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内外对中国模式研究综述 【摘 要】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及其国际影响力扩大的同时,西方经济发展模式和强权政治却在世界各地不断遭遇挫折,北京奥运会和全球金融危机将中国推向了国际舞台的中心。“中国模式”开始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国内专家学者和媒体对“中国模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客观的评价,对“中国模式”褒贬不一,因此有必要厘清“中国模式”提出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客观地分析国内外学者和媒体对“中国模式”的评价,并且清醒认识“中国模式”,从而使之科学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关键词】中国模式 北京共识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综述 近几年来,国内外学界、政界和媒体围绕“中国模式”的历史背景、基本内涵,以及发展趋势和未来影响等进行了研究,成为一个国内外关注的课题。在这方面,国内外专家、学者多有论著和综述。笔者对近几年来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进行综述,并不是为了对“中国模式”这一概念进行肯定和推广,而是期望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抑或建国60年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诚然,为了研究需要,笔者仍然使用“中国模式”这一学界耳熟能详的语词,并且通过对近几年来学界对“中国模式”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达到对“中国模式”的理论总结和指导实践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中国模式”提出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及重要意义 1.“中国模式”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般认为,“中国模式”这个概念首先是由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珀·雷默于2004年5月在题为《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Beijing Consensus)提出的。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秦宣则认为,1980年,日本季刊《现代经济》刊登了日本一桥大学石川滋、东京大学宇泽弘文、内田忠夫等人对中国经济的看法,文中多次使用“中国模式”的概念,他们把20世纪70年代的“***战略”称为“中国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徐崇温认为,“中国模式”发轫于改革开放初期,“早在1980年5月,***就提出‘中国的模式’的问题”。因为,***说:“既然中国革命胜利靠的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我们就不应该要求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按照中国的模式去进行革命,更不应该要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中国的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在《“中国模式”问题研究报告》中提出,“中国模式”问题的提出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态度的重新审视,是国际社会对“华盛顿共识”进行反思的结果,乔舒亚·库伯·雷默的《北京共识》拉开了世界高度关注“中国模式”的序幕。在苏东剧变之后,不少西方国家就中国的发展态势先后抛出“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以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伯恩斯坦和芒罗撰写的《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为代表。“中国崩溃论”始于1984年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布朗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一说,继而引起全球性的争论。 庄俊举、张西立在《近期有关“中国模式”研究观点综述》中指出,“华盛顿共识”主张私有化、自由化的经济发展道路,结果在东欧、拉美和亚洲造成了三个重灾区。而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奇迹”。据世界银行统计,过去25年来全球脱贫所取得的成就中,约67%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反两方面的比较使得国际社会不得不进行冷静反思,开始认真探究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所包含的丰富意蕴。 李荷英、秦益成认为,从改革开放开始到苏东剧变、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失败,从苏东剧变到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以及中国人民战胜“512”汶川大地震,中国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新中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于是国际社会包括学界,试图用“中国模式”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掩盖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评价逐渐转换为对“中国模式”的研究评价,“中国模式”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这是一个比较综合的观点。 2.“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 “中国模式”到底包含着哪些主要内容,是国内外专家、学者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北京共识》的作者雷默认为,创新且高密度的创新是“中国模式”的首要基本经验。“‘北京共识’的第一个定理使创新的价值重新定位,认为尖端创新必不可少,以求引起变革,而这种变革比变革引起的问题发展更快。用物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利用创新减少改革中的摩擦损失。”其基本特征包括:“中国模式”的基本经验是解放思想与制度创新,经济改革优先;政府主导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中国模式”的突出特点;“中国模式”注重渐进性、连贯性、平等性、艰苦奋斗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模式”的
张弘:我们知道中国有些领导把子女送国外,你要真的从本心里面觉得人家那么坏,怎么可能把自己子女都送到国外去。
还有一点印象特别深的主观分析与客观论述的问题,在潘维的书里面,他谈论“中国模式”是用肯定式,辩护式的模式谈“中国模式”。在潘维谈论“中国模式”话语中,里面有很多顽固事实,甚至很多辞典上查不到的说法,觉得很荒谬。他的书20页说“中国百姓不接受高税率,所以不能提供高福利”,这也是很可笑的说法。
我们中国的人均税负痛苦指数福布斯统计全球第二,如果加上隐性的东西中国税负痛苦指数应该是全球第一。实际上我们已经接受高税率了,只不过我们没有得到什么福利而已。还有台湾地区国民党和民进党迅速堕落是当下的民政,我相信大家现在为止很有辨析力,他们那样的堕落能够被公开出来,能够被老百姓所关注,最后通过一系列民主和法律程序能够得到处理,显然是一个政治进步的表现,我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这么说。里面说到的民主、潘维的解释是民主是代民作主,为民作主,我特意翻了一下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里面有一个最简单的说法。说民主就是多数人的统治,我相信这两者是非常巨大的。
张耀杰:我觉得既然这本书叫《辩论“中国模式”》,就肯定有和没有。肯定是没有的话,还谈它干吗。丁学良最大的贡献把“中国模式”给它定性了,而且他定的性,徐老师是解构了,把这个性说明白了。
“中国模式”是铁三角,第一个角就是列宁主义。第二个叫社会控制机制,稳定压倒一切。第三个铁三角是有限制的市场经济。我不明白这个先生说现在的模式说得那么振振有辞,最后他又拿出一个新中国模式。他说这个老的模式,说是三个角缺一个角就不行,就不叫模式了,最后他给我们拿出来一个新中国模式,把原来的铁三角最后那个不重要的角,叫有限制的市场经济,就是小众经济变成了大众经济。中国就更新换代了,就变成盛世了,可以向国外推广他的新中国模式。一个学者基本的操守在哪里,你的良知在哪里?你既然那么明白,为什么不坚持?我们还要提出一个三角模式。
我们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说以人为本的大同人道主义,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要尊重外国人,也要尊重本国人,这才是我们第一个角,就是以人为本。第二个角民主化,限制民主制度,限制官僚集团,不能随便抢我们的钱,不能搞列宁主义。第三个角才是大众市场经济,有好的制度,有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才可能保证我们这个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有的人才可以从改革开放里面,从市场经济里面获得利益。
看过德国经济史,德国那个时候有限的市场经济做得非常好,社会管制比我们更强,强大的意识形态,我们都知道希特勒宣传部长很厉害的,而且很有学问。所以列宁主义不是创新,这本书给人一个误导使中国找出一个新模式,是创新了。我们走过的路,我们的前人,我们的朋友,早就做过了,创新很难的,尤其是在国家的制度方面,尤其在经济发展的方面,我觉得人类已经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经济发展的路径,或者一个模式。那就是市场经济,从亚当斯密开始,一直到今天,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进步已经汗牛充栋,需要的是学习,需要在很成熟的理论面前有一种学习的心态,有一种谦卑的心态,不要拧着干。只有那种特别没有文化的人,才会跟文明的价值拧着干。
大家都知道那个年代有黄金十年,黄金十年就是在那个年代整个国民经济GDP,尤其是企业家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具有大气象的私人企业家,我们大家都知道荣氏家族这一批产权看上去比较清晰的私人企业家,事实上也是一个企业家,虽然他是官员。那个年代出现的荣氏家长,形成私人企业的高峰,可是由于日本人打进来了,由于国民党意识到自己经济有所壮大,然后开始干预经济,所以国民党犯的错误,一方面是***做大,另一方面是国有经济加大,所以出现所谓四大家族,这是第二次。
第三次改革开放1978年,到今天为止我们经济由于经过30年发展之后,我们政府又开始国进民退,国有企业开始垄断,政府超发货币,在我看来形成历史上同样的错误,在今天又开始上演。你要从历史演进中会发现中国所谓的模式一点都不新鲜,而且同样的错误过去犯过,今天还在犯。我特别想跟大家从一个历史变迁里面发现我们处在怎样的时代,但是我说了有两个变量,一个是互联网,一个是国际化,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发展契机。但是从整个历史的演进来看,我不太喜欢“中国模式”这个词。经过非常严谨训练的学者,出了这样没有专业特征的书,然后除了引起老百姓的讨论的兴趣以外,在学术上是没有太多的成功的。这就是我的意思,谢谢!
“中国模式”持续30年经济增长,有一个微观的解释基础,这个基础是由香港张五常先生所提出来的,他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之后,他找到了一个解释的途径,就是在县级政府的充分竞争。张五常在中国经济制度这篇文章中认为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县级竞争,县级竞争根源在于1994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成,这种分成也就是相当于他所说的租佃制的农户分成。在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之间,县政府是可以从17%***获得分成,获得四分之一***,也就是4.25%***的收入。尽管说中央政府与县级政府之间对于分成比例可能会有争吵,但是这样一个分成租佃制在中国积极有效,使得县级政府把村、县公司组织起来,从公司制角度来讲,这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成租佃制发挥了地方灵活性和创造性。基于这样微观解释模型,县级政府和中央政府能够博弈领域在中国宏观经济并不担心,比如涉及财政问题,涉及到投资问题,在县级政府与中央政府可能具有博弈和讨价还价能力当中,他不是太担心中央政府的政策会影响中国经济绩效,但是他所担心的可能是县级政府和地方政府无法控制的领域,比如说像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
中国的货币政策,中国汇率政策在学术界讨论比较多,汇率政策尤其涉及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县级政府,尤其是县政府有限公司对于它的经济表现会不会有影响?这一点说张五常说可能是需要拭目以待的地方。张五常对自己的解释模型还是非常满意,他也确实揭示了中国经济30年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机制,对于中国经济持续30年高速增长,尤其90年代以后增长,在学术界当中还是有些学理上的讨论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政治经济学的特征其实叫做国家组合主义,或者叫做国家的法团主义,实际上在国家统治之下一种整合社会力量,集中力量发挥社会经济的一种政策。在国家组合主义社会政府安排下,得益于集中全社会力量,尽量减少社会力量损耗,从而也实现了经济高增长。
网友:这本书翻了前面大概二分之一部分,前面四章当时感觉写得非常好,也向朋友推荐。但是读到第五章的时候突然感觉笔锋一转,感觉有点抽风。关于国际中美战略那一讲,举个例子,书中提到中美之间发生战争,如果中国要和美国开战的时候,应该先实行小范围试探美国对战争的反映,等小范围实行成功了,再开始大范围的。给我感觉前面在弹钢琴,突然跳下来跳一段街舞的感觉。
张耀杰:丁学良说在东海打一个小规模的海战试探美国,这样台独都不敢说话了,东南亚这些国家都害怕了。能打吗?凭良心守着人道也不能出这种主意。我们这个国家春节前开了一个会,106岁的周有光老生到会上发言,第一句话我们又到这个时代了,我们要当地球人,我们不要强调就当中国人,首先要爱人类,要地球。这个国家应该变好,不是由于这个国家一坏我们就爱你,这个国家要忽视价值,要在地球人这个共同体做好事不要做坏事我们才爱你。
张耀杰:“中国模式”这个事情,我基本上同意苏小和的说法,包括这个模式,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不新鲜,其实希特勒的时候也有这种模式,拉美也有这种模式,中国历史上晚清也有这样的模式,国民党也有这种模式。
但是小和说的有一点不准确,国民党说的模式,实际上现在已经研究了很多,国民党时候的官僚资本和官僚集团,最后真正把国民党的经济搞坏的,不是四大家族,是国家资源委员会,这些人都是从英美留学回来的人,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学回来了,帮助国民党搞官僚资本,搞计划经济,把所有民间资本吃掉了,给人败坏掉了,抗日战争所谓的抗战爱国,他把中国的民主经济,民间资本、民间企业全给摧毁了,然后把所有东西留下来转给***了,这些大部分都留在这个国家,49年以后基本上都在监狱里死掉了,就是这样一些人。几个大的人物,后来都是政协什么的,小的给他当精英,中层的骨干大部分都是留学生,都是年纪轻轻的三四十岁,二三十岁大部分都进监狱了,现在还是走这条路。还是潘玮这些人,从国外没学好,回来还干这些事情,要国进民退,要帮助国家,帮助政府要抢我们民间的钱。大清最后就是国家资本主义,甚至还想国进民退,把老百姓入股修的铁路,他给收国有了,老百姓闹运动把大清推倒了。国民党推倒就是因为民怨沸腾,大家不支持国民党,国民党经济搞垮以后,打仗也没打好,就败退了。我们现在还要走这条到,叫所谓的“中国模式”。但是我觉得丁学良这个概括,反正它还叫模式,是不是叫中国,毕竟在中国实行的,叫“中国模式”也没什么太大错误。而且丁学良没说这个创新,他不成立的地方他搞了一个更差的什么新中国模式,民主化改革他不敢坚持,对官僚集团的限制,什么新闻自由,他不敢限制,他三个辣椒最后变成一个辣椒,就光说大众经济,这是很没出息的。既然要破除原来既有的中国铁三角模式,就拿出一个好的还是三角的真正完整的模式。别的不敢说,光搞一个大众的市场经济模式,怎么可能啊?仅仅一个市场经济怎么可能成为模式呢?在这么大的国家。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举办2016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峰会。秘鲁能成为令人关注的(APEC)举办地,与其经济改革也有一定的关系,昨天我们谈了同样是土地国有的秘鲁经济改革。中国的克强经济学,更大程度上并不是美国的供给经济学,倒和德索托领导的秘鲁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目前的这种经济改革,其实是伴随着经济增长模式转变、财税体制改革、老
和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这种深层次的改革,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短期内改革会因为阻力巨大,经济下滑,PPP问题,出现进二退一的局部倒退。但是,至少目前的克强经济学,万众创新,以减政放权、营改增目的,降低民营企业成立和运行的成本,
创业,无疑是正确的方向。只有长期坚持下去,才能见效。我们简单谈谈,对目前中国改革和秘鲁经济改革比较之后的一个个人看法:
1、中国非正规创业者不多,起源是,我们国家城市化也是很快的,大量农民工离开土地进入城市,虽然也有小产权房和占道经营,但是并不是太多,建筑业和代工制造业吸收了大量农民工。这也是中国稳定的基石,不过如果考虑到未来房地产可能会遇到的一些波折,到时候一大波技能单一的农民工可能会面临向非正规经济过度的窘境。所以政府不但要服务好创新型创业,还要为传统型创业公司创造土壤。
2、电商和专车司机可以暂时归类为非正规创业者,他们相对于传统商铺和出租车司机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在税收和监管上少了一些。政府最佳的做法是让他们和传统商铺享受同等待遇。
3、我们的非正规经济不是在进入领域,中国成立公司比较简单,我们国家高的是维持成本,其中维持成本的直接成本包括税收、履行官僚化手续、劳务成本和劳务合同、公共设施支出等。
4、经济学届有专家认为劳动合同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成本,其中还包括现下的五险一金和年金,在江浙和珠三角地区的一些私营企业为了规避这些制度,出现了不签合同用工,或者掩盖工资金额的方法。这也属于非正规经济现象,提高起征点和降低五险一金比较有利于经济发展,而劳务合同方面需要更加尊重契约精神减少政府设定条款。
5、营改增如果从理论上看非常优秀,但是执行成本比较高,对于企业增加了财务上的难度,同时由于各级国税还是存在预警税率,所以完全抵扣零税负也是不存在的,故而实质还是营业税。对于原来非正规运行的企业倒是进一步扫除了,所以营改增的结果是,政府税收不仅没有减少,而且出现了大幅的增加。之前很多企业喜欢用核定征收,每年和地税讨价还价,如今只能转化为一般纳税人。总体上,营改增之后,经济成本下降,社会成本上升。
多年来我们在考虑的无非是资本家和无产阶级,其实现实并非如此,城市里面最多的是介于无产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两类人,其实还有一类是小企业主,或者更确切的叫小商贩,想当年台湾的纺织业、建筑业也很发达,后来经济不行了,很多台湾人开始开饭店,大多数是夫妻店,这才有这么多的台湾小吃,所以一个国家和地区并不是总要看那最领先的2%,也要看看后面的大多数,创新不能抛弃需要饭碗的大多数。这些人如果有一天开始创业,他们需要的不是扶持政策,而是稳定的政策环境,较低的税率,友善的政府体系。若是改革之后,事事繁琐,个人开个小卖铺,小吃店,小理发店,小作坊,一家人赚个温饱还要请个财务,那他们也会倾向非正规创业,所以,对于中小企业,一刀切的营改增之后,应该有一个简单的税收减免政策。
(责任编辑:郝运 HN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