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沟中学在发展?

摘要: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必然会出现学习困难生,其严重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为此,作为优质教师的我们应该迎难而上,不抛弃﹑不放弃,帮助学困生转化.  

《淮安市淮阴区渔沟镇01—16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成果草案征询公众意见公告

为贯彻落实渔沟镇总体规划,加强渔沟规划管理,统筹安排规划范围内各项社会服务设施、公用设施的配置,保障土地科学合理、集约高效的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编制《淮安市淮阴区渔沟镇01—16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引导渔沟镇01—16单元建设的良性有序发展,统筹安排渔沟镇01—16单元内土地使用、道路交通、公用设施等各项建设,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强化对建设用地和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约束,塑造良好的城镇空间与景观、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综合环境品质,体现和维护城镇整体利益,保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目前,规划成果已通过专家评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相关规定,现将成果草案内容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公示时间从2018年07月06日起至2018年08月06日止。欢迎社会各界以书面、***等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

公示地点:《淮阴报》、淮安市规划局网站、淮安市规划馆、渔沟镇政府宣传栏(公告栏)。

公示单位:淮安市淮阴区渔沟镇人民政府

联系地址:淮安市淮阴区渔沟镇人民政府

《淮安市淮阴区渔沟镇01-16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本规划用地为《淮安市淮阴区渔沟镇总体规划(2015—2030)》确定的建设用地,规划范围为北部新城镇片区及西部工业片区,总体边界未突破《渔沟镇总体规划(2015—2030)》,规划范围总面积323.23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为317.54公顷。

国家级重点中心镇、渔沟片区增长极、文化古镇。

“一心、两轴、六片区”。其中,两轴为中原街、戏园街城镇发展轴。

规划居住用地69.24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22.1%。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总面积为16.95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5.4%。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总面积为10.00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3.2%。工业用地141.68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45.1%。物流仓储用地6.91公顷, 占规划建设用地的2.2%。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总面积为48.41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5.4%。公用设施用地总面积为1.34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0.4%。绿地与广场用地总面积23.01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7.3%。

淮安市淮阴区渔沟镇人民政府

渔沟镇,是江苏省98个重点镇之一,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

渔沟镇位于淮安市西北部,下辖2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全镇区域面积约155.48平方公里,是淮阴区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户籍人口约9.5万人。至2020年镇区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以上,镇区常住人口达5万人左右。

历史悠久,千年古镇。渔沟镇得名于唐朝诗人皇甫冉的诗句“欲逐淮潮上,暂停渔子沟”。自秦朝建置,渔沟镇已有2000多年历史,战国时为吴国北境之地,秦代属徐州之域,唐代归泗州管辖,南宋是宋金激烈争夺之地。自元以后,渔沟划归淮阴县管辖。明代和清代,渔沟为清河县管辖。1949年,原淮阴县人民政府设在渔沟镇。1957年撤区并乡,改称渔沟乡。1987年,撤乡建镇,渔沟乡复称渔沟镇。2000年,原韩圩乡和渔沟镇合并成 ,2018年 淮阴乡镇合并 撤北吴集镇 并入渔沟 组成现在的渔沟镇。

人文荟萃,文化名镇。史有隋炀帝“纳黍行舟”之传说、秦时大将蒙田驻营渔沟时留有“八角琉璃井”之遗迹、渔沟境内有晋代城池“甪城”之遗址、渔沟民间流传有乾隆下江南多次留宿渔沟之故事。近代渔沟,走出了雕塑大师滑田友、打响淮海地区抗日第一***的吴觉、台湾作家司马中原等名人。淮安市渔沟中学(1693年建校)有326年的悠久历史,程圩村的千年柘树,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渔沟花鼓会,都是渔沟千年历史长卷中的精彩符号。

2014年,渔沟镇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省级重点中心镇、国家级生态镇,2016年成功创成江苏省卫生镇。

来源:淮网、淮安市规划局、百度百科

免责声明:淮网微信是面向普通网友的新闻线索发布平台,目的是为传递更多信息,网友发布爆料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7日内联系小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清明节刚过,寒意未消,淮阴区教育局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者,他一头银发,精神矍铄,步伐稳健,谈吐优雅,一看便是一位文化素养厚重的学者,他就是原南京大学教授、教务处负责人、三江学院首任常务副校长丁承憼。

丁老此次回乡,只为了却一桩心愿——为淮阴区教育发展捐资助学,并设立以其母之名命名的 “吴其瑾”奖励基金,用以奖励淮阴区一心从教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签约仪式上,区教育局局长时伟众代表全系统欣然接受了丁老的心意,并在协议书上签了字,丁老也在协议书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1929年出生的丁老,淮阴人,母亲吴其瑾一生育有9个子女。在丁老眼中,母亲是一个“勤俭持家,热情好客,尊重他人,乐善好施,颇有远见”的一位女性,其优秀的品格对童年时的自己产生了深远影响,“成大器、做大事、要有大作为”便很早在心里扎下了根。1944年,于家乡读完小学和初中后,在母亲的支持下,年仅15岁的丁承憼只身来到皖北阜阳市一个偏僻的地区读高中。少小离家,只因外寇入侵,只为自强报国。读书期间,他自强不息,勇于争优,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当他发现许多儿时伙伴因贫困无法入学读书时,那份责任感犹如千斤重石压在心头,使他在考大学填报志愿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教育专业,从此,立志教育的抱负矢志不渝。

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教育系读书期间,学校前辈们对他影响很大,如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及学校”的理念;陈鹤琴先生主张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他后来的教育实践和创新都产生了积极的启迪作用。大学一年级的暑假,他就与几名同学创办了暑期补习学校,投身教育的心情何其迫切。

1952年毕业留校,他开始了担责、创业的人生历程。在南大工作初期,他就对苏联模式的学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质疑,对严抓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础技能,实行成绩量化和口试制度以及全面实施“六时一贯制”,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做法提出了反对,并提出进行因材施教、灵活施教的主张,年轻的他开始了对中国现代教育的思索。

上世纪80年代,高校普遍存在“只凭论文说话,只看教研成果”的问题,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考评模式严重挫伤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针对这一情况,他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评选教学优秀奖的改革设想,主张在民意测试、民主公正的环境下由学生评选教学名师。这个改革方案后来被国家采纳,于1989年开始每4年一次以顶层设计的形式在全国高校范围内颁发“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同年,丁老和南京大学冯致光副校长一同被评为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他本人还被授予由国家教委、人事部和全国教育工会三部委联合颁发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此外,由他提出并参与的“五个一套”课程建设理念,是他的又一次改革尝试。“合理科学的教程大纲,适应社会发展的教材,优秀的教师队伍,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学习实验基地的配套”,在文革后的教学工作重建和恢复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重视夯实专业教育的同时,他还极力推行文化素质教育,组织开设了面对全校学生的 “美术鉴赏”和“音乐欣赏”等选修课,引导成立艺术教研室和文体部,通过这些形式,不断拓展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工作40年,他探索教育发展之路的脚步从未停止。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已经退休的丁老却并未就此止步,不忘教育的情结俞加浓烈。1992年,应东南大学陶永德教授等人之邀,参与创办江苏省第一个全日制民办学校——三江学院,成为该校的常务副校长,继续自己的教育梦想。在他的努力下,该校在省内外民办高校中办学水平名列前茅,为社会培养众多大学生。2014年,他在三江学院设立了“吴其瑾”奖助金,每年拿出60000元,其中40000元用于奖励大学生,以资助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20000元用于奖励热情从教,课堂教学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

少小离家的丁老到了晚年,念念不忘的是故园情怀,时时牵挂的是家乡教育,感恩、回馈成为他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他说:“故乡事、国家事、天下事、事事牵挂,亲友情、同学情、故乡情,情情在心”。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无疆大爱。去年,他在渔沟中学设立20000元的奖助金,用以奖励学校的优秀教师和资助贫困学生。在五里九年制学校捐款10000元,为激励更多的教师投身教育事业,今年,丁老不顾已经89岁的高龄,毅然回乡并主动与区教育局协调,在淮阴区设立“吴其瑾”奖励基金。今后三年,丁老每年从工资里拿出30000元,对10名优秀校(园)长、20名在中高考中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以表彰他们为淮阴区教育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同时还表示,只要自己的身体条件和经济条件许可,会持之以恒地捐资助学,继续为家乡的教育发展发挥余热,其无私大爱令人动容。丁老好友、区知名教育工作者史葆春老师曾写诗赞云:“矍铄杏坛不老松,三江南大郁葱葱。李桃润泽百千万,培育英才跃险峰。耄耋年华献大爱,倾心尽意济危究。求真唯实生平志,创业创新图效忠”。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如今的丁老自足、惜福,他感谢国家、社会、人民给予他奋斗的舞台、美好的生活,他表示,将继续以自已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为弘扬社会正能量而前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