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和蒙牛哪个销量大最近怎么了?听新闻里说仅今年上半年销量就突破三百亿?

先后发布财报,2016年中期,蒙牛实现收入273亿元、同比增长7%,净利润11亿元、同比下滑20%;伊利实现收入299亿元、同比持平,净利润32亿元、同比增长20%。

一、龙头公司在经济下行中优势明显
伊利自2012年成为乳业龙头以来,在利润规模上远超蒙牛,并进一步拉大。通过对2015财报季的观察笔者明显感受到,在经济下行中,具有内在稳定性和竞争力的中大型公司业绩普遍较好,某些寡头公司增长甚至超预期。管理层素质及创新积累在当下转型期愈发重要,拥有丰厚现金流的公司开始进入良性循环,甚至蚕食对手的份额,这样的公司开始跑赢市场。龙头公司优势愈发明显,呈现出强者恒强的局面。伊利便属于上述情况,2016年中期经营现金净流入75亿元(同比增长23%),是净利的两倍多。
蒙牛相比并不乐观,表面看收入增长7%,超出市场预期,但综合看并不好。首先,公司销售费用增加10亿元、同比增长16%,而公司毛利增加10亿元,全部被费用吃掉;其次,应收账款增加近一倍;最后,公司商誉减值压力大,前几年并购的雅士利等企业出现盈利大幅下滑,公司并未遵循谨慎性原则计提商誉减值。蒙牛的盈利质量并不高。
从终端调研看,也能反映两者的差距,蒙牛打折促销力度较大;而伊利仍有爆品,譬如“安慕希”蓝莓味酸奶甚至在不少商超断货,这在乳业消费不景气下难能可贵。中报显示伊利“安慕希”常温酸奶零售额同比增长131%。
伊利已经展现出强大的龙头优势。AC尼尔森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在国内乳制品整体市场中伊利零售额市占率20.1%,居市场第一。其中,常温液态奶零售额市占份额为30.9%,位居细分市场第一;低温液态奶零售额市占率16.7%,比上年同期提升近1.1%;婴儿奶粉产品全渠道零售额市占率4.9%,位居国内品牌第一。得益于伊利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和运营管理模式,合理控制库存水平、提高供应链响应速度和营销策略精度等措施,加快供应链运营效率和投入产出效益,在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盈利水平的提升。

伊利和蒙牛营收规模对比

伊利具有领先的产品布局从两家公司近8年营收结构对比可见,伊利产业链布局更全面,早在2005年以前伊利已局部奶粉业务,2009年伊利奶粉收入突破40亿,2011年突破50亿,2014年突破60亿,每隔三年伊利奶粉规模上一个新台阶。而蒙牛布局落后、难以打开市场,2013年蒙牛耗资近百亿高价收购雅士利补足奶粉业务短板,但收购后雅士利经营不佳收入持续下滑、反而形成拖累。蒙牛整合雅士利面临众多冲突和困难,显然不如伊利长期自我培养得心应手。


奶粉是整个乳业毛利率最高的产品,伊利凭借先发优势、稳扎稳打,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伊利净利率从2009年3%提升到2016年中期的11%,而同期蒙牛的净利率却一直在4%左右徘徊、难以向上提升,这是伊利净利2倍于蒙牛的重要原因。

伊利经营稳健、步步为营蒙牛在2010年之前收入利润均处领先,伊利液态奶收入与蒙牛差距较大,2009年时相差60亿元,主要原因是蒙牛过往激进的扩张。蒙牛1999年刚成立,而伊利1996年便已国内上市。从成立之初,蒙牛便采取激进措施,先做市场、再做工厂,又凭借航天飞船、超女旋风等一系列营销,取得爆发式增长,成为行业老大。而对于乳制品行业来说,蒙牛忽视了比规模更重要的因素——质量——食品行业的灵魂。随着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重创中国乳业,蒙牛激进扩张遗留的隐患开始显现。


2011年是伊利和蒙牛发展的分水岭,这年中国乳业已进入良性复苏,而蒙牛牛奶却先后爆发“学生中毒事件”和“黄曲霉素事件”,2012年蒙牛液态奶业务收入出现下滑;此时,伊利利用对手犯错的机会迅速扩大市场,此后3年液态奶业务年均增长50亿元以上、超越蒙牛。2011年伊利总收入增长26%,利润增长125%达到18亿,全面超越蒙牛。随后伊利步步为营,凭借产品升级和稳健经营,伊利在利润规模上逐步拉大与蒙牛的差距。

伊利稳定的股东结构和管理层保障长期战略实施伊利上述优势,根本原因是其稳定的股东结构和管理层,使得伊利能够实现长期战略执行。2005年之前伊利管理并不出色,存在国企公司治理问题,但之后新管理层通过持股逐步改善激励机制,如今公司4名核心高管持股市值合计约80亿元,与股东利益趋向一致。而蒙牛命途多舛,2009年公司创始人***卖给中粮,由民企变为国企,企业文化迥异,此后公司核心管理层出现几次变动,前任高管多数离职创办新公司,甚至与蒙牛竞争。大股东和管理层变动,给员工和经销商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影响公司长期战略的执行。蒙牛管理层持股也很少,很难保障利益一致性。

4. 伊利已经成为一家现金奶牛从资产端对比两家公司,伊利资产轻量化,银行贷款仅剩8亿元、下降54亿,资产负债率40%、下降9%;而蒙牛资产负债率48%,银行贷款102亿元、且有高达86亿元商誉。蒙牛相比伊利相差甚远,可以说,伊利已成为一家健康的现金奶牛,未来会有丰厚的现金流入,具备提高派息的能力。


从市值看,伊利目前1000亿市值,蒙牛480亿,市场的长期有效性也给两家公司不同的市值注脚。

三、未来乳制品行业投资展望
展望未来,伊利能否走向卓越,蒙牛能否实现赶超?有必要跳出两家对比的圈外,从宏观视角分析。

消费升级、牛奶销量下滑目前主流观点认为中国人均牛奶消费量相比欧美国家较低,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均消费量可以接近欧美水平,一是亚洲人饮食习惯不同,二可参考日韩发达国家。东方证券研究,从1985年至今日本液态奶人均消费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年,液态奶人均消费量处于递增趋势,由48.6升/人上升至58.3升/人;第二阶段为1994年后,液奶消费开始下跌,至2010年液态奶人均消费已基本跌回25年前状态。


韩国也不乐观,韩联社2015年12月报道,韩国政府2013年发布乳业振兴政策以来,牛奶库存量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15年9月韩国牛奶库存量同比增加40%。民众对牛奶的消费热情却不断降温,消费量不断减少。韩国家庭平均每月花费约10美元购买鲜奶、相比2012年下降16%。同时,韩国家庭平均每月消费牛奶量为4.9公斤、相比2012年下降15%。
美国亦是如此,2012年农业部数据显示,自1975年以来,美国人均牛奶消费量已下降近30%。华尔街日报认为在维他命和能量饮料时代,瓶装饮料更受欢迎,牛奶销量的降幅越来越大。部分消费者担心牛奶卡路里含量过高。
牛奶是人类获取蛋白质性价比最高的食物,特别在战时或经济困难时。但在当今消费升级下,无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人们获取蛋白质的途径更多,比如肉、保健品等,这些都对牛奶形成替代效应。中国也难以避免,从长期来看牛奶消费量将会下行。

2. 人口红利消失美国牛奶连续30年销量下滑,美农业部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牛奶消费主力儿童占人口比例在下降。中国出台二胎政策,短期虽有刺激效应,但长期经济发展规律是生育意愿不断下降,欧美日等国家皆是如此。研究显示,中国90后人口相比80后减少30%~40%。这对乳业消费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

“舶来品”冲击笔者发现最近5年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国人走向世界和“海淘”兴起,中国内地凡属于“舶来”消费品都遭遇到原宗主的冲击,譬如红酒、啤酒、奶粉、牛奶、保健品、运动品甚至纸尿裤,无不遭受纯正、高性价比“洋品牌”的冲击。观察我们的商超便可以见到,这些年进口牛奶、红酒、啤酒等柜台摆放大幅增加,冲击国内品牌。伊利2016年中报明确提到,洋奶粉通过跨境电商等渠道快速抢占国内市场,国产品牌市占率下降,伊利奶粉业务下滑24%。

纵然伊利已经成为乳业龙头,但也明显感受到行业增长的压力。首先,收入增长才是利润持续增长的源泉,而伊利中报收入仅增0.2%,创近16年来增速最低,扣非后净利润仅增2.9%;其次,伊利盈利提升空间今非昔比,中报伊利净利率已经恢复到11%、ROE年化30%,获得了远高于行业的超额收益,未来伊利面临的竞争更激烈,要谨防出现均值回归。
诚然,中国乳业存在不利因素,但亦有机会,不断创新已成为乳企突出重围的最佳出路。日本经验是白奶消费下滑,但风味乳、奶酪等仍在继续增长,出现养乐多这样的创新公司,成为十倍股。
作为行业龙头,伊利目前有健康的资产和充裕的现金流,支持公司不断进行产品研发,已轻装上阵、良性循环,但仍面临新品占比低难以影响全局的挑战;蒙牛仍有机会追赶伊利,但面临内忧外患,除需要迎战行业调整压力,自身的管理、激励和创新都要同步跟上,蒙牛任重而道远。

激烈的竞争正在催生变革,制造商也不例外。

借“新零售”的大势,不管是蒙牛、伊利这样的霸主,还是光明、哇哈哈、雀巢等挑战者,都开始试水新零售。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借助新的模式,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进入 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人的乳制品需求更加旺盛。根据《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7)》的数据,2011 年~2016 年,中国乳制品消费量从 2480.5 万吨增至 3204.7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 5.26%。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中,发生什么都有可能。

据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透露,伊利正在主动适应零售业态发展的新趋势。

“伊利整合了线下线上的相关资源,大力推进了电商平台、母婴店、无人便利店等渠道发展。”他说,伊利还重点加强与零售商的相关合作,通过建立会员营销、零售电商合作等为消费者提供全新的消费体验。

伊利还拉来了京东为它“助拳”。

张剑秋说:“去年 10 月份我们和京东共同创建的协同仓正式开始运营,这个协同仓前端对接伊利的各个产品事业部,按需协调企业的生产,中端对接京东的订单系统,后端对接京东的分拣系统,辐射广大消费者,极大提高伊利产品的配送效果。现在伊利产品在电商上的最快收货速度缩减为下单后 3 小时之内。”

除了伊利和京东的牵手,君乐宝与每日优鲜的合作也堪称典范:今年1 月 12 日,君乐宝乳业与每日优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表示,未来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渠道拓展、产品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展开多领域深化合作。显然,君乐宝是想利用新兴的生鲜电商平台每日优鲜,来触达更多的消费者。值得注意的是,君乐宝与每日优鲜合作,是君乐宝低温酸奶首次大规模“触电”。

在新零售渠道上,君乐宝将借助每日优鲜快速配送的优势,利用极速达冷链配送服务体系,将君乐宝纯享酸奶 2 小时内送达消费者手中。而作为一款“网红产品”,纯享酸奶的消费者人数众多,每日优鲜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购买、为君乐宝拓展销路的同时,也为自己扩大了影响力。

一直扮演“伊利追逐者”的蒙牛,在新零售这块全新的战场似乎比伊利走得快了一步。除了和阿里巴巴、京东达成合作以外,蒙牛还开始试水“社交电商”。这一举动在乳制品领域中被认为是开先河之举——今年初,蒙牛推出了“慢燃”纤维奶昔牛奶,这款产品瞄准了日趋火爆的体重管理市场,启用了与消费者直接交流的“一对一”的新零售渠道,以社交新零售的方式与广大消费者见面,而非被摆上超市货架,蒙牛也算“正式进军”微商圈。

目前,慢燃奶昔主要代理给两支微商团队,一支名为“云时代”,另一支叫“苏浙国际”。慢燃奶昔销售额已突破亿元。

有业内人士指出,蒙牛慢燃奶昔的创新意义,在于重建传统企业与互联网和消费者的关系,积极利用互联网和粉丝效应,以社交媒介为工具,打通营销链和供应链,建立多场景营销,并实现“云库存零囤货”。

除了蒙牛,曾经风光一时的儿童饮料巨头娃哈哈也在今年 4 月推出了一款护眼保健饮品——天眼晶睛发酵乳饮料。值得一提的是,这款产品走的也是社交零售路线。此外,娃哈哈也不再满足在儿童饮料领域领跑,其创始人宗庆后明确表示,“2018 年娃哈哈集团将加速创新,利用中医食疗开发,以满足消费者饮食需求,向保健、养生方向的转变。”

随后,娃哈哈推出了另一款功能性饮品“纤细佳人藜麦奶昔”,主打减肥功效。这是继蒙牛慢燃奶昔以后,老牌饮品企业出现的又一款功能性奶昔产品,而且,两家企业全都选用了新零售模式推广产品,正面交锋一触即发。

老牌企业进军新零售所带来的品牌效应远高于微商的营销伎俩,面对社交新零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一些不为所动的传统企业,或许也该想想,怎么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而对于零售商、甚至微商团队来说,老牌企业进军新零售,无疑使得他们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会:自身在零售渠道方面的资源与经验,加之老牌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与商业诉求,双方的合作,或许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近日,乳制品各大企业纷纷发布 2018 年中报。看到财报我们不难发现,被称为“乳制品双雄”的蒙牛和伊利仍然强势,乳制品行业的“双寡头”格局在当下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都难以被打破。

其中,伊利集团上半年营业收入为 399.43 亿元,同比增长 19.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4.46 亿元,同比增长 2.43%。在乳制品行业,伊利的这两项数据均为行业第一。

紧随其后的是蒙牛。蒙牛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蒙牛实现营收 344.74 亿元,同比增长 17%;净利润增长 38.5% 至 15.62 亿元。

相比伊利和蒙牛,常年被认为是行业第三的光明乳业,上半年营业总收入 105.71 亿元,同比下降 3.23%,净利润 4.54 亿元,同比上升 6.05%。

除了财务数据,产值和收奶量也说明了“双寡头格局”的存在。不管是产值还是收奶量,两家企业之和都占据了行业的三分之一以上。基本可以预测,“双寡头格局”还会持续。

占据近半壁江山的两家乳制品企业,能够做到如今的成绩不无道理。在自己的财报中,他们也分别阐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

伊利方面指出,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其全球化乳业资源保障、品牌优势、良好的渠道渗透力和产品创新能力等;蒙牛在财报中指出,今年上半年蒙牛各主体业务板块均实现快速增长,高附加值的明星产品以及奶粉板块的出色表现,促进了集团整体利润的大幅改善。

伊利的中报还显示,伊利旗下的"金典""安慕希""畅轻""每益添""Joy Day""金领冠""巧乐兹""甄稀"等重点产品系列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 30% 以上,伊利的新品销售收入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了 5 个百分点。

此外,虽说现阶段伊利仍是乳制品领航者,但并未停下研究新产品的脚步,去年底推出了植物蛋白饮料"植选"系列豆乳,今年又推出新的能量饮料"焕醒源"、果昔饮品"果果昔"、女士配方奶粉"优悦"、高端饮用型酸奶"畅轻 PET "等产品,目前市场反馈也较为良好。

“我们会积极拓展新业态,为消费者提供全新体验。” 伊利执行总裁张剑秋表示。

蒙牛绝对是伊利不敢放松前进脚步的最大原因。今年上半年,蒙牛在“奶粉”这一连连失利的战场上扳回了一城。蒙牛集团 CEO 卢敏放曾对外明确表示,“蒙牛必须要把奶粉业务做好,谁不行我换谁”。

今年上半年,蒙牛奶粉业务实现 29.47 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 60%;录得净利润 4100.3 万元,同比大涨 133.9%。

明星产品表现优异的同时,品牌打造方面蒙牛也有所作为。尤其是“世界杯营销”带来的关注度,更是让蒙牛成了今年上半年的明星品牌。就传播量来看,超 500 亿人次通过各种媒介渠道接触到了蒙牛品牌;而在参与度上,但在“扫码赢红包”活动中,蒙牛就吸引了近 2.4 亿人次消费者加入,而伴随着签约明星梅西在世界杯上的曲折剧情,蒙牛提出的“天生要强”的品牌主张成为社交媒体上讨论的热点。世界杯赞助活动及传播推广,帮助蒙牛的品牌力提升 11.4%。借着世界杯的“东风”,消费者对蒙牛品牌的喜好度和购买意愿有了显著提升。

随着新零售模式的出现,行业或许会迎来一次大变革。

文&图 | 食品板团队,转载请获取授权,否则一律视为侵权

昨日(4月14日),NBA超级巨星科比·布莱恩特正式宣布退役,结束了其长达20年的传奇职业生涯。往事只能追忆,人们慨叹科比在这漫漫20年的惊人成长,其中包含了无数人的青春岁月,也见证了科比创造的无数疯狂表演。


而在咱们食品圈中,也有一些这样“实力浑厚、影响深远”的巨头,从一颗颗小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担当起食品行业的脊梁。今天,就跟小编一起回顾一下,食品巨头们这些年的成长轨迹吧!

(注:本文盘点企业均为规模在人民币100亿以上的上市企业,娃哈哈、红牛、农夫山泉等百亿以上的企业因未上市而无法获取准确数据,故未列在内)



从1998年~2008年9月之前,中国乳品行业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尤其在2005年~2007年行业产量增长速度平均达16%左右。然而,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乳品行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尤其在当年的9月到11月,不少乳品企业的生产近乎陷入休克状态,整个行业的总产量也因此出现了负增长,蒙牛、伊利和光明无一不是受害者,图表中三者2008年断崖式的亏损足以说明(蒙牛当年为了应对危机曾销毁价值">

科比已经告别球场,但我们的伊利、蒙牛、统一、达利们还远远未达到巅峰,你更期待谁在未来创造更了不起的成就呢?投出你宝贵的一票吧!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