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个人如何融资买入股票融资公司

  业内忧虑,为拿地方债配额,转企城投或成地方政府藏“债”工具,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改革路径正逐渐清晰。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从地方城投公司人士处获悉,日前财政主管部门已经初步确定了如何处理地方融资平台的思路。据悉,未来将本着“只减不增”的原则,在妥善处理存量债务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的基础上,平台公司可按照关闭、合并和转型等方式分类处置。

  据多位城投公司人士向记者透露,相关征求意见稿已经下发到基层财政部门。一位中部省份城投公司人士还告诉记者,锁定平台公司的工作也将展开。有关部门要求,以2013年政府性债务审计确定的融资平台公司名单为基础,结合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本级融资平台公司增减变化情况,锁定本级融资平台公司名单,逐级上报财政部备案。

  相关征求意见稿中还明确,除符合条件的过渡期内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外,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余额。融资平台公司承担的政府融资职能,对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由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融资;对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主要由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融资或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支持。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是指各级地方政府成立的以融资为主要经营目的的公司。此前,由于我国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得举借债务,不得发行政府债券,因此,地方政府就要通过城投公司这个平台来为地方政府筹集资金。根据国家审计署2013年12月30日公告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里提及的数据,全国共有约7170个融资平台公司。

  不过,日前《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再次明确,“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融资平台未来何去何从也成为诸多业内人士最为关注的问题。

  “现在城投公司普遍比较担忧,对于自己未来的前景有些迷茫。”中国现代集团总裁丁伯康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坦言。据丁伯康介绍,全国城投公司会议日前在南京举行,虽然会议没有设置相关议题,但国发43号文和平台公司转型仍是全场最热和最关注的话题,不少人士利用开会间歇讨论这一话题。

  实际上,从今年年初开始,安徽、江苏等地的一些城投公司就已经开始尝试向“市场化”方向转型,试图厘清与政府关系,多做一些能够获得盈利的项目,实现自我造血。“不过那时候有的城投公司不愿意改,市场也还存在分歧,现在国发43号文一出,意味着不改不行,没有后路。”丁伯康说。

  中债资信报告指出,城投公司的转型将由量变转向质变,即剥离传统的公益性项目投融资职能,转向以经营性业务为主,其偿债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经营,而非政府信用。从业务角度来看,未来城投公司将获得地方政府注入更多市场化的城市经营性资产和项目,比如燃气、水务、公交等传统市政公用类资产,以及封闭运营的棚改项目、停车场、加油站、收费的文化体育资产、房屋等商业设施,或采取“特许经营权”、“政府购买”、“拨付改租赁”等更加市场化的支持方式将没有收益性的公益性事业改造为能获取稳定经营性现金流的项目,城投企业继续运营上述项目。

  不过,丁伯康也坦言,国发43号文对于未来的指向很明确,但是具体操作起来问题不少,类似存量债务处理问题、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以及地方政府新增融资需求问题等都集中反映到具体的运作主体即融资平台公司上。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对如何改革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因此城投公司改制难度不小。“尤其是存量债务的处理,城投公司目前最大的担忧是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量和速度能否跟上中央的相关规定,而这关系到城投公司改革的进程。”丁伯康说。

 “除那些被彻底关掉的外,剩下的城投公司不管是直接转制的还是经过合并后集体改制的,其最终的归宿将都是企业。鉴于自己任期内政绩的考虑,为了未来尽可能多地拿到发债配额,地方政府在本次上报债务率时必然有所‘收敛’,悄悄把大半债务揽在自己手里,而上述转制企业将是不错的承债载体。”上述中部省份地方政府城投人士说。

    不过,也有地方城投人士对于城投公司彻底改制的态度并不乐观。一位地方城投人士对记者说,目前来看,还有很多空子可钻。最主要的是要看能不能彻底管住地方政府躁动发债的心。以现在的机制,地方政府完全可以表面关掉辖区内的城投公司,然后再建立一批不在平台企业名单内的融资机构。如通过产业基金来融资,或通过地方国企发企业债,然后改变投向来变相达到融资的目的。

                                        (发展运营部 陈孜艺)

2017年,云龙示范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动员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扎实开展“项目攻坚年”、“企业帮扶年”、“招商引资年”活动,全面打好项目建设三大攻坚战,提速开发建设步伐,争当“一谷三区”建设排头兵,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初步核算,2017年示范区实现GDP26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一产3.6亿元,同比增长3.2%,二产11.6亿,同比增长7%,三产10.8亿元,同比增长11.9%,一产、二产和三产的比重为13.9:44.5:41.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5.5%、39.2%和55.3%,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3.3个百分点和4.6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2017年,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3.4%,其中农业产值增长3.2%,林业产值增长3.8%,牧业产值增长3.2%,渔业产值增长3%,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8.9%。

  工业经济。2017年,示范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1.1亿元,增长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9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6.9亿元,同比增长7.7%。从重点企业看,株洲兴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株洲湘火炬火花塞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值占总比重达68%,兴隆新材料完成总产值9.4亿元;湘火炬完成总产值7.5亿元,同比增长14.1%。

  贸易旅游。2017年,示范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亿元,同比增长10.6%。华强方特欢乐世界共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完成旅游总收入4亿元,同比增长62%。云龙水上乐园、诺亚方舟儿童体验馆、悦·云水疗馆生意兴旺,实现旅游人数25万人,旅游收入4300万元。餐饮住宿业提质。腾龙大酒店、盘龙湾酒店、云谷酒店客源平稳,特别是2017年新增4家限上餐饮住宿业,云龙餐饮住宿业从农家乐形式逐步向现代高质化提升。

  二、项目建设投资情况

  2017年,示范区完成投资197.9亿元,同比增长14.2%。5000万以上项目完成投资65.2亿元;5000万以下项目完成投资114.8亿元;房地产投资完成17.9亿元。全年新入库5000万以上项目19个,其中产业项目5个,基础设施项目14个。云龙示范区21个市级重点项目,1-12月完成投资44.8亿,完成全年进度的114.9%。

  充分发挥项目推进“指挥棒”的作用,扎实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拟定了2017年“1171”项目攻坚目标、基础路网“3111”行动计划、八大板块119个重点项目计划,引领区域开发建设,努力为实现“五年夯新城”目标奠定基础。大力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创新实施“预安销号”、“问题交办”、“全程跟踪”等项目推进机制,全面提速项目建设。实现一批项目全面竣工。云霞大道西段、卧龙路、云峰大道(北欧小镇售楼部-云田互通)、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14个项目竣工投入使用,为示范区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实现一批项目如期开工。湖南云龙大数据产业园、生物多肽项目、云龙医院、云田旅游小镇、品牌汽车服务中心等19个项目新开工,为示范区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实现一批项目加速推进。湖南移动数据中心、中特物流中心、磐龙世纪城、玉龙路二期、云龙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湖湘文化城二期等40个项目快速推进,为全区保投资、稳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一批项目签约落户。包装策划项目22个,实现60亿元的基础路网PPP项目正在落地实施。华夏幸福中标云龙产业新城项目,签约美好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安信智造科技园、云龙国际进口商品旅游小镇、绿城理想小镇等项目15个。建立"135"三类项目库。为全面掌握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方向,制定未来五年项目计划,目前已策划建设实施库(2018年)共计53个,策划计划滚动库(年)项目共计29个,策划前期储备库(年)项目共计10个。

  三、财政、融资、招商

  财政。2017年,示范区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为10.3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地方收入6.9亿元,同比增长4.9%。从收入结构看,完成地方税收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6.6%,完成非税收入2.2亿元,同比下降6.9%。财政支出结构持续改善,主要支出流向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民生支出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约11.2亿元,占到支出比重的70%。

  融资。2017年共融资到位100.08亿元。其中,云发集团融资48亿元、教投公司融资19亿元、经投集团融资3.38亿元、龙母河公司融资29.7亿。

  招商。共签约(意向)引进项目13个:华夏幸福产业新城、云龙国际进口商品旅游小镇、瀚景酒店、北影艺术教育和电影主题游乐园、中核湖南国际质子治疗中心、绿城云龙理想小镇、五洲会线上线下商品生活馆、乔科手机研发生产,蓝谱视讯LED显示终端设备研发生产,拓沃***手表研发生产和云发集团境外融资等项目。正在洽谈商贸物流综合体、进口商品城、轨道交通装备配套、旅游文化康养综合开发、12年制学校、云计算中心、纳米产业园等项目。

  教育事业。中小学校办学条件不断优化,投入900万元进行中小学提质改造和薄弱学校全面改造,投入800万元进行义务教育学位扩容。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零收费政策和免费营养午餐工程,共计投入693.73万元。坚持狠抓教育管理,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努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初中毕业会考一次性合格率达99%。大力加强教育科研培训工作,4个省级课题成功立项,其中省十三五规划课题1项,省教科协课题3项。课改品牌初步形成,全年共接待省校长国培班、省中小学生课改主持人国培班等教育团队7批次300余人次来参观学习,应邀外出宣讲报告10人次。

  文化体育。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任务。投入280余万元改造学林、龙头铺、云田镇综合文化站及五星、莲花、蛟龙、鸡嘴山、文荟、双丰、云田、龙兴、龙头、马鞍、三冲、柏岭、大丰、兴隆山14个社区文体家园,添置设施设备,完善标识标牌。组建10个队伍参加株洲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取得优异战绩。组织参加“福满株洲”云龙示范区2017年欢度元宵活动和纪念***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65周年暨“我要上全运,健康中国人”万人同跳广场舞活动,开展“欢乐潇湘”系列活动,成功组织神龙大剧院专场晚会,圆满承办湘江马拉松赛株洲站赛事活动。

  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巩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药械保障机制改革。完成4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和1个市级群众满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强化妇幼健康服务管理,规范实施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深化疾病防控,加强卫生应急响应,强化健康教育宣传,加强慢病管理及重精病人救治,巩固血防成果,狠抓食药安全,大力倡导无偿献血。孕产妇产前免费筛查1040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04%;农村适龄妇女(35-64岁)“两癌”免费检查完成2347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07%;分级诊疗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60%,完成年度目标的104.5%;年抽检农产品1643批次,完成年度目标的109%。

  五、计生和社会保障

  计生工作。全面落实计生工作责任制,平稳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审批办理再生育证73本。全区共有户籍人口60639人,今年总出生1114人,其中政策内出生1103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9.01%,出生人口性别比106.66,人口自然增长率12.89‰,出生率18.56‰,全年死亡人数340人,死亡率5.66‰。切实落实计生奖扶政策,全区奖扶489人,特扶31人,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860人,独生子女保健费1429人,制定落实计生家庭“个性化服务”活动方案。强化药具服务、流动人口服务和网格化管理。创造性开展计生协会工作,严厉打击“两非”,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全年共征收违法生育对象社会抚养费848592元,违法多生育录入征缴平台198人。顺利通过国卫复审。

  社会保障。2017年示范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45192人,参保率96%,农村低保、五保、优抚对象参保率100%;截止10月已报销住院5482人,基金支出1604.3万元;门诊补偿了6323个家庭账户,补偿金额达1702.3万元。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统筹地区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例达到了74.15%,大病保险报销166人次,支出151.06万元。从示范区成立至今已连续八年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征地农民)养老金,人平退休金由1218元/月提高到1327元/月,机关退休待遇同步提高169元/月,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由85元/月提高到90元/月,失业保险待遇由1182元/月提升到1343元/月,待遇提标累计支出基金1100万元,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社会福利。开展“大爱云龙,牵手暖心”帮扶活动,与253户困难家庭进行“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成立云龙慈善会,出台《株洲云龙示范区慈善救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全面提高低保、五保等社会保障水平,全面落实各项帮扶救助政策,严格特殊人群救助动态管理,救助困难群众共13678人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491.17万元,慰问困难群体584户,发放慰问金及物资30万元,发放各类优抚金415.571万元,发放老孤残扶助资金111.91万元。出台《株洲云龙示范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和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敬老院已入住床位和五类特殊困难老人保险覆盖率达100%。

  1.本公报中2017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株洲云龙示范区领导工作手册统计年鉴数据》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及其中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2015年不变价计算。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