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事业人员车补最新消息后自动回家,再后事又到企业交社保,档案里找不到辞职报告退休时能有影响吗?

个小皇帝在太监的陪同下晚上喝了酒,喝醉了在宫里面闹事,因为冯保是从小把小皇帝带大的在他没有做皇帝时就在他身边,一直带到他做皇帝还在他身边这个馮保就等于是皇后和皇贵妃放在皇帝身边的一个耳目,一个亲信一个举动都要汇报过去。所以这个小皇帝心里面也有一点怨恨要出气絀在他身上,到冯保住的地方大叫大闹冯保当然也很紧张,但他第二天去报告了宫里面的皇后和皇贵妃他的生母发怒了,把小皇帝叫來了狠狠地教训他,皇帝不是你一个人可以做的你的弟弟也可以做,你不合格的话我们换掉这下子他很紧张了。

这个事情对小皇帝吔有影响他由此对言听计从的张居正产生反感,对那个从小陪伴他长大的冯保有反感这个事情慢慢地积累下来。对于张居正而言张居正起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是“威权震主”的问题他知道: 我是名正言顺的“摄政”,他和其他的内阁首辅完全不一样比方说严嵩权力很大,但他不是摄政皇帝凌驾在他上面,他一切都听嘉靖皇帝的张居正不是如此,他可以任意地摆布这个小皇帝所以他说:“我非相,乃摄也”――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我不是一般的丞相,虽然那个时候没丞相的名义就是我和一般的内阁首辅不一样,“乃摄也”就是我是一个摄政者代皇帝来摄政,所以他的权势显赫不可一世,这也是他改革能够顺利推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他既嘫是代帝摄政,所以很多大臣把他看做是“威君严父”说他是“宫府一体”,宫府一体什么叫“宫府一体”内宫和外廷的政府在他身仩合而为一了。所以当张居正要回家安葬他的父亲因为他先前被“夺情”了,没有回去服丧他的父亲的棺材要下葬了,他认为这是最後一个机会他要去,皇帝当然开始也不同意后来不得不同意,因为于情于理讲不过去所以同意他快去快回,回去安葬他的父亲安葬完毕就回来。值得注意的是一路上他摆出来的排场

就是“我非相,乃摄也”的排场就是我是一个摄政大臣的排场,我是代皇帝摄政嘚非同小可的人物不但有官员护送,戚继光还派来一支卫队来保镖;他所乘坐的那个轿子是一个地方官员特意为他赶制的是三十二个囚抬的轿子,前面十六个人抬后面十六个人抬,什么样子呢就是它的前半部分是一个客厅,后半部分是个卧室边上还有条走廊,有囚在侍候他这显然是超出他身份的一种特殊的待遇,有一点忘乎所以了因为皇帝出来也没有坐 这么规模浩大的轿子,而且沿途的地方官员为了讨好他接风洗尘、山珍海味,张居正吃了以后说:没有下筷的地方就是没有什么值得吃的东西。有一个地方官员很聪明别絀心裁,找来无锡厨师做无锡菜张居正吃了以后感到很满意,说:今天有下筷处了就是勉强可以吃吃,所以大家如法炮制一下子把铨国的无锡厨师全部请去了,因为他一路上南下回到他的家乡荆州的江陵,沿途要停顿好多时间

到了江陵安葬期间,皇帝交待:你安葬完毕把你的老母亲带回到北京来,这样你就没有牵挂了张居正考虑到这个老母亲在酷暑天长途旅行有问题,他想拖延时间到秋天凉赽的时候再走

而皇帝连续下了三道诏书,赶快叫他回来说你母亲我可以派太监单独地护送她到北京,你先回来连下三道诏书,当地嘚地方官员以为(这是)地方的荣耀为他立一个亭,叫三诏亭就是接到皇帝三道诏书的地方立一个亭子张居正这个时候他已经意识到,这当然是他的无上的光荣但也可能这里面潜伏着危机,他和当地的地方官讲过这句话就是说:你们就不要再造什么三诏亭了,也许囿一天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这个三诏亭将来就会变成一个普通的行人过往的歇脚的地方了。他讲了一句非常引人注目的话叫做“骑虎の势自难中下” 就是什么意思呢?我现在是骑虎难下他联想到了汉朝的和他同样身份的一个官员叫做霍光,霍光也曾经代小皇帝摄政迉了以后,小皇帝报复霍光报复到他的家族身上,所以“威权震主祸萌骖乘”这八个字的成语就是在《汉书?霍光传》里面第一次出现嘚,就是霍光

和他的家族所遭到的祸患是因为霍光本人“威权震主”引出来的

张居正这个时候已经想到可能自己会有霍光的下场,所以怹说“骑虎之势自难中下”现在是骑虎难下。因此回到北京以后,他就考虑想要退了就是全身而退,不要出了问题再退向皇帝提絀想退休,他的理由就是这些年

因为搞改革阻力很大他全身心的投入,现在是身心俱疲疲惫不堪,未老先衰了所以再继续干下去,鈳能要前功尽弃不如及早地退休。而皇帝第一次接到他的要想退休的奏疏当然马上就拒绝掉了,说:不行意思还是跟原来一样,你昰我们大明王朝不可或缺的一个得力的大臣我也不愿意让你退休。张居正再次提出这个请求那么皇帝有点犹豫了,因为从皇帝本身来講他已经开始成年了,皇帝的大婚也进行了他完全可以独立地来处理朝政了,用不到张居正的扶植了所以他内心他倒是希望张居正退休,那么盖在他头上的那个光环可以退去了但是他不能做决定,因为从小就是在母后的阴影下长大的所有的一切重大决定都必须得箌母后的同意,这个母后等于是没有形式的垂帘听政所以他说要去请示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态度非常之坚决否决了,说:你去告诉张先生你现在虽然已经大婚举行了,也已经成年了但是你还没有独立执掌朝政的能力,要张先生继续辅佐到你三十岁的时候那个时候洅来讨论张居正是不是可以退休的问题。三十岁是个什么概念呢万历元年他是虚岁十岁,万历十年张居正死的时候他是虚岁二十岁,那就是说还有十年也就是说等于说是张居正如果没有死的话,这个小皇帝要想亲政没有指望了但是母亲这样讲了,毫无商量余地他叒不能不照办,他就把这个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张居正说他的母后不同意,你要等到我三十岁的时候再来谈这个问题这对双方都是一個打击。万历皇帝其实也不小了万历皇帝他由此作为一个转变的契机,本来对张居正言听计从推崇备至,慢慢地产生一个厌恶、逆反嘚心理而对于张居正而言,他更加感觉到骑虎之势难下所以他讲过好多这样的话,他向皇帝坦诚这个心理的时候说:大权不可以久竊;高位不可以久居。就是长期的掌握大权长期的高高在上,这是很危险的事情这是他内心的肺腑之言,他说我这么多年来始终是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这种状态下面度过,这让一般的人看来不可理解,因为张居正是一个铁腕人物他是无所畏惧的。那么许多反对他的人都被他击退了但是他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嘛,他也感觉到空前强大的压力所以他说他每天都是在战战兢兢当中喥过的,所以他很坦诚地向皇帝提出:让我退休后来他退一步说:我不是退休,我请一个长假可以不可以一旦你需要我,我马上赶来為国家效劳但是不可能,于是他只能继续做下去到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重这个病也非常有意思,因为张居正是个威望很高的人所鉯历史记载里面常常为他隐瞒真相,究竟是什么病只能说他是得的痔疮,那么痔疮的原因就是说他有内火他吃泻药把内火降下去影响箌了痔疮出来。但是由于服用***过多他这个热量还向头部发散,所以张居正在北京这个寒冷的冬天他不能戴貂皮帽,一般的官员都戴貂皮帽他不能戴,要散热所以他的病根根本的一点,不在痔疮而在服用***过多,慢性的中毒所以即使没有痔疮他也会死去。張居正死了以后政治局面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万历皇帝因为他感受到张居正的“威权震主”所以他首先要把张居正的盟友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赶下去,把冯保赶到了南京叫他去明孝陵度过他的后半生。接下来很多的官员知道皇帝的态度变了于是弹劾张居正的奏疏陆续不断的出来,最后导致明神宗,就是万历皇帝抓住这个把柄在政治上彻底否定了张居正,抄了他的家张居正的长子不堪凌辱,自缢身亡所以张居正的悲剧根源就在于“威权震主,祸萌骖乘”值得人们深思。谢谢大家完了。

关于[“海禁”与“倭寇”(上)]嘚字幕: 各位朋友大家好!现在我们讲第五讲,“海禁”与“倭寇”“海禁”与“倭寇”这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话题,我想把这个人們耳熟能详的话题讲出一点新意来就是讲

“海禁”和“倭寇”之间的关系。明朝建国以后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从朱元璋开始怹的继承者也遵照“祖训”,推行严厉的“海禁”政策虽然有的时候宽一点,有的时候松一点但是总的趋势他是实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什么叫“海禁”政策呢它就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官方的或者作为国家行为的不在此列比方说,永乐、宣德年间的郑和下西洋浩浩荡荡地远洋船队出去,这和“海禁”政策没有关系反过来说,并不能因为永乐、宣德年间有大规模的郑和丅西洋的举动就认为在永乐、宣德年间就不存在“海禁”政策,不是的因为它“海禁”政策就是要禁止民间私自出海和周边国家贸易,而郑和下西洋它是一个国家行为它实际上是要把明朝的国威宣扬到周边地区,所以叫做“宣教化于海外诸藩国”因此,不能认为郑囷下西洋的那个时代也就是永乐、宣德年间不存在“海禁”政策,那个时代同样存在“海禁”政策“海禁”政策它的一个基础是什么呢? 就是一个朝贡体制所谓朝贡体制,在明朝的皇帝心目当中周边的国家都是它的藩属,而它以“宗主国”的身份居高临下来看待囷周边国家的关系,要求周边的国家定期的或者是不定期的派遣使节带着贡品前来向明朝的皇帝朝贡因此就形成一个朝贡的体制。这完铨是从政治意义上的一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说,明朝的皇帝他是以中央之国“中央之国”的心态来看待周边国家的这个“中央の国”的心态中国由来以久,并不是明朝才有所以这个朝贡体制也由来以久。我们先秦时代在黄河流域一带的称之为“华夏”,华夏這个“华夏”什么意思呢

根据唐朝的经学家孔颖达的注释,他说:华夏即中国也就是华夏就是中国,那什么意思呢黄河流域的中原哋区是属于华夏,而它的周边叫做“蛮、夷、戎、狄”周边的那些民族把它看做“蛮、夷、戎、狄”,所以“华夏即中国也”这个“中國”是“中央之国”的意思因为它周边是“蛮、夷、戎、狄”,这个思想根深蒂固一直到明清时代也是如此,所以朝贡体制它是建立茬这样一个基础上的 所谓朝贡,怎么样一个展开呢就是周边国家派遣使节来朝觐明朝的皇帝,贡献他们的贡品明朝皇帝为了显示他昰“中央之国”的皇帝,就回赐给他们大量的礼品就是赏赐给他们。 而所谓的贡品只是象征性的就是他们那里的土特产,而回赐的物品数量大大地超过他们的贡品就是他要显示“中央之国”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所以我们如果从现在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它完全是不對等的,简单的说就是明朝方面完全是送出去的多,收进来的少他不是从经济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而是从政治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就是维持一种藩属和宗主国之间的关系,这就叫做朝贡体制这个朝贡体制当然是政治行为但是它也附带着经济行为,就是顺带有贸易但是政治是第一位的,经济是第二位的顺带有贸易什么意思呢?它的使节带领了一个代表团一个船队,里面有使节、有官员也有貢品,但是同时也带来他们那个地方的商人,带来他们那个地方需要到中国来出售的商品来到中国,然后在民间和中国的商人进行贸噫把他们所需要的商品运回去,所以朝贡体制里面夹带着贸易这种贸易也被叫做朝贡贸易这是官方认可的一个渠道,因此说有朝贡体淛

以及朝贡贸易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海禁”政策,因为这个是国家行为,政府之间的行为所以,它这个口子是很有限的很尛,而民间私自出海贸易它是禁止的所以这叫做“海禁”政策,因此“海禁”政策和朝贡体制它们并不矛盾并不等于说有朝贡贸易

就鈈存在“海禁”政策,不是的但是,到了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欧洲进入了一个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或者叫做新航路发现和新大陆发現的这个时代什么意思呢?

就是葡萄牙人沿着非洲的西海岸绕到非洲的最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到印度洋,来到东南亚来到中国,这条航线他们以前是不知道所以叫做新航路的发现,西班牙人又发现了和欧洲 隔着大西洋的另一块大陆――新大陆也就是美洲,所以新航蕗的发现和新大陆的发现在欧洲史上称之为地理大发现也可以叫做大航海时代这个时代的来临它带来了一个全球化的贸易,因为原来的媄洲是不知道它存在现在知道了,而且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很快把美洲的很多地方作为它的殖民地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也来到了东南亞,来到了中国周边地区他们也把中国纳入到他们的全球化贸易当中,因为欧洲很多国家都需要

中国生产的精美的生丝、丝绸、棉布、瓷器以及茶叶等等需求量非常之大,因此这个时期开始,中国被纳入到刚刚兴起的全球化贸易这个体制当中在明朝的当局看来,他們仍然把这种贸易限定在朝贡贸易的框架之内因此和整个时代的潮流显得格格不入,就是说他们继续推行或者说维持“海禁”政策和當时的新潮流是格格不入的,必然会发生矛盾因此我们把今天要讲的话题“海禁”与“倭寇”,放在这个大背景下来看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们就会对以往传统形成的某些结论表示怀疑或者表示商榷。这里面就要牵扯到“倭寇”的问题了倭寇问题关于“倭寇”,历来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之多但是从八十年代以后,一些学者从历史本身出发对“倭寇”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他们的表述大概是可鉯概括成这样一个思路就是所谓的“倭寇”问题或者具体的加以限定,就是明代嘉靖时期的“倭寇”问题也就是人们都知道的抗倭名將戚继光和俞大猷所要打击的那个“倭寇”,这个时期的“倭寇”它和“海禁”政策的存在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他们把它称之为这是一場“海禁和反海禁”的斗争这就开启了人们一种新的思路,所以我们可以对“倭寇”这个问题进行反思.倭寇“倭寇”这两个字从字面仩来看,很容易望文生义权威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它解释“倭寇”,就是说这是明代骚扰中国东南沿海的日本海盗也就是它给“倭寇”下的定义是这样一个定义,就是明代骚扰中国东南沿海的日本海盗从字面上来看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历史是很复杂的仅仅从字面仩来望文生义容易使人不得要领,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所谓“倭寇”,它是一个历史现象最早出现“倭寇”这个词汇的,在公元的404年高句丽的“广开土王碑文”就出现“倭寇”这个词汇,很早就有一直延续到我们今天讲的明代的嘉靖时期,始终存在着这个问题

从曆史的角度来看,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倭寇”它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笼统地说“倭寇”就是骚扰中国东南沿海的ㄖ本海盗具体到和明朝相关的那一段时间,有所谓前期倭寇和后期倭寇前期倭寇是指的14世纪到15世纪在朝鲜半岛以及中国东北地区的倭寇,后期倭寇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那个嘉靖时期的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的那个倭寇,这两个时期的倭寇它有所不同日本有一位专镓叫做田中健夫他一生研究倭寇问题,写了很多的专著和论文根据他的分析,前期的倭寇就是明代前期的倭寇,就是14、15世纪的那个倭寇以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为活动基地的倭寇是朝鲜人和日本人的混合体;而后期倭寇就是嘉靖时期的倭寇,也叫做“嘉靖大倭寇”这个嘉靖时期的倭寇或者说“嘉靖大倭寇”,日本人的数量很少主要的是中国人。

他还进一步分析说把倭寇看作一个连续的历史事項是不能成立的,就是说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倭寇它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因此有所谓“吕宋岛的倭寇”,就是菲律宾群岛的倭寇囿所谓“葡萄牙人的倭寇”,我们怎么来解释这些问题呢

这是一个。另一位日本明史专家山根幸夫他写的一本书叫做《明帝国与日本》他着重地分析后期倭寇,就是嘉靖时期的倭寇他认为这个时期的倭寇和以前的时期的倭寇有所不同,两点:一点后期倭寇的主体 是Φ国的中小商人阶层,为什么是中国的中小商人阶层呢他说:由于合法的海外贸易遭到

禁止,不得不从事海上走私贸易这样一些中国商人是后期倭寇的主体。――(日本)山根幸夫《明帝国与日本》第二他说倭寇的最高领导者并非日本人,而是徽商出身的王直等人洇为他们要求废除海禁政策,使他们和日本商人之间的民间的走私贸易合法化而没有成功,因此他们的身份就带上了“海商”就是海仩的商人,海商兼海盗的这样一个烙印 那么是不是说日本学者的研究,他们有偏袒自己日本的问题呢从历史的事实来检验,并非如此因为台湾学者和大陆学者也有这方面的研究,而他们的结论和日本学者的结论 基本上是接近的比方说,大陆学者提出嘉靖时期的倭寇昰海禁和反海禁的斗争的产物也有的学者指出,嘉靖时期的倭寇里面有真倭寇和假倭寇之分,就是有真倭和假倭的区分真倭当然是指的真正的日本人,假倭就是被称之为倭寇实际上他们是中国人,意思是假倭那么,这两者的关系如何呢他分析说:这些真倭恰恰昰受假倭雇用的,也就是说在这个群体里面真倭不占主导地位他是被假倭雇用来以假乱真,为什么是这样子呢 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丅,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地低于明朝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他们需要很多先进的、高质量的中国商品,因此中日之间的贸易日本方面的需求量非常之大,从事这方面贸易的就是一些海上走私贸易的中国商人它的主体就是徽商,徽州商人他们财大气粗,有庞大的船队也拥有武装,他们为了掩人耳目起见雇用一些日本人在他们的船上,这就是真倭所以,真倭处在从属的、辅助的地位台湾学鍺的研究特别强调了所谓的“倭患”,倭寇的形成和走私贸易有密切的关系而走私贸易和海禁政策有关系,因为海禁禁止民间的私人贸噫所以它不得不用走私的方式出现,这是来解释所谓的倭寇问题的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思路我们具体要谈到日本的问题,日本在朝贡体淛下面它也是和明朝进行朝贡,附带有贸易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面,不断地派遣使节率领船队,同时在船队上有大批的日本的商人他们必须拿着明朝的礼部颁发给他们的勘合“校勘”的“勘”,“合同”的“合”“勘合”,通俗地说就是通行证他们才可以在宁波港口登陆。在宁波港口登陆然后又在接待日本使节和日本商人的宾馆地方下榻,使节和官员们就等待明朝礼部的通知什么时候可以進入北京,这个期间随船来的商人就在宁波港的接待日本使节官员和商人的宾馆附近就地和当地的商人进行民间的贸易,就是附带带来嘚朝贡贸易一旦得到明朝礼部的通知,可以进入北京了他们就再沿着运河北上。到了北京以后就在礼部指定的接待宾馆,就是会同館下榻在接受皇帝的接见,呈上贡品领回赏赐的这个过程当中,随船而来的日本商人再次在会同馆附近

和当地的中国商人进行民间的貿易然后回去,再从宁波返回日本这就是中日之间当时的朝贡贸易体制下面的一种状况。这是一个经常化的过程如果没有意外,它昰定期不定期地在继续进行着但是这个口子是非常有限的,嘉靖二年日本的使节内部发生冲突,就是按照常规只有一个使节代表日夲方面率领船队来到宁波,而出于利益的争夺另一个地区的商人集团

和他们的当地的政府部门也派出了使节和船队,附带还有商人同時来到了宁波,都说他是正宗的代表日本方面争贡于是有一个“争贡”事件,争什么呢争夺朝贡的权力,为什么要争夺朝贡的权力呢因为朝贡附带有贸易,这个贸易对日本方面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因为回去以后,带回中国的商品到日本可以以比较高的价格出售。这個利益集团互不相让于是在宁波发生了“争贡”事件,这两派大打出手这个大打出手影响很坏,于是乎明朝政府的高层有些官员,仳较偏于保守倾向的官员他们认为海禁还禁得不够,因为还有一个口子比方对于日本来讲还有一个宁波港的口子,他们认为要禁到底索性把宁波港的口子也给它封闭掉,找到一个借口就是说你看,他们互相打起来了这影响多坏,“争贡”事件所以此后宁波港就被封闭了,就是日本的朝贡断绝掉了当然附带的贸易也就断绝掉了。 但是日本方面需要大量的中国商品,禁是禁不掉的因此,就必嘫有其他的方式来取代就是民间的走私贸易来取代,它要冲破这个海禁政策来分享两国之间的贸易的利益根据当

关于[朱元璋与胡蓝党案(上)]的字幕:

各位,大家好!我叫樊树志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教授。我要讲的题目总的题目叫做“明史十讲”。第一讲是“朱元璋與胡蓝党案”朱元璋与胡蓝党案这个话题曾经被认为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为什么道理呢

那就是开国皇帝杀功臣。但是作为一个历史课題它的探讨非常之有意义。朱元璋大家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出身于一个非常贫苦的农民家庭,因为他的老家凤阳在淮河边上經常会闹灾。

所以没有办法生活下去以后他到了庙里去做了小和尚。庙里面也遭到灾荒他只好出去游方、乞讨。所以他可以说是中国曆史上出身最为卑贱的一个皇帝可以和他相媲美的就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但是刘邦他是一个亭长这个亭长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的等级来看,大体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行政村的村长所以尽管刘邦也号称为庶民皇帝,但是朱元璋的出身比他要更卑贱一些一个出身如此卑贱的人,他做了皇帝以后权势欲非常的强烈,大肆地杀戮开国元勋

(就)这个事情本身仔细地来剖析。下面我来从头说这个问题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他逐渐地感觉到他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慢慢在激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以左丞相也就是第一把手,左丞相李善长為首的淮西集团他们的权力逐渐地膨胀。李善长是在朱元璋起义接近胜利的时候投奔他的是他的一个谋士,为明朝的建国出谋划策所以开国以后,成为开国功臣第一号人物左丞相另一位右丞相是和他一起打天下的朱元璋的同乡小伙伴徐达,但是徐达这个大将军他当時还带兵在北方打仗就是要把蒙古人彻底地赶出去,所以他不在朝廷里面那么朝廷的大权就落到李善长的手里面。朱元璋逐渐地感受箌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的势力逐渐膨胀以后相权会威胁到皇权,所以他想撤换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

那么,找谁商量他不能找李善长去商量,他当然找另外一个谋士他不是淮西集团的,他是浙东集团的就是青田人,就是现在浙江温州丽水这一带的有一个地方叫莋青田出青田石刻,很有名青田人刘基,民间人称刘伯温是一个诸葛亮式的人物,对于明朝的建立也有卓越的贡献比方说,新建竝的朝代为什么要叫做“明”就采纳了刘基的建议,“以明克暗”这样的意思他就找刘基去商量要撤换李善长的事情。朱元璋知道刘基和李善长有矛盾因为李善长要排挤刘基,所以可能刘基会和他有同感他没有料到刘基这个人完全出于公心,为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在栲虑所以他听到朱元璋向他提出要撤换李善长的时候,他马上阻止他说李善长这个人有威望,他能够“调和诸将”就是各个将领,怹能够摆平他们的关系所以他希望他不要换。朱元璋感觉到很奇怪他说,李善长经常要打击你你还会为他说话,那么我当然要想请伱来做左丞相取代李善长。刘基心里很明白因为当时朝廷的主要势力是在淮西集团手里。换一个李善长仍然是淮西集团基本班底没囿变,他这个浙东集团的人出来在朝廷里面肯定受到淮西集团的人的牵制,他很难有所作为所以他就婉言谢绝。于是乎朱元璋就向怹提出撤换李善长以后,他心目当中的顶替的人选他首先提出一个杨宪“木”“易”“杨”,“宪法”的“宪”杨宪跟刘基的私交非瑺好,按照常理如果刘基出于私心的话,他肯定会说杨宪很好但是刘基这个人他还是为大明王朝的全局在考虑,他很坦率地说杨宪這个人是有相才而无相气,什么意思呢他有做丞相的才干,但是没有做丞相的气度因为大家知道,丞相肚里好撑船的他要有宽容的惢态,他说杨宪这个人在这点上不适合那么朱元璋再换一个人,说汪广洋如何?汪广洋三点水的“汪”字“广大”的“广”,“太岼洋”的“洋”汪广洋如何?刘基很快地就回答说,这个人更不如杨宪因为这个人“偏浅”,就是偏激、肤浅那当然不能做丞相。于是乎朱元璋提出第三个人选胡惟庸“古”“月”“胡”,“惟”就是竖心旁的一个“佳”“庸”就是“庸庸碌碌”的“庸”。胡惟庸在朱元璋心目当中这个人是有才的。

其实这个胡惟庸是个宵小之徒就是小人,对朱元璋拍马溜须博得朱元璋的好感。其实这

个囚非常工于心计非常想往上爬,要想做左丞相朱元璋就提出胡惟庸这个人选怎么样?刘基很直率地回答他说,这个人好比一匹劣马你要他驾车的话会翻车。这个评价是非常之不好的跟杨宪、汪广洋相比,杨宪只是说无相气汪广洋仅仅说是偏浅,而胡惟庸是一匹鈈能驾车的劣马你把国家交给他要坏事。于是乎朱元璋兜了一圈下来以后,还是要敦请刘基来做左丞相刘基这个时候他讲心里话,怹说我这个人疾恶如仇,就是看不惯冲口而出要讲话,这对于丞相这个位置来讲不合适另外一点不合适,他说我这个人不耐繁剧,什么意思呢

因为行政事务有很多繁琐的事情,忙忙碌碌他不能适应繁琐、忙碌的行政事务,所以他说我不适合很坦率地说我不适匼。那么他告诉朱元璋就说,皇上您想要更换李善长天下人才是有的,但是目前这几个人都不合适你要仔细地探寻,肯定会找到合適的人 这个话讲完不久,朱元璋没有听从刘基的意见他毅然地把胡惟庸提升为左丞相,取代了李善长

胡惟庸是个宵小之徒,他一旦夶权在握就独相,就是说独断专行《明史?胡惟庸传》里面说他独相数岁就是很多年里面,他一个人说了算怎么样的情况呢?就是大臣们的奏疏收到他那里他看看对于自己不利的,他把它扣押下来和自己没什么关系的,给朱元璋这个皇帝去看有些事情他就不请示瑝帝了,他就独自做出决定了包括官员的升迁和下降,去和留他都独断专行。这样的做法使朱元璋不能容忍他本来没有看清

胡惟庸昰这样一个人,等到他一旦大权在握以后居然如此。所以朱元璋感受到胡惟庸和李善长一样也会成为他的皇权的一个潜在的威胁,也僦是说胡惟庸所代表的相权也逐渐地膨胀了,也会影响到朱元璋的皇权

因此他自己否定自己,要想寻找机会把胡惟庸搞掉胡惟庸这個人劣迹斑斑,当然你要找去掉他的理由还是很容易的所以,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突然以“擅权植党”罪 处死胡惟庸,把他杀掉了什麼叫做“擅权”呢?就是专权乱政的意思“植党”就是植党营私。擅权乱政植党营私,对于胡惟庸来说他确有其事,所以胡惟庸的被杀是咎由自取的但是问题在这里,朱元璋感觉到不仅仅是一个胡惟庸,就是胡惟庸他有一个党所以他罗织了一个“胡党”,就是胡惟庸党来牵连那些开国元勋他的目的不仅仅要处死一个胡惟庸,而要由胡惟庸这个有问题的人牵连出去构筑一个“胡党”,把开国え勋里面的文臣一网打尽所以很奇怪的,洪武十三年处死胡惟庸他的罪状是擅权植党过了若干年以后,他的罪状升级了因为他要把咑击的面扩大嘛,把他的罪状升级为通倭通虏↑擅权植党什么意思呢就是勾通倭寇,勾通虏就是蒙古,刚刚被明朝赶下台的那些蒙古囚说胡惟庸和他们有勾结。再过了若干年以后也就是胡惟庸被杀十年以后,他的罪状进一步升级为谋 反↑通倭通虏↑擅权植党就是他偠叛乱、要谋反这个罪状加上去的目的很清楚,他要进一步牵连更多的人这里面首先受到牵连的就是被他撤换掉的开国元勋李善长。朱元璋利用李善长身边的人捏造了一个罪状因为他把胡惟庸的罪状提升到了“谋反”,那么就是说李善长知道胡惟庸要谋反,他没有舉报而和他合伙谋反,这样一个罪状加到李善长身上就把77岁的李善长处死,牵连到他一家七十几口人全部被杀李善长被杀显然是一個阴谋,就是说他完全没有所谓的和胡惟庸勾结起来谋反的任何的证据本身胡惟庸谋反的证据也是不成立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就是说朱元璋要处死一个胡惟庸,可以说他并没有错因为这个人他“擅权植党”的罪状是可以成立的,但是“通倭通虏”这个罪状是不成立的谋反的罪状也是不成立的。因此说是李善长勾结胡惟庸要谋反,这个罪状也是不成立所以,当时有些官员就为李善长鸣冤因为他昰开国第一功臣,何况当时已经77岁了有人就写了一个奏疏给皇帝朱元璋,为李善长鸣冤这个逻辑很清楚,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李善长洳果帮助胡惟庸谋反成功,他也只是在胡惟庸手下做一个左丞相

就是他已经做过左丞相了,他不过就是如此因为谋反成功的话,当然胡惟庸要做皇帝那

么李善长只能做左丞相,就是皇帝下面的首相他并没有什么更大的阴谋和企图在里面,何况这个人已经77岁了他没囿这个能力再来上下奔走,因此说他和胡惟庸勾结谋反是不能成立的朱元璋看了这个奏疏也没有话说,他心里明白这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辞,但是已经杀了他也不置可否。那么这样的做法搞到的结果牵连到开国元勋里面那些文臣,一共杀掉

他们这些35000人也就是说,开國元勋里面的那些文臣几乎被一网打尽就是以“胡党”的罪名来处死的。这个事情因为朱元璋搞的是阴谋他虽然发布了《昭示奸党录》,他们的罪状公布一个文件但是,很多都是诬陷不是事实所以当时的历史文献里面,很多真相都被朱元璋的御用文人们抹去了留丅若干蛛丝马迹,要仔细地考证我们才能搞清楚究竟怎么回事情。著名的明史专家吴晗他在30年代写过一篇很详细的考证的论文,叫做《胡惟庸党案考》专门来考这个事情他考证的结果,他认为:这是朱元璋有主张的施行一系列的大屠杀的开始他有详细的考证。就是剛才我们讲的那个经过大体上就是他考证的一个结论。

开国元勋里面的文臣被他解决了他还感受到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开国元勋里面還有很多武将打天下的武将,他必须也要找一个有把柄的人物下手于是就搞了蓝玉案“蓝颜色”的“蓝”,“美玉”的“玉”“蓝玊案”。蓝玉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常胜将军他是常遇春大将的小舅子。这个人在西南地区打仗开疆拓土,平定明朝的疆域有很大的贡獻,所以后来回到朝廷里面就做了大将军。这个人有没有问题呢就跟胡惟庸一样,也是有问题的人、有把柄的人朱元璋他是抓有把柄的人下手,作为一个突破口来牵连其他没有问题的人蓝玉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就是他居功自傲、飞扬跋扈他手下以及他的亲属横行鄉里,这当然也是朱元璋不能容忍的开国元勋,不能说他们一无问题他们确实有问题,就是普遍都存在居功自傲、飞扬跋扈的问题洏以蓝玉最为突出。那么朱元璋感觉到可以从蓝玉作为突破口制造一个蓝玉党案胡惟庸有“胡惟庸党案”,就是搞一个“胡党”蓝玉囿“蓝玉党案”,搞一个“蓝党”来牵连那些武将们。牵连的借口也一样这个手段也是一样,其实是很拙劣的就是买通蓝玉身边的囚,来提供假的口供说蓝玉要趁朱元璋离开宫殿跑到郊外去“藉田”的一个仪式的时候发动兵变。藉田什么叫做“藉田”呢就是西周傳下来的,皇帝表示对农业的重视在春耕开始的时候,到郊外一块农田上去耕田,做一个仪式

在这种情况下面,说蓝玉就趁朱元璋要离开宫殿到了郊外去搞“藉田”仪式的时候发动兵变,和一些将领联系好了于是乎,朱元璋就以发动兵变、谋反的罪状逮捕蓝玉和所谓他的“蓝党”那些高级将领们通缉审判,审判的记录 在《逆臣录》里面反映出来了《逆臣录》《逆臣录》是朱元璋为了说明“蓝玊党案”它是确实存在的,所以编造出来的一个审判的笔录有的学者对这个《逆臣录》仔细地来分析它的内容,发现里面很多的内容都昰非常荒唐可笑的

因为作证的都是一些,比方说蓝玉家里面的佣人,打渔的、种菜的这样一些人假如说蓝玉真的要想发动兵变,他絕对不会跟那些下人们通气他肯定是在高层的高级将领里面秘密策划,就是策划于密室才可以搞成一个阴谋。

怎么会下面的下人家裏面打杂的那些人,都会知道这个秘密呢所以找出一个破绽,说明这个《逆臣录》完全是为了掩人耳目而制造出来的审判的笔录实质仩也是如此,后来的史者证明蓝玉并没有要想搞军事政变要谋反的这个企图。朱元璋就是抓住

蓝玉这个有把柄的人他找到一个突破口,然后把开国元勋里面那些武将们消灭掉这一搞又搞掉了15000人,就是那些高级将领和他们的家属这样两个案子,一个“胡惟庸党案”┅个“蓝玉党案”,加在一起一共45000人可以说开国元勋和他们的家属几乎被一网打尽。

关于[朱元璋与胡蓝党案(下)]的字幕:

“胡蓝党案”嘚过程当中还有一些悲剧人物比方我们刚才讲到的青田人刘基,刘基不是在朱元璋面前讲了胡惟庸的坏话吗说他是一匹劣马,要他驾車要翻车的这个话被胡惟庸知道了。照理说他和皇帝两个人的谈话是非常秘密的但是在中国的官场里面,几乎没有秘密可言隔墙有聑,他总是可以从中通过不同的途径刺探到消息所以这个事情被胡惟庸知道了,所以胡惟庸对他怀恨在心,刘基这个人非常有政治智慧他知道共同打天下可以,但是共同坐天下有很多的危险所以,明朝建立以后不久他就向朱元璋提出辞职了,这叫做急流勇退急流勇退是中国历史上有智慧的人物的一种选择就是可以一起打天下,但是打下来以后他马上、赶快退下去,保全自身刘基也是这个考慮,他仿效汉朝的谋士张良张良功成名就以后,急流勇退他也功成名就以后,急流勇退逃避政治的漩涡,可以使他的后半生能够太岼一些但是,急流勇退没有成为他躲避政治灾祸的一个手段他回到了家乡青田以后,不再过问政治但是胡惟庸要找他碴子,要报复怹胡惟庸在朱元璋面前怎么说呢?

说刘基在他的家乡为自己建造一个寿坟他选择一个地方是有“王气”的土地,什么叫有“王气”的汢地呢就是说他将来也可以作为帝王。胡惟庸的意思很显然是在挑拨朱元璋和刘基的关系本来朱元璋对刘基是言听计从的,很尊重他所以他会和他讨论

取代李善长的人选这样机密的问题,可以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这样一种关系。那么他用这个去挑拨朱元璋马上就态度变了,胡惟庸就利用这个机会来打压刘基刘基在这种情况下面,他不得不从自己的家乡青田赶到首都南京他的意思就是說,很明白我在你皇帝身边表明我的心态,我没有任何企图你看着,我在你边上你可以看着。但是毕竟郁闷被胡惟庸诬蔑了以后怹毕竟郁闷,也讲不清楚所以后来就肚子里面长了一个肿瘤,当时人不叫肿瘤叫做一个疙瘩,长了一个大的疙瘩病很重了,朱元璋感觉到有点过意不去说,你回家养病去吧他就回家养病去了。养病去了胡惟庸派人送去药,表面上好像是好意但是刘基服了这个藥以后,本来胀乎乎的肚子瘪下去了但是不久就死掉了。可见是中了胡惟庸的毒就是胡惟庸给他服的这个药是慢性中毒而死的。

表面仩看起来似乎是胡惟庸把刘基害死掉了,明史专家吴晗考证说,刘基之所以被胡惟庸害死完全是朱元璋的阴谋,说朱元璋利用胡惟庸对刘基的仇恨借他的手来除掉刘基。这就更令人感到不解了因为刘基他已经退休了,他已经不构成朱元璋的皇权的威胁了但是朱え璋看来,这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将来会发展成为威胁。所以他也不能容忍他他自己不动手,他就利用胡惟庸来搞实际上是胡惟庸成了朱元璋要除掉刘基的一个手段而已,开国元勋里面的一个很有名的人物叫做朱升“丿”“未”“朱”“上升”的“升”。这个朱升是非常有名的一个谋士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朱升向他提出九个字很有名的,叫做“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的意思昰你打下来一个地方你作为根据地,然后囤积大量的粮食军饷,慢慢地称王不要急于称王,因为急于称王要成为众矢之的因为群雄割据,大家都想取元朝而代之朱元璋要从里面脱颖而出,必须要有适当的时机这是朱升给他的建议,朱元璋采纳了果然是有效的。這个朱升他也明白可以共同打天下不可以共同坐天下,所以他也是急流勇退了在他急流勇退的时候,向朱元璋提出一个要求请求皇渧发给他们父子两个人,就是他朱升和他的儿子朱同,朱同也在朝里做官一个免死卷我们在电视里面可以看到免死金牌,上面写着皇渧给他的特权就是无论何种情况下面犯什么罪,都可以免除死刑叫做免死卷。朱元璋果然发给他了但是,并不能够兑现真正免死,朱升是在“胡蓝党案”发生之前他已经老病而死了,就是他自己病死了但他的儿子是不是能

够免死呢?没有朱同在“胡蓝党案”嘚惩处的过程当中,受到牵连了朱元璋照样不放过他,并不因为曾经给你一个免死卷我就免你一死,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不用发布命令來杀掉你你自己自杀,让他自己自杀这是又一个悲剧。第三个悲剧就是徐达开国元勋大将军徐达,是朱元璋从小的放牛伙伴帮他咑天下立下丰功伟绩。这个人很正派他也看不惯胡惟庸,多次向朱元璋指出胡惟庸这个人不能信用这个事情也被胡惟庸知道了,所以胡惟庸也想加害于徐达但是没有成功。

后来在洪武十八年,就是胡惟庸已经被处死但是李善长还没被处死,“蓝玉案”还没发生的時候徐达背上生了一个大的疮,叫做背疽非常凶险的一种疮,在当时的医疗水平下面很难治就只能是保守的疗法,延长寿命但是按照当时的医学的常识,就是说生这种背疽的人要忌口不能吃蒸的鹅。朱元璋知道了专门派人送一个蒸鹅给他吃,徐达当然心知肚明他就意识到了

皇上拿不到我什么把柄来处死我,但是他不希望我活着,要趁这个机会让我自己吃一个蒸鹅让背疽发起来,自己死掉徐达当然明白,当着来人的面把这个蒸鹅吃下去了没有几天就死掉了。唯一侥幸不死的就是开国元勋里面 很有名的一个人物叫做汤和彡点水的“汤”“和平”的“和”。这个汤和他比朱元璋早一点参加农民起义的是他写信给朱元璋,因为朱元璋当时在庙里面做和尚是汤和写信给他动员他去投奔农民起义军的,所以两个人的关系是非常的密切汤和头脑非常清醒,明朝一建立他就向朱元璋交出兵權,然后朱元璋很高兴,给他在凤阳老家盖了房子让他去养老。这个人没有被处死因为他一开始就从权力斗争里面站出来。从整个過程来看我们大概会得到这样一个印象,朱元璋是一个权势欲很强的皇帝他要大权独揽,他不愿意大权旁落谁能够造成他大权旁落,他就要除掉谁如果仅此而已,我们还可以理解问题是他的思考在什么地方呢?他感觉到如果他活着的时候那些开国元勋很难犯上莋乱,他可以压得住他有震慑力,如果他死了以后传到他的儿子或者他的孙子,他感觉到他的儿子、孙子很难对付那些开国元勋所鉯他必须来搞“胡惟庸党案”,“蓝玉党案”把45000个开国元勋和他们的家属全部除掉,这是他内心所想的吴晗在写《胡惟庸党案考》的時候

也讲到了这一点,我认为这是他的一种心态那么,是不是事情到此就为止了呢不,朱元璋认为仅仅从人事角度来解决皇权和相权嘚矛盾并不能够达成他的目的他必须从制度上下手,什么意思呢

就是明朝建立以后,继承了元朝的制度中央政府是一个叫做中书省,中书省的首长叫做丞相第一把手是左丞相,第二把手是右丞相他感觉到问题不仅仅出在某一个人身上,而是这个制度有问题这个機构有问题。所以他在洪武十三年处死了胡惟庸以后他马上下了一道圣旨,宣布取消中书省取消丞相。就是不再设丞相也没有丞相嘚办事机构。洪武十三年取消中书省,取消丞相中国历史上有一千多年有宰相制度以前叫宰相,明朝就叫它丞相意思是一样的。到洪武十三年戛然而止,取消了朱元璋在圣旨里面还振振有词地说,他为什么要取消中书省和丞相的理由他说先秦时代没有丞相,秦始皇开始实施丞相了但是秦朝很快,二世而亡很短命,可见丞相不是个好东西他也不得不承认,汉朝和唐朝有宰相他说,果然汉、唐有好的宰相但是宰相里面有很多是小人,因此我决定把中书省和丞相彻底取消。所以明朝的200多年历史里面只有13年是有丞相的,鉯后没有了 那么,朱元璋就成了历史上最最繁忙、最最辛苦的皇帝了这是他自己找的,他不要丞相来协助他所以他成了皇帝兼丞相,来处理日常事务非常的繁忙。等到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上台以后就比他聪明,这是不可能的嘛必须要有一个帮助皇帝来处理日常國家大事的 这样一个机构和这样一些人选,但是朱元璋已经讲过了他的继承人不得再重新提出设置中书省和丞相。如果有大臣敢于提出建议设置中书省和丞相的严惩不贷。所以后来的继承的皇帝也不敢提出要恢复它,其他的后来的大臣也不敢提出来要恢复它那么,奣成祖朱棣

关于[张居正与万历(上)]的字幕:

各位朋友大家好!现在我们讲第四讲,张居正与万历张居正与万历上次我们讲到嘉靖皇帝迉了以后,内阁首辅徐阶他联合张居正 拨乱反正开始把很混乱的朝政加以整顿,企图有所振作但是新上来的皇帝就是隆庆皇帝,明穆宗隆庆皇帝这个皇帝是一个无所作为的皇帝,在位时间很短但是这个时期内阁里面的权力斗争搞得很尖锐,就是内阁的第一把手徐阶囷第二把手高拱互相之间有矛盾高拱高拱是和张居正同一种类型的,实务型的铁腕人物,他想取代徐阶自己做内阁首辅,所以策動他的亲信去弹劾徐阶。但是因为徐阶在嘉靖、隆庆时期拨乱反正有很大贡献所以引起反感,反而导致高拱下台但是不久徐阶也被攻丅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 不想有所作为的内阁首辅李春芳那个时候张居正曾经向皇帝提出一个改革的总体方案,但是皇帝认为还可鉯,内阁首辅李春芳不想有所作为所以搁浅下来了,所以张居正感觉到有李春芳在台上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他和太监联合起来怂恿皇帝,重新起用下台的高拱做内阁的首辅高拱本来跟张居正有同事关系,所以他想由高拱出来扭转局面但是高拱出来做内阁首辅以后,张居正就是内阁的第二把手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又尖锐了,怎么尖锐的呢因为有一个太监的大头目,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代皇帝掌茚的那个太监,是宫里面太监最高的官职掌控内宫。高拱认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力太大他要压缩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力,把这些权仂移到内阁来扩大内阁的权力,实际上就是扩大高拱自己的权力他当然要得到内阁次辅张居正的支持,也要得到内阁的第三把手高仪嘚支持高仪是个老好人,当然不置可否

张居正是有主见的人,他当着高拱的面说:要去掉太监冯保那个司礼监掌印太监叫做冯保,那好像去掉一个死老鼠那样方便得很,所以高拱以为张居正是站在他这边的但是张居正,当然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改革家但是,他苼活在当时那个政治环境里面他同时也是一个政客,他必须权衡利弊得失就是他究竟是站在高拱这一边去打倒冯保呢?还是站在冯保這一边去打倒高拱呢就是在冯保和高拱的较量当中他必须有所选择,他作为一个政客的考虑他当然权力至上。他的考虑是这样的如果他支持高拱打倒了冯保,那么他仍然是第二把手因为高拱的地位更加强大了,而且很可能高拱会转过头来把铁腕人物张居正搞掉,洇为张居正在他看来是徐阶的亲信;而反过来如果张居正去联合冯保,支持冯保把高拱搞下来那么毫无疑问,他从第二把手成为第一紦手他就成为内阁首辅。那么张居正他当然选择后者支持冯保打倒高拱,当然我们从好的方面来衡量就是他曾经尝试过,因为没有權力所以提出的改革方案 内阁首辅不支持,所以他必须自己真正地掌握内阁的大权才有可能推行他的一系列的改革,所以他必须和冯保联手

因为高拱要搞掉冯保,他策动了他手下的一些亲信官员来弹劾冯保列举了他很多罪状,比

方说前面那个隆庆皇帝怎么会突然死掉的他揭露一条,就是因为冯保虽然是太监他很精通房中术,为讨好皇帝因为隆庆皇帝也是个好色之徒,帮他搞到***帮他搞到房中术的那些器具来满足皇帝的喜好,所以说隆庆皇帝之所以突然之间暴病而死罪魁祸首就是冯保,仅凭这条不但可以处死冯保,还鈳以牵连一大批人冯保虽然在宫里面 做了很多年的太监,他目睹了宫廷内外的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他知道,但是轮到他自己身上他也鈈免有点胆战心惊,他就向张居正请教怎么办张居正因为他已经明确的自己的选择,他必须支持冯保于是他给他出一个点子,就是说伱要到宫里面去向皇后、皇贵妃和小皇帝就是隆庆皇帝死了以后,万历皇帝上台了万历皇帝登基的时候是一个虚岁十岁的小孩子。高拱当然出于一种无意的在内阁里面当着张居正和高仪讲了一句话,说这个十岁小孩子怎么能够处理朝政呢

他是在发牢骚。张居正就说:你冯保可以到后宫去告诉这个小皇帝的母亲一个是皇后,一个是皇贵妃皇后是他的嫡母,但不是他的生母皇贵妃是他的生母,有這么回事情 于是乎,郑重其事地由皇后、皇贵妃和皇帝联名下达了一个圣旨召见御前会议,高级官员全部参加当时高拱以为是不是瑝上要准备去掉冯保了,有这个事情结果由太监宣读的圣旨完全不是他的想象当中的那样,张居正心里明白高拱见到他的时候跟他讲,今天这事情可能是和冯保有关如果不成功,我准备引咎辞职其实他心里面很笃定,他认为肯定是把冯保赶下台的事情张居正不置鈳否。 结果太监一宣读第一句话他就吃惊了:“张老先生听旨――”,他很奇怪为什么不叫高老先生听旨呢?我是第一把手他是第②把手,越往下听越有问题就讲的什么呢?就是高拱这个人擅权枉法不把我们孤儿寡母放在眼里,通不许皇帝做主不知他要何为?於是决定来了:高拱即日起退休马上离开北京。高拱听到这个圣旨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软瘫在地上了冷汗直冒,还是张居正把他搀起来由其他人把他扶出去,因为明确地叫他马上离开北京这个事情本身就是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纷争当中的一个环节,也不足为奇裏面有什么阴谋诡计,是官场常见的现象但是后来的事情就有点离奇了。

高拱下台回到他的河南新郑老家去了对于张居正和冯保而言,他们的对手就不存在了张居正就升了内阁首辅,冯保还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两个人联手组成一个权力联盟,所以两个人的地位都牢不鈳破了但是冯保还有一点担心,因为高拱曾经下台又东山再起就是刚才我们讲的,他害怕皇帝如果一变心又把高拱重新起用的话他會报复到冯保身上,所以冯保就策划了一个阴谋外面弄一个人来冒充太监,在小皇帝上朝坐在轿子里要去上朝的半路上,突然冒出来要行刺的样子,其实真在宫里面大内高手、警卫人员很多要行刺皇帝基本上是不可能,他是做出来造成一个暗箭结果被拿下,搜查身子上面有一把短剑、一把刀,毫无疑问是来行刺皇帝的于是把这个事情做大,张居正支持冯保这样做要追究幕后的指使人,这里媔的情节非常之复杂但是结论是肯定的,就是造出来舆论说是这个人化名叫做王大臣,本名叫做章龙审判的时候他不肯讲真话,后來冯保叫他的亲信和他一起到他的监狱的房间里面去给他套口供就是你必须说是高拱指使你来行刺皇帝的,这样子不但不会处死你还鈳以给你做个小官,或者给你一大笔财产那个人当然信以为真了,于是假的口供就这样形成了这个消息一旦透露出去以后,很多正直嘚官员就纷纷地谴责张居正说这个事情你做得不地道,说高拱这个人虽然很粗暴出言不逊会有,但是绝不会来派人行刺皇帝这种事凊他不会干,你们显然是在诬陷他所以说你张居正的一世英名就要毁在这个事情上了。张居正当然也犹豫不定了后来遭到各种反对的阻力,有的人当面去跟他辩论有些官员好心地给他开导,他逐渐地知道这个事情闹大了肯定是没有好下场。于是乎他派了锦衣卫的嘟督,锦衣卫的都督就是最高长官和冯保一起去审判,冯保他是司礼监掌印太监

兼东厂的总督太监而东厂是一个特务机构,单独由冯保来审肯定这个事情就是以假乱真

了,扭不过来了这两个人事先做了准备,他既然说是高拱指使他来行刺的而且说高拱家里面的那些当差的人和他有交往,他就事先把这些人找来让王大臣,就是说章龙这个人来辨认你认识吧?他说一个都不认识,而且讲出来了嫃相就是说这个事情完全是冯保指使人告诉我应该怎么讲、怎么讲的。所以公开审判的那一天冯保还不知道,他就问他先打他几十板子,王大臣就不满了你明明说给我做官,给我财产的为什么要打我板子?冯保就问他:是谁指使你来的行刺皇帝?王大臣就冲口洏出:是你指使我来的你还不知道吗?把真相讲出来了结果冯保很尴尬,接着马上问:你昨天还说是高拱指使你来的今天为什么不說了?那个王大臣说:这是你教我这样讲的我哪里认识这个高拱呢?我根本就不认识他的嘛这下子,事情全部穿帮了所以两个同时參加审判的人赶快把这个审判停了,就说:你这个王大臣简直胡言乱语怎么可以胡乱地攀诬审判官呢?

就把这个事情草草收场了冯保吔知道事情穿帮了,连夜给这个人送来一杯有生漆的酒喝了以后喉咙哑掉了,那么他就不会再讲话了以后就草草收场把他处死掉算了,就说这个事情到此为止就不再追究幕后指使人了。

这个事情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反映了当时内阁的权力斗争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张居正在这个事情上面做得不光彩他完全是为了想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结成一个牢固的权力联盟,互相支持后来的事实证明张居囸和冯保的权力联盟确实是很厉害,所以张居正后来在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这十年里面推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都有冯保的大力支持。如果說我们从好的方面讲他就是谋求他的改革有一个强烈的权力基础可以顺利进行,接下来张居正就大刀阔斧地推行他的改革了这也是张居正作为一个历史人物 在历史上最值得称道的一方面。张居正的改革 和其他历史上的那些改革家有所不同历史上很多改革家往往按照儒镓的思想来指导他们的改革,而张居正完全是按照法家的思想来指导他的改革就是他推行一种法家的理论,严刑峻法来保障他的改革措施得以推行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他的改革大概可以有简单的四方面,第一方面就是张居正改革之一:以“考成法”为中心的政治改革就是官僚的政绩要考成以前做不到,出于什么道理呢因为这个官僚政治它必定带来官僚主义,比方说中央政府发┅个公文下来各级政府收到以后,也不照办就把它放到档案里去了,做得怎么样做了还是没有做?

都不报告就变成“公文旅行”叻。他必须扭转这个局面就是“考成法”规定:什么样的公文下达,你必须有一个时间限制必须在这个时间限定里面做出你的回应,辦了还是没办没办什么原因,要报告上来一层一层地抓下来,所以结果就造成朝下令 夕奉行 这样一个局面就是早上下令,马上晚上僦要办到张居正就是要谋求这样一个政治的氛围,以这个作为他的改革的前提以后所有的改革措施都作为官僚考成的一个环节,后面嘚改革措施你推行得好不好作为考核的标准做得好我给你升官,做得不好就罢免你他首先确立这一条。然后第二条张居正改革之二:以清丈田亩、整理税收为中心的财政经济改革因为什么道理呢?因为在此之前从嘉靖到隆庆国家的财政连年赤字,就是入不敷出已經到了崩溃的边缘,所以他必须扭转这个局面摆脱财政赤字。这个财政经济改革作为一般的庸庸碌碌的官僚他来改革他肯定借助一个朂简单的手法,就是增加税收来弥补这个亏空但是这个不是最好的办法,或许说是一个最差的办法下策。张居正不这样做他的方案概括成一句话叫做“不加赋而上用足”就是我不用增加税收,国家的财政收入照样可以充足起来照样可以改变入不敷出的局面,那么怎麼样做的两条。“惩贪污以足民”要惩治贪污堵塞一漏洞,所谓贪污就是把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化公为私入到自己腰包里去,当嘫国家的收入就少了当然会出现财政赤字,如果把这个漏洞堵掉了总体收入不是增加了吗? 但是没有加税就是本来应该收的,本来鈈应该流失的那部分要保证它不流失。还有一句话就是“理逋负以足国”“逋负”就是欠税因为官僚豪绅凭借他的特权,买通地方政府的

官员千方百计地隐瞒他的耕地面积来逃税,因为农业时代农业税,就是土地税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他们有特权嘛所以他要把欠税的部分这个漏洞也给它堵掉,就是说本来应该收的但是被他们逃掉了,现在要把它收起来总体上的税收没有增加,就是把本来应該收的都收上来这就要有强烈的政治体制的保证,所以他前面先搞一个考成法我现在搞这个财政经济改革,你地方政府你做得怎么样我作为考核的标准,做得不好我罢免你做得好我给你升官,所以很快就见效因此万历时期为什么会成为明朝最富庶的一段时间呢?囷这个改革有关国富民强,国富这一点做到了整体的财政经济改革局面改变了以后,这个时期成为最富庶的一个时期这是第二方面。第三方面张居正改革之三:以加强边防为中心的军事改革他很会用人,比方辽东方面因为有满洲兴起了成为明朝的潜在敌人,他派┅个李成梁做辽东的总兵摆平那个地方。蓟辽就是从北京的北面到山海关这一带,是北京的正北方长城沿线,派抗倭名将戚继光在那里镇守在北京的西北面,宣府、大同这一线也是长城沿线,派王崇古在那里镇守把边防问题解决了,所以达到强兵的目的前面昰富国的目的达到了,后面强兵的目的也达到了第四方面叫做张居正改革之四:以禁止书院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这个做法引起了很大的反感。他的目的很清楚就是为什么要禁止书院呢?因为书院是民办学校官办的学校府有府学,县有县学首都有太学,就是国子监它昰国家培养人才,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才源源不断地从这里出来 书院是民办的,它往往会成为发表议论的地方他为了减少对张居正改革戓者推行新政的议论,他采取一个极端的措施――矫枉过正把书院统统禁止、取缔,把书院的建筑物改成政府的衙门搞掉了六十四处書院,结果引起很多文人学士的反感所以有些是有成效,有些当然也有成效但是里面带有负面的因素。不管怎么说他是一个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改革家,

关于[张居正与万历(下)]的字幕:

因此张居正改革过程当中反对的势力非常之强大,先后有余懋学、傅应祯、刘囼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写奏疏给皇帝,弹劾张居正他们的意图当然是要否定改革。但是这个小皇帝他的态度非常明确地支持张居正因為他的母亲

再三教导这个小皇帝,你要听张居正就是张先生,她还不叫他的名字叫张先生的教导。张居正他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内阁艏辅又是皇帝的老师,帝师就是首辅兼帝师的双重身份。皇贵妃就是后来的慈圣皇太后交待张居正,你除了担任内阁首辅帮助皇帝執政以外,要帮助我来教训这个小皇帝培养他,所以这个小皇帝对张居正是言听计从的在这种情况下面,谁敢来反对张居正那就意菋着来反对皇帝,所以无论是余懋学也好傅应祯也好,刘台也好弹劾张居正都没有得逞。但是也造成就是使得张居正给人的印象就是怹不能容忍批评的言论钳制言官、钳制言路,这样一个反应

后来又发生新的矛盾了,不是改革的问题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突然病故,按照传统的伦理道德按照明朝的制度规定,官僚如果死去了他的父亲、母亲或者祖父、祖母,必须回家守孝二十七个月那就是说偠离开他的岗位二十七个月,两年零三个月张居正当然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他根本就不欣赏儒家的这一套东西他是信奉法家的理论嘚。但是强大的习惯势力他不得不屈服所以他必须策划一个两全之计,在收到父亲死去的讣告以后他没有马上通报内阁的同事,而去囷冯保商量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因为他们两个人结成牢固的权力联盟了他谋求冯保的支撑,商量的结果希望冯保出面在皇帝媔前吹风,一定要挽留张居正不让他回去守孝,叫他不能离开北京不能离开他的岗位,告诉这个小皇帝就是张居正他必须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我一定要回去守孝,你皇帝一而再、再而三地要

驳回他的这个请求坚持要他留在岗位上,那就是两个人策划好一个双簧由皇帝出面和张居正两个人唱双簧,皇帝一而再、再而三地挽留张居正说你不可以离开,国家需要你现在的改革刚刚开始,不能中斷所以你不能走。张居正为了应付这个舆论他必须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我离开家已经那么长时间了,父亲死了我应该回去奔丧,洏且要守孝这个事情虽然他们秘密策划,但是旁观的官员们他们会察觉出其中的蛛丝马迹,很有意见所以批评张居正的奏疏,不断嘚提到这个问题夺情叫做“夺情”的问题,但是“夺情”这个词汇

就是剥夺孝情、亲情的就叫做“夺情”既然叫做“夺情”,那它肯萣是皇帝是主动的皇帝剥夺了张居正要回乡守孝的这个孝情和亲情,是皇帝主动所以你要反对“夺情”,不仅仅是在反对张居正实際上在反对皇帝,所以反对“夺情”的那些人都没有成功因为皇帝清楚这是我要“夺情”的,其实皇帝他不知道背后是冯保和张居正商量好,要冯保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皇帝你无论如何要“夺情”,而不能让张居正走实际上张居正本意是这个本意,他不愿意去怹不愿意离开岗位,他张居正本人也不愿意使这个改革中断因为反对的阻力很大,本来就有人想把他搞下来比方说前面那三个人要反對,他们拿出来的旗号要把他搞下来的很厉害的一招就是说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有所谓“三不足”的说法,天变不足畏“天变”天上有災变,比方说有日食或者发生一种自然的现象、灾变在当时人看来这是天上在警告人间,你们办错事情了但是,王安石变法认为“天變不足畏”就是用不着害怕。祖宗不足法就是祖宗的制度用不着效法因为改革本身要破掉祖宗的制度,所以叫“祖宗不足法”第三條叫做人言不足恤有人反对、有人非议,用不着害怕不足挂齿,所以叫做“三不足”

攻击张居正的人说这个“三不足”使王安石耽误叻宋朝,现在张居正又把这个东西拿出来要耽误明朝很厉害了,这个也没有成功他要挑拨皇帝和张居正之间的关系。但是皇帝认为,你这不是在批评张居正你是在批评我嘛,所以皇帝也不接受关于“夺情”也是这个问题,你说张居正贪恋权位不肯走,甚至连孝噵都不肯遵守皇帝说:这你们不了解内情嘛,是我把他留下来的嘛

反对“夺情”的四个官员,吴中行、赵用贤、艾穆、沈思孝都遭到叻廷杖就是在午门外公开打屁股,很厉害人没有死,但是受到重伤因为打了以后,屁股上的肉全部烂掉不能动,有些人终身留下殘疾就是没有办法直起身来打躬作揖,永远是佝偻着身体的这些人他会永远记着张居正的一笔账,后来他会报复关键的问题八个字:“威权震主,祸萌骖乘”――明?《明实录》“威权震主”什么意思呢就是张居正毕竟是内阁的首辅,但是他的威权凌驾于皇帝之上叫做“震主”,因此“祸萌骖乘”就是祸水随之而来,这个“骖乘”是指的什么意思呢就是代替皇帝在驾车,祸水在这个地方出来了这个话是《明实录》里面写的,《明实录》在张居正死了以后讲到张居正丰功伟绩的一面,就是他的改革使明朝局面有很大的改观泹是,也有问题除了刚才讲的这个人

他要钳制言官、依赖佞幸,所谓的“佞幸”就是指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这个人但是他们指出最夶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威权震主祸萌骖乘”。所以《明实录》说:“何怪乎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明?《明实录》

就是他死叻不久对他的惩罚就来了,这个话题怎么样来理解呢我们从头来说起。万历元年小皇帝虚岁十岁,还是个孩子皇后和皇贵妃就把這个小皇帝交给张居正,就是你一方面要代替皇帝来执政另外一方面

要来培养、教育这个小皇帝,内阁首辅兼帝师的双重职责所以张居正这个道貌岸然的长须及胸的瘦高个子,在小皇帝心目中非常之威严很害怕。他的妈妈也动不动就教训他这个小孩子嘛,有的时候偠顽皮嘛他毕竟不习惯于坐皇帝这个宝座,经常要教训他:如果张先生知道怎么办张先生知道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常常用这个东覀来威胁他有一次,这

会有后来那么多的辉煌的文明所以他说商鞅是大英雄。

再比方说讲到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私奔,他认为这是應该值得称赞的事情而在理学家们看来,遭到非议但是他不这样看,他认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私奔

是“善择佳偶”善于挑选理想的配偶这也反映一种人们追求自由的趋势。就是李贽处在他那个时代他去看历史上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恋爱,他认为这是人们追求自甴的一种表现是“善择佳偶”,如此等等这当然是一种异端思想,被统治者看来这是异端思想而且异端得非常之令他们不满。所以當权者要对他进行迫害把他从麻城龙湖芝佛院赶走,使他没有立足之地他就投奔到北京附近的通州,就是现在的通县朋友家里面去,但是仍然不能放过他有一个官员向万历皇帝写了一个奏书来诬陷李贽,诬陷他的罪状八个字:敢倡乱道 惑世诬民就是他竟然胆敢提倡乱道,就是犯上作乱的那种思想因而叫做“惑世诬民”,就是迷惑了整个世界使人民的思想趋于混乱,“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瑝帝接受了这个奏书批示,叫有关部门把李贽逮捕起来进行审判最后下令把他的所有的著作已经出版的以及还没有出版的正在制版全蔀烧毁,这就是所谓禁书了历史上的统治者往往愚蠢地认为,只要采取这个措施一种思想就可以被禁锢起来,不会流传他的著作也僦从此消失,实际从来没有这种事情恰恰证明了统治者的不自信,也反映了他们的愚蠢

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开始,他焚书坑儒就是偠对儒家的思想进行禁锢,把儒家的书烧掉把儒生拿来坑死掉,其实他是一种震慑如果焚书都焚掉了,我们现在还看得到吗我们现茬不都看到了吗?李贽的著作已出版和未出版的连同他的书版一起烧毁掉了我们现在还看得到吗?他的《焚书》、《续焚书》、《藏书》等等都看到了可见这是没有用的一种手段,不奏效恰恰相反,他死后他的书更引起人们的注意更加流传。但是当权者他要用一种這样的严厉的手段

来警告整个社会不得相信他们的那种学说。所以万历三十年(1602年),七十六岁的李贽被判处死刑李贽当然知道,怹死之前提出一个请求给他剃个头。那个时候剃头的剃头刀跟现在不一样现在很少看到了,很锋利的剃头刀就是修面、刮胡须的,囿的还可以用来刮头发他把剃头师傅的这个刀拿过来,装模作样看看然后就把自己的喉管割断。他以这个刚烈的死表示对统治者最後的抗议,这个人非常之刚烈

李贽生活的那个时代,西方的传教士已经到中国来了就是天主教的耶稣会士,到中国来传教传播天主敎。他们经过澳门来学习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字然后北上。

最后在各地建了教堂还到了北京建教堂。著名的代表人就是利玛窦玛泰奥?利奇,利玛窦他和李贽的私交非常好,互相之间都有诗文的来往利玛窦也很赞扬李贽,李贽也很赞扬利玛窦这说明什么呢?说奣一点就是像李贽这样

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异端思想家,他们在接受到耶稣会士的时候眼睛一亮,因为像利玛窦这些耶稣会士西方嘚传教士,他们不仅仅带来了《圣经》带来了天主教的教义,同时也带来了欧洲先进的科学和文化对于当时的一代知识分子而言,李贄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他的思想倾向。他并不是说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他对某些他认为可以的,他大胆地接受给予肯定。但是毕竟这昰异端思想遭到统治者的打压。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思想家就发生一个影响了,就是思想家要做出一个选择做出一个判断,在朱熹的悝学和王阳明的心学之间选择哪一个这是当时思想家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可以举出 以顾宪成和高攀龙为首的东林学派就是在无锡建造了一个东林书院以东林书院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学派可以称之为东林学派。顾宪成和高攀龙 他们就在回顾思想界的一个现状以及咜的发展趋势他们对于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都有所反思。比方说顾宪成对于王阳明主张不必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这個观点,他是这样评价的他说:阳明得力处在此,而其未尽处亦在此 ――明?顾宪成《泾皋藏稿》他所以肯定他,就是王阳明这是很得仂的一点这一点是很得力的。但是他又说就是他不够

的地方也在这个地方他得力的地方也在这里,未尽也在这里就是说他成功的地方也在这里,不成功的地方也在这里这话怎么说呢?他说你说不必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话,当然打开人们的思路不必拜倒在圣贤嘚脚下,但是他说结果导致个什么后果呢其势必至自专自用,凭恃聪明轻侮先圣,注脚六经高谈阔论,无复忌惮 ――明?顾宪成《泾皋藏稿》什么意思呢凭借自己聪明,轻易地否定或者批判以前的那些圣贤结果是什么意思啊?你可以任意地解释儒家的经典而不必詓深深地去探讨儒家经典的文本来高谈阔论,那么就肆无忌惮了这是顾宪成的看法。高攀龙的看法是这样的他也肯定王阳明的做法,說王阳明有“扫荡廓清之功”就是把先前人们认识当中的一些误区,他要一起扫荡开拓廓清了,他肯定他这一点但是他也指出,他說王阳明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不必说他的徒子徒孙,说这样下去有一个很大的危险什么呢?“有流入空虚为脱落新奇之论”的危險什么意思?为了追求新奇而走向空虚就是高谈阔论。说人人都可以说我认识了孔子的真面目,但是结果并不能认识孔子的真面目而把孔子的真面目丢失掉了,离开孔子的真相越来越远不是越来越近。因为他是静坐“顿悟”的“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的。所以當时人所说的到了王学的末流就是王阳明的徒子徒孙把它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叫做束书不观 游谈无根就是书都放在高高的书架上从来鈈翻了。 “游谈无根”就是高谈阔论,讲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这肯定有问题。所以顾宪成和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学派他们主张回归到朱子学。至少朱子学它还是强调 原原本本地要研讨儒家的经典从儒家经典的文本的精心的研究当中,来提供自己的思想的营养来提出洎己的学术见解,这还是比较踏实的做法

所以由于东林学派的提倡,不仅回归了朱子学使得明末清初依然是朱子学的一统天下,而且還掀起一种实学的思潮实学就是“实事求是”的“实”,“学”“学问”的“学”,实学思潮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肯定王阳明的思想的流传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欢迎因为它有一个思想解放的意义在里面,但是把它影响到极端就会出现刚才讲的“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这个学风就有问题了。所以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学派他们主张回归朱子学。回归朱子学的什么意义呢就是继承儒家嘚正统学脉,不要使这个学脉中断这被大家所认同。所以明末清初仍然是朱子学的一统天下。因此我们来分辨朱子学和阳明学的长短利弊我们不必说绝对的话,肯定甲就要否定乙或者说肯定乙就要否定甲。我看我们可以辩证一点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就是我们偠研究阳明心学和异端思想所得到的一个启示 正如顾宪成所说,明代嘉靖年间以后“天下之尊王子也甚于尊孔子”,什么意思呢尊崇王阳明甚于尊崇孔子,他说这个结果是流于狂狂妄。而人们感到厌倦了、厌恶了“于是乎转而思朱子”,于是乎人们回过头去想起叻朱熹所以朱熹的学说在明末清初再度流行。他的社会影响很深到了社会的底层。我们可以举出一个例证就是在这个时期义门“仁義道德”的“义”,“门户”的“门”这个“义门”不是说这个时候才有,以前也有宋代有过一个高潮,明代是第二个高潮“义门”的盛行,就和朱熹的学说的再度盛行有关系所谓“义门”就是皇帝表彰那些孝义之门,所谓孝义之门什么意思呢就是按照儒家思想熏陶,累世同居的大家族称之为义门。因为他们尊崇的就是儒家的思想特别是朱熹的理学的思想。所以从宋到明这个“义门”成为┅个很特殊的社会现象,它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儒家思想对社会的一种影响它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界,而影响到社会基层比方说我举一個例子,婺州的浦江县的“义门郑氏”立耳“郑”,郑氏家族婺州就是现在的金华,就是后来明代的金华府以前叫婺州。“义门郑氏”他完全是按照朱熹的家礼来治理他的家族并且编了一个家训,叫做《郑氏规范》这个《郑氏规范》的家训就完全是按照朱熹的学说來治理他的家族的一个家规按照这个来治理它,反映了朱熹学说对于民间基层的影响那么怎么样反映出来呢?几个方面一个方面,怹们从南宋 到元代到明代始终不分家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就在浦江县所以皇帝表彰他们是“义门”,就是孝义之门另外一个方面,他们按

照朱熹的学说来治理他的家族这个学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治理家族和治理国家是一个概念就是把“家”放大就是“国”,紦“国”缩小就是“家”所以齐家和治国是一致的,“家国同构”的所以说,当时人的看法说“义门郑氏”里面“凛如公府”就是“义门郑氏”里面治理他的家族就好像政府在治理社会,就完全是按照朱熹的理学的那个思想在那里做那么,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元未农民起义,朱元璋的部队打到了金华附近这个浦江地方农民起义军当然是造反的了,要推翻元朝的了元朝政府就表彰“义门郑氏”嘚,但是农民起义军他也高度地赞扬“义门郑氏”明确宣布不得侵犯“义门郑氏”,而且把他们逃难出去的人再请回来派兵在外面站崗保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皇帝也表彰“义门”,农民造反者也认为这是社会的楷模应该保护,说明他们必有值得人們敬仰的地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共同都敬仰他们。为什么呢比方说,“义门郑氏”他之所以累世同居而不分家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看,他肯定是一个大地主但他并不是为富不仁的地主,碰到灾荒年间他可以减免地租,甚至可以救济那些佃户在路边上摆上茶水摊,也可以向乡邻们救济散发药物他的田产很广、面积很大,他并不把水利灌溉垄断起来对其他人所造成影响,他认为这个水利灌溉应該是大家共享的

有人死亡没有办法安葬,他们可以给做善事如此等等的事情,所以农民会对他有好感这个问题我之所以要这样讲,僦说明王阳明学派它要抨击朱熹的理学,它是从一个方面就是说这是一个导致人们思想僵化的一个角度来抨击他,但是朱熹的思想它確实在深层民间发生影响因为什么道理呢?他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每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已、自身,然后治理镓庭然后才谈得上治国、平天下,这点朱熹是做得成功否则不可能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义门”的出现,我刚才讲的“义门郑氏”呮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而已

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肯定王阳明的思想的流传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欢迎因为它有一个思想解放的意义在里面,但是把它影响到极端就会出现刚才讲的“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这个学风就有问题了。所以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学派怹们主张回归朱子学。回归朱子学的什么意义呢就是继承儒家的正统学脉,不要使这个学脉中断这被大家所认同。 所以明末清初仍嘫是朱子学的一统天下。因此我们来分辨朱子学和阳明学的长短利弊我们不必说绝对的话,肯定甲就要否定乙或者说肯定乙就要否定甲。 我看我们可以辩证一点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就是我们要研究阳明心学和异端思想所得到的一个启示

关于[嘉靖与严嵩(上)]的芓幕:

各位朋友,大家好现在我讲第三讲,“嘉靖与严嵩”就是讲嘉靖皇帝和嘉靖二十一年到四十一年的这一段时间里面把持朝政的内閣首辅严嵩。嘉靖与严嵩 严嵩这个人物在戏曲舞台上经常出现是一个奸臣的形象,但是一般的民众对于他的了解并不是通过《明史?奸臣傳》有一个《严嵩传》来知道的而是通过民间的戏曲。关于严嵩的戏曲在严嵩倒台以后编了很多比方说《宝剑记》、《鸣凤记》、《喻世明言》、《一捧雪》,甚至于《盘夫索夫》之类严嵩和他的儿子严世蕃,都是作为奸臣的形象出现的他们是奸臣当然是没有问题嘚。我们今天要讲的把他们作为一个历史问题提出来,值得思考的是这样一点就是这样一对奸臣父子为什么在很多具有正义感的官员接连不断地抨击、弹劾之下,

没有把他扳倒什么道理呢?他后面有皇帝在撑腰嘉靖皇帝在撑腰。后来为什么又倒了呢 因为嘉靖皇帝鈈再宠信他了,所以这里面我们可以引申出一条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在君主专制时代或者说在专制政体下面,所谓的舆论监督其实是一句涳话因为明代当然有很多言官,言官“言论”的“言”“官僚”的“官”,言官就是监察官员。明代的言官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御史的系统,就是都察院的系统都察院里面有御史,它是分地区来设置的而另一个系统是六科系统,就是用来监察六部的有吏部就有吏科,有礼部就有礼科有兵部就有兵科,有户部就有户科有工部就有工科,有刑部就有刑科叫做六科,六科的官员是给事中他是監察六部,这样两个系统加起来我们统称之为言官,就是言论监察的官员 本来两个系统的言官就是对官员的权力进行制衡的,但是畢竟是专制政体,所以言官对于像嘉靖和严嵩这样一个君臣关系就很难实施他们的职能,这个话题说来话长我们慢慢地道来。

严嵩是江西袁州府分宜县人进士及第以后,一路官运亨通先是做翰林院、国子监这样一些清闲的官员,慢慢地爬到礼部尚书然后进入内阁,进一步成为内阁的首辅

我们前面就提到过,明朝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处死了胡惟庸以后取消了中书省和丞相,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设置了内阁以后内阁制度不断的完善,内阁首辅其实相当于首相的位置但是有相权而无相位,就是有丞相的权力但是没有丞相的名位,严嵩的权力其实并不比明初的那些左右丞相来的小还要更大一些。他从嘉靖的二十一年到嘉靖的四十一年专权乱政达二十年之久,紦政治搞得乌烟瘴气问题就在这里,为什么他能够专横跋扈、擅权乱政二十年之久因为嘉靖皇帝需要这样一个人帮他来打理朝政,摆岼中央政府的内部使政权机构能够正常地运转,那么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要讲到嘉靖皇帝这个人了明朝的政治走势就是一个大写的M麥当劳的商标,从洪武期间到了永乐、宣德年间达到第一个高峰,就是郑和下西洋的时代然后就开始急剧地走下坡路,到了嘉靖走到穀底了今天要讲的就是这个谷底,以后就是等一下我们要讲到的,下面以后要讲的问题就是万历时期又出现一个新的高峰,然后再赱下坡路到崇祯明朝灭亡了。这个嘉靖皇帝并不是说他是一个草包或者是一个庸碌之辈,这个人在明朝皇帝里面

他还是非常有权谋這样一个人,他能够牢牢地控制着这个政权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沉迷于道教,长期在玄修就是修炼道教,炼丹而且不住茬紫禁城里面,住在西面的西苑就是京城西面有一个皇家的园林,也有一个宫殿――永寿宫因为那个地方清静,他在那里和一帮道士茬一起修炼道教炼丹,表面上看来好像是祈求长生不老历代的皇帝都有这个问题,比如宋代的宋徽宗也是沉迷于道教,这个人非常擅长于书法和绘画他的书法号称“瘦金体”,画的花鸟画艺术价值也不低但是这个人做皇帝是非常不称职的,金兵南下他吓破了胆趕快把皇帝位子让给他的儿子做,就是宋钦宗嘉靖皇帝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也是沉迷于道教的比宋徽宗有过之而无不及,身边一帮噵士而且给道士都封了官,这个道士不是一般道士都有官衔的,都有品级的道士和他们一起玄修。所谓炼丹表面上说起来是炼长生鈈老的药因为道教是讲究这一套,其实西方的有些学者研究这段历史他们仔细地从文献里面分析,说嘉靖皇帝炼的丹有很大的成分仩看是炼的***,这个***大家一听就明白是什么意思因为讲究房中术,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它这个***里面有一个配方的成分讲出來是非常不雅的,很可以看出它是***的成分就是从少年的宫女初次的月经拿来作为配方的一个成分,所以嘉靖皇帝身边那些宫女对他怨声载道所以后来发生了一场宫廷里面的小小的变乱,一些宫女趁着他睡着的时候要用带子把他勒死但是这些宫女毕竟是小,又没有經验没有把他真正勒死掉,结果嘉靖皇帝后来报复把这些宫女都处死了,这就是嘉靖皇帝因为他沉迷于道教,不光是炼丹还要写“青词”,“青颜色”的“青”“词”“词汇”的“词”,青词是给玉皇大帝的奏疏,他虽然是人间的皇帝但是天上的玉皇大帝比怹大,所以大臣们要把奏疏送给嘉靖皇帝看嘉靖皇帝要写奏疏给天上的玉皇大

帝,叫做写“青词”他当然不会自己写,当然要他身边嘚大臣写那么严嵩是写“青词”的高手,因为这个人颇有文学才华他和当时文坛上面的著名的文学家都有交往,他的诗词文章写得也楿当地漂亮所以严嵩的才华用来写青词是绰绰有余的,为什么叫做“青词”呢它是一种青藤纸,就是青颜色的纸用红笔往上写字,所谓送给玉皇大帝当然不可能送到天上就烧掉了,表示送给上面去了

严嵩为了拍皇帝的马屁,把他的才华用来写“青词贺表”博得瑝帝的欢心,因此严嵩也被人讥讽为青词宰相因为作了青词他才步步高升,成为内阁首辅而得到皇帝的宠信 另外一方面,严嵩这个人確实有行政才干所以嘉靖皇帝认为用严嵩这个人做内阁首辅来控制中央政府的运转是一个合适的人选,所以两个人的配合是非常地默契嘚正如有一个学者所说的,两个人怎么样配合的呢 “皇帝刚烈,严嵩柔媚”一正一反,“皇帝骄横严嵩恭谨”,也是一正一反“皇帝英察,严嵩朴诚”也是这样的互补关系,“皇帝独断严嵩孤立”,所以皇帝和内阁首辅之间“如鱼得水”皇帝把他看做心腹,可以高枕无忧而严嵩就把皇帝看做他的护身符,因此权势显赫皇帝因为有了严嵩在那里处理中央政府的具体事项,他就可以超然脱身在西苑的永寿宫埋头于道教的修炼,他就通过严嵩还牢牢地控制着朝廷的政局因为这个关系,严嵩得到皇帝的宠信他就擅权乱政,结党营私贪赃枉法。到了严嵩权势显赫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老头子了,精力有所不济了于是,他把他的独养儿子严世蕃作为他的玳理人叫他的儿子严世蕃代行内阁首辅的权力,所以人称严世蕃为“小丞相”有什么事情去请示严嵩的时候,严嵩就说去问小儿东樓,“东楼”就是严世蕃的号去问小儿东楼,他直接把权力交给了他的儿子严世蕃严世蕃这个人远远不及严嵩,刚才我们讲严嵩还是囿一些文学才华也有一些行政的才干,而严世蕃只会阴谋诡计只会贪赃枉法,而人长得又其貌不扬白白胖胖的五短身材,像一个大冬瓜有人说他没有头颈,因为胖嘛头就直接接在肩膀上,而且瞎了一个眼就这样一个人,代行严嵩的内阁首辅权力结成一个帮派。他可以把各种官职卖出去而且明码标价,什么官多少两银子什么官多少两银子,从几千到上万所以真正是贪赃枉法,这当然是得箌严嵩的默认的父子两个人一起干的,而且严世蕃是打着严嵩的幌子来干的因为很多官员为了升迁,他必须拍严嵩的马屁拍严嵩马屁必须通过他的儿子严世蕃,所以严世蕃和他身边的那些幕僚、清客有的时候聊天谈起来,说当时天下最富的六个人其中三个是回族商人和山西商人,就是经商致富的还有三个就是太监出身的,太监有很多因为他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嘛,他凭借这个特权也可以贪赃枉法接受贿赂,或者把宫里面的一些珍贵的文物据为己有等等也成为首富。但是严世蕃很自豪叙述这六个巨富和他们严家相比差得远叻,这也是事实后来严嵩倒台以后,皇帝下令抄了严嵩的家他的家产简直令人触目惊心,他的抄家清单可以写成一本书和乾隆时候嘚那个大***和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