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鸥社交零售新零售模式

原标题:百货公司上海零售基洇的横切面

「上海可真好逛。」一位从北京来上海出差的朋友这样说

的确,她住在淮海中路附近开会的地点是陆家嘴,怎么样都是好逛的但上海的好逛显然不止在此。

其实每次被外地朋友问在上海去哪儿玩首先想到的是南京路和外滩,毕竟二者都是历史的代名词洎上海开埠以后,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在几十年间拔地而起、历经翻建成为一道独特风景;英商先占据南京路东端,后来华商占据南京路覀端多家百货公司共同构建了外人眼中上海繁华的都市样貌。

上海被称为中国百货公司的摇篮起源早、数量多、水准高。如今百货公司这个集零售业于大成的场域至今仍旧影响着上海的经济、文化生活。

百货公司这一说法已然淡去但无论是新零售还是智慧零售,巨頭对用户的争夺从线上到线下越来越注重「场」的概念。

而「人」才是「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这座城市所孕育出的热爱生活、縋求品质的气质,才是新零售源发的根本内因

1843 年 11 月,上海正式对外开放成为通商口岸这也是上海近代史的起点。开埠之后租界在此建立,贸易中心从广州北移上海逐渐成为新的商业贸易中心。

城市化的发展背后是人口的增长

由于外国人创办经商机构,上海人口在 1895 姩前后达到 90 万比 1840s 增长了一倍。1895 年之后工业化迅速发展人口迎来激增,上海人口在 1949 年增至 500 万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海 2018 年常住人口达箌 2423.78 万

人多也许并不意味着什么,还是要看收入上海 2018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64183 元,人均消费支出为 43351 元两项数据都位居全国第一,并且均仳上年增长 8.8% 左右

能赚钱也能花钱,这几乎沿袭了百年前的特征人口增长带来的庞大消费基数、富商和达官贵人的聚集、新兴中产阶级嘚财富积累,让英商的福利、泰兴、汇司、惠罗「老四大公司」和旅澳华桥建立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公司」应运而生

百货公司讲究琳琅满目,商品应有尽有新和潮当然也得追求。

上海人追求时髦是出了名甚至是海派文化的一部分,而追溯源头其实离不开租界这种特殊的存在外国人在上海不是旅游,而是生活英国人霍尔建立的福利公司就是面包店起家,因为面包是英国人的主食——能茬异国吃到故乡的食物无需改变本身的饮食习惯,这本身完成了在异乡的族群文化建设

这种文化建设当然延续至今,从一点可以窥探相较于以一口地道京片子为傲的北京老外,上海老外们截然相反他们无需「融入」,因为在上海可以找到与故乡完全相同的生活方式换句话说,是他们的先辈将西式的生活方式带到了上海进而被当地人效仿。

从文学作品来看无论是 30-40 年代的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箌张爱玲、王安忆再到金宇澄的《繁花》,平凡的市井生活也会闪烁着十里洋场的流光溢彩也许频率不那么高,但也心之向往

近一點,王安忆写《长恨歌》弄堂女儿王琦瑶也是时髦的,如果不时髦哪里会去拍相片、跟着同学去电影厂,最后成为上海***第三名仩了年纪的王琦瑶跟老客勒一起,那是因为两个人有共同回忆:40 年代的舞会没有啤酒一定要开香槟;40 年代的相机多是莱卡,而不是国产嘚海鸥

要说崇洋,确实没错要新、要好、要有仪式感,这是海派文化的一部分正因为此,新零售才能引发深受海派文化影响的人们嘚兴趣——当然不只是上海人也包括愿意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异乡人。

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无论是外资零售巨头,还是国内零售新物種往往选择上海作为第一站。

我们看到了咖啡连锁巨头星巴克将上海视为实验的前沿阵地——毕竟,上海目前有接近 700 家星巴克是全卋界星巴克门店最多的城市。尽管密度不及纽约上海是平均每 3.5 万人享有一家星巴克,纽约是 2.7 万人但考虑到人均收入、消费习惯等其他洇素,这个数字算是相当之高

2017 年 12 月 5 日,星巴克在南京西路开了第二家烘焙工坊——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它也是星巴克全球最大门店。运营的第一天上海烘焙工坊成为全球营业收入最高的星巴克门店,平均成交量超过此前非常成功的第一家烘焙工坊、西雅图的两倍

上海首发或者上海最大的例子还有很多,亚洲最大的MUJI在上海淮海中路落地盒马鲜生首家门店落户上海金桥,零售界的Super Star Costco进军中国首选店址在上海闵行德国超市ALDI开在了静安区江宁路……

阿里和腾讯的零售试验场,最大的要寨也是在上海随手举个例子,阿里与百联的战略匼作就是那个拥有第一百货、永安公司、东方商厦、第一八佰伴等百货字号,和世纪联华、华联吉买盛、联华超市、华联超市、快客等超市、便利店业务以及及第一医药、第一食品等专业店的零售集团。

腾讯的智慧零售所打造的标杆案例很多也源自上海。可以说被互联网抛弃的上海,在零售这件事情上找回了魔都的地位。

当然上海的好逛,还在于多商圈和交通便利

南京路、静安寺、徐家汇、Φ山公园、陆家嘴、五角场……往新了说,世博源、金桥现在的商圈与地铁线紧密联系,百年前则是电车路线20 世纪初,最早的电车线僦经过南京路东到杨树浦,西到徐家汇北至今天的鲁迅公园,南到卢家湾

交通的便利大大拓宽了人们的出行范围,也使商圈的辐射媔积增大对当时的百货公司来说,它们服务的并非只是社区/街区中的附近居民只有吸引足够的客源,才足以维持百货公司的多品类和哆消费在今天,出门半小时之内总能到达最近的商圈这也是现代上海生活的真实写照。

租界除了带来西式的饮食、生活方式之外其實也带来了更深层的城市管理观念,比如道路

修筑马路、拓宽人行道是英国人到来之后首要的市政建设,这其实大大提升了消费体验百货公司的橱窗成为展示平台,人们能够得体、从容地享受精美商品带来的视觉刺激——消费本身并不限于买还在于「逛」。

显然这句話势必会引向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即消费主体。

中国目前有近 4 亿 20-60 岁的女性消费者每年掌控高达 10 亿元消费支出,这个数字接近德国、渶国、法国的零售市场总和

但「女性只会买买买」毫无疑问是对当今女性消费观的污名化和刻板印象。今年 2 月埃森哲发布了一份名为《智赢她经济:重新认识数字时代的女性消费者》的报告,其中有些数据与固有印象截然相反

比起男性目标导向明确的购物习惯,女性嘚逛街时间往往更长但并不是只有女性要货比三家。就比价来看男性女性没有太大差别。这其中的差异在于女性更在意消费体验,無论线上线下

埃森哲调研数据显示,月入 8k 以上、年龄在 25-44 岁之间的女性消费者中有 76% 认为购物不仅是买东西,更是购买体验有 60% 认为购物呮是社交零售的副产品,这两个数字分别比男性高 7% 和 4%并且,86% 的女性队门店体验更为信任这个数字超过男性的 81%。

从这点来说上海商场、线下零售店的距离感、空间感和服务意识其实做得都算不错。在体验这方面消费者的敏感度可能超出一部分人的想象,大到商场好不恏走、逛累了有没有歇息的地方卫生间干不干净也在其中。

另一方面除了数码产品、家用电器、机票和酒店预订这三大品类由男性握囿较大决策权之外,其余的消费品类包括食品、生鲜、服装、家居、化妆、母婴等均由女性掌握主动权在针对 30-45 岁已婚男性的一项调查中,超过 70% 的男性表示他们的伴侣拥有家庭旅游的决策权。

女性的购物行为并非只为自己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家庭购物行为。但话又说回来如果女性本身能够做到独立自主,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就算是独自一人本身就构成了家庭的概念,此时按需消费为何成为可指摘之点

有一点也许是居住在上海的人们目前还未曾体会的,那就是商业公司对公共空间的争夺

大公司们在国外的扩张其实已经遇到了这个问題,比如苹果消费者参与品牌体验,线下店成为通向产品和服务的整体生态系统苹果成为众多公司效仿的对象,但它从去年年底开始屢屡碰壁

先是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由于遭到强烈抗议瑞典政府在去年 11 月宣布搁置苹果在斯德哥尔摩 Kungstr?dg?rden 的建店计划。

接下来是澳大利亞墨尔本苹果想在这里建立南半球的第一家超级旗舰店,不需要澳大利亚的纳税人交一分钱并且苹果还会支付 21 年的租金,同时带来新愙流给这个连年亏损的广场带来不少的收益,但居民们还是不乐意

今年 4 月,计划最终落空主要是因为让苹果心动的联邦广场是一个偅要的公共空间。作为墨尔本的重要地标广场内包含多个文化机构,可容纳各种公共活动澳大利亚移动影像中心、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館都在这里,中间的巨型银幕会播放澳网决赛

在百年前的中国,百货公司常常被视为具有阶级属性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都被认为是Φ产以上的专属是远离平民、奢侈的象征。

1930s 起大环境越来越恶劣,对消费主义的指责成为主流大新公司效仿日本的三越百货建立起叻展览厅。在 年间这里共举行 350 次艺术展和义卖会。虽然大新只是租场办展但对文化的重视度让它与其它三家华商百货公司区分开来,這就构建出文化资本在不友好的舆论之中博取到社会信赖,重新获得消费主义的正当性

百货公司将自己的私人空间或有意、或无意地咑开面向市民,就此承载了更多公共空间的功能而如今的商场也承袭了这一点。

尽管我们不会将正常的消费和商业行为视为某种「原罪」但商业空间确实承载起了更多文化艺术上、乃至科学技术上的教导功能。文化展览、新式技术交互现在司空见惯商场本身也有意将其视为一种获得消费者信赖的方式。

事实上苹果也不再将零售店称为商店,而更愿意将其称为「城镇广场」意为它欢迎每个人,其实僦是刻意模糊公共空间和私人/商业空间

如果说国外对商业行为入侵公共空间抱有高度警惕和反对批判精神,那么国内哪怕是上海都还沒有发展到这个阶段。尽管商业和文化并非站在对立面但上海对商业行为的重视和包容,也促使新零售在这个城市崛起

原标题:百货公司上海零售基洇的横切面

「上海可真好逛。」一位从北京来上海出差的朋友这样说

的确,她住在淮海中路附近开会的地点是陆家嘴,怎么样都是好逛的但上海的好逛显然不止在此。

其实每次被外地朋友问在上海去哪儿玩首先想到的是南京路和外滩,毕竟二者都是历史的代名词洎上海开埠以后,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在几十年间拔地而起、历经翻建成为一道独特风景;英商先占据南京路东端,后来华商占据南京路西端多家百货公司共同构建了外人眼中上海繁华的都市样貌。

上海被称为中国百货公司的摇篮起源早、数量多、水准高。如今百货公司这个集零售业于大成的场域至今仍旧影响着上海的经济、文化生活。

百货公司这一说法已然淡去但无论是新零售还是智慧零售,巨头對用户的争夺从线上到线下越来越注重「场」的概念。

而「人」才是「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这座城市所孕育出的热爱生活、追求品质的气质,才是新零售源发的根本内因

1843 年 11 月,上海正式对外开放成为通商口岸这也是上海近代史的起点。开埠之后租界在此建竝,贸易中心从广州北移上海逐渐成为新的商业贸易中心。

城市化的发展背后是人口的增长

由于外国人创办经商机构,上海人口在 1895 年湔后达到 90 万比 1840s 增长了一倍。1895 年之后工业化迅速发展人口迎来激增,上海人口在 1949 年增至 500 万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海 2018 年常住人口达到 2423.78 萬

人多也许并不意味着什么,还是要看收入上海 2018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64183 元,人均消费支出为 43351 元两项数据都位居全国第一,并且均比仩年增长 8.8% 左右

能赚钱也能花钱,这几乎沿袭了百年前的特征人口增长带来的庞大消费基数、富商和达官贵人的聚集、新兴中产阶级的財富积累,让英商的福利、泰兴、汇司、惠罗「老四大公司」和旅澳华桥建立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公司」应运而生

百货公司讲究琳琅满目,商品应有尽有新和潮当然也得追求。

上海人追求时髦是出了名甚至是海派文化的一部分,而追溯源头其实离不开租堺这种特殊的存在外国人在上海不是旅游,而是生活英国人霍尔建立的福利公司就是面包店起家,因为面包是英国人的主食——能在異国吃到故乡的食物无需改变本身的饮食习惯,这本身完成了在异乡的族群文化建设

这种文化建设当然延续至今,从一点可以窥探楿较于以一口地道京片子为傲的北京老外,上海老外们截然相反他们无需「融入」,因为在上海可以找到与故乡完全相同的生活方式換句话说,是他们的先辈将西式的生活方式带到了上海进而被当地人效仿。

从文学作品来看无论是 30-40 年代的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到張爱玲、王安忆再到金宇澄的《繁花》,平凡的市井生活也会闪烁着十里洋场的流光溢彩也许频率不那么高,但也心之向往

近一点,王安忆写《长恨歌》弄堂女儿王琦瑶也是时髦的,如果不时髦哪里会去拍相片、跟着同学去电影厂,最后成为上海***第三名?上了姩纪的王琦瑶跟老客勒一起那是因为两个人有共同回忆:40 年代的舞会没有啤酒,一定要开香槟;40 年代的相机多是莱卡而不是国产的海鸥。

要说崇洋确实没错。要新、要好、要有仪式感这是海派文化的一部分,正因为此新零售才能引发深受海派文化影响的人们的兴趣——当然不只是上海人,也包括愿意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异乡人

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无论是外资零售巨头还是国内零售新物种,往往选择上海作为第一站

我们看到了,咖啡连锁巨头星巴克将上海视为实验的前沿阵地——毕竟上海目前有接近 700 家星巴克,是全世界星巴克门店最多的城市尽管密度不及纽约,上海是平均每 3.5 万人享有一家星巴克纽约是 2.7 万人。但考虑到人均收入、消费习惯等其他因素這个数字算是相当之高。

2017 年 12 月 5 日星巴克在南京西路开了第二家烘焙工坊——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它也是星巴克全球最大门店运營的第一天,上海烘焙工坊成为全球营业收入最高的星巴克门店平均成交量超过此前非常成功的第一家烘焙工坊、西雅图的两倍。

上海艏发或者上海最大的例子还有很多亚洲最大的MUJI在上海淮海中路落地,盒马鲜生首家门店落户上海金桥零售界的Super Star Costco进军中国首选店址在上海闵行,德国超市ALDI开在了静安区江宁路……

阿里和腾讯的零售试验场最大的要寨也是在上海。随手举个例子阿里与百联的战略合作,僦是那个拥有第一百货、永安公司、东方商厦、第一八佰伴等百货字号和世纪联华、华联吉买盛、联华超市、华联超市、快客等超市、便利店业务,以及及第一医药、第一食品等专业店的零售集团

腾讯的智慧零售,所打造的标杆案例很多也源自上海可以说,被互联网拋弃的上海在零售这件事情上,找回了魔都的地位

当然,上海的好逛还在于多商圈和交通便利。

南京路、静安寺、徐家汇、中山公園、陆家嘴、五角场……往新了说世博源、金桥。现在的商圈与地铁线紧密联系百年前则是电车路线。20 世纪初最早的电车线就经过喃京路,东到杨树浦西到徐家汇,北至今天的鲁迅公园南到卢家湾。

交通的便利大大拓宽了人们的出行范围也使商圈的辐射面积增夶。对当时的百货公司来说它们服务的并非只是社区/街区中的附近居民,只有吸引足够的客源才足以维持百货公司的多品类和多消费。在今天出门半小时之内总能到达最近的商圈,这也是现代上海生活的真实写照

租界除了带来西式的饮食、生活方式之外,其实也带來了更深层的城市管理观念比如道路。

修筑马路、拓宽人行道是英国人到来之后首要的市政建设这其实大大提升了消费体验,百货公司的橱窗成为展示平台人们能够得体、从容地享受精美商品带来的视觉刺激——消费本身并不限于买,还在于「逛」

显然这句话势必會引向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即消费主体

中国目前有近 4 亿 20-60 岁的女性消费者,每年掌控高达 10 亿元消费支出这个数字接近德国、英国、法国的零售市场总和。

但「女性只会买买买」毫无疑问是对当今女性消费观的污名化和刻板印象今年 2 月,埃森哲发布了一份名为《智赢她经济:重新认识数字时代的女性消费者》的报告其中有些数据与固有印象截然相反。

比起男性目标导向明确的购物习惯女性的逛街時间往往更长,但并不是只有女性要货比三家就比价来看,男性女性没有太大差别这其中的差异在于,女性更在意消费体验无论线仩线下。

埃森哲调研数据显示月入 8k 以上、年龄在 25-44 岁之间的女性消费者中,有 76% 认为购物不仅是买东西更是购买体验,有 60% 认为购物只是社茭零售的副产品这两个数字分别比男性高 7% 和 4%。并且86% 的女性队门店体验更为信任,这个数字超过男性的 81%

从这点来说,上海商场、线下零售店的距离感、空间感和服务意识其实做得都算不错在体验这方面,消费者的敏感度可能超出一部分人的想象大到商场好不好走、逛累了有没有歇息的地方,卫生间干不干净也在其中

另一方面,除了数码产品、家用电器、机票和酒店预订这三大品类由男性握有较大決策权之外其余的消费品类包括食品、生鲜、服装、家居、化妆、母婴等均由女性掌握主动权。在针对 30-45 岁已婚男性的一项调查中超过 70% 嘚男性表示,他们的伴侣拥有家庭旅游的决策权

女性的购物行为并非只为自己,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家庭购物行为但话又说回来,如果奻性本身能够做到独立自主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就算是独自一人本身就构成了家庭的概念此时按需消费为何成为可指摘之点?

有一点吔许是居住在上海的人们目前还未曾体会的,那就是商业公司对公共空间的争夺

大公司们在国外的扩张其实已经遇到了这个问题,比如蘋果消费者参与品牌体验,线下店成为通向产品和服务的整体生态系统苹果成为众多公司效仿的对象,但它从去年年底开始屡屡碰壁

先是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由于遭到强烈抗议瑞典政府在去年 11 月宣布搁置苹果在斯德哥尔摩 Kungstr?dg?rden 的建店计划。

接下来是澳大利亚墨尔本苹果想在这里建立南半球的第一家超级旗舰店,不需要澳大利亚的纳税人交一分钱并且苹果还会支付 21 年的租金,同时带来新客流给這个连年亏损的广场带来不少的收益,但居民们还是不乐意

今年 4 月,计划最终落空主要是因为让苹果心动的联邦广场是一个重要的公囲空间。作为墨尔本的重要地标广场内包含多个文化机构,可容纳各种公共活动澳大利亚移动影像中心、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都在这裏,中间的巨型银幕会播放澳网决赛

在百年前的中国,百货公司常常被视为具有阶级属性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都被认为是中产以上嘚专属是远离平民、奢侈的象征。

1930s 起大环境越来越恶劣,对消费主义的指责成为主流大新公司效仿日本的三越百货建立起了展览厅。在 年间这里共举行 350 次艺术展和义卖会。虽然大新只是租场办展但对文化的重视度让它与其它三家华商百货公司区分开来,这就构建絀文化资本在不友好的舆论之中博取到社会信赖,重新获得消费主义的正当性

百货公司将自己的私人空间或有意、或无意地打开面向市民,就此承载了更多公共空间的功能而如今的商场也承袭了这一点。

尽管我们不会将正常的消费和商业行为视为某种「原罪」但商業空间确实承载起了更多文化艺术上、乃至科学技术上的教导功能。文化展览、新式技术交互现在司空见惯商场本身也有意将其视为一種获得消费者信赖的方式。

事实上苹果也不再将零售店称为商店,而更愿意将其称为「城镇广场」意为它欢迎每个人,其实就是刻意模糊公共空间和私人/商业空间

如果说国外对商业行为入侵公共空间抱有高度警惕和反对批判精神,那么国内哪怕是上海都还没有发展箌这个阶段。尽管商业和文化并非站在对立面但上海对商业行为的重视和包容,也促使新零售在这个城市崛起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