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发行收缩 保本理财占比下降
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上,根据普益标准的数据,2018年上半年新发行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数量分别为11013、8693、10941、9612、9862、8574款,整体发行量呈现收缩状态。
(表格:保本理财及非保本理财数量及占比)
尤其在资管新规落地后,保本理财的产品发行数量在当月占比有明显的下降,非保本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同比上升。
从存量结构看,保本理财占比仍较大,未来整改空间还很大。平安证券研报梳理了中国理财网(中债登权威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网站)上 4.5 万条处于存续期的个人理财产品,发现目前保本理财占比在 35%左右。其中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 25.6%,保证收益型产品占比 9.1%。整体看目前保本理财的占比仍然较大。
作为非保本理财的净值型产品发行数量上升,但在整体理财产品的占比仍然很小,融360统计显示,1-6月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量分别为69、71、115、83、155和171,在全部理财产品中的占比微乎其微,在资管新规呼吁银行理财转型净值型理财产品的要求下,未来的净值型理财的空间很大。
净值型产品占比较低的原因,融360分析师刘银平认为,从银行方面来看,净值型理财的发行及设计比较复杂,需要组建专门的资管团队,并且需要足够的人力及财力支撑;从投资者角度来看,净值型理财的收益率普遍要低于预期收益类理财,且收益率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接受程度也比较低。
总体来说,2018年第二季度发行量持续收缩,发行量与到期量叠加后呈现净发行量为负的状态。平安证券研报认为,前期发行的理财产品逐步进入到期阶段,二季度单月到期量在1.3万只左右。一边是发行量有所下降,另一边是到期量基本持平,两力叠加,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净发行量为负,商业银行表外资产负债处于收缩状态。
中信证券分析师明明认为,资产新规出台之后,由于缺乏配套细则,商业银行对于很多理财业务的发行和退出受到了约束,导致商业银行的新发生业务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南方财富网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在P2P频频传出“爆雷”后,买银行理财或者基金成为很多投资者的选择。
浦发银行西城区某支行王姓理财经理告诉记者,近期向他咨询的理财产品的客户、朋友多了起来。“P2P会爆雷,而我们会保本,给你稳稳的收益,大额存单三年期利率4.18%,20万起投。”他也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
不过,受到资管新规及近期资金面宽裕等因素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近几个月已连续下行。据融360数据显示,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已经连续四个月下行;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连续五个月下行。
融360数据显示,1-6月份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分别为4.86%、4.91%、4.88%、4.85%、4.82%、4.80%,连续四个月走低。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1-6月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分别为4.82%、4.88%、4.86%、4.82%、4.80%、4.77%。根据普益标准,全国银行理财价格指数加速下行,且近3个月,全国银行理财价格指数进入下行趋势,跌幅逐渐扩大。
究其原因,普益标准认为,年初以来,流动性宽松程度超出市场预期,货币市场利率稳步回落带动银行理财收益逐步回落,从5月的收益变化来看,5 月中旬的流动性压力在央行的调控下并未对市场造成冲击,同时随着1560亿MLF和347.6亿SLF的操作,对改善流动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融360在报告中指出,结合发行量和收益率双降可以看出,6月份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足,资金成本进一步走低,而且这种趋势有延续的态势。
不过上述理财经理认为,虽然整体收益率走低,但是具体到个别产品,零点几的收益变化并不明显,其预计,随着P2P行业爆雷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可能会迎来比较可观的增长。
理财产品发行收缩 保本理财占比下降
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上,根据普益标准的数据,2018年上半年新发行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数量分别为11013、8693、10941、9612、9862、8574款,整体发行量呈现收缩状态。
(表格:保本理财及非保本理财数量及占比)
尤其在资管新规落地后,保本理财的产品发行数量在当月占比有明显的下降,非保本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同比上升。
从存量结构看,保本理财占比仍较大,未来整改空间还很大。平安证券研报梳理了中国理财网(中债登权威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网站)上 4.5 万条处于存续期的个人理财产品,发现目前保本理财占比在 35%左右。其中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 25.6%,保证收益型产品占比 9.1%。整体看目前保本理财的占比仍然较大。
作为非保本理财的净值型产品发行数量上升,但在整体理财产品的占比仍然很小,融360统计显示,1-6月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量分别为69、71、115、83、155和171,在全部理财产品中的占比微乎其微,在资管新规呼吁银行理财转型净值型理财产品的要求下,未来的净值型理财的空间很大。
净值型产品占比较低的原因,融360分析师刘银平认为,从银行方面来看,净值型理财的发行及设计比较复杂,需要组建专门的资管团队,并且需要足够的人力及财力支撑;从投资者角度来看,净值型理财的收益率普遍要低于预期收益类理财,且收益率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接受程度也比较低。
总体来说,2018年第二季度发行量持续收缩,发行量与到期量叠加后呈现净发行量为负的状态。平安证券研报认为,前期发行的理财产品逐步进入到期阶段,二季度单月到期量在1.3万只左右。一边是发行量有所下降,另一边是到期量基本持平,两力叠加,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净发行量为负,商业银行表外资产负债处于收缩状态。
中信证券分析师明明认为,资产新规出台之后,由于缺乏配套细则,商业银行对于很多理财业务的发行和退出受到了约束,导致商业银行的新发生业务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银行理财产品在整个资管行业占据很大比重。截至2017年末,银行理财产品资金存续余额占受监管的资产管理行业总规模的23.44%,市场规模达到30万亿左右,高于信托资产、券商资管、保险资管、公募基金等其它资管机构。
浦发银行副行长谢伟近期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上表示,资管新规对银行带来巨大的挑战,“资管新政对期限错配有严格的规定,通过期限错配实现套利的模式无法走下去了,更多的是靠存量资产维系,因此对银行带来很大压力,规模大幅度地缩水”。
谢伟指出,“新政出台过程各个商业体都有参与讨论,在思想认识、技术和能力上,做好了相应的准备,但过渡期两个多月,以银行为例,资产管理部门可能做好了准备,但渠道和客户部门可能没有做好准备,或者说银行总行做好了准备,分支机构还远远没有做好准备,比如净值型产品的发行规模、增长速度,远远没有达到预期”,他进一步呼吁监管细则要更多考虑各种业态的特殊性,有一个结合各自实际,符合统一监管大标准下的细则。
资管新规后,理应配套的理财新规暂缓出台。明明分析认为,目前暂缓出台理财新规对于预期收益率型理财产品在过渡期内的转型压力能够有效缓解,商业银行也可以拥有一定的缓冲时间对于渠道和客户进行更好的沟通,提升未来净值型产品的发行规模和增长速度,有效减少理财产品转型所带来的市场冲击。
整理丨微信公号「财策研习社」
采集 | 财策研习社线下沙龙
宋彤女士,银监会和人民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后,CWMA(国际认证财富管理师)认证讲师、财策研习社专家顾问团成员。金融从业20余年。曾在人民银行、银监会任职超过10年。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2018年4月27日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银发〔2018〕106号),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
一是坚持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减少存量风险,严防增量风险。
二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标,既充分发挥资管业务功能,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投融资需求,又严格规范引导,避免资金脱实向虚,防止产品过于复杂加剧风险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传递。
三是坚持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监管理念,实现对各类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的全面、统一覆盖,采取有效监管措施,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四是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重点针对资管业务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套利严重、投机频繁等问题,设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同时对金融创新坚持趋利避害、一分为二,留出发展空间。
五是坚持积极稳妥审慎推进,防范风险与有序规范相结合,充分考虑市场承受能力,合理设置过渡期,加强市场沟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资管新规》标志着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统一监管时代的开启。新规重塑了游戏规则和底层逻辑,短期之内对金融机构收入结构产生挑战,推动资产管理业务转型;长期来看,将再造市场格局,规范全行业发展。
加深对《资管新规》的认识可分别从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两个层面进行
宏观层面,可认真学习副总理系列重要讲话。如5月15日主题是“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议上,刘副总理就金融问题发表了讲话。
他特别提出,“要建立良好的行为制约、心理引导和全覆盖的监管机制,使全社会都懂得,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在“一委一行”的金融监管框架下,要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攻坚战,并要抓紧按照市场化方向深化金融改革开放,落实开放举措。他强调,要“把监管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结合我国实际制定专业、精细、可预期的审慎监管政策。
“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也就是说,100多万亿规模资产管理产品(包括近30万亿银行理财)的投资者,需要对自己的投资负责,盈亏自负。买者自负,卖者尽责。这意味着,打破刚性兑付不是说说而已,资管新规的落地是具体体现。
资管新规目前是粗线条的指导原则。在执行中,尽管过渡期延长,两会一局未来也将出台具体管理办法,可预期落地实施都将遵循基本原则,不能在基本原则问题上讲条件、做让步。
微观层面,(,)投资各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会有什么变化呢?以银行为例。
截至2017年末,全国共有562家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数9.35万只。银行理财是重要的资产管理产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老百姓的心头好。
银行理财近30万亿的一个规模,30万亿中有7亿在表内,也就是以前所谓的“保本理财”。资管新规明确规定,金融机构的资管业务不能在表内。
银行理财未来将不再使用“保本”两个字。保本保息的,就不是资管产品。
另外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20多万亿的表外银行理财逐步走向净值化。就像基金一样,根据到期赎回时产品的公允价值计算。市场上它值九毛钱,就按九毛钱拿回来;值一块一毛钱,就按一块一毛钱把它拿回来。
资管新规对银行是存在现实冲击的,银行目前正在积极转型应对。
过去银行兜底理财成为很多人的习惯,钱交给银行理财经理就甩手不操心了。资管新规传递出来的要求是,“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要投资就会有风险,风险来临时,银行也会亏损;从银行“取”回来的钱就有可能损失,这要求老百姓未来投资理财产品,在思想观念上需逐步转变,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银行理财是资产管理产品,不是“存”的,是“投”的。银行理财是一种投资,银行理财取出来时,有可能会比投入进去的时候反而还少了。
你的热情还有多少?
资管新规全面推行后,大家购买银行理财的热情还有多少?对银行理财的购买模式将发生何种改变?基于适应客户需求的银行理财等投资产品方案设计和传递可以重点考虑以下八个维度:
“成本”是收益和风险的来源,有了成本才会有之后的一切,理财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守住成本。成本的类型比较丰富,比如一些投资者成本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抵抗通货膨胀对自己本身拥有的财富的侵蚀;而一些投资者成本管理的目的是时间成本最优化。
收益是投资的重要目的,所有的投资都是为了获得收益,有效实现财富增值。实现收益的资产管理产品很多,产品和产品收益结构不同,收益率不尽相同,需要进行设计。
并不是所有的投资都会获得收益。任何投资都承担风险,只是风险的形式不同、程度不同,投资需要认清风险的来源、类型和程度,考虑波动性、最大回撤等适应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特征。
期限也就是投资周期,原理上来讲,周期越长,所获收益应该越大,因为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利息就是放弃当期消费而在未来获得的补偿。合理的期限设计需基于客户场景化的需求。
投资收益难以变现,就直接影响收益。只有设计好投资理财的流动性,才能让客户的财富保值增值。
客户对于投资具有基本认知常识,有时在决策时会因疑虑久决不下,合理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会增加信度,优化客户购买体验。
客户通常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便捷地完成投资行为。金融机构在提供投资品时,过于繁缛的操作流程,会降低投资欲望。
第八维:基于群体意识的个性化需求
客户选择投资产品会受到群体影响,也会体现自身个性化需求。需要充分理解客户基于群体意识的个性化需求。
资管新规实施后,理财顾问在向客户设计产品组合以及传递产品时应更加客观,贴合客户的具体场景化需求,既懂得客户生活方式,更理解客户的思维方式,“形”“神”合一,协助客户的生活变得更幸福,推动行业不断蓬勃发展。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财策研习社。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赵艳萍 HF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