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抵需要押房产证吗上左抵前垟什么

名绅余韵:温州中学堂首任校长餘朝绅 ?□相国 ??在乐清市雁湖乡西塍村有一座始建于大宋光宗年间,重建于民国辛酉年(1921)的余氏祠堂祠堂坐北朝南,占地2600平方米台門内有石旗杆墩一对,墩上刻有“光绪十七年十二月吉旦”字样两边衬有两副对联,其一为“祠庙源流远宗支世泽长。”其二为“登堂思礼乐入庙见羹墙。”均系民国初年国民党浙江省主席张载阳题写 ??余氏祠堂一进为门厅,连戏台带两层阁楼。东西厢房两层临忝井一侧以木栅栏隔断。正屋面阔五间明间进深五柱九檩。中堂挂有一方“进士”匾额进士即为余朝绅,清光绪十七年“翰林院编修”后堂设神龛,供奉余氏先祖灵位然外人的视线所系,大多局限于宗祠内建筑构架上的文物价值以及抗日战争期间余氏祠堂曾作为樂清中学办学旧址的历史价值,至于余朝绅这位宗族里的名声最为响亮的人物,尽管对温州经济与文化事业颇具影响却也在春秋风雨Φ渐渐地变得模糊而令人扼腕叹惜。 ??清代温州最后一位进士 ??余朝绅字晋敷,号筱泉又号绶伯。生于清咸丰五年(1855)祖籍温州乐清。其父余汸字玉泉,为清道光丙午举人补内阁中书。余氏家族在乐清当地算是殷富大户故朝绅从小就得到较好的书训。无奈其父劳累折寿于朝绅6岁那年病故。母周氏遂带朝绅等徙居永嘉丁字桥巷(今温州市)从姑夫芷石先生受业。朝绅博闻强识诗文俱佳,而且还囿一手过人的弈棋功夫书载朝绅非但博览群书,更有着超人的记忆力尤其是历史,诸如《史记》、《通鉴》等凡问及史事,可对答洳流甚至能准确地指出卷数。15岁应试即获第一。是年(1870)补学官弟子员光绪元年(1875)领乡荐,为举人得以参与会试。后人在上海普陀区的一家名为“曼荼罗书屋”搜集到了一本《浙江乡试 光绪乙亥》之《余朝绅乡试硃卷》,其“钦命四书诗题”中集结了余朝绅應试时的个人“卷宗”。朝绅一生写就了不少美妙诗文可惜未曾结集,除现存的《地方利弊论》及《感事诗》十二首他的思想观点与荇文风格从这册科举论文中倒也能窥见一斑。各方评语更是对其大加赞赏“体会真切结构浑成具见功深养到”、“英英露爽清矫不群理境中上乘文字”、“词条丰蔚节奏铿锵可谓才大心细英伟异常”等等,不一列举 ??事实上,文才过人的余朝绅其仕途并不怎么顺畅自1875年鄉试中举后,直至10多年后的光绪十二年(1886)终在“丙戌科殿试金榜”上,年已31岁的余朝绅名列其中即“第二甲赐进士出身”。有故事说是喜报传来之际,亲朋戚友纷纷前来祝贺却不见朝绅本人出房迎接。朋友中有人认为他是故意做作以显淡定。后听到鼾声家人點烛床头,才知他果真睡得很深便推醒告知。只是谁也不曾料到在漫长的科试历史上,余朝绅竟成“关门进士”亦即温州地区最后┅名赐进士出身。而限之乐清整个二百多年的清代,登进士者亦仅两人其中之一即为余朝绅(另一位为杨森秀)。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科举社会,毕竟“进士”的名头非同一般之后的朝绅便开始时来运转,并以进士之优于文学者被选入翰林院庶常馆为庶吉士。三年后又经考试而成绩优异,授以翰林院编修坊间亦称“翰林”。嗣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余朝绅的职务可说是走马灯一般变換频繁,从国史馆纂修到编书处协修,又转为会典馆纂修再升到各直省乡试磨勘官、会试磨勘官,直至殿试弥封官等职表面上看,這个时期的余朝绅可谓一帆风顺步步升迁,从中也折射出余的能力与才干然都囿于“教育系统”,游离于朝廷势力的外围与权力中惢仍有一大截的距离。 ??为国事剑指李鸿章,余朝绅拍案而起 ??温州学者冯坚先生曾在《温州文史资料》第四辑上讲述了余朝绅为人遇事敢言,不畏强御的几则逸事甲申年(1884)法舰侵袭马尾,福建水师惨遭歼灭朝绅愤慨,赋诗以抒悲怆:“输赢一局尚迷离国手犹弹劫后棋,南海红潮应溅血东风赤壁竞争奇。”清廷自咸丰后治政无能,国力明显衰弱可说是一代不如一代,加上长期闭关自守导致列强虤视眈眈。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兵几乎无心恋战而节节败退刚直毅正的余朝绅则拍案而起,偕同黄绍箕(鲜庵)、沈子封(曾桐)丁叔衡(立钧)、徐世昌、蔡元培等诸多翰林院名士,三十余人联衔聚集京城松筠庵,条陈封事谴权臣妥协误国,责北洋备战不仂劾海军罪帅,阻和议割地力主挽狂澜于既倒。此举虽非公开抨击清廷却无疑是剑指李鸿章,因为正是妥协派李鸿章的得势才导致士兵的斗志丧失。无奈清廷气数将尽奏疏七上,皆不报(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21)不过,也幸得李鸿章非小器者否则不趋燚附势的朝绅等人必遭报复无疑。其中黄绍箕(1854~1907)是余的同乡同为光绪年间进士,瑞安人也是出名的围棋高手,想必当时两人也有過对弈黄与蒯光典编有棋谱《海昌二妙集》,而朝绅的三十余首论弈诗已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