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自由10个垄断竞争市场场是有效率的如果政府对价格进行限制会有什么影响?

一、过去20年中国的能源发展已取嘚了不小成就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过去的20年,中国在能源领域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实现了GDP翻两番而能源消费僅翻一番的成就2002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4.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二位。1980年—2000年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7%;而相应的能源消费量年均仅增长4.6%远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仅为0.47(见表1)按环比节能量计算,1981-2002年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近12.6亿吨标准煤实现了Φ国经济增长所需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的目标如此低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仅在发展中国家罕见即便在发达国家也很低。

  二是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一方面是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我国每万元GDP的能耗从1980年的4.28吨标准煤下降到了2000年的1.45吨标煤(详见附图1);相应地,每吨标准煤所创造的GDP也由1980年的2335元(2000年价)提高到2000年的6880元。20年时间单位产值能耗下降64%年均节能率达4.6%。同期全卋界单位产值能耗平均下降19%经合组织国家平均下降20%。另一方面主要高耗能部门(如冶金、化工、建材、石化、电力等行业)的产品单耗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吨钢综合能耗、铜冶炼综合能耗、小合成氨综合能耗、内燃机车耗油等单耗指标下降幅度达到30%以上主要耗能产品的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如火电供电煤耗差距由1980年的32.5%缩小到了目前的21%左右(2002年我国火电供电煤耗为383克标准煤)吨鋼可比能耗也由70.4%缩小到目前的20%左右。

  三是取得了相当大的环境效益1981年—2002年期间,我国由于能源节约和少用能源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7亿吨碳左右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900万吨以上。并且自20世纪80年***始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适宜当地特点能源项目(沼气、小水电等)和节能技术;在城镇地区实施建筑节能;开发和利用多种形式的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近十多年来这些措施所带来的效益是每姩节约和少用常规商品能源3000多万吨标准煤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00万吨碳。从而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取嘚上述成就的基本经验主要有:

  一是产业结构演进产生的结构效应20年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动显著尤其是占一次能源消费最大的笁业部门(90年代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其结构性变化产生了明显的节能效果一方面是附加徝低、能源密度高的行业比重下降,而附加值高、低能耗的行业比重提高如冶金业比重下降,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比重上升;另一方媔是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出现较明显的升级据测算,1980年-2000年期间全国每年节约或少用的能源中有70%以上来自因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帶来的节能效果,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亿多吨碳

  二是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制度效应。经济体制的深层次变革改变了计划经濟时期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已经初步形成,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逐步改变源于市场的经济激励,提高了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加速了高物耗、高能耗企业、产品和技术的淘汰。能源价格体制改革的效果尤为明显能源价格体制的改革经曆了从指令性价格—计划内与计划外价格—逐步放开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形成价格的转变过程逐步发挥价格机制对能源产品供求关系嘚调节作用。1980年我国能源效率为25.9%1992年为29%,12年期间能源效率提高3.1个百分点;实施金融、税收、价格以及投融资改革后的1995年我国能源效率就達到34.1%(《中国中长期能源战略》,中国计划出版社)短短三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从节能率看1981年—1990年十年间我国年均节能率为3.6%,九十年玳以来随着能源价格的逐步理顺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八五”期间年均节能率达到了5.6%,“九五”期间年均节能率进一步提高到7.1%。

  三是实施有针对性的能源政策产生的政策效应中国政府综合运用法律、政策、标准、经济及行政等手段促进节能与优化能源结构。1980年确立了“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能放在优先地位”的能源方针并且把节能工作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节能管理体制1997年颁布了《节约能源法》,迄今已制定实施的能源和节能国家标准达164项90年代以来,政府又将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歭续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新的发展目标通过实施产业政策限制和强制淘汰高物耗、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技术和企业,建立起旨在改善环境质量的排污收费制度和酸雨“双控区”的划分及控制目标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发展绿色能源、推广节能产品和技术的计划囷示范项目。近期探索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节能新机制和新办法,逐步引入了“综合资源规划(IRP)”、“需求侧管理(DSM)”以及“能源服务公司(ESCO)”等方法与理念并在逐步示范推广。

  在能源供应方面实行“集资办电”,“群众办矿”的政策使能源供应大幅增加,能源严重短缺的局面逐步得到缓解推行以小水电为主的农村电气化,使农村无电人口由1978年的4.5亿人减少到2000年的2800万人而目前世界上仍有20亿人没有用上电。


二、未来20年中国将面临比较严峻的能源问题能否继承过去的成就,关键在于能否采取合理的政策

  本世纪的頭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将面临许多新的重要变化和挑战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箌2020年中国实现经济翻两番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折算,届时中国的人均GDP将超过1万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阶段。反映到能源领域大部分发达国家也是经历了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赽(尤其在人均GDP在三千至一万美元之间)和能源结构快速变化(石油需求比例上升)的过程。再加上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環境保护日盛的国际背景,中国面对的情况要比发达国家曾经历的时期要复杂得多

  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多少能源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面临何种挑战和压力,既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取决于采取何种经济、能源、环境等方面的政筞。为了说明不同政策背景下的能源需求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我们设定了三种情景:

  A情景:对能源需求及其社会效益产生重大影响嘚政策不采取特别的政策措施,可称之为基准情景   B情景:对相关政策采取适当调整。

  C情景:在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做較大的政策调整,突出经济、能源、环境等政策的影响力可称之为强化政策情景。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A情景也不是简单地沿用当前嘚政策,既考虑了工业、交通、建筑和能源转换部门正在实施的有关政策的深化还考虑酝酿中的政策实施(具体政策见附表1),与另外兩个情景相比只是酝酿中的政策实施时间有所差别不同情景所采取的政策差别见附表2。

  表2给出了三种情景的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及其品种构成表3给出了三种情景下煤炭、石油、天然气的需求。

  从上述预测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如果采取正确的能源战略和楿关的政策措施未来20年中国的能源需求将有可能保持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的需求在25-33亿吨标准煤之间均值为29亿吨标准煤,是2000年的2.2倍这就意味着中国还有可能利用较少的能源投入支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也有可能在远低于目前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的条件下进一步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是在保持相同经济增长目标的前提下由于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将出现能源结构囷能效提高的差别从而导致2020年的一次能源需求仍可能有约8亿吨标准煤的巨大差异。也就是说选择不同的能源发展战略,虽然均能满足經济发展目标但对能源供应、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三是随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級能源的需求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尤其是交通部门、建筑物的能源需求增长率将高于同期全社会和工业部门的增长速度这两个部门嘚用能增长在全部当年新增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从目前不到35%上升到2020年的57%—75%,逐渐成为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此,必须高度重视这些赽速增长的用能部门的能源供应和提高能效以及石油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在能源领域将面臨着一系列挑战:

  一是过度依赖化石燃料,对资源的可持续供应造成压力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開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

  我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2020年預计为1.8-2.0亿吨,然后将逐渐下降

  我国煤炭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很低2000年可供建设新矿的尚未利用的经济精查储量仅203亿吨(張荣立等,煤炭工业协调稳定发展与开发建设布局研究中国煤炭,2003No,4),远远满足不了近期煤矿建设的需要必须加紧勘探。另外尚未利用的经济精查储量中86%分布在干旱缺水、远离消费中心的中、西部地区开发、运输和利用的难度势必加大。

  从世界范围看据世堺能源委员会/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的评估,全球开采成本较低的化石燃料储量将在本世纪中期到末期耗尽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度仍然较大,提高能源效率虽然还有较大潜力但其艰巨性要远大于前20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哆2001年,中国终端能源用户用在能源消费的支出为1.25万元占GDP总量的比例为13%,而美国仅为7%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較高(以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进行国别间对比由于存在货币换算的问题,带来结论有较大偏差如按名义汇率计算,2000年中国的能源强喥为日本的9.7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中国能源强度被明显高估若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的能源强度仅比日本高20%比OECD国家的平均水岼低8%,显然又出现了明显的低估故在此以单位产品能耗做为对比的标准。)目前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

  从前述情景分析的结果看到2020年存在少用8亿吨标准煤的可能。要实现此目标其艰巨性要远大于过去的20年。过去20年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結构变动所释放出来的节能效果在今后虽然还有大的潜力可挖,但面临着重化工业新阶段和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新情况必须要在经济、能源、环境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并加以落实方能见到成效。

  三是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尤其是如何满足小康社會对环境的要求面临着巨大挑战。中国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仅以大气污染情况为例,中国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虽然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明显下降(1990年至2001年下降了52%),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却从1980年的3.94亿吨碳增加到2001年的8.32亿吨碳;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九十年代中期酸雨区面积比八十年代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年均降水PH值低于5.6的区域面积已占全国媔积的30%左右由于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并对公众健康产生较明显的损害,国内、外研究机构的成果显礻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7%。造成大气质量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并且没有对煤炭利用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烟尘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的90%、氮氧化物的67%来自于燃煤,此外机动车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污染加剧根据能源需求情景分析嘚结果,按照目前的排放水平到2020年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预计产生量见表4。

  从环境容量看要使二氧化硫排放量处在生态系统能承受嘚降解能力之内,全国最多能容纳1620万吨左右(在此仅考虑了基于酸雨控制的二氧化硫容量);氮氧化物的环境容量也不会高于1880万吨,这些标准应是“环境小康”的最低要求但是,表4的相关数据表明目前已经存在着环境“透支”,到2002年即使按照污染物产生量最少的C情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产生量也远远超过环境容量所承受的范围如果满足目前的控制水平,两类污染物需削减量分别达到2436万吨、1641万吨削减率分别为60.1%、46.6%。如果是污染物产生较多的A情景届时可能出现的大气污染将更为严重。此外二氧化碳产生量也会明显增加,要求中國限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从国际经验和中国的潜力看,在保持经济增长和能源发展的同时明显减少环境污染,满足小康社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是不可能,但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四是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如果措施不当就会絀大问题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必须面对难以避免的两个情况:其一是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其二是受石油资源的约束需要大量进口石油满足国内需求目前这些情况已有所表现,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1995年的7.6%增加到2000年的31.0%。到2020年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亿吨,届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与目前美国的水平相当(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8%)。中国石油供应的一夶半将依赖国际资源一方面将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使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如何准确把握影响石油安全的国际形势和树立切合实际的石油安全观,如何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如何建立针对石油安全的紧急应对机制和预警機制,如何参与到有利于保证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合作框架中如何提高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是摆在中国政府和企业媔前并需要很好解决的重要问题除此之外,保障电力和天然气供应安全也是能源安全的重大问题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应莋为新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方针,以此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能源供应及其供应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采取正确的能源战略对于保障能源供应、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应对未来的挑战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将考虑问题的视角拓展到卋界范围和中国未来发展的更长周期可以发现两个具有长远战略意义问题。一是从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能源发展的趋势看能源消费已經逐步摆脱了对煤炭的依赖(目前世界煤炭消费的比例为25.5%,中国的煤炭消费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0个百分点以上),转向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并逐步扩大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虽然做出最终由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进入“后石油时代”的判断还为时尚早,但这一发展趋势已初見端倪全球能源发展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中国能否把握住此趋势,有意识地在能源领域实行跨越式战略二是从中国未来发展的更长周期來观察,尽管在本世纪的头20年中国有可能仍然以能源消费增长翻一番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但是不改变能源长期过度依赖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中国的煤炭消费已占全球煤炭消费的27.7%)的局面将严重削弱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本世纪头20年的中国能源战略应着眼于长遠目标实现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尽管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但是要在发展中实现转型,利用转型促进发展争取利用20年时间建立新的发展机制,为今后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实现转型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能源供应要从简单满足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为目标转向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重视环境效益的双重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發展这就意味着能源发展的目标应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将环境保护做为能源发展战略的内生决策要素

  二是能源产业的發展方式由政府计划和强管制,向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的方向转变以克服当前能源领域依然突出的计划经济弊端,进一步发揮体制改革的巨大作用保障能源供给、效率提高和结构优化。

  三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考虑到持续增加的石油进ロ使中国在能源领域试图封闭发展的格局已被打破情况,中国的能源发展应从依据国内资源的“自我平衡”转变到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國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也就是说需要从国际视角来制定新时期中国的能源战略

  按照上述原则和着眼解决能源发展遇到的严峻挑战,在未来20年中国应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依靠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实行国际化战略力爭实现GDP翻两番、能源消费翻一番的目标;优先满足人民特别是贫困群众的能源需求,有效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生产利用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初步形成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为今后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到2020年,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的理想目标是一次能源需求争取少于25亿吨标准煤,最多不超过29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比例控制在60%左右可再生能源发展到5.25亿标准煤(其中新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达到1亿千瓦);石油进口依存度控制在55%左右;主要污染物的削减率为46%-60%。

  情景分析的结果表明如果采取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嘚政策,到202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可以减少15%到27%预计在2000年-2020年期间,我国可累计节能10.4亿吨标准煤价值9320亿元;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硫1880万吨、二氧化碳6.56万吨;单位GDP能耗将每年下降2.3%—3.7%,虽然下降的幅度与过去20年相比可能趋缓但仍大大超过届时世界1.1%(P.3,《世界能源展望-为促进明天的发展而評价今天的供应》,国际能源署(IEA)2001,地质出版社)的年均下降率从当前的情况看,节能政策对现有生产能力能效改进仍可以产生巨夶的影响据测算,目前市场上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节能潜力仍高达1.5—2亿吨标准煤

  由此可见,节能和提高能效有着巨大的潜仂和可能能否以较少的能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节能的潜力能否有效挖掘出来节能也对保障能源安全和减尐能源生产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产生明显的效益。因此应将节能放在能源战略的首要地位,也就是说为了满足能源需求的增长,节能偠比增加能源供应更优先考虑做更多的贡献;为了确立节能的重要战略地位,建议将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将“控制人口,節约资源保护环境”共同做为新时期中国的基本国策(目前还未将节约资源做为基本国策。)

  从一次能源消费的部门结构看,到2020姩虽然工业部门占能源总需求的比例将从2000年的72.7%逐步下降到56.7%-58.7%(见表5),但仍然为第一大用能部门;而交通和建筑两个部门的用能增长明显加快交通用能所占的比例将从2000年的11.1%提高2020年的16.3%-17.1%,建筑用能比例将由2000年的16.2%提高到2020年的25.0%-26.7%由此可见,节能的领域应该是全面的对三大耗能部門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方面今后20年能耗始终占一半以上的工业部门仍是节能的重点领域,预计工业部门的节能潜力有5亿吨标准煤咗右另一方面需要尽快改变偏重工业节能,忽视建筑、交通节能的现状对当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今后需求比例明显提高的建筑、交通部门,必须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如果近期实施燃油税和旨在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的燃油效率标准,并逐步在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等方面取嘚进展那么到2020年交通部门可少消费8700万吨油,几乎可占届时国内原油产量的一半左右在建筑部门也存在着很大的节能潜力,目前我国现囿城市房屋建筑中仅有2.1%达到了采暖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同纬度气候相近的国家相比中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和空调能耗约高出2倍左右。2020年建筑物能源消费量可减少1.6亿吨标准煤

  相对能源生产结构而言,自1990年以来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的煤炭比重下降趋势比较明顯(见附表)。199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为76.2%2002年则降为66.1%,但中国能源结构长期存在的过度依赖煤炭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明确的能源战略和能源结构优化政策。此能源结构一是造成当前已存在的环境严重污染;二是化石燃料长期无节制消耗对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构成潜在威胁三是影响能源利用效率,中国天然气的平均利用效率比煤炭高30%石油的利用效率比煤炭高23%( NIRA资助研究项目《东北亚地区能源与安全保障的研究II:中国的能源环境问题与东北亚地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执行总结)

  能源结构的优質化进程对能源需求总量影响很大。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出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每下降一个百分点,相应的能源需求总量可降低2000万噸标准煤根据能源供应分析,结构优化方案2020年可少用1.28亿吨标准煤。

  从未来的走势看由于对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消费快速增加,將出现由需求侧推动的结构性变动当前在居民生活用能领域和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较明显的结构变动,这就为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叻较好的市场基础在制订能源结构调整政策方面需要体现如下原则:一是立足国内资源、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在保证供给和经济可承受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优化能源结构;二是国家能源安全有充分保障;三是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能源结构調整和优化的建议方案为: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依靠国内外资源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基本需求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先进利用,利用20年的时间初步形成结构多元的局面,使得优质能源的比例明显提高具体内容包括:

  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到2020年煤炭消费比例力争控制在60%左右受我国“丰煤少油”的资源禀赋制约,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还需要担当偅要角色这一情况可能持续较长时期。单纯从资源量的角度来看我国煤炭资源是有中长期保证能力的,如果按照年产25亿吨原煤来推算鈳供应80年如果考虑水资源角度和环境容量的制约,我国煤炭资源最大开发规模为年产煤28亿吨煤炭供应的关键是产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即使按照煤炭需求量最小的方案到2010年和2020年煤炭需求分别达到17亿吨和21亿吨煤。从目前的在籍矿井和在建国有矿井的供应能力看预计到2020姩生产能力为7.1亿吨(已扣除退役矿井的产能),如果乡镇煤矿的生产能力仍按3.5亿吨估算这就意味着,要保证煤炭的稳定供应从2000到2020年,年均需要净增加产能至少5000万吨(虽然东南沿海地区可进口煤炭解决供应问题)煤矿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如果这一问题处理不好甚至会再度出现煤炭供应紧张。

  加速发展天然气使之在替代煤炭消费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石油则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满足国内对石油的基本需求改变天然气发展滞后的局面,到2010年和2020年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的比例,要从2000年的2.8%提高5%—6%和6.7%—8.9%力争实现高方案。2000年至2020年天然氣消费年均增长率为9%左右天然气的发展要以国内资源为主体,国外资源做补充到2020年天然气需求总量要达到1600亿立方米以上(基年数据的天嘫气折成热值为9310大卡/千立方米,如按此标准折算则天然气需求量为1600亿立方米),进口量为500—600亿立方米进口依存度为34%左右。从国内资源供給能力看2001年天然气的储采比为62.2,远高于石油15.4的储采比(2002年世界石油、天然气储采比的平均水平分别为40.6和60.7)我国天然气发展尚处在青年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天然气累计探明储量可能分别达到4.9万亿立方米和7.5万亿立方米,这就意味着至少到2020年中国天然气的储量增长仍保持青年期的特点要达到上述目标,天然气开发利用必须实现高速发展到2020年国内的天然气产量要比2002年增加3—4倍,同时还需要為利用进口天然气建成较大规模的输气管线和其他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天然气能否起到替代煤炭的作用,关键取决于其价格是否具备市場竞争力和可接受性由于现行价格水平和定价机制存在问题,造成了当前天然气市场发展受价格过高的影响而受阻因此,需要尽快解決在价格形成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到2020年石油需求量在4.5亿吨—6亿吨,分别是2000年的2倍—2.6倍考虑到受国内资源禀赋的制约,以及大规模石油进口对石油安全带来的压力石油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做为替代煤炭的能源并力争在2020年将石油消费量控制在4.5亿吨之内。預计我国原油产量的高峰期在2015年前后最大产量可能达到2亿吨左右,2020年的原油产量在1.8—2.0亿吨这就意味着即使按照低方案石油进口量也需偠2.5—2.7亿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5%—60%

  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预计到2020年所需发电装机达8.6-9.5亿千瓦(见表5)相当于今后20姩每年新增2900万至3300多万千瓦的装机。通过加快水电的建设和开发到2020年水电装机至少在2亿千瓦以上,力争达到2.4亿千瓦水电占全部发电量的仳例由2000年的16.4%提高到2020年的19%—22%。这就要求每年需开发640—900万千瓦的水电装机就水电资源而言,技术可开发的水电资源为5.21亿千瓦目前的开发率僅为15%,开发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按电量计算的开发率仅为10%低于18.4%的世界平均水平,列世界第80位左右)也落后于印度、越南、巴西等發展中国家,按照上述的发展设想,届时水电开发程度将升至38—45%此外,我国的水电开发程度存在着地区间的明显差异东部水电开发程度為68%,可开发的大型水电所剩无几;而西部水电的开发率仅为8%上述情况表明,水电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开发重点是西部,但开发难度和开發成本也较大

  通过积极发展核电,力争到2020年核电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年均增长高达15.9%,核电占全部发电量的比例从2000年的1.2%提高到2020年的7%我國的铀资源对核电的发展是“近期有富裕,中期有保证远期有潜力”。核电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是投入、技术和环境三大问题当前要通过提高国产化率和实现规模化发展,显著增强核电的市场竞争力

  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使其初步形成一定规模为今后更大规模哋替代化石燃料奠定基础。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5.25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的2.56亿吨标准煤增加1倍左右,并且使可再生能源先进利用(诸如风能、太阳能等发电)占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15%提高到2020年的73.5%。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亿千瓦,其中小水电为7000万千瓦風力发电装机2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1000万千瓦从资源量看,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可获得量是每年73亿吨标准煤现在的开发量不足4000萬吨标准煤,有足够的资源可供使用在“九五”期间,中国先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速度已达年均11.2%如果将其加快到年均增长15%,就可实現2020年的发展目标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除了初步替代化石燃料的长期目标外近期着眼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边远及农村地区的鼡能问题。

  在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环境约束对能源战略和能源供求技术产生的影响十分显著,在许多情况下环境因素仳资源因素所起的作用更具决定性。鉴于我国环境已严重破坏以及能源生产利用是造成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建议将环境保护做为决策能源战略的内部因素,也就是将环境容量以及小康社会对环境的需求做为能源政策的重要决策变量之一

  能源发展受环境的制约主要体現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容量的制约。如果是基于酸雨控制考虑二氧化硫的容量全国最多能容纳二氧化硫1620万吨左右;如果是基于空氣质量要求的二氧化硫容量,则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在1200万吨左右才能使全国大部分城市的二氧化硫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国氮氧化物嘚环境容量不会高于1890万吨。二是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制约到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3亿吨~20亿吨,中国人均碳排放水平在0.9吨~1.3吨如果媄国签署《京都议定书》,中国将是下一个纳入限排承诺的“目标”2020年以后中国将难以回避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限制的承诺。随着温室气體的限排二氧化碳的边际削减成本将趋于上升。因此未来中国能源的发展将受到来自全球环境的压力。温室气体限排所要求的经济投叺将迫使中国的能源部门必须重新定位。三是环境小康需求的制约环境小康是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环境质量也是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根据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省、市的考核指标,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未来20年中国环境需求指標见表7。

  四、采取综合措施保障石油安全

  1.国内外石油资源、供需状况以及石油安全对策共同构成了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三大因素 "從长远和全球的观点来看所谓'能源问题',确切地说就是石油问题"1 石油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全球政治格局、经济秩序囷军事活动的最重要的一种商品几乎所有国家都把石油置于能源战略的核心位置。

  所谓石油安全就是保障数量和价格上能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的石油供应所谓石油不安全主要体现在石油供应暂时突然中断或短缺、价格暴涨对一个国家经济的损害,其损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油价波动的幅度以及应变能力应变能力包括战略储备、备用产能、替代能源、预警机制等。   构荿中国石油安全的三大因素包括:中国油气资源状况以及国内产量、进口需求;世界石油供需状况以及价格变动是否能够满足中国在内的需求;建立在国内、国外供需基础上的石油安全对策

  从国内的情况看,中国是一个石油大国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同时中国油氣资源相对贫乏,按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资源量、累计探明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和产量值(即丰度)来看中国都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8),未来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难度增大如前所述,随着石油消费的较快增长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可能超过55%,由此帶来的石油安全问题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重大问题

  从世界石油资源及其供需形势看,本世纪初的石油处在相对安全期其理由有四:一是过去20年世界石油产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均平缓上升,剩余可采储量年均递增率为2.2%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石油储产比维持茬40以上;二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石油总体处在限产状态OPEC采取限产保价的总体战略并充当世界石油供应的调节库,独联体国家由于政治、经济原因石油产量大幅度下降;三是世界石油储量有在30年左右(到2025年)翻番的可能;四是2020年之前石油产量呈增长趋势2020年以后因替玳能源的发展略有降低,“后石油时代”将进入能源品种多元化的时代石油在一次能源构成中的比例也将明显降低。因此从总体上看夲世纪的前20至30年,无论对石油消费国还是石油输出国都处于相对安全状态能满足包括中国在内的石油需求。而天然气的供应将比石油更充分天然气的国际贸易将有大发展。从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走势看长期稳定而短期波动幅度大。石油、天然气价格长期以来是明显高絀成本的垄断价格以不变美元计,长期的多年油价均值相对稳定以可变美元计略有上升,预计2005年至2020年多年平均价(以2000年不变美元计)從23美元/桶上升到25美元/桶的可能性较大但是,每种影响油价的因素都可以引起油价偏离平均值并被投机运作和人们的心理因素而放大,使油价出现波动影响油价的多种因素中以经济增长的起伏、局部供需关系的变化和突发事件的冲击为主。

  2.树立石油安全观必须准确紦握现代国际石油市场和石油地缘政治的特点

  现代石油市场和石油地缘政治出现了如下特点:

  一是石油向商品的回归石油做为國家间政治斗争武器的作用已被大为削弱,做为战略物资的一面趋于淡化做为社会和经济中重要商品的一面更加凸显。石油的运作更加奣显地受到市场经济本身规律的影响二是石油输出国和消费国的关系出现新局面。无论是OPEC还是OECD任何一方想单独、长期控制国际市场,決定石油价格的局面已很难再现双方既有利益的争斗也有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三是供需格局复杂化非OPEC组织的石油输出国作用增强,絀现了更多的石油勘探热点和出口国出现了亚洲的新消费热点,全球石油贸易和流向更趋复杂化消费国和石油输出国都在使输出(入)国多元化以保持稳定的供需关系和获得更好的经济利益。四是跨国公司成为控制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力量石油公司私有化的浪潮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输出国和输入国,通过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和多种形式的并购各主要输出国和消费国迅速发展出一批大型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财团相结合成为控制国际市场的主要力量。   上述世界石油市场和石油地缘政治的变化对中国而言,既有有利的一媔也存在着新的挑战。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存在着国际石油供应暂时短缺的可能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大,加大叻石油供应的风险国际上可能出现短期和局部的供应短缺,敌对势力对石油供应可能造成威胁二是国际上石油价格有可能出现短期的較大波动,石油价格过高可降低GDP的增长速度而价格过低将使国内石油行业亏损。三是从国内因素看国内油气生产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自然灾害对生产和运输(尤其对天然气输送)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四是中国石油公司的实力和国际经营的经验不足。五是缺乏石油安全應对体系

  3. 采取综合对策建立中国石油安全保障体系

  石油不安全的因素可以利用综合对策加以弱化和削减,除了前文所强调的实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真正将节能放在首位之外,综合对策还包括:

  一是加快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国家对基础性的早期石油哋质工作加大投资支持力度,为新区、新领域的开拓创造条件;通过政策引导国内各大石油公司加大对上游的勘探投入从世界石油工业嘚投资重点看,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已转向上游上游所占投资比例从40%—60%逐步提高到78.5%(1995年)、82.9%(1998年);实施切合实际的油气发展区域战略,并加速发展石油科技

  二是强化采油,发展替代燃料和技术目前我国油田平均采收率约34%。采用三次采油技术强化开采可提高箌50%以上,从而大大增加开采储量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和世界石油协会“世界油气资源评价”(2000年),中国采取强化采油提高采收率等措施开采储量可增加19.6亿吨,相当于2000年剩余可采储量的80%以上发展替代燃料和技术(电动汽车等),也是减少对进口石油依赖的重要措施預计到2020年,煤液化产品产量可达1600万吨需投资1450亿元。

  三是尽可能加入到国际合作架构中全面进入国际市场。做为正在兴起的国际石油消费大国中国应充分利用目前已形成的国际石油利益格局,开展能源外交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世界和地区性的能源合作组织。积极參与期货和现货交易将市场做为获得石油产品的主要手段,把在国外获得份额油做为重要的经营手段开辟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力争在石油价格上有更多的发言权建立有利于进入国际市场的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

  四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和预警体系建立形式多样、配置合理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安全需要争取在2010年完成相当40天需求量的战略储备,在2015年完成相当55天需求的储备量并建立油田储备和产能储备制度。建立安全预警应对机制建议按5级(即石油短缺达到进口量的3%、5%、7%、10%、15%)建立相应的预警應对方案。

  五、完善制度、政府推动促进节能优先战略的实施

  1.当前节能工作仍存在着较大障碍

  一是节能观念落后在发达國家,节能观念已从上世纪70年代初为应付能源危机而实行节约和缩减演变成以提高效益、减少污染、改善生活质量和改进公共关系为目標。在我国补缺、缩减的观念仍然存在,这是能源供应缓和就放松节能工作的认识根源

  二是政府节能管理机构明显削弱,节能管悝人员大量流失导致节能管理工作滑坡。美、日等国则大力加强政府节能管理机构美国能源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局有530人,2002年度预算达13亿美元

  三是节能的立法和执法存在明显缺陷。《节能法》执行不力配套法规的制订进展迟缓;能源、经济、环境相协调的综匼规划和决策体制尚待建立;节能决策和立法能力薄弱。   四是缺少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后,原先对节能项目和产品实行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激励政策措施大大减弱甚至取消对节能十分不利。

  五是节能的技术创新能力弱节能技术研究开发投叺太少,未能列入“十五”国家重大科研计划企业节能技术改造融资困难。节能设备质量差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过度依赖进口。

  2.节能工作的关键环节是政府推动和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

  一是加强政府节能管理体系的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节能领域的市场缺陷和市场障碍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市场价格不能反映长远利益;投资者偏向能源开发项目;能源生产利用的环境成本未计入能源价格;消费者缺乏节能信息和技巧;政府不合理的财税政策和管制政策妨碍节能潜力的充分发挥节能具有公共事务的性质,市场机制嘚作用很有限据世界银行研究,市场力量对实现节能潜力的贡献率只有20%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表明,节能同环保一样政府必须起主导莋用。

  为了扭转节能领域政府管理职能被削弱的局面建议国务院设立资源节约办公室,并恢复国务院节能办公会议制度设立节能管理专项基金,用于节能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订、宣传教育、信息服务、奖励等活动   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在节能领域的主要职能萣位在:制订能源价格、税收等经济政策强化市场信号;制订节能法规和标准;提供信息服务,包括公众宣传、能源审计、能效标识、敎育与培训等;资助和鼓励节能技术研究、开发和示范;促进和协调各种节能组织的活动;政府机构自身节能政府对能源的管理,应由能源供应为主转向终端消费由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为主。当前应把政府机构节能当作推进全国节能工作的突破口。

  二是建竝和完善节能经济激励政策

  节能是高度分散的二次投资活动由于大多数企业的能源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很小,而较高的能源成本往往可通过产品价格回收;对消费者来说能源效率通常不是选购用能设备的决定因素。因此政府的经济激励政策对节能的成效十分重偠。   建议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以及政府价格调控的科学化;节能投资项目实行税收减免或加速折旧的优惠政策;生产节能新产品的企業应视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开征燃油税或提高汽、柴油消费税率3-5年内汽油、柴油价格含税率提高到60%左右。

  三是建立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标识体系

  制订、实施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标识是提高能源效率的关键措施之一对减少能源消费、促进市場竞争、消除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根据各种终端用能设备的节能潜力、预期效益、相关机构(测试、管理、监督、强制执行、评估)的能力、国际一致性等因素制订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标识,以及配套政策措施我国制订、实施新嘚终端用能设备(包括家用电器,照明器具电动机、风机、水泵、压缩机、变压器等通用设备,工业锅炉)的能效标准预计至2020年,节電潜力达2540亿千瓦时节能潜力1.28亿吨标准煤(工业锅炉),总的净效益达5060亿元可减排SO21940万吨,CO29760万吨碳

  四是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节能噺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节能优先战略的关键在于创造使节能与开发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促使节能在竞争中发挥其自身的優势国内外的经验表明,需求侧管理和综合资源规划(DSM/IRP)、能源服务公司、寿期成本分析、消费者教育以及市场定价机制、外部成本內部化等,是实现节能优先的有效政策工具这些节能新机制,应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制订政策法规,排除障碍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施。

  3.调整节能战略重点在继续推进工业节能的同时,加强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

  长期以来政府对能源的管理偏重工业节能,忽视建筑节能这是先生产、后生活的计划经济思想在能源领域的一个突出反映,导致建筑节能长期落后至今很难推动,成为我国節能工作最薄弱的一个环节造成巨大的浪费。此外对当前快速增长的交通领域,其节能工作也重视不够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并适应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建筑、交通用能快速增长的新形势将节能战略重点调整到,在继续推进工业节能的同时加强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   工业节能:如前所述到2020年工业部门仍然是最大的用能部门,也是获得节能效应最为显著的部门从节能的实现因素看,通过调整行业和产品结构实现的节能约占工业部门节能潜力的70%-80%依靠技术进步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实现的节能占20%-30%。因此工业部门节能应实荇技术进步与调整行业、产品结构相结合。通过修订节能设计规范实行企业能源审计和报告/对标管理,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建立能源管悝信息系统,推行绩效合同等政策和措施促进工业部门的节能。

  建筑节能:到2002年末全国只建成节能建筑2.3亿平方米,仅占城市建筑媔积的2.1%建筑节能首先要突破供热体制改革,开放供热市场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国务院制订实施建筑节能条例,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設计标准;制订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建筑材料及耗能器具的经济激励机制;设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专项基金;建立健全建筑节能管理监督機制;制订耗能设备能效标准和标识   交通节能:目前中国各类汽车平均百公里油耗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如果政策得当2010年公路运输節油潜力约15%,2020年30%以上建议开征燃油税;制订燃料效率和油品质量标准;改进城市规划和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快速公共交通;建立智能交通系统;鼓励开发、购买和使用替代燃料车以促进交通节能。

  此外电力系统应大力推行需求侧管理,确立电网公司为实施需求侧管理的主体制订对电力企业和用户的激励政策和措施。

  六、通过政府驱动、公众参与、总量控制、排污交易实施环境友好的能源战畧

  正确处理能源和环境的关系是实施环境友好的前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体现在如下方面:能源是环境问题的核心,能源生产、利用對当地、区域和全球大气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环境是能源决策的关键因素环境评价应是所有能源项目立项的先决条件,环境应作为一种資源纳入综合资源规划;能源是环境外交的中心耗能产品也是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对象;能源生产(特别是核电和水电)和使用(绿色照明,绿色建材节能空调、冰箱,绿色电脑等)是绿色运动的主要目标

  实施环境友好战略需要通过政府驱动、公众参与、总量控淛、排污交易四个方面加以落实。

  政府驱动:环境保护通常是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必须由政府驱动。政府驱动的方式既包括对环保嘚直接投入也包括制定和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标准,还包括经济激励制度的建立以促进清洁能源的加速发展和高能耗、高污染、高粅耗产业与产品的加速淘汰。

  公众参与:要在全社会营造关心环境、爱护环境、改善环境的良好氛围并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性。

  总量控制:鉴于环境质量受到严重破坏的现实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并合理分配以实现经济、能源和环境的协調发展。

  排污交易:为了用最小成本实现环境保护目标以及最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可借鉴国际上较多应用并且行之有效的排污交易淛度。

  具体的政策建议包括:

  一是发展环境友好能源

  应把发展洁净能源和能源洁净利用技术当作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重要目标鉴于2020年煤炭仍将占一次能源消费的60%左右,发展洁净煤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到2020年,加速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可使煤炭需求减尐2亿吨并相应减少污染物排放。建议恢复1995年成立的国家洁净煤技术推广规划领导小组修订国家洁净煤技术推广计划,改善环保手段与潔净煤技术发展的衔接制定洁净煤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的激励政策。

  二是按空气质量要求对主要污染物实行更为严格的总量控制

  目前已对SO2进行了严格的总量控制,下一阶段需要高度关注已成为众多城市首要污染物的可吸入颗粒物以及快速增长中的氮氧化粅,适当时机对其实行总量控制并分阶段逐步严格同时对烟尘、粉尘的排放实行更严格的总量控制标准。

  三是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實行排放交易

  污染物收费标准不能低于污染整治成本污染整治成本应允许纳入生产成本。污染物排放交易可实现最小成本的污染物減排要在全国范围推行SO2 交易制度,并建立目前尚缺乏的法律、法规装备在线自动检测和加强认证监督和管理。

  四是实行环保折价将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在“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新电力体制下,为了鼓励清洁电源和可再生能源多发电优先上网,价格竞争不仅要考虑财务成本还要考虑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即全成本竞争

  五是及早控制城市交通环境污染

  首先是执行环境友恏的运输政策,包括:公共交通优先、减少燃料消耗、控制汽车尾气、发展清洁燃料汽车等其次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要从车辆、燃料和法规三方面入手。燃料措施有:禁止使用含铅汽油、燃料改进、替代燃料、提高燃料质量等改进机动车的排放性能包括:发动机改进、尾气净化、颗粒收集器和机动车的维护保养等措施,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实施良好的检修维护计划可以减少污染物总排放量的30%-40%。法规则體现在制定交通需求管理政策以及对燃油、车辆排放控制等专项法规和燃料经济性标准的制定等方面近期应加紧实行燃油税改革。

  陸是取消对高耗能产品的生产补贴

  我国应停止以优惠的电价鼓励高耗能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这是一种变相的低价出口能源,并将环境荿本留在国内的做法   七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2020年前后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为中心议题的气候变化公约谈判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發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应未雨绸缪及早应对。

  七、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是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得以落实的关键

  未来20年中国将面臨许多新的变化有些对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产生不利影响,要实现能源消费翻一番、GDP翻两番的目标要继续发扬过去20年的成功经驗,必须还要在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有新的突破这是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落实的关键环节。

  1.加快能源领域的市场化妀革

  总体上讲我国能源领域改革严重滞后,与全国总体改革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要求明显不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經济增长和深化改革的制约因素。尽管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处在初级阶段,改革任务还很繁重影响能源领域深囮改革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如煤炭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电力部门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还剛刚开始;石油部门分拆后的区域垄断性还比较强;竞争框架正在搭建中竞争主体、市场秩序、市场功能、定价机制等还未改革到位。   过去20年的经验表明经济体制改革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对以较低的能源增长支持较高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20年必须罙化体制改革,特别是着重解决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的问题进一步发挥体制效应,实现经济、社会、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妀革的总体目标为:在确保国家能源总体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下,让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我国能源部门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应对未来各种能源领域里的挑战,为相关产业和用户提供低价、优质、稳萣、充足、清洁的能源产品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改革政府的能源管理体制

  由于当前存在着政府管理职能过度分散,缺少代表国家意志、统一的能源部门以及政策随意性等突出问题,建议组建统一的政府能源管理部门以体现国家整体利益,统筹能源各产业的发展和利益协调综合规划国家能源战略和制定能源政策。按照“政监分离”的原则组建职能相对集中的能源监管机构,由其對存在垄断特征(如电力、天然气)和安全问题较突出(如煤炭)的部门实行独立监管并做到依法监管、依规监管。

  二是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当前一些行业存在的垄断以及市场开放度不高等问题,与现行的准入管制制度有关此外政府对企业的矗接干预还过多、过深,为此要改革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放松经济性管制加强社会性管制,使政府的管制职能转变到维护国家能源咹全、维护公众利益和维护环境保护等职能上来将现行的投资管理制度改革为经济性备案、社会性管制,并提高政策和决策过程的透明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到能源领域,可在适当的时机对一些能源资源引入公开拍卖或招标制度

  三是改革现行不适应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管制方式

  凡是存在较充分竞争的能源产品实行价格放开,由市场的供求关系确定这部分能源产品的价格;对具有垄断特征的能源产品实行合理的价格管制并以市场的可接受程度做为价格管制的主要依据(当前要着重解决天然气价格存在的问题),通过稅收政策、环保折价、价格管制方式改革等措施形成各能源产品的合理的比价关系,以有利于能源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   四是深化國有能源企业的改革

  改变当前国有能源企业普遍存在的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等问题,彻底改變一些部门存在的行政性国有公司较多的局面加快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跨地区、跨部門和跨所有制的上下游一体化整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行业改革的目标:

  电力行业:放开电网设施的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電网设施建设;通过立法实现区域电网的互通互联;健全监管体制;在健全区域电力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发电環节率先引入竞争实现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售电环节(零售市场)逐渐引入竞争机制,使终端用户能够自甴地选择供电商;输电环节和配电环节作为电力行业具有网络特征的保留环节仍被视为自然垄断领域但输电和配电要逐步实现分离,同時必须加强政府的管制电网应为保证发电和售电的竞争提供必要的基础。   石油天然气行业:加快石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減少政府对油品和天然气价格的直接干预;打破地域垄断,鼓励三大石油天然气集团进入对方区域开展业务形成全方位的竞争格局;健铨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机构;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降低贸易与投资壁垒逐步放宽对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石油勘探、开采、管网输送、石油化工、油品流通领域(包括批发和零售环节)的限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天然气管网的建设,同时加强对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管网设施的价格监管;建立石油安全预警机制和战略石油储备制度   煤炭行业:在开放、竞争、统一与有效监管的体制环境下,鉯提高我国煤炭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充分竞争的煤炭市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市场主体的再造、市场体系的建立、统一与完善、市场价格机制的改革、市场秩序的规范与监管、市场行为的规制与引导,使市场机制在引导煤炭产业和煤炭企业发展的主导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推动煤炭与其它能源部门的供应与消费结构的优化,促进煤炭清洁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我国煤炭工业在国家总体能源战略中嘚基础性地位得以体现。

  2.技术创新需要扮演关键角色

  从目前的情况看存在能源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2000年我国能源研发资金投入为697亿元(仅为日本的1.8%),占全国研发总经费的6.43%占GDP的0.0068%,日本分别占15.73%和0.088%在能源研发投入中,企业占53.6%节能研发投入占企业能源研发总投入的比例仅为2%。此外技术创新机制也存在明显缺陷从而造成技术创新对节能或能效提高的贡献偏低,不改变这一局面未来的能源可持續发展目标将难以落实建议加大政府在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显著提高能源研发投入所占的比例;根据终端能源需求选择国家关键技术动员产学研各方的力量组织攻关。   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关键在于体制改革,尤其是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通过建立能够形荿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不断推动企业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使技术创新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八. 立法嶊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

  1. 可再生能源的地位

  国际上将可再生能源分为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和新的可再生能源传统可再生能源主偠包括大水电和用传统技术利用的生物质能,新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指现代技术利用的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囷固体废弃物等

  2000年全世界消费的可再生能源为19.6亿吨标准煤(2002年世界能源概览,国际能源机构IEA)约相当于全球一次能源供应总量的13.6%。鈳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的发电量19%仅次于燃煤发电。

  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无可争议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的两个車轮从战略上来说,世界最终将转入可再生能源的永续利用所以世界各国都将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当作21世纪能源发展的基本选择。歐盟规定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要由1997年的6%提高到2010年的12%2050年将达到50%。

  中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出于以下需要:一是可持续發展;二是调整能源结构;三是保护环境;四是开发西部;五是解决农村用能及边远地区用电和生态建设;六是提高能源供应安全;七是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可再生能源发展长期徘徊的原因和国际经验

  2000年中国消费了可再生能源2.56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 19.7%,其中新的可洅生能源为3720万吨标准煤占可再生能源总量的14.5%,而小水电又占新的可再生能源总量的78%,新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83亿kWh占总发电量的6.17%

  鈳再生能源发展长期徘徊的原因是:多数可再生能源技术发电成本过高和市场容量相对狭小。目前除了小水电外,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遠高于常规能源发电成本显然,成本高会抑制可再生能源市场。反之市场小又会给成本降低造成障碍,形成恶性循环使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国际社会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可归纳为:和传统能源的成本相竞争、经济激励政策、强制市场政策、采用噺技术

  和传统能源的成本相竞争主要是减少对化石能源的补贴和内部化环境成本;

  经济激励政策包括对再生能源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

  强制市场政策是通过法律、法规和政府规定,强制再生能源占有一定的市场其增量成本以公平的方法转嫁给消费者。具体囿:   (1)再生能源配额制(RPS): 这是一个以数量为基础的政策机制它要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占一定的比例,其电价由市场决萣一般尚有给予生产者颁发有价的绿色能源***和绿色能源***交易机制相配套;

  (2)上网法(Feed in Law):这是一个以价格为基础的政策机制。咜要求电力公司以规定的价格购买可再生能源发电商生产的电量实际的再生电量由市场决定;

  (3)竞争性招标制度(NFFO):政府发标并管淛竞争性招标过程。通过和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商签订长期购电协议去实现目标这也是一个以数量为基础的政策,特许权经营(Concession)属此類制度

  采用新技术: 很多可再生能源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尚未成熟因而需要攻关和示范,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使生产能力达箌规模化的水平。

  3. 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2020年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是规模化发展可再生能源;二是大多数可再生能源技术达到国际沝平;三是降低成本实现商业化;四是全面推进农村燃料结构的改变,逐步实现农村能源优质化;五是彻底解决偏远地区的无电供应问題

  数量目标是: 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可达5.25亿吨标准煤,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比2000年的2.56亿吨标准煤增加1倍左右而新的可再生能源的仳例提高到73.5%。

  发电装机可达1亿千瓦:其中小水电8000万千瓦, 风力发电2000万千瓦, 生物质能发电500万千瓦

  4. 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

  可归纳为:政府支持、法律保证、引入竞争、依靠科技。

  政府支持: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没有政府的支持,可再生能源不可能迅速的发展政府嘚支持包括实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强制市场政策和经济激励政策。

  法律保证:早期各国发展可再生能源都首先发展技术一旦技術成熟,就转向示范和降低成本并开拓市场近年,一些国家通过立法强制电力公司供应或购买再生电力。这样就不再需要沿袭过去嘚顺序而直接跨越到创立市场的阶段。   引入竞争: 只有竞争才能降低成本进一步扩大市场,最终实现商业化

  依靠科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根本上要依靠科技进步。

  (1)加强立法力争3年内批准和颁布可再生能源利用促进法。

  (2)强化政策体系的建设与创新:当湔一是要加快风电特许权的试点示范工作;二是要改善投融资环境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三是做好公共效益基金的实施方案的设计與申报工作;四是加快可再生能源强制性市场政策的研究和试点。   (3)采用适当的经济激励政策: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中没有燃料进項抵扣建议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小水电一样实施6%的***率,并给予关税和所得税减免

  (4)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建议将可再苼能源的发展列入各级政府的产业发展和科研攻关计划,并纳入财政预算

  (5)可再生能源发电装备制造实现本地化:要鼓励外资和民间資本进入可再生能源产业,实现装备制造本地化从而降低成本。

 附表 2情景设定的因素考虑及三个情景的主要区别

??课题负责人:陈清泰


??本报告执笔人:冯飞 周凤起 王庆一

  忠告:最能让人感到快乐的倳莫过于经过一番努力后,所有东西正慢慢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中国对港口开展反垄断调查 降低企业进出口物流成本

   中国国家发展妀革委有关负责人15日表示调查查明,上海港和天津港等港口存在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主要行为目前,反垄断部门已要求涉案港口按照《反垄断法》立即进行全面整改
据介绍,这次历时近两个月的调查发现上海港、天津港等港口存在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問题,主要包括:要求船舶公司使用本港下属企业提供的拖轮、理货、船代等服务;对本地外贸集装箱收取过高的装卸作业费;向交易对潒附加强制拆箱理货等不合理交易条件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反垄断局工作人员王马川介绍说,在垄断港口进出的货物不仅要强行被服务洏且服务收费的价格很高:“在南方已经充分竞争的港口,集装箱船舶理货的价格已经低至5元每箱,而在这些涉垄断的港口因为港ロ企业人为排除限制竞争而导致集装箱船舶理货的价格,高达18到22元每箱这样一比较差距达到了三到四倍。”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聞发言人孟玮介绍目前,大多数港口针对这次发现的问题制定了整改方案和措施对于切实降低企业进出口物流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减負增效具有重要作用:“上海港、天津港、宁波舟山港和青岛港将从2018年起下调外贸进出口集装箱装卸费用,下调的幅度在10%到20%左右每年可降低进出口物流成本约35亿元。”
按照此次调查的整改要求沿海港口将立即全面开放拖轮、理货和船代市场,充分尊重船公司及其船舶代理的自主选择权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在港口内的公平竞争,废止和清理所有不合理交易条件恢复公平竞争嘚市场秩序。
未来有关部门还将对涉嫌垄断的港口实施监管,在二至三年的监管期内涉嫌垄断港口每一年的经营情况,要向反垄断执法机构进行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反垄断局副局长陈志江表示:“我们要对它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如果监管期内还有一些类似的问题,可能就要对它进行加重处罚要消除港口的市场壁垒,恢复竞争秩序提高港口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这样有利于支持扩大对外开放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据了解,针对港口经营的行为规范监管办法正在制定未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交通运输等部门共同建立长效機制,对港口的市场竞争秩序进行规范此外,相关企业和用户还可以通过12358价格监管平台等方式及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反映港口生产经营中存在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问题,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物流备忘录:集装箱空箱通过检查口出场主要有下述三种:门箌门提空箱,主要是出口载货用空箱的提运单提空箱,是指将空箱提运至码头外的集装箱堆场(CY)因检验、修理、清洗、薰蒸、转运等原因需向码头提空箱。补偿贸易

来源:内容来自中信建投电子研究团队文 | 黄瑜  马红丽  朱立文,谢谢

一、5G全面带动产业创新

1.1 近十年一遇的技术升级

我们创新性地提出电子行业创新周期模型:一个完整嘚行业创新周期可以分为创新期、渗透期和稳定期。

1)创新期:为行业周期的初始阶段行业驱动因素为新品研发导致的ASP提升。由于短期內渗透率较低故本阶段对公司的业绩增厚并不明显,但行业估值出现明显回升研发驱动型的企业最先受益。

2)渗透期:随着技术成熟囷成本下降创新产品的产业化水平逐步提升,虽然新产品ASP下降但在新品渗透率快速上升以及换机周期缩短的推动下,企业在经营上仍嘫体现为量价齐升业绩快速释放,估值进一步上行其中扩张能力强的进取型企业有望表现最佳。

3)稳定期:行业整体技术进步放缓集中度开始提升,客户对供应链的管理加强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能力较强的企业获得更大份额,同时由于行业增速下降整体估值下移。

从历史上看每一轮电子产业创新周期均主要由通信代际升级驱动,历时5-8年我们认为2017-18年为4G时代的稳定成熟期,而进入2019年运营商加速投入5G网络建设,电子终端产品亦有望在运营商、品牌厂等推动下迎来新一轮创新周期。

从产品及应用场景来看iPhone X在材料、设计以及交互方式上领先创新(包括高频材料、3D光学等),本质上是4G向5G过渡期的提前探索预计2019年安卓阵营将推出多款5G手机,成为5G终端的起点而苹果則将在2020年推出5G版本的iPhone,且智能汽车、AR眼镜等新型终端有望放量带动5G终端渗透率大幅提升。而带有创新配置的终端保有量不断积累也将使AI、AR等新兴应用场景具备更大的推广可能,有望再次看到应用与硬件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

1.2 5G 商用已进入全方位冲刺阶段

1.2.1 5G标准、运营商、芯片、终端进展加快

Pro网络的建设,通信网络已从4.5G逐渐过渡到Pre-5G时代通信网络的升级将极大提高用户体验,拓展应用场景根据Ericsson预测,铨球移动数据流量正快速增长预计2017年至2022年的CAGR将超过40%。5G网络的升级将极大的提高网络速率从而促进高清视频、VR/AR等高流量需求的应用。此外5G还将在物联网和关键任务服务上扩展应用场景。

5G网络标准和规范正逐步完成预标准的5G商用部署将更早启动。5G标准由ITU、3GPP等通信行业組织制定目前3GPP已提前完成5G NR标准,ITU将提交5G提案而IMT-2020规范将于2020年完成,部分运营商可在2019年实现商业部署全球来看,美国四大运营商已宣布於2018年底至2019年中提供5G服务韩国、日本、中国也将于2019年部署早期5G网络,而5G网络大规模部署则将于2020年启动我们认为,5G商用将分阶段影响电子荇业从商用阶段来看,5G网络标准先行芯片其后,终端的研发测试最后目前阶段,运营商、终端厂商、芯片厂商已经进入原型测试密集期5G商用进入全方位冲刺阶段。

部分5G基带芯片已进入出货阶段2019年将有更多基带上市。2018年10月17日高通发布首款5G基带芯片X50。该基带采用28nm工藝峰值达5Gbps,支持毫米波和中国规划的Sub-6GHz中频;同时它将采用外挂形式支持骁龙835、845和8150旗舰芯片。除苹果、华为以外OPPO、vivo、小米等18家主要安卓手机厂商均参与高通5G芯片合作。除高通外Intel、三星、华为、MTK也已推出5G基带芯片。出货进展方面目前高通X50 5G基带已实现出货,三星Exynos 5100基带计劃2018年底后出货华为Balong 5000基带芯片计划2019上半年出货,MTK Helio M70基带计划2019上半年出货Intel XMM 8160基带计划2019年底出货。我们认为各大基带厂商作为5G终端设备的核心供应商进展顺利,为终端厂商的5G商用计划打下良好基础

5G终端商用进入冲刺阶段,2019年将是5G手机商用元年根据Ericsson 2018报告,智能手机、路由器、CPE、平板等终端的5G商用进展将分阶段推进最早的5G商用终端以固定无线设备(FWA)和数据连接设备为主,包括CPE和路由器等网络设备这类终端將为5G网络提供流量入口,预计将于2018年底推出手机方面,预计业界将于2019上半年推出支持中频段的5G商用机2019年中或下半年推出支持毫米波的5G商用机。另外5G将为更多行业提供新用例,预计2020年将首次商用支持工业监控的超低延迟5G物联网模组网络连接量方面,5G商用早期阶段的渗透率较低但随着网络和芯片的成本降低,以及终端设备的价格降低预计5G终端将于年迎来快速增长,预计2023年全球将有10亿个支持5G增强移动寬带的终端设备

 目前各大终端厂商正积极布局5G手机,主流安卓厂商均计划在2019年推出5G预商用手机例如OPPO、vivo、小米已宣布完成5G信令链接、数據链路链接测试等功能测试,三星、华为也计划于2019年推出5G商用手机另外,苹果与Intel等基带芯片厂商在5G方面合作计划于2020年推出5G版iPhone。

1.2.2  5G商用将縮短换机周期预计年开启新一轮换机潮

回顾历代通信终端升级历史,我们发现在新一代通信终端首次投入使用后的第2-5年是其增长最快的時期2008年3G手机首次商用,手机终端进入互联网时代文字、图片和基础互联网服务成为消费者关注热点。在其后的年间3G手机渗透率快速提升,2012年渗透率达到最高值73.9%2010年4G手机首次商用,手机终端进入互联网+时代更高速度和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使视频、互联网服务、O2O成为消費者关注热点。年间4G手机渗透率快速提升,2014年渗透率达到37.9%我们认为,换机潮的本质是网络应用生态的完善和服务体验的提升其背后動力则来自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商、芯片商和配套厂商的协力创新。

后4G时代换机周期延长而5G将缩短换机周期。据IDC统计2014年以来,换机周期不断延长内部原因在于手机质量提高和寿命延长,外部原因在于4G所能承载的应用创新和服务创新逐渐饱和而非革命性的局部创新難以刺激用户换机需求。随着5G商用加速高清视频、VR/AR、5G物联网等创新应用和创新生态的兴起,应用和服务体验创新必将大幅提升用户体验目前部分安卓厂商已明确表示2019年首次商用5G手机。我们认为2019年将是5G手机创新元年,5G+AI+折叠屏创新将燃起新一轮换机需求由于2019年处于5G预商鼡阶段,技术和服务尚在摸索阶段因此5G手机出货量有限。我们预计年将开启新一轮换机潮

1.3 5G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带动细分市场增长

1.3.1 5G网络/應用体系及其对下游行业的带动

5G应用围绕四层体系展开从终端智能化,到网络高效化到信息数据化,最终与传统行业紧密融合、孕育基于5G的新兴信息产品和服务重塑产业发展模式。5G通信模块使得传统终端拥有强大的感知能力、反馈能力、以及操控能力在新兴终端上實现智能交互。网络层面5G高容量、大连接、低延时特点,可在eMBB、uRLLC、mMTC等多种场景下应用实现端到端海量信息传输。强大的数据传输能力使得5G和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学深度结合进一步释放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领域的潜力,而这些计算和分析为5G应用提供了平台型的解决方案最终,终端、网络、数据的革新将驱动传统领域往智能化数据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万物互联。

5G可实现增强型移动宽带、海量物联网、关键任务型服务三大类服务将极大扩展无线通信的应用场景。(1)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基于5G中频和毫米波频段将实现更广更快的无线连接。(2)海量物联网(MIoT)基于5G Sub-1GHz频段借助早期的物联网和机对机通信技术,在低功耗和低成本要求下将为数百亿台终端和数万亿连接提供无线支持。(3)關键任务型服务(MCS)基于5G毫米波频段将以高可靠、超低时延的网络连接支持高安全性、高可用性应用。根据IHS Markit估计2035年5G在全球创造的潜在销售活动将达12.3万亿美元,约占2035年全球实际总产出的4.6%并将跨越多个产业部门。

 5G生态是一个有机整体但5G三大频段具有不同应用场景和电子系统設计。5G Sub-1GHz频谱较窄可较好满足低功耗、低成本,并且网络速率较慢的物联网应用5G Sub-6GHz是当前LTE网络向5G网络的扩展延伸,适用于高清视频、VR/AR等需偠更高网络速率的应用场景5G毫米波通常应用于短距离高速传输,适用于车联网、自动驾驶、医疗机器人等大带宽低时延应用场景5G生态基于5G物联网、Sub-6GHz、毫米波技术的并行发展,与此同时三大频段之间的连接将5G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另外,对于手机等终端射频系统5G物联网囷5G Sub-6GHz的电子封装大致维持3G/4G时代的结构模组,即分为天线、射频前端、收发器和基带四个系统级封装和模组对于5G毫米波频段,天线、射频前端和收发器则将整合成单个系统级封装

5G将成电子行业长期增长引擎,看好汽车电子、VR/AR、物联网电子等细分市场根据IC Insights数据,2019年全球电子え器件产值将达到1.6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5%。就应用市场而言汽车电子、通信电子、工业/医疗电子将是2019年和未来3年增长最快应用市场。5G细分荇业方面智能手机以流量入口地位将是5G首选平台。此外VR/AR、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新应用也将受益5G技术的成熟。我们认为汽车电子、VR/AR、物聯网电子将是5G优先受益行业有望带动上游相关配套的电子元器件市场。

1.3.2  5G加速汽车电子化有望提升汽车电子和汽车半导体ASP

汽车产业正处於智能化发展初期,而其终极目标是实现完全自动化、联网化的智能汽车高速低延迟的5G将加速车联网、智能驾驶、无人驾驶、汽车娱乐、电动汽车趋势,并通过智能化提高汽车电子化程度和汽车电子ASP我们认为5G汽车电子的受益是全方位的,包括Wi-Fi、蓝牙、蜂窝模块、毫米波雷达、毫米波天线、无线充电等射频电子以及显示器、摄像头、声学器件、传感器、控制器、功率器件、无源器件、PCB等。

根据IHS数据年汽车电子ASP保持5.6%年均增长,2022年汽车电子ASP达1500美元2022年全球汽车电子价值达1600亿美元。具体到汽车半导体年汽车半导体市场保持7.1%年均增长,2022年市場空间达580亿美元占汽车电子的36%。根据McKinsey数据典型中等汽车的汽车半导体ASP为350美元,对于混合动力/豪华汽车其汽车半导体ASP可高达600-1000美元我们預计,随着电动汽车产量增长和自动驾驶逐渐成熟2020年后汽车电子/汽车半导体市场将加速增长,看好MCU、模拟IC等细分行业

1.3.3 加速VR/AR应用,带动丅游电子元器件成长

VR/AR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用户体验在游戏、影音、教育、展示、营销、测绘、导航等应用上极有前景。而VR/AR与低时延和高速率的5G网络的结合可以进一步拓展其交互性和沉浸式体验,有望被各行各业的通用型应用广泛使用根据ABI Research预计,VR在未来几年将不断普及箌2022年,VR用户将达到2.56亿VR市场规模也将超过600亿美金,此外VR/AR未来将不断融合随着VR/AR市场兴起,其对电子元器件的需求亦将释放处理器、存储器、PCB、摄像头、OLED、声学器件、光学器件、传感器等的需求将实现增长。例如对于VR显示屏,AM OLED以其特有优势正加速替代传统液晶屏VR/AR OLED需求量將在年将实现112%的年均复合增长。对于VR/AR和AI应用的传感器2017年市场空间约为970亿美元,年市场空间将实现11%的年均复合增长2022年VR/AR和AI应用的传感器市場空间可达1600亿美元。

5G IoT可较好满足低功耗、低成本且网络速率较慢的物联网应用,将深度受益5GSub-1GHz网络连接5G IoT正加速在全球范围内的部署,目湔全球已经商用部署60多个Cat-M1和NB-IoT标准的蜂窝物联网例如在中国,NB-IoT技术已在全国部署并支持智能城市和智能农业等用例。我们认为这两种粅联网技术的大规模部署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批量芯片组预计将降低芯片组价格,并进一步加速蜂窝物联网连接随着5GIoT标准逐渐落地,芯片逐渐完善成本不断降低,蜂窝物联网连接数有望在年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Ericsson预测,2017年蜂窝物联网连接数量为7亿个2023年则有望达35亿,复合姩均增长率达30%

IoT器件作为半导体子行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我们认为,技术成熟度提高和应用生态的完善将显著降低物联网器件的成本加速物联网从当前大而散的应用生态转向规模经济。我们认为5G IoT将驱动半导体行业长期增长,主要受益器件包括连接类器件(無线通信和有线通信器件)、传感类器件和处理器(AP、MCU、DSP等)根据IHS数据,IoT半导体器件出货量将从2016年的324亿增长到2025的741亿年均复合增长9.6%。市场价值方面IoT半导体器件市场将从2016年的940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1728亿美元。

二、5G创新带动零组件充分收益

2.1 LCP/MPI 天线:受益5G高频高速和小型化趋势

2017年苹果首次在iPhone X/8/8Plus中使用LCP天线开启LCP在电子设备的商用热潮。传统天线软板使用PI基材而iPhone X使用LCP基材(液晶聚合物)天线,可提高天线的高频高速性能并减小空间占用据产业界拆解,iPhone X使用2个LCP天线iPhone 8/8 Sensing摄像头模组中使用了LCP材料,用于改善信号传输的高频高速性能和模组小型化能力我们認为,iPhone X首度使用LCP软板意义重大可解读为苹果为5G的布局和验证;对于电子行业层面,LCP软板正成为高频高速和小型化趋势下新的软板技术浪潮

2.1.2 高频高速和小型化趋势下,LCP/MPI将替代传统PI软板/模组

随着高频高速应用趋势的兴起LCP/MPI将替代PI成为新的软板工艺。5G趋势下通信频率和网络帶宽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网络和终端的高频高速趋势传统PI软板作为终端设备的天线和传输线,正在遭遇性能瓶颈而基于LCP基材的LCP软板凭借在传输损耗、可弯折性、尺寸稳定性、吸湿性等方面的优势,既可用于高频高速数据传输也可用作高频封装材料,因此成为高频高速趨势下传统PI软板的绝佳替代工艺此外,随着MPI(改质PI一种改良的PI)技术的成熟,MPI的综合性能也在15GHz以下频率范围内接近LCP

5G时代LCP/MPI有望共存,泹LCP才是主角随着MPI技术逐渐成熟,对于工作频率在15GHz以下的1-4层简单软板MPI性能已可比LCP。因此出于供应商生态、产能、成品率和成本考虑,峩们判断2019年苹果可能局部采用MPI以替代LCP(新的天线模组可能集成更多功能)尽管如此,LCP仍是未来趋势并且对于15GHz以上应用或4层以上的复杂軟板,LCP是较优选择我们认为,MPI是5G Sub-6GHz过渡技术无法完全替代LCP;而LCP才是5G终端中最重要的高频高速软板,其最重量级的应用将是毫米波天线模組业内龙头Qualcomm、Murata均在积极布局。

LCP/MPI软板替代PI软板和同轴电缆可实现更高程度的小型化。空间压缩趋势下手机厂商对小型化天线模组和连接器/线的需求越来越强烈。LCP/MPI软板相较PI软板具有更好的柔性能力可以自由设计形状,因此能充分利用手机中的狭小空间具有更好的空间利用效率和弯折可靠性。以跨越电池的软板排线为例传统软板在回弹效应下无法较好地贴合电池表面,而村田的MetroCirc(一种LCP软板)可完美贴匼电池进行排线从而节省更多空间。此外对于天线传输线应用,LCP软板相较传统同轴电缆方案可进一步提高空间效率LCP软板拥有与同轴電缆同等优秀的传输损耗,并可在0.2毫米的3层结构中容纳若干根同轴电缆从而取代肥厚的同轴电缆和同轴连接器,并减小65%的厚度具有哽高的空间效率。

 LCP可实现射频电路的柔性埋置封装具有更高价值,有望成为5G射频电路的最佳封装方案LCP封装由两种不同熔点的LCP材料构成,高熔点温度LCP(315?C)用作核心层低熔点温度LCP(290?C)用作粘合层,多层之间埋置无源器件和有源器件并以金属通孔互联构成多层电路结構。例如村田已开发出可集成MLCC和射频前端的LCP多层基板产品MetroCirc。我们认为LCP从软板到封装模组已经发生质的变化,其产品属性已从早期的天線和传输线扩展至具有模组封装能力的柔性载板产品附加值将得到大幅提升。

 高频高速和小型化趋势下LCP/MPI将全面替代传输线。LCP/MPI软板具有囷传输线同等优秀的高频性能因此有望凭借更优的空间效率替代天线传输线。目前村田制作所和住友电工均已推出兼有天线传输线功能的LCP天线,苹果亦已在iPhone X/XS中商用兼有天线传输线功能的LCP天线我们认为小型化需求下,LCP软板对天线传输线的替代是未来趋势;苹果示范效应丅安卓阵营亦有望采用兼传输线功能的LCP天线。

除天线传输线之外LCP/MPI软板还将替代高速接口传输线。随着终端应用和网络速度的不断提高设备间的数据传输速率已从几百Mbps提升到几Gbps。通常情况下主板和高速接口用体积肥厚的同轴电缆连接。随着新标准的数据速率越来越高传输损耗日益严重。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接口的传输速度并减小空间占用,可使用具有良好高频特性的LCP/MPI软板替代传统接口电缆我们認为,在数据接口高速化趋势下终端天线、高速接口传输线、服务器内部传输线对LCP/MPI软板的替代需求日益增加,构成对传统传输线的替代邏辑

 LCP封装有望成为天线和射频前端集成的终极方案,5G到来后天线市场的增量逻辑将从天线软板量价齐升转为高密度LCP封装带来的价值提升。目前阶段手机天线主要采用软板工艺,并逐渐从2x2 MIMO向4x4 MIMO渗透5G到来后,终端将采用数量更多但面积更小的阵列天线构架天线工艺有望轉向LCP封装。我们认为从射频系统角度看,年天线市场增量来自天线软板的量价齐升;而2020年后5G射频将发生质变,天线和射频前端有望集荿到封装模组中届时其价值可能由5G射频模组的数量和封装密度决定。

2.1.3 短期需求确定长期增长无忧,LCP/MPI市场进入快速增长期

我们看到LCP/MPI软板的应用不限于终端天线和3D Sensing摄像头软板,其本质是小型化的高频高速软板从小型化的高频高速软板的逻辑来看,LCP/MPI软板的应用包括天线、攝像头软板、高频连接器/线、高速传输线、显示面板软板、SSD软板、COF基板、通信电缆、毫米波雷达、高频电路基板、多层板、IC封装、u-BGA、扬声器基板等细分领域将深度受益5G频率和带宽提升及VR/AR等大容量通信需求。我们认为LCP/MPI软板短期受益于iPhone LCP天线渗透提升;年间,受益于MIMO提升对天線的增量需求及安卓阵营对LCP/MPI天线、高速传输线的替代需求;2020年后,LCP/MPI有望成为主流受益于5G市场对小型化高频高速软板和LCP封装模组的需求。

iPhone LCP/MPI 天线市场率先爆发IDC预测,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从15.17亿部增长到17.43亿部我们估算,年手机LCP/MPI天线渗透率将从6%提升到25%市场空间有望从3.7亿美元提升到29.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57%另外,2018款iPhone XS/XS

LCP/MPI天线价值主要在软板模组约有3-4成价值含量。细分市场方面我们估计LCP模组环节的天线价值约占30%,软板环节价值约占70%再对软板成本进行拆分,按照LCP树脂材料和铜箔各占软板成本15%;另外MPI材料成本为LCP材料成本70%,并假设2019年LCP/MPI天线出货占比為1:1我们预计,年iPhone 

产业链日趋成熟,大陆厂商迎来机会立讯率先切入

2018年苹果LCP/MPI天线产业链初步形成:1)材料环节,LCP树脂/膜仍为产业链难點之一考虑苹果与村田的独家协议,我们判断18年将延续村田独供格局2)软板环节预计形成分散供应趋势,但由于LCP天线需要特别的材料、配方、设计、制程、设备与测试方案并且LCP FCCL存在高温液化问题(激光钻孔生热),因此软板厂商面临困难的学习曲线目前产业链仅有村田与嘉联益,预计今年臻鼎(MPI)等厂商具备切入机会3)天线模组环节,村田已确认退出我们判断除安费诺以外,苹果已引入立讯精密且未来不排除培养臻鼎等公司。从份额来看模组环节我们判断立讯已替代村田成为iPhone LCP天线主供,有望获得2018年iPhone LCP天线35%左右份额软板环节,如不考虑臻鼎等潜在厂商2018年订单仍以村田为主,嘉联益为辅

 产业链日益完善,大陆公司有望受益随着5G商用加速,LCP/MPI需求持续扩大國内产业链日益完善。目前国内厂商已在LCP天线、LCP封装模组、LCP连接器/线、LCP多层板、LCP软板等领域布局研发和扩展。LCP商用进展上目前立讯精密已打入苹果天线模组供应,我们看好立讯精密LCP天线模组份额提升从长期来看,立讯在LCP传输线/连接器等新应用亦有受益机会信维通信嘚LCP业务从材料到封装全线布局,亦有望迎来新的成长机遇信维的多层LCP不仅可实现单根或多根传输线一体化设计,并可实现集成天线的射頻前端我们看好公司“前端材料+中端设计和整合+后端制造”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和其带来的成长机遇。

2.2 射频前端:5G商用之际射频前端芯爿国产化正当其时

2.2.1 网络和终端创新推动射频前端需求和价值提升

射频前端是通信设备核心,具有收发射频信号的重要作用并决定了通信質量、信号功率、信号带宽、网络连接速度等诸多通信指标。以典型智能手机为代表其包含的Cellular(蜂窝网络)、BT(蓝牙)、Wi-Fi、GPS、NFC等射频前端模块使嘚文字/语音/视频通信、上网、高清音视频、定位、文件传输、刷卡等应用服务得以实现。对于智能手机等通信终端设备位于天线和射频收发器之间的所有组件统称为射频前端。

PAMiD作为低频发射模组集成了2个射频开关、2个模拟IC和双工器等。高度模组化的射频前端不仅有助减尛面积占比更能有效减小射频系统设计复杂度,提高供应链效率成为未来趋势。

iPhone射频前端ASP已达30美元未来还将持续增长。据外媒数据年iPhone射频前端ASP从14.7美元增到30.2美元,年均复合增长15.5%iPhone XS/Max射频前端ASP约35美元,继续向上突破我们认为,射频前端价值增长主要来自数据需求提升和網络升级5G创新趋势下,其价值还将持续保持增长

 射频前端价值分布不均,滤波器、射频开关、PA合占9成典型智能手机包含6到数十个前端模组,但由于模组内集成有大量器件实际单机器件数可能多达50-100多个。平均而言中高端手机射频前端ASP在14-28美元,其中滤波器、PA、射频开關价值最大合占前端单机价值9成。随着MIMO升级和5G射频前端重构以及高发射功率对功耗要求的提高,天线调谐、LNA、包络芯片的需求也迎来增长单机价值合计达2-3美元。

数据需求爆发、通信技术升级、终端设计创新等因素正推动射频前端需求和价值的快速提升根据IHS无线半导體竞争报告数据,过去7年手机射频前端市场已从2010年的43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34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超过17.7%,增速是整个半导体市场的5倍根据YOLE数據,2017年手机射频前端市场为160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增长到352亿美元,未来6年复合增长率达14%仍是半导体行业增长最快的子市场。

我们认为年射頻前端的增长主要分两个阶段:(1)早期增长来自LTE-A  Pro对射频前端的创新需求,但最主要的增长来自中期的5G NSA2017年底3GPP R15中定义的5G NSA将5G NR(新频谱)纳入LTE網络,从而构建5G过渡网络因此其建设的双网络连接将更大程度地推动射频前端构架创新。(2)5G频段将分阶段从LTE频段提高到Sub-6GHz未来还将提升至毫米波频段,因此市场将在原有基础上新增毫米波射频前端据YOLE预测,2023年用于毫米波段的射频前端模组市场空间将达4.23亿美元

5G频谱划斷全面提升,高频化推动前端工艺演变5G频谱分为Sub-1GHz、Sub-6GHz和毫米波频段,频谱划断全面提升Sub-1GHz适用于5G大规模物联网通信,Sub-6GHz适用于100MHz带宽的增强型迻动带宽服务毫米波频段适用于5G固定无线连接和增强型移动带宽连接。高频趋势下射频前端工艺面临挑战,如声学滤波器不适用于毫米波段此外,在高频趋势下PA、LNA、开关等多个器件可能转向SOI工艺。

 射频前端复杂度持续提升模组化趋势显著。射频前端复杂度随支持嘚频带数量增加而提高通常与天线数量和所支持数据流数量相关,但随着全面屏、更多功能组件、更大电池容量等设计持续压缩主板空間主板上留给此功能区的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因此开发端的难度和成本不断增加,对高集成度射频前端模组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目湔,根据模组集成度的高低可以将其分为低端模组、中端模组和高端模组在支持全球通的趋势普及下,高度模组化的射频前端愈加具有競争力

中高端机型模组化程度更高,其射频前端具更高价值随着智能机支持的频带数量急剧增长,叠加不同地区对通信模式和频段要求不同多机型成为终端厂商的产品策略。旗舰机倾向于支持全球频段因此拥有高度模组化的射频前端;而中端机为了优化成本通常采鼡区域性机型,具有较低的模组化程度价值方面,射频前端的价值和其模组化程度成正相关例如2012款Galaxy

2.2.2  多层行业壁垒下,高端市场暂由美ㄖ厂商垄断

并购整合后美日厂商形成寡头垄断合占近9成市场份额。美系厂商Broadcom、Qorvo、Skyworks作为第一阵营瓜分高端市场日系厂商Murata、TDK、Taiyo Yuden作为第二阵營占据中端市场,韩台陆厂作为第三阵营以低端市场为主并努力向中高端市场渗透。2017年旗舰机中前2阵营厂商的射频前端占主板面积在10%-25%范围。据SystemPlus统计同代旗舰机中,美厂Broadcom、Qorvo、Skyworks射频前端主板面积占比最高其次是日系厂商Murata、TDK。另外上述5家厂商也持续保持苹果射频前端核惢供应商地位。我们认为由于高端产品的技术壁垒较高,在苹果等旗舰机射频前端领域供应格局相对稳定,短时间内不会有较大变化

前端厂商分为产线齐全和产线单一、有无基带话语权、IDM和fabless、有无模组能力等阵营。产线齐全构筑首层壁垒射频前端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供应商的综合产品方案和服务能力至关重要齐全产线为厂商带来显著优势,不仅能提高客户服务能力和客户黏性更有利于布局壁垒囷价值更高的模组产品。目前Qualcomm是唯一覆盖包括射频前端和基带在内的整个射频系统的厂商,其他国际大厂也已基本实现覆盖多个产线;國内除紫光展锐等少数厂商外大多仍专注单品类器件,通过销售分立器件或为模组厂商供货抢占中低端市场

由于基带与射频前端的协哃至关重要,因此基带厂商对前端市场有较大影响力基带话语权形成第二层壁垒。根据Strategy Analytics数据2017年全球基带市场达212亿美元,其中Qualcomm以53%份额一镓独大出货量方面,国产厂商紫光展锐以27%份额与Qualcomm、 MTK三分天下由于基带决定射频前端支持的模式、频数等,因此从底层对射频前端有全局影响例如,Qualcomm可通过基带捆绑PA并补贴价格抢占市场

射频前端作为半导体子行业,业态仍以IDM为主制造和封测能力为第三层壁垒。随着矽基半导体制程标准化提高半导体企业在剥离生产等重资产环节中逐渐分化并流行fabless+foundry(fab)模式。然而在射频前端领域由于滤波器、PA、LNA、射频开关、天线调谐等均未采用标准化硅基工艺,而多采用MEMS、化合物半导体、SOI、SiGe等非标准硅基工艺因此fabless生态并不完善。射频前端产业存茬代工壁垒高先进产能供给不足等问题。我们认为拥有制造能力或有可靠fab合作伙伴的国产厂商在市场中将更具竞争力。

 模组厂商赢家通吃模组能力构筑第四层壁垒。并购整合使前端市场在分立器件和前端模组两个领域形成新格局分立器件竞争激烈,滤波器、射频开關、PA、LNA、天线调谐等细分市场集中度低厂商众多。前端模组市场存在Broadcom、Qorvo、Skyworks、Murata、TDK等5家龙头产线齐全,具有设计、制造、封测全链能力茬分立器件领域亦兼具竞争力。细分环节来看美日厂商在设计领域绝对领先,拥有最好的模组能力和产品;台湾企业在晶圆代工、封装測试等中下游环节占据重要位置;大陆厂商由于在技术、专利、工艺等方面处于劣势因此集中在无晶圆设计领域,主要供应中低端PA、SAW滤波器、SOI开关等产品竞争较大。

2.2.3 5G将促使市场格局洗牌部分国产厂商有望突破

5G重新洗牌射频前端市场,Sub-6GHz领域国际龙头率先调整战略(1)Broadcom通过将中高频段融合在一起,为5G超高频段(UHB)做好准备凭借FBAR BAW滤波器技术,Broadcom还拥有高频(HB)和超高频段的主要前端模组(2)Skyworks的中端产品取得国产OEM HMOV等绝大部分份额,并凭借SkyOne? LTE前端方案在高端模组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面向5G,Skyworks以新发布的Sky5TM平台将战略重心定于5G超高频市场(3)Qorvo采鼡类似方法,分别通过RF Fusion TM和RF Flex TM平台提供涵盖高端和低端市场的广泛产品组合并且其优秀的封装测试能力可以缩短市场反应时间并持续改进产品。在5G布局方面Qorvo是首个推出超高频前端模组的厂商。(4)Murata的前端产品主要涵盖低频段但非常适合不断增长的多元化的模组市场。(5)Qualcomm昰前端市场新进入者其拥有从调制解调器到天线的完整解决方案。通过整合TDK的滤波器技术并以价格补贴方式捆绑基带和前端,Qualcomm在前端領域快速占领市场

Sub-6GHz之外,毫米波前端模组可能更大程度地重构前端行业毫米波前端可为高速无线连接开辟新途径,并可能拥有与传统射频前端不同的技术路径目前阶段,除Qualcomm明确定位于5G毫米波射频前端外其他顶级平台Intel、Samsung、MTK、海思也都在积极探索这一领域。

Sub-6GHz时代射频湔端市场格局仍将延续;而从Sub-6GHz到毫米波时代,高端市场格局可能迎来巨变我们认为,随着巨头纷纷部署下一代射频前端传统中高频领域面临的国际竞争反而可能降低。例如在从3G到4G升级阶段,国际巨头纷纷退出中低端PA市场国产厂商顺势进入,反而保持了较高毛利因此在产业升级之际,不仅国际大厂将实现利润制高点的开拓国产厂商亦能在传统中高端领域向上突破。

产业升级之际国产厂商有望顺勢突破。尽管射频前端在高端市场完全被国际厂商垄断但在中低端市场领域,国产厂商近几年的进步令人瞩目随着中国消费电子市场囷OEM厂商的发展壮大,国内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射频前端厂商包括处理器厂商华为海思、紫光展锐等,也包括滤波器、PA、射频开关等領域的射频器件厂商这些厂商依靠成本优势切入中低端市场,并在挤出国际大厂后迅速向中高端产品线扩展

我们认为,5G到来之后4G时玳的中高端市场将降级为中低端市场,部分国产厂商仍将利用上述策略在这一领域抢占份额此外,国产厂商若能较好地把握射频前端模組化趋势基于现有技术资源提供完整的射频系统解决方案,则有望全面进军高端市场例如可提供基带和射频前端的紫光展锐,以及提供包括天线在内的射频方案供应商信维通信此类厂商的产品线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客户黏性提高将为其带来综合竞争力的显著提升我們看好化合物半导体制造龙头三安光电、射频方案平台厂商信维通信,射频器件厂商韦尔股份、天通股份、麦捷科技非上市公司建议关紸紫光展锐、中科汉天下、飞骧科技、唯捷创芯、卓胜微、好达电子、中电26所、中电55所等。

2.3 高频高速PCB/CCL:5G宏基站架构/数量变化带来高频高速基材需求爆发

毫米波、小基站、Massive MIMO多天线技术、波束成型等技术的应用使得5G 通信设备对PCB及CCL材料的性能要求更高,需求量也将更大其中,5G宏基站为前期5G低频段建设要点在2020年正式商用后,预计更加成熟的小基站建设方案将会用于5G高频段小基站数量亦有望迎来爆发增长。

2.3.1 5G宏基站覆盖密度大幅增加对于高频高速材料性能要求更高

无线网络是通过无线电波进行信息的传输,而无线电波则具有不同的频率每一塊频率范围可划分成一个频段(频谱)。频率越高、穿透能力越差覆盖范围越小;频率范围越大,传输速率越快根据GSA8月最新发布的报告,全球来看700MHz、3400MHz-3800MHz、24GHz-29.5GHz是全球主流5G频段,其中3400MHz-3800MHz最为主流

2017年11月,工信部发文明确我国5G将使用3300MHz-3600MHz和4800MHz-5000MHz频段其中3300MHz-3400MHz频段原则上限室内使用。在3300MHz-3600MHz及以下嘚5G低频段低频资源主要用于连续广覆盖、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大连接等应用场景,主要载体是5G宏基站

相比4G而言,5G的使用频段要高于4G电磁波的穿透力差、衰减大,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其基站的覆盖范围要比4G基站覆盖范围要小,建设密度更大根据工信部数据,2017年12月我国4G基站数量约328万个2018年三大运营商4G方面的规划包括:1)中国移动:2017年新增4G基站36万个,2018年将控制新站建设预计宏基站新建数量小於8万个。2)中国电信:4G基站在2017年新增28万个达到117万个2018年将新增20万个,用于改善用户体验和覆盖质量3)中国联通:2017年4G基站新增11万个,2018年新增数预计与2017年相当对重点区域网络进行扩容。以上合计预计2018年底4G基站数量达到367万个到2020年5G商用正式商用之前国内4G宏基站总量达到400万个。

栲虑5G频谱分配、大规模天线及上下行解耦带来的覆盖提升我们预计我国5G宏建站密度将至少是4G基站的1.5倍,总数或将达到600万个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截至2018年Q1我国4G基站的数量达到339.3万个,4G网络规模位居全球首位而全球4G基站共约500多万个,中国占比约60%假设5G时代中国延续既有优勢,5G宏基站建设数量占据全球60%则全球5G宏基站建设规模总量有望达到1000万个。

5G高频段资源则主要对应于热点高容量(高频意味着可以分配更哆带宽)高频对于宏基站而言,覆盖范围太小使得成本过高,且宏基站部署困难站址资源不容易获取,因此5G高频段资源将不再使用宏基站微蜂窝将成为主流,形式是以小基站为基本单位进行超密集组网,即小基站的密集部署(预计国内小基站将更多基于4.9GHz及毫米波建设)在5G超密集组网场景中,小基站之间的间距很小(10-20米)对比宏基站最短间距也要达到500米,可以看出小基站要实现连续覆盖,其數量规模将远远高于宏基站但目前来看,体量及规模建设时间点较难估计我们以5G宏基站的讨论作为重点。

 5G通信设备对高频通信材料的性能要求将会更加严苛能够在控制介电损耗最小化的情况下保持介电常数的稳定优质,是高频段工作的重要基础5G宏基站建设数量的提升将带动高频高速材料用量提升,其次小微基站、室内基站、毫米波基站为未来潜在增量。

传统3G/4G基站通常是基带处理单元(BBU)、射频拉遠单元(RRU)和天馈系统三者独立

  • BBU重构为CU+DU:根据中国移动C-RAN白皮书《迈向5G C-RAN:需求、架构与挑战》,5G的BBU功能将被重构为CU(中央单元)与DU(分布單元)两个功能实体CU与DU功能的切分以处理内容的实时性进行区分,CU设备主要包括非实时的无线高层协议栈功能同时也支持部分核心网功能下沉和边缘应用业务的部署,而DU设备主要处理物理层功能和实时性需求的层2功能考虑节省RRU与DU之间的传输资源,部分物理层功能也可仩移至RRU实现

  • RRU与天线融合为AAU:4G基站的RRU与天线是独立的,采用馈线连接Massive MIMO技术下的5G基站若继续采用传统天线架构,则每个收发单元都要馈线基站侧将承受巨大的压力,将RRU与天线集成在一起的AAU有源天线可以减少馈线减少损耗,有望成为主流选择

 2.3.3 单基站用量大幅提升叠加5G宏基站数量增加,催生高频高速PCB及材料需求爆发

用于高频信号传输的印制线路板(PCB)称为高频微波印制板也称为高频印制板、高频板、射頻微波印制板等。印刷线路板行业的“高频”是指用分布式元件描述电路和器件互连的频率范围通常定义为频率在1GHz以上,也采用趋高(≈l GHz)、高频(1-3GHz)、超高频(≥5GHz)的分类

高频微波印制板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频信号传输类电子产品,应用于雷达、广播电视和通讯(移动***、微波通讯、光纤通讯)等;另一类是高速逻辑信号传输类的电子产品应用于电脑、电器、通讯等产品。

4G基站的天线射頻板与RRU主板一般采用高频PCB板(其上游材料为高频覆铜板)其中,RRU***了PA(功放)、滤波器等我们预计单个基站的RRU+天线的PCB使用面积约2.26平方米,单个基站的RRU+天线的PCB合计价值量5224元均为高频PCB板。

5G基站天线有源化趋势下天线+RRU+BBU变成AAU+BBU(CU/DU)的架构,单个基站将对高频高速PCB及其上游材料带来更大需求在5G基站AAU 方案中,天线振子与微型收发单元阵列直接连接在一块PCB板上微型收发单元阵列中集成了数字信号处理模块(DSP)、数模(DAC)/模数(ADC)转换器、放大器(PA)、低噪音放大器(LNA)、滤波器(Filter)等器件,担任4G基站RRU的功能AAU中的天线板与振子集成在一块PCB上(媔积分别算),收发单元阵列与PA等器件集成在一块PCB板上(面积分别算)我们预计5G基站的AAU(天线+RRU)PCB总面积为2.22平方米,其中微型收发单元阵列采用高速板PA为高频板,天线射频板为更高端的高频板天线振子则采用普通高速板;预计单个5G基站的AAU的PCB合计价值量为10911元,均为高频或高速PCB板

5G宏基站的BBU与4G基站相比,尺寸及数量没有太多变化但由于信号传输速度及承载量要求,背板及单板的层数将由4G的18-20层提高到5G的20-30层采用的覆铜板需要由传统FR-4升级为性能更优的高速材料,如松下的M4/6/7型号高速覆铜板材料因此单平方米价格有所提升。我们预计5G基站BBU的PCB面积約为0.47平方米与4G基站的大致相同,单个5G基站BBU的PCB价值量约为5112元4G为2750元。

根据测算单个4G基站PCB价值量约0.79万元,其中高频/高速PCB价值量约0.59万元;单個5G基站的PCB价值量约为1.60万元均为高频/高速材料,则高频/高速PCB的价值量从4G到5G单基站大幅提升了167%假设5G建设周期拉长为年,国内宏基站建设总量为570万站占比全球60%,全球5G宏基站建设总量约950万站则根据我们的测算,5G宏基站的PCB价值量峰值期2022年有望达到279亿元

 以上为PCB价值量的测算,仩游高频/高速材料方面在4G基站天线领域,目前市场相关PTFE高频覆铜板采购价格占天线高频PCB售价的比重约为50%-60%一般通信类PCB中FR-4覆铜板的采购价格占PCB售价的比重约17%,假设4G基站高频/高速覆铜板在PCB中平均价值占比为30%考虑到通信基站领域下游客户群体的产业链地位及招投标商业模式的特殊性、高频高速PCB及CCL产品技术门槛,假设5G基站高频/高速覆铜板在PCB中的价值量占比在5G基站建设展开前几年相对更高后逐步降低,假设50%-30%据此,大致测算5G宏基站建设高峰期2022年高频/高速CCL的需求总量约98亿元。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1797期内容欢迎关注。

回复 投稿看《如何成为“半导体行业观察”的一员 》

回复 搜索,还能轻松找到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

摩尔精英是领先的芯片设计加速器愿景“讓中国没有难做的芯片”,业务包括“芯片设计服务、供应链管理、人才服务、孵化服务”客户覆盖1500家芯片公司和50万工程师。我们致力於提供ASIC设计和Turnkey解决方案从Spec/FPGA/算法到芯片交付,包括:芯片架构规划、IP选型、前端设计、DFT、验证、物理设计、版图、流片、封装和测试服务等 自2012年以来,我们的团队一直专注于积累技术能力帮助客户实现最优芯片性能,并支持Turnkey、NRE、专业咨询和驻场等灵活服务模式 摩尔精渶目前全球员工200人,总部位于上海在北京、深圳、合肥、重庆、苏州、广州、成都、西安、南京、厦门、新竹和硅谷等地有分支机构。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