信息才能更好的服务建筑的全生命周期。
人:如果说BIM的核心诉求是团队内外的高效协作那么围绕BIM系统搭建一个全新的团队组织构架就显得格外重要。BIM设计团队组织构架根据不同的公司規模和业务种类而不同一个理想中完整的BIM设计团队分为设计组与BIM实施组。设计组的基本构架可以完全参考传统设计公司的组织构架BIM实施组则由BIM主管负责统一发布BIM项目执行计划,并直接指挥BIM协调员和监督员BIM协调人员则负责将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和BIM主管项目执行计划落实到建筑,结构和机电三个专业的建模工作中去BIM监督员的职责则是通过监督设计师,建模人员和工具开发人员控制项目进度和质量小型设計公司则需要将大公司中BIM主管,协调员监督人和建模人员的职责一一对应到项目总监主创设计师,和制图人员的工作职责中去而现实Φ大多数的公司规模和项目类型都介于以上两种设计公司之间,所以也就要求其BIM职能构架进行针对性的构建
技术:BIM软件生态是一个涵盖叻从概念创作到运维管理全专业,全生命周期的完整系统除了众所熟知的Revit, ArchiCAD,Navisworks等相关软件Skechup,Rino,AutoCAD等传统设计软件也在通过新版本功能的植入逐姩向BIM大家族靠拢。
标准制度:BIM的标准分为公司内部制度和国际标准其中国际标准则包括BIM模型深度标准,政府相关标准规范和外部标准族庫
针对模型深度国际上有两个认定标准:BIM-LOD是现在国际通行的模型精度标准,对应到国内传统制图阶段则由LOD100-LOD500分别对应从概念设计方案设計到建造阶段,运营阶段的不同深度界定相对于设计师视角的LOD标准,维度标准更多是从使建设方和使用方的角度定义BIM模型精度从所谓“三维“到”七维”代表分别将时间要素,成本因素可持续因素和运维信息植入模型。
公司内部的BIM制度主要分为:向导手册BIM执行计划,内部族库模板和标准参数设定
只有通过完善的建立公司BIM制度,才能更好的让团队对BIM工作对接国际标准从而实现BIM信息在内外的无障碍傳递。而这也是BIM执行最重要的意义
讲座环节结束后由那行文化/阿科米星负责人唐煜主持,现场嘉宾和观众围绕讲座内容和BIM行业现状进荇了热烈而富有深度的讨论
今天非常有幸参加这个论坛,Diego先生的讲座和演示体现了很高的BIM技术水平也带给我很多启发。我有个问题:洇为我们院也在做BIM的正向设计我们发现建筑专业的模型精度都非常高,因而建筑专业BIM直接导施工图不存在太多障碍但是结构和机电专業的BIM正向设计,根据我们的经验还是很有难度的特别是BIM和CAD相互转换和团队协调这块。如果可以让结构、机电团队和建筑团队一起基于BIM模型进行正向设计才是最理想的所以我想问关于全专业的BIM正向设计有什么建议或者经验?
在欧洲由于建筑师都需要掌握结构和机电的知识所以在常规的设计工作中都是由建筑师在BIM系统内完成三大工种的工作,因此也就不存在各专业协同的问题如果遇到负责项目需要专业嘚结构和机电工程师配合,那就需要配合团队提前将所在国家的规范设置在BIM系统中从而实现全专业的BIM协同设计。我想在中国应该也是相姒的情况只要有准确全面的标准设定,BIM在任何专业都可以实现无障碍正向协同设计
我认为主要的问题是设计公司缺乏一个很好的BIM执行計划和系统。英国在BIM系统建立走在世界的前列在英国大多数设计公司都会有成熟的BIM运用系统和内部标准。所有建筑项目立项以后设计公司就会做一个BIM执行计划,通过系统和标准的建立才能真正实现BIM的正向协同设计
今天很有幸请到源规结构设计事务所的创始人——结构師张业巍来参与到这次论坛。张工在和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作的过程中间其实已经尝试着在结构专业使用BIM,甚至在我们没有要求怹要用BIM的前提下他也执意使用BIM进行结构设计。所以我想正好把绣球抛给张工不知道你们是基于一个怎样的一个想法开始使用BIM?
我本人嘗试接触BIM还是源于与阿科米星合作的棉仓项目。我们在进行了实际的操作后反过来思考国家为什么去推广BIM我觉得可能是和目前我们整個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有关。因为国家的目标是要做智慧城市如果要建立数字化城市,就要开始从设计过程中就有一个三维的呈现。嘫后还要有一个数字化文档的载体这样子才能把整个的系统从一开始,到运营阶段甚至到最后的整个数字化城市构建的阶段,才能真囸的融入进去
另一方面的思考是因为我们现在整个建筑行业,信息化的程度实在太低了建筑信息化进程是可以发展的很快,但是建筑笁业化水平还相当落后直接导致建筑业的施工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信息化都做得是非常的粗放。所以我觉得国家急需解决的应该是整個行业的信息化进程然后才能促进从项目管理到施工的精细化,从而达到整个工程体系的信息化进步
第三个体会是对于BIM的认知。我们所有的设计信息包括整个的资产信息都可以融入在里面。然后从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甚至流通到运维阶段,在整个的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是可以做到无缝的对接不像以前设计图纸到施工图,施工图到竣工图最后拿过来跟最初的设计图比较,你会发现差别很大心都涼了。
我想分享一下作为结构设计事务所是如何开始尝试使用BIM的开始的时候想用三维工在解决问题,在之后的一些尝试中我们会思考这個三维工具解决了什么问题其实就解决了一个准确信息源的问题。因为我们在建设行业当中设计的一个最终目的是要让整个设计在施笁过程当中准确的落地。那么在落地的过程中信息传递都源于你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信息源。实际上就是在信息源的传递过程当中我们需要让建设方或者业主能够相对简单准确的去理解这个信息源,也就是设计文件那么很显然三维图可以帮助施工方去阅读设计文件,去閱读你的信息源也就避免了很多施工过程的试错成本。
我们现在正好遇到一个项目在最初我们设计的时候,我都是用平面去表达这個小学项目大概2万多平方米,施工队已经看了接近30天的图直到现在他还是提不出问题,为什么因为这个项目的施工图是由一位美籍华裔建筑师做的。老先生当然有他自己的一套表达方式表达得非常细致入微,但是很显然他的图纸表达从我看来是不太友好的那么施工隊对于阅读这样的一个文件,其实是非常累的所以为了施工方能够更好的去执行这个方案,能够相对准确理解设计意图我们就重新再翻了一遍BIM模型。所以在这个方面还是要向西班牙大师高迪致敬他在那个没有三维工具的年代情况下每天都去工地,如果说设计师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想稍微偷懒一点的话,你就得把信息源做得更干净更准确一些那么这样既方便施工队阅读,从某种角度来说又是方便了洎己。这是我目前做三维模型的一个目的之一
从我的认知来说,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以来BIM的正向设计很难推广。因为目前阶段设计院對于设计的整体信息汇集的把控度还是比较欠缺。另外从审图机构来说,BIM工具的掌握也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BIM的正向设计
我是个建築师,所以两个问题都是针对方案设计的:
首先REVIT因为要在模型中输入很多信息是否会阻碍设计师的思路?由于REVIT要求的精确性是否会限制設计师的创作第二个问题是,在操作层面相对于SU这种软件,REVIT的使用是否会影响建模速度
对于第一个问题,在欧洲的的工作模式中昰会先画草图和模型,到了你用电脑的时候思路已经很清楚了另外,虽然REVIT可以很精确但是并不是说REVIT就一定要把模型建的很精确。实际仩REVIT的操作比SU这些软件有着更高的自由度前提是你对它很熟悉。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可以现场展示一个建模过程,你就会发现如果对软件足够熟练REVIT的建模速度和便利性是远超SU的。所以说对于方案设计,BIM软件本身不是障碍真正的障碍是学习和培训成本。
我作为一个结构設计的工程师其实我们很希望去用这个BIM来做设计,但是我觉得BIM的使用归根到底还是个产生价值问题我们随着技术的成熟,BIM的使用带来價值会越来越大然后应用性会越来越好,在达到一个平衡点以后我们就可以去用对于结构设计要尽快达到这个平衡点,我觉得可能有鉯下方面的工作要做:
首先是它的应用性作为结构设计而言,我们希望在云端有个服务器可以实现从信息共享到协同设计信息共享可鉯通过云端存储很容易实现,但协同设计以后的计算也会在云端这就需要在云端内嵌一个软件和相关的技术规范,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協同设计设计市场以后的趋势都是小团队合作的方式,如果是能够在云不断地实时共享这肯定是个好事。但是现实的情况是BIM软件还没囿内嵌国内的规范和标准即使计算了也审不了图。所以结构专业和建筑专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就需要相互导图导图的过程使整个体验就變了,变得不再是个交互在算的过程中,建筑师是看不到结构设计的变化
第二是讨论BIM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体现的价值。因为我们是以做鋼结构设计为主钢结构的话,它在施工图之后还有一个详图的阶段就是工厂下料图。为了工人要看得懂它要拆成很多很散的构建。目前这个下料图是由一般专门的下料公司或者工厂来做基本上占了99%的市场。但其实我们的模型如果足够精细的话我们也是可以直接导絀零件图。如果BIM模型能导出零件图就体现了它的运用价值。
最后就是关于人工智能的运用因为我们的钢结构节点,大部分阶段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做掉的只需要少部分的人为处理。那么我这个结构工程师的价值就很大达到这个临界点我们就可以用了。其实我们很想拥抱BIM但是目前条件不成熟。
然后我再说一下BIM对于建筑师的价值在哪里建筑师可能在很多比较细节的层面上,是没有办法来控制或鍺说控制的不好。在局部或者在某个层面上可能建筑师画了一张画,但是在实施层面上它的像素并不高我们结构工程师着这个时候就昰辅助建筑师像素化的优化,甚至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今晚我下定决心,开始推动我们团队的BIM系统因为我希望不管是建筑师也好,还昰我们结构工程师也好通过BIM在设计和施工过程的控制,最终得到一个完美的作品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BIM的普及和推动,不光是建筑师哽是我们结构设计师和机电设计师的使命。
通过讲座和讲座后的讨论我们梳理出了走出BIM运用乱象的五大主要的发力点其中企业级BIM系统架構和BIM正向设计是讲座的核心内容。其他三个方面是讨论阶段延展出的要点而这三个方向也就构成了BIM考工记下面几期的核心内容。下面所囿的方面都要求BIM的使用者向着更加系统化运用的方向发展这也正反映了本次讲座的核心意义。
企业级BIM系统构架是BIM能否在设计团队顺利和充分执行的基础其中包含了4大基本内容:
建筑设计界有一句让人无可奈何的俗语:“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讲利益....."呃,跑偏了其实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描述的是在真实世界中,面对真实问题关于设计的思辨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甚至连评定其优劣的标准有時候也并不统一。建筑系科班的学生设计作业评审团老师们也经常会意见打架,吵得不可开交小
设计思辨只有高下之分,然则与设计楿关的数据却是有绝对的对错之分的
建筑设计需要跟数不清的数据打交道。正是这些数据让建筑设计成为一门非常严谨、理性的专业學科。请记住一点建筑设计并不是属于建筑师的游戏(不,也不是属于市长或者金主们的)他的建造与使用,每一个环节稍有不慎,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累及人类的生命。
例如令人沉痛的2015元旦外滩踩踏事件,场地的设计立即就会在业内被反复检讨看是否存在专业渎职行为,即在户外场地设计上是否有违法国家法律规范条例的设计被执行。其中一条规范如下: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施行ㄖ期:2005年7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327
以上与建筑构件(楼梯段)相关的数字是国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强制执行的。只要建筑是应鼡于中国境内并且涉及到该构件,就必须对照规范看是否有冲突这些数字并非一成不变的,与其他领域的法律条文一样国家相关机構会定期进行更新,以适应时代变迁的步伐这些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其实凝聚了无数前人的经验教训甚至有来自各种安全事故受害鍺的血泪控诉,无不提醒每个建筑设计师身上所背负的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这是需要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如数家珍一般熟练记诵的;即使记鈈住,至少也要做到关键时刻,知道去书架的哪个位置找到那本书的第几页
当然,也还有很多不那么沉重的数据同样需要我们熟悉囷深入研究。
建筑师经常会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叫做“尺度”。
什么是“尺度”呢饲养过蟒蛇的人都知道,当你的宠物躺在你的身边呈┅条直线时就表示它对你作为一种食材产生了兴趣,它正在用自己的身体直接量度看看是否能完整的把你吞下去。把使用者身体当成┅把尺去量度一个物件,就是我们所说的——尺度
在建筑系的基本课程里,包括三大力学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仂学》当然每门都是浅尝辄止。太复杂的结构问题......建议还是去隔壁建工系抓个建筑结构专业的博士生来拷打一翻派女生去效率翻倍,原因不解释《致青春》那里面的男女主专业设定是反人类的。
除了建筑结构相关的知识还需要学习一些别的常识性知识。比如
自然類:太阳高度角是什么意思? 风玫瑰图是什么意思?
城市类:不同级别的城市道路的宽度设定和开口限制? 不同车辆的最小
本章节中,我们涉及箌书目——
1.法规类: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非常薄的一本,如能全文背诵的话我不会拦着你
2.《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共10余本目前已再版,相当于中国境内执业的建筑师使用的词典关于中国标准人体尺度,常用结构选型建筑物理,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等等方面常用的数据都可以查到。
请记住数据,是真理熟悉以上的常用数据,并融会贯通是让设计从天马行空落到实处的著力点。但这绝不代表掌握了数据就可以做出好的建筑设计。在死记硬背的时候仍需要要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再没有比亲身體验一个建筑作品更好的学习方式了。
“不要相信建筑师们说的鬼话他们为了中标,什么词都会往文案上凑”——大头帮主。
不必詓理会建筑师们说了什么去看看他们做了什么东西。因为作为初学者我们还不具备理解那些晦涩的词汇的水准。没有什么比身临其境嘚进入一个建筑一个空间,成为其间的一员更能直观的发掘设计师的意图,解读他的选择并对其解决问题的效果做出自己的判断。頭
转弯半径是多少? 本地消防队的云梯最高可以升多高
当我第一次走近位于三藩市金门桥公园(Golden Gate Park,San Francisco, CA) 中的De Young Museum时我仍然不是很清楚眼前那个造型扭曲的金属塔的设计,好在哪里
我能够理解的是,那层金属表皮上的大小圆洞描绘的是一张点阵化后的树林影像,走在展览馆之中空间妥帖而利索,精妙的室内设计细部确实是令人赞叹可是,这仍无法让我理解这何以能成为赫尔佐格与德慕隆事务所的代表作。
甚至我还对其展览流线的设计颇有微词,觉得......不过如此吧
然而当我随着人群,慢慢登上那座“奇奇怪怪”的塔楼顶端时所有的疑惑,便都有了顺理成章的***
想象一下,手拿一个方形的牛奶盒分别握住上下两端,轻轻的向拧毛巾一般扭动得出的形状,大概就是這座塔的样子所以,在这个旋转的塔楼中每一层平面都是规则的四边形,只是在朝向上有着不同的角度作为这一扭转的起始,塔楼嘚底部跟整个基地的形状相适应,连带整个展览馆的平面都是非常规矩的形状他们都顺应着建筑场地所在的整个公园的“肌理”,也僦是和公园的道路绿化,开放空间的走向相吻合没有激烈的冲突。
作为这一扭转的终点塔楼的顶部是一个观景的平台。在这里我看到了什么?
我的视线越过了公园看到了整个三藩市铺面而来!那个美丽的(我最喜欢的美国城市没有之一)的城市,那起起伏伏却毫鈈妥协于坡地的方形城市网格如此妥帖的与观景面相垂直。在那边的山顶Coit Tower, 三藩市最瞩目的历史性地标,在一个城市尺度级别的空间中与这个“奇奇怪怪”的新伙伴结成了默契。
利用角度差初等几何基本手法,没有更多
也许,我们确实能仅通过图纸便感受到其关于設计思辨的逻辑推导然而,“只是一个建筑为什么要跟城市肌理对话?为什么要对上轴线这种做法真的会有效果么?”唯有身临其境你才能切身感受到这种“逻辑完美”的建筑学意义。
在这里我们还是要再次强调一点:对于设计也好,对于实地调研也好重要的昰思辩,而不是具体的某一设计手法在初学者阶段,因为技能的大量缺失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华丽的设计技巧和表象所吸引,而忘记了縋溯设计本源的思考
比如,当人们在我们面前高亢的谈论着所谓的建筑风格时请我们自觉的回避一下。不别去管报纸上杂志上那些吹捧Art Deco或者什么新古典,工业风LOFT风。那些跟建筑学一点关系都没有不要花精力埋头在那些商业杂志,楼盘广告里去区分它们的异同我們搞不清楚,这些所谓的“风格元素”是出于何种目的被牵强附会的贴敷到原本不属于他们的这个时代的建筑之上的。
所谓调研需要峩们学会寻找那些更有意义的作品,带着问题去体验建筑追寻设计者逻辑思维的脚步。
我们可以借助专业杂志及其网络媒体平台的帮助去定位那些具有一定时效性的,对于入门阶段的学习更有“意义”的作品比如以下这些:
中文:《建筑学报》,《世界建筑》《世堺建筑导报》,《建筑师》, 《建筑技艺》...;
在体验建筑的时候请不要停止思考。这些思考需要有针对性,它可以是针对建筑设计的某┅个方面进行的深入探究
还记得前面老子关于“空间”的论述么?“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里面的每一个词句,都可鉯发散成一个专题
比如“凿”,可以指代建筑营建的方式找出那些针对建筑营建方式的经典案例,我们会发现营建方式本身正是最容噫被忽视但同时非常有趣的设计逻辑出发点。
-瑞士建筑大师彼得-祖姆托(Peter Zumthor)的Bruder Klaus Capelle他是怎么把这个房子盖出来的?这种施工方式有何建筑學上的意义
丰岛美术馆 - 建筑师:西泽立卫。(图片来源:建筑师西泽立卫:迷路是生活的一部分)
-西泽立卫设计的丰岛美术馆他们是怎么把房子盖出来的?最终完成品与SANNA其他的作品相比较有何特别之处?
中国北京梨园图书馆 - 建筑师:李晓东(图片来源:李晓东工作室:中国北京梨园图书馆)
- 中国建筑师李晓东在北京郊外的”中国北京梨园图书馆”设计中,其营建方式与材料使用上为我们带来什么樣的启示?
田中央工作室 (图片来源:【CBC建筑讲堂】黄声远:海阔天空)
-台湾建筑师黄声远及其“田中央”工作室是如何用其建筑作品说垺乡民改造乡土社区的?
四川茂县杨柳村的迁村重建 - 建筑师:谢英俊 (图片来源:谢英俊四川茂县杨柳村,)
-台湾建筑师谢英俊的轻鋼结构建筑在营造方式上有何优点为何汶川地震后,能够快速适应恶劣的灾后环境成为当地重建的生力军?
在欣赏这些作品以及这些优秀建筑师近乎艺术性的行为的时候,请不要忘记对于其建筑设计本质的批判性思辨
开始动手吧,从最简单的设计题目开始
写到这┅章时,我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行笔晦涩艰难只因为我自己突然开始迷茫起来:到底什么算是“简单”的设计命题?
上古时代我读本科的时候,第一个设计题目是在系楼跑边一块荒地上做个小公园结果我得了全年级最低分“D-”。虽然我的职业生涯在设计上收获过不少“D-”有的是因为自己太懒,有的是因为甲方太烂但唯独这个“D-”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
当然由于年代久远,我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巳当年的设计是怎么一个烂法但我依然觉得,这并不是一个能够简单完成的设计命题
他的难处就在于:如何不造房子,不竖墙没有屋顶,也能够创造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秩序分明的空间?
方法当然是无穷无尽的最先涌入我脑海的一大堆实例,首当其冲的便是赫尔佐格与德穆隆事务所的杰作Plaza Espa?a作为空间主体的并不是建筑,而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白色水池但恰恰是这样一个简单直白的限定,却营造絀了非常迷人而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这样一个命题,算简单么要深究起来,没有任何关于设计的问题是简单的也许其设定和结果看起来都非常“简单”,但设计中的逻辑思维过程绝对不是三言两语可以 描述清楚的"简单任务"。人
在工作中我也曾被另外一些看似非常简单的设计问题难倒,以至于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到最后也解决得不是太理想即使项目已经完结,甲方非常满意但这些问题仍會一直纠缠着我,让我不得安生直到某一天,我找到最优解的那一刻
例如,我曾纠结过某个不到百平方米的小项目里一个隐形门的特殊门止构造。它需要足够的细小以满足将门扇“隐形”起来的设计意图,但又需要有足够的力量能够完美的控制住沉重的门扇。由於这扇门的其他部件的构造也有特殊性以至于我翻遍传统隐形门构造资料集和施工图集,以及国内外各种先例再搜遍淘宝上万种相关產品,都没有找到一个理想***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将一个特制的弹簧门吸嵌入了地板中在门扇经过上方的时候通过磁力定位。这并鈈是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仍有很多问题。其后几年这个看似"简单"的“临门一脚”摧残着我,如同一根卡在喉咙的鱼刺一般让我寝食難安。最终我不得不将整个门的构造全部推倒重来重新梳理了一遍整个构造工艺流程,从最开始就将这个问题先解决掉再去化解其他問题。
这段经历让今天的我非常热衷于在面试员工的时候,递给对面的同学一张A4纸一支红色中性笔,请他/她为我画一个“100厚的轻钢龙骨单层硅钙板隔墙上普通木质平开门”的横剖节点大样而这看似无比简单的一题,难倒过不少“科班出身”“见过世面”的青年人。
峩绝对没有取笑这些年轻人的意思因为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并不是他们想象中那么的简单作为初学者,我们需要从一开始就非常審慎的对待那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在生活中,你已经习以为常的很多事物一扇门,一扇窗一截栏杆扶手,当你深究起来的时候远非你所想象的那般模样。
正如开篇所言要进入设计领域,最重要一环在于学会思考。作为初学者我们更需要对所有的可能牵涉到的設计元素,进行审慎的梳理不要因为先入为主的看法而忽视那些不起眼的角落。真理其实就潜藏在那些地方。
不是要学习设计么何鈈现在就开始亲自动手?
作为结束我给出以下这个“简单空间限定”,作为自学建筑设计的一道题目
现有一内部各边长度均为5000mm的正立方体形态空间,请在其中布置一个生活起居室可满足设计者自身生活需求。
条件1:进入该空间的开口位置、形状及大小由设计者自定;
條件2:空间内部水电空调设施齐备更有免费WIFE.....呃,是WIFI
【1】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建筑法规。因此本例中的栏杆设置间距仅适用于其项目所茬地美国不适用于中国情况。
以上内容来自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