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到江苏淮安多少公里市区哪里能有卖上海发行的新闻晨报?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传统。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老人和儿童都是属于一个弱势群体。需要我们时刻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爱。相比于对待老人我们更多的是尊重,对待天真和善良的孩子,我们大多数人是从内而外的心疼和喜爱。

但是近日在云南安宁发生了这样一件令人发指的事情。下午五点多,正是交通开始繁忙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名环卫工人的惊呼。众人看去,以为是五楼上有人往下扔垃圾,没想到被从楼上扔下的是两名孩子!路人迅速报警并拨打120急救***。

后来得知,扔孩子的男子趁邻居家人不防备,突然闯入对方家中,先后将对方家里的一儿一女两个孩子,从窗户扔了出去。由于是居住在五楼,楼层太高,两名孩子坠楼后都没有了反应。

120急救人员迅速组织医护人员到达现场。虽然经过全力抢救,但是两个无辜的儿童都已经死亡。警方接警后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置,并且控制了肇事男子。警方对周围的邻居进行了调查,并且都作案现场进行了取证后公布:犯罪嫌疑人王某某(男),今年42岁,贵州纳雍县人。这名男子前不久刚刚离婚。现在,犯罪嫌疑人王某某已经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了,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当中。

最近发生的恶性案件好几起。前不久湖南省衡阳市滨江公园恶性砍人事件,还有南京工人新村男子杀死妻子,又砍杀路人事件。这些案件都有些报复社会的性质,牵连了许多无辜的人,引起了社会的公愤。但是这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和自己的邻居有什么样的仇恨,也不应该把矛头指向对方的孩子。

据犯罪嫌疑人王某某交代,当他去邻居家时,趁对方不注意的机会,将他的两名孩子推下了楼。但是具体是为什么这样做,王某某始终闭口不言、不做回应。邻居反应,这个王某某自己深陷债务问题。

俗话说的好--远亲不如近邻。这样的举动实在是过于极端,这个人完全就是一个恶魔啊!不管他个人有什么问题,或者他和受害邻居间有什么纠纷,这样的变态行为对付受害人,他个人自己这辈子是完了,临了还要拉两个孩子垫背,并且毁了对方的家庭,让对方痛苦一辈子。活脱脱的杀人诛心!实在是太可恨了!

两个无辜的,活生生的小生命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在人世间消失了,他们还没有来得及享受美好的童年,美好的人生。真不敢想象两名儿童的父母、家人怎样的面对未来的日子。不管怎么样,孩子已经去了,活着的人还要面对生活。我们对受害者家人表达深深地同情之时,急切期盼着警方给出最后的结论,这名丧心病狂的变态杀人犯到底是为什么这样做,法律到底会给他怎样的严惩。

海尔是传统家电企业的代表,作为1984年起家的家电业老大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得不从传统家电企业转型到互联网企业。张瑞敏的危机意识极强,因此在他的带领下海尔从2005年便开始探索互联网转型之路,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海尔一直在尝试变革。

有观点认为在信息爆炸时代,原动力不再是规模和范围,而是平台。事实确实如此。

所以企业启动智能家居计划必定会借助平台,据悉海尔在2015年便搭建了一个跨行业、跨品牌、跨平台的智慧生活生态圈,并正式推出了首个以人机智能交互为亮点的智慧生活平台——U+智慧生活APP。

修炼三年,海尔除了不断迭代升级U+智慧家庭云平台外,还依托顺逛社群交互云平台和COSMOPlat工业云平台,三大平台齐头并进驱动海尔的生态体系。据了解在海尔全球化的生态体系中,顺逛社群交互云平台可以让用户的需求与小微团队之间对接,用户还可以在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平台COSMOPlat上获得解决方案。

如此一来用户在体验多入口、全场景的海尔智慧家电后,或许还会衍生出新的社群交互,驱动海尔平台持续迭代升级。

青岛日报曾报道,“在乡镇市场上,用户社群在顺逛平台上交互出了具有特渍洗功能的迭代产品方案“云熙”,因为是用户参与并且真正解决了用户的痛点,产品上市后,整个乡镇网络1天抢单16万台,相当于过去4个半月的量,不仅如此,平均单价同比翻了一番。目前,顺逛平台已经拥有了60万微店主、1.6万+个用户社群,实现了“线上店、线下店、微店”的三店合一。”也因此2017年上半年顺逛平台交易规模就超过2016年全年,达到了21亿元。

要么拥有平台,要么被平台拥有。海尔依托自身发展建立起了三大支撑平台,并且从制造、产品、营销三方面着手布局,海尔“三高”(高增长、高份额、高价值)的业绩或许在平台的运营中能得到充***释。数据显示,海尔家电在U+智慧家庭OS云平台的全球用户数量达到了5000万,累计覆盖的设备型号数达到了1000+。

但不得不说的是,海尔驻足的红海市场还有其他势力的存在。就拿海尔的强劲对手美的来说,据了解美的在2015年也斥资11亿元打造了开放的创新平台,即美创平台。另外相关媒体消息称今年3月份美的宣布要从家电向更宽广的“工业互联网”领域转型。如此看来此次美的的转型明里暗里都给海尔添加了压力枷锁,尽管美的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入场有点晚。

相互合作、互利共赢是商业战场上极其常见的一种结盟方式。

据悉2015年初海尔便开始与魅族跨界合作,魅族手机可以支配几乎所有海尔的智能家居产品,同时魅族也对海尔开放了apps系统级别的权限。二者以入驻与开放的方式结交,试图在市场能多分一杯羹。

很多人认为海尔与魅族的合作是对标“美的+小米”,事实确实如此。面对竞争者跨界的战略性改变,一向很少对外交流的海尔不得不硬着头皮向魅族抛出橄榄枝。然而考虑不周,海尔与魅族合作的决定做得太仓促,导致忽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用户量。

搜狐网曾报道,2014年小米MIUI覆盖了近8500万用户,美的2014年的预计销售收入为1400亿元。尽管海尔在2014年的营收超过了2000亿元,但是魅族2014年手机出货量却只在400-500万台之间。尽管当时的海尔已是国内第一大家电,但魅族与小米之间的悬殊相对较大,或许是由于魅族跟不上海尔的脚步,才导致了二者之间并没有碰撞出多大的火花。

但是魅族之外,今年3月份2018海尔智慧家庭战略发布暨成果分享会上,海尔宣布与互联网巨头百度达成战略性合作。消息一出市场炸开了锅,强强联手引起了不少关注,海尔的智慧家庭平台加上百度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二者跨界合作是否真如消息所说可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与生态呢?或许这将取决于消费者的用户体验。

海尔与百度的碰撞,能否对比之前与魅族的合作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惊喜?

海尔是中国最早“走出去”的家电企业,不仅如此,其在十几年前就坐上了国内家电龙头老大的位置,并且在海外的知名度不亚于本地品牌。数据显示,海尔旗下AQUA品牌2017年在日本商用社区洗衣机领域占有高达75%的市场份额,成为日本当地最受欢迎的高端品牌。

海尔集团副总裁李华刚曾在海尔2017成果会上公开了海尔的数据,2017年海尔集团营收达2419亿元,同比增长20%,全球经营利润增长41%,海外市场的营业收入占了集团的40%。且观研天下发布的《2018年中国家电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分析与前景发展预测》曾显示海尔在海外营业收入占比最高可达到整个收入的45.22%。据了解,海尔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共拥有54家海外工厂,各品类的年产量台数达到了2000万台,如此优秀的成绩着实让海尔尝到了不少甜头。

此外,海尔多元化布局起步早且速度快。在多元化的业务体系布局中,海尔从家电产品的智能化制造方向,开始往整个中国制造产业的智能解决方案转型,并且已经进入到全球化经营的新阶段,开始引爆全球市场。也就是说,海尔不光是要做中国的家电老大,其目光已锁定“世界第一家电品牌”的荣耀位置。

海尔虽然在全球化经营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是面临很多对手。于国内来说,美的、格力的势力不断扩大对海尔在市场占有带来不小的威胁;于国际来说,日本的索尼、韩国的LG等,竞争力也不在话下。

可见无论国内国外,海尔所处的红海中,竞争相当激烈。总而言之一路走来,海尔的转型并不容易。

行业站位落后,海尔外患不少

海尔并不是唯一吃螃蟹的人,国内其他品牌佼佼者不容忽视。

相关媒体曾报道,海尔如今的成绩得益于十年前国内家电市场的“爆炸式”发展,当时海尔最大的竞争者长虹、春兰等企业倒在国有企业改制的问题上。竞争者的暂时倒戈让海尔一时缺乏竞争对手,这不仅为海尔的膨胀式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海尔的国际化先行带来了机遇。

如今,站在智能家电的风口,家电企业近两年发展势好,美的、格力、格兰仕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生长,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海尔市场占有率的领先地位。据最新的2018年中国十大家电企业排行,美的第一,格力第二,而海尔落后位居第三,可看出目前的格局对海尔的市场运行是造成一定威胁的。

企业列强的势力不断剧增,再加上市场竞争日趋恶劣,海尔来自国内市场的收益亦呈现出下滑的趋势。而为了对抗竞争对手施加的压力,销售费用的不断增加似乎也不可避免,这将给海尔的运营带来沉重的负担。

其实目前海尔所在的智能家电市场一片繁荣、百花齐放,传统家电、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场智能家电。但可惜的是,家电市场尚未形成标准格局,企业各自求快发展往往忽略了用户的感受体验。负重变革的海尔,或许在用户体验领域能找到合适的突围点。

提高用户体验可作海尔的突围之道

也因此,用户体验将是海尔赶超的关键。对人们来说智能家电是简单、方便、快捷的代名词。话说回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服务的要求也更高,于是人们对售前服务的关注度并不亚于售后服务。用户体验的环节是消费者最看重的,也是决定消费者对智能产品买不买账的关键因素。

所以如何提高用户体验,是接下来海尔不得不面对,而且必须要做的事情。只有区别于竞争对手,提高用户体验才可能有机会赶超美的与格力,夺回市场第一的宝座。因此,提高用户体验迫在眉睫。

实际上海尔也意识到了用户体验的重要性,据悉海尔目前正在线下开设的智慧生活体验馆,涵盖了智慧客厅、智慧厨房等物理空间,涉及各种智慧家电,构造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智慧家庭生活体系。这样一整套的体验对用户来说诱惑力极强,用户在体验的过程中难免会对其智慧体系中的产品产生购买欲望,如此一辙海尔以“样板间”的呈现方式兴许能让海尔在一段时间内风靡全场。

不能否认的是,海尔有了智慧家庭生活体验馆,美的、格力、小米等企业也有自己的体验馆,并且也在不断迭代更新。这一场以用户体验为导火索的战争已经硝烟四起,如何提高用户体验还看未来各企业如何布局。

那么接下来海尔的路要怎么走?在几近瓶颈的时候与百度达成合作,未来的家电市场可能会发生转机。海尔能否重回国内家电“一哥”地位以及在国际站稳脚步,此次与百度的合作能否重写市场格局?开弓没有回头箭,尽管海尔转型互联网的路上拦路虎不少,但以其三十多年的资深经历以及顺应市场潮流作出的战略调整,或许会让海尔在未来的家电市场中再创佳话。

继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公布首批存管银行“白名单”后,9月25日,北京商报记者从一位接近测评人士处获悉,截至目前,70余家银行向协会申请测评,近20余家机构已完成第二轮测评,正积极进行整改中。虽然市场对于存管白名单期待颇高,但在分析人士看来,存管银行通过测评是平台合规整改的一部分,并不代表平台就拿到了“赦免令”。

20余家银行已完成二轮测评

9月20日晚间,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网站全国互联网金融登记披露服务平台公布了25家银行发布的“关于个体网络借贷资金存管系统通过测评声明”,标志着首批通过协会测评的存管银行名单正式出炉。

对于存管测评工作,有接近测评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存管测评工作按照“标准统一、质量优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有序开展,目的是促进存管银行合规开展存管业务,解决“联合存管”、“部分存管”、“存而不管”等问题,实现“良币驱逐劣币”的目标。

“截至目前,70余家银行向协会申请测评,近20余家机构已完成第二轮测评,正积极进行整改。本次通过测评银行完成信息披露后,根据测评流程及进展情况,后续协会将按照‘合格一家、披露一家’的原则,组织通过测评的商业银行及时进行网络借贷资金存管相关信息的披露。”上述人士说道。

多位业内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从行业的角度,虽然资金由银行存管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网贷平台运营失败和倒闭等问题,但是在资金路径合规性等方面无疑起着引导行业走向合规的重要作用。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看来,从整体上看,首批银行存管白名单的公布对行业影响有限。一方面,对于存管银行而言,网贷存管业务的门槛和要求不难达到,评测结果有先后之分,但银行通过评测应该是迟早的事情,先后次序不会对存管市场格局有明显的影响,应该不会出现因此更换存管银行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出借人眼中,银行的金字招牌都是一样的,平台只有上线和未上线存管之分,至于在哪家银行存管,出借人并不太在意。所以,相比备案白名单,存管银行白名单对出借人的选择影响有限。

中小银行仍是存管业务主力军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存管银行白名单首批25家银行中,主要以中小城商行为主,国有大行仅建设银行一家,此外,还不乏百信银行这样的直销银行。对国有银行网贷存管业务量较少的原因,薛洪言指出,系统评测是针对已开展存管业务的银行展开,前期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开展网贷存管业务的积极性不高、数量有限,所以多数不在白名单中。

一位不愿具名的互金评论员分析认为,P2P存管业务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是个不小的生意,银行不可能不重视,没有通过测评可能反映出它们的系统问题。

随着银行存管白名单的公布,记者还发现,一些网贷平台为了避免政策变动带来的影响忙着更换存管银行。一家头部平台相关人士更向记者直言,存管银行作为一个硬性的基础指标,银行不在白名单上,会对平台造成一定影响,许多平台都有几手准备,至少是先有一个备选银行,初步接触,系统开发好,一旦有差池,马上就可以切换。

银行存管增信效果已减弱

存管银行白名单的系统测评声明已经公示出来,但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要看是哪几家银行,更要看是哪几个网贷资金存管系统在白名单中。网贷专栏作者“肥皂”认为,“2017年出台网贷平台银行存管政策后,很多银行都上线了存管业务,让人真伪难辨。银行存管白名单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能够在今后帮助出借人认清存管真伪。但是,在白名单内的银行和网贷机构未必合规,不在白名单内的银行和网贷机构也未必没戏”。

另外,经北京商报记者统计,25家通过测评的存管银行中,有20家银行各有一个网贷资金存管系统通过测评,另有5家银行各有两个网贷资金存管系统通过测评,这5家银行分别为:北京银行、建设银行、恒丰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海口联合农商行。

需要指出的是,存管银行通过测评是平台合规整改的一部分,并不代表平台就拿到了“赦免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最大的风险可能来自于网贷机构以银行存管为噱头的增信行为。去年8月,银监会向各银行下发了《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征求意见稿)》,其中第十九条要求:委托人在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中,除必要的披露及监管要求外,委托人不得用存管人做公开营销宣传。

“经过多次的市场教育,出借人对于银行存管平台的‘迷信’已不像从前,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平台上线银行存管,银行存管的稀缺性也已不再,‘增信’效果已经大大减弱。对投资者而言,平台上线银行存管越来越像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再是决定投资与否的充分条件。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经过此次爆雷潮的洗礼,银行存管的‘声誉风险’也已经大大降低,可以视作普通的资金托管业务了。”薛洪言说道。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