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人这一辈子会遇见2900多万人,社交上限却只有150个,从2900万人里挑出这150人有多难。每当我们热衷于添加别人的联系方式时,又可曾想过那些人值得深交,那些人应当远离。
生活本不容易,说起确认过眼神,远离什么样的人,每个人的标准不同,但最重要的你只需要确定:消耗你的人请务必远离。
以下这几种人,我建议你躲远一点。
今天在同行的一个微信群看到有人公开声讨一个曾经的女同事借钱不还,据说五月份借了2000块钱,后面一直拖着不还,后面还把借钱的债主给拉黑了。
关键是女同事很漂亮,找了公司一群男同事借钱,男同事觉得女孩子很美,乐呵呵的好几个人都借钱给她,都被拉黑了。
为什么很多男人喜欢给漂亮的女人借钱,不是因为都爱心,大部分是因为有私心,
女的很漂亮,找男的借钱,男的不借拉不下面子,在女的眼里会变成没能力的穷鬼。
借证明自己有能力帮助女的,能提升男人的自尊,你看这么美的美女都找你借钱了,你能帮助她,多有面子,万一获得美女的好感,有一天没准还能嘿嘿嘿嘿。
大部分借钱给美女的人都是因为面子和那啥上脑了吧,这年头,都是站着借钱,跪着要债。借钱给别人,等于花钱买闹心,你说呢?
借钱的人才来不看别人每个月能赚多少,有多辛苦,只知道借,不借就是没爱心、是垃圾等等,而以借钱之名行骗,而且专门坑老同事,还不止坑一个同事,那就不止是道德问题。
很多时候别人找你借钱,你拉不下面子,借钱给别人,最后要不回来,钱不多,但是煎熬的是你自己,你可能会怀疑自己的智商,生气自己的善良,讨厌自己的过去,甚至添堵好一阵子,折磨自己的神经。
请记住,借钱给别人是情分,是你善良,但是不借也是本分,也没错。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和折磨自己,请远离经常借钱的人。
小李最近挺不顺的,女朋友分手了,业绩做得不好,收入大减,退掉租住的小区房,搬去城中村居住。有时候晚餐为了省钱,就买几个馒头或者面包……。小李不怕困难,他认为自己聪明的才智和努力还会东山再起的。但是他落魄后身边的人让他觉得挺寒心和讽刺的。
小李周围的人总结起来分三类,圈子和层级比小李高很多、圈子和层级和小李差不多的、圈子和层级不如小李的。
圈子和层级比小李高很多的人,在小李低谷后更多的还是给予你冷嘲热讽和羞辱,比如垃圾就是垃圾,看某某更辣鸡了,比你高级的人只会更加羞辱你、打击你、让你更加负能量开始怀疑人生。
圈子和层级比小李差不多的人,特别喜欢落井下石,会在小李低谷后恨不得踩到你永不翻身,言语甚至小动作的攻击让小李欲罢不能。
圈子和层级不如小李的人,言语上表达的是关心和鼓励,也许内心窃喜你终于和我们一样了,哈哈哈哈,原来你也不行呀……。
其实朋友不在多,看得起你的人不管你是高峰还是低估都会一直站在你的一边,看不上你的人不管你风光还是落魄都会一直不爽你。如果平时你一心要打造自己更高端的圈子、想办法去接近别人,希望能得到比你厉害的人的支持和鼓励,那恐怕要落空了,因为看不起你的人永远看不起。
其实我们之所以如此努力和拼命,并不是为了取悦别人,恰恰是因为我们自己要努力,自己要超越自己,根本不需要证明给任何人看。更重要的是无论别人看不看上,都与自己无关。
所以我们应该远离那些看不起你的人,去靠近那些正能量的人,支持你、给你鼓励的人,因为只有这些人才能给你温暖和支持,让你在低谷时获得重生的力量。
小谢最近一直挺郁闷的,新进一个公司,努力工作上司赏识,但是有一个麻烦的事情让小谢很不开心,有个行政的小姑娘看起来挺漂亮的,说话没边没际的。
小谢穿了个比较好看的裙子和***,行政的小姑娘大嘴巴说哎呀,上次去唱K,这打扮哪里的服务生都这样打扮的……。
小谢皮肤比较黑一点,讲起美白用什么护肤品比较好,行政的小姑娘背后就说小谢这样的用啥美白的产品都是浪费钱……。
小谢新换了个手机,在茶水间无意听到行政小姑娘和别人说,新出的手机,马上又最新的型号,她那个工资买不起的,只可能有干爹帮忙买了……。
小谢在行政办公会议上,因为电脑配置不好,卡住了,PPT半天播放不出来,行政小姑娘逢人就说小谢大概是靠某某总监推荐来公司的,能力好差劲的……。
行政的小姑娘不止是评论小谢,还对公司的每个人都加了绰号,没事就评论大小事情,八卦新闻、推测别人怎么样,显得自己很高端,特别得意。
这行政不是高情商、高智商,就是嘴贱而且特别贱。嘴贱的人常把评论别人的状况当成自己爽的一种手段,把尖酸刻薄的说话当成自己牛逼的代言,却从没想过对别人造成的伤害。
其实生活中多得是认可你的人、说话有素质的人,遇到说话难听的人就远离吧,这些嘴贱的人对你的唯一好处就是让你过滤这些无效的人脉,你必须要远离他们,不然这些人不止会带坏你的心情,还会让你郁郁寡欢。
珍爱生命,远离嘴贱的人。
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想吞并物产丰富的蜀国,有人献计造能下金粪的石牛送给蜀侯。
蜀侯中计,下令民工开山填谷,铺筑道路迎接石牛,秦惠文王让大军跟在运送石牛的队伍后灭了蜀国。
人们嘲笑蜀侯自作聪明,贪小利而失大利。而现实生活中,斤斤计较贪小便宜的人特别多,这些所谓的聪明人往往损人利己,把钱看得特别重要,自以为得了便宜,其实他们正在一点一点消耗自己的好运和福报。最终会落得人人喊打的地步。
小赵的公司就有这样的能人,平时帮忙订午餐用优惠券把自己那份也帮忙优惠进去,大家也觉得无可厚非毕竟别人帮忙订餐了。
组织个活动,AA收钱,把自己那份免除了,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大家都不愿意让能人组织活动了。
平时没事喜欢呆在公司里,用公司的电脑下载电视剧,用移动硬盘拷贝回家,美其名曰省电,不怕费自己家硬盘……。
把公司厕所的纸和公司的一些办公用品都带回家,美其名曰废物利用。从来不愿意吃一分钱的亏。
能人每次吃饭都不买单,总是说自己穷,蹭吃蹭喝心安理得……。
能人内心特别敏感,总希望周围的人都对他/她好,不愿意吃一点亏。有时还耍小聪明获得更多的利益,总怕自己吃亏。
小赵和能人混久了,也挺郁闷的,越来越担心自己也会变成那样太聪明的人,过于算计、过于计较、担心自己的格局和心胸都越来越狭隘。
其实这些聪明人真的是挺聪明的,自己利益没有受损,只进不出,但是聪明没用到正道上,目光短浅、斤斤计较、事事算尽、其实才是最蠢的人!因为最终人人敬而远之混得越来越差劲。
远离这些聪明的人,因为你的人生不能太过于聪明,不然你会发现你以后的路越来越难走。
小马公司有个领导,人也没啥大毛病,就是有时候因为一点小事,控制不了情绪,就破口大骂,问候 小马和她同事全家。
有次前台忘记把一份快递拿去领导的办公室,领导后来找快递没找到,就打***问快递公司,后来发现快递在公司前台,就把前台叫过去,拍着桌子骂,骂到最后,前台说辞职不干了,领导说不批准,你要等我骂够了,我才同意你离职,不然不签字。
后来, 小马了解到因为领导的脾气很差,情绪不好,老婆很早就和领导离婚了,孩子也归了老婆,领导经常喝酒,脾气也越来越差了。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关于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
一个公司的老板因为当天股市开盘不利而大怒,将手下经理呵斥一通,经理莫名其妙受了一顿气,回办公室后看到部门职员在复印文件时出错,就趁机对其进行数落。
职员下班回家,见老婆还没准备好晚饭,脸一黑骂了老婆几句,老婆一边委屈地准备晚饭,一边对着儿子吼道:“看什么看,还不快写作业,天天不让人省心”,
儿子闷声躲进自己的房间,“啪”一声关上房门,随后把躺在床边的猫踢了一脚,猫咪只能“喵”一声识趣地走开。
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情绪是具有传染性的,特别是不良情绪在传递过程中,也会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降低工作积极性,破坏家庭和谐。
所以小马的同事们在领导手下做事都很煎熬,因为很担心领导的情绪影响自己的情绪。
如果和一个不能控制情绪的人在一起时间久了,那就会影响你自己的情绪和心情,天长日久,自己也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请远离那些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
因为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才能控制自己的人生。
小杜最近去转行做了销售,进了一个行业挺有名的公司,他发现一个特点,公司业绩做得好的人和不好的人有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对目标设定不同。
比如业绩好的人说新的一年希望挣到百万,再买套房子,去旅游几次……。
业绩不好的人说新的一年能挣到几万块够自己花就行了,因为现在负担没那么重……。
跟着业绩好的人混,会发现他们的朋友圈每天都很正能量,早晚的目标都很清晰,每天都是早安、晚安的励志语句和希望与目标……。
业绩不好的人每天就是去哪里吃喝,最近哪个电视剧好看,有什么新款包包,哎呀又要还信用卡了咋办呢?谁谁又出轨了……。
说白了,业绩好与业绩不好的人区别在于格局不同,格局小的人始终不会有太大的作为,他们往往目光短浅、胸襟不够宽广,没有规划、没有明确的目标、只顾着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的发展、喜欢在琐碎的小事上浪费太多时间和精力……。
远离格局小的人,因为你要的是大海和高山,而不是局限于小河和小土坡,人生太容易满足必然不能够有更大发展。
网络上流行过一句话:“你朋友圈的平均水平,就是你的水平。”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我们常问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社交,其实是因为社交是需要付出时间和金钱成本的,每个人都会筛选对自己真正有帮助的人,你真的不需要太多的朋友。
好的关系和朋友能让你获得更好的人生,负能量的人带给你的只有负能量,所以你的人生你做主,确认过眼神,请远离这几种消耗你的人,因为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就决定你能过什么样的人生。
原标题:从小秘书到世界500强人资高管,她想告诉你,要想升职加薪得这么做!
工作了两三年,你是不是也曾遇到了以下问题:
每天忙忙碌碌,却没有做啥出彩的业绩
工作这么久还没有打造职场核心竞争力
面对形形***的同事,不懂积攒职场人脉
KPI一追上来,就无法将工作压力转化为动力
看着同一起点的同事,业绩增长快速,高了自己至少一级,薪资也翻了好几倍,月薪几万,至少是自己的几倍。
新同事不是来自于跨国大企,就是从一独角兽公司出来的,最普通的也是自己带过一段时间项目并且取得相当不错成绩的。
看着自己工作这么久还拿着五六千的薪资,还要时时刻刻担心被新人追赶替代。
同样是工作,为什么两三年后自己就成了公司里毫不起眼的蝼蚁呢?
大多人活着活着就成了不起眼的蝼蚁,等不到金手指的开光。
张晓彤曾也是蝼蚁,但她觉得这么下去要完,她选择给自己开光。
从HR秘书到世界人资高管
作为人资部的小秘书,张晓彤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打印文件整理考勤表格录入各种信息,忙前忙后却摸不着北,找不到任何成就感。
就这样瞎忙了两年,她的工作能力一点儿长进也没有。
公司每次调薪她都只能调最低幅度,工作了两年,工资从原来的4000到现在的5000,勉勉强强养活自己,每年年底只能给爸妈不到一万的家用。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张晓彤惊讶地发现,曾经跟自己同一个起点的大学同学,现在大多早已成为部门的一个小主管,月薪10K+,甚至有的已经自己出来创业当老板。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一顿饭,张晓彤吃的心里很不舒服。
人在绝望的时候最容易下定决心改变自己。
不甘一辈子拿这么低的薪资,张晓彤重新找准自己的职场定位,开始起早贪黑地苦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给自己构筑起一套完善的综合理论知识。
在做好自己日常工作的同时,她开始深入了解招聘工作,学会自我管理,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在半个月内完成了公司一个月的招聘指标。
慢慢地,部门领导开始看到了张晓彤的光芒,肯定了她的工作能力,慢慢将公司的核心招聘工作交给她。
就这样,从招聘项目协助,再到非技术课课程研发培训,张晓彤在这种吃力却又充实的两点一线安排中快速成长起来的。
一年的快速成长,张晓彤的羽翼渐渐丰满。
工作能力的提升,职场人际关系的不断积累,让她从原本打杂的小秘书华丽丽蜕变为诺基亚北方区人力资源经理兼企业内训师。
曾任诺基亚等3家跨国公司人力资源高管
清华远程学堂主讲教授、北大EMBA班特邀讲师
3年后,成为诺基亚北方区人力资源经理兼企业内训师,在诺基亚,她是所有新员工的明星榜样。
1995年底,受一些培训公司邀请,开始对外作公开培训课。
1998年,成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课程讲师。
2003年2月,现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专家团成员,国家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特约顾问
改变自己,不做职场小白
一路走来,只有张晓彤自己知道爬到现在这个地位,付出了多大的心血。
现在,作为职场大佬的她,很多时候看着刚入职场的新人甚至已经工作三四年的资深人士,仍对自己的职场发展没有规划,无法清晰定位自己,就像看到了当年傻傻的自己。
为了让更多的职场人士能够快速找准自己的定位,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张晓彤将自己多年来的职场生存之道整理总结归纳起来。
作为一个职场人士,你是否经常有以下的困惑:
每天都忙忙忙,业绩却丝毫都没有提升
工作了一两年,还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啥
面对职场上形形***的同事,不知如何打理关系
工作压力一大,就无法调整,自我管理能力很差
如果你想突破现在的困惑与瓶颈,像张晓彤老师一样升级打怪,成为公司高管,月入几万,买车买房,那么就跟着张晓彤老师来一起学习如何做好职场定位,走出职场困境,顺利升职加薪!
结合职业规划与职场心理学,涵盖职业定位、现实实践、人际交往、自我管理4个方面,张晓彤老师用20+年培训经验和上千个真实案例教会你一步步走出职场困境,边听边加薪!
理论篇:找准你的职业定位,不做职场小透明
1.特质与性格如何影响你的职业选择的?
2.怎么找到最适合你的职业方向?
3.职业生涯中的机遇应该如何把握?
4.实现好想法,你要规避职业误区。
5.如何探索出适合的人生发展路径?
6.如何制定目标与计划?
7.用霍兰德职业测试快速了解你的职业方向?
8.如何在经验中进行职业定位?
9.通过职业发展周期来了解自己(上)
10.通过职业发展周期来了解自己(下)
11.用SWOT分析法来了解自己(上)
12.用SWOT分析法来了解自己(下)
13.第一次寻找工作时应该注意什么?
14.如何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给主考官?
15.你能从老板和公司那儿获得什么?
16.弥补自身和职位期望的差距,你该做啥?
17.职业迷茫期,你该如何面对?
18.如何发现和规避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
实践篇:将计划付诸于实践,升职加薪马上来
19.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20.拖延症,我该怎么治愈你?
21.如何管理八小时以外的时间?
22.碎片化的时间该如何合理运用?
23.跳出舒适区,你该怎么做?
24.让你受益匪浅的思维模式
25.如何把握职场情绪控制,提升逆商?
26.不美好的事情,我们该如何接纳他?
27.自我效能感觉应该怎么提升?
28.具体的自我经营计划应该如何制定?
交往篇: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做个职场万人迷
29.提升沟通技巧的方法
30.和领导沟通的最优方案
31.怎样化解职场矛盾冲突(上)
32.怎样化解职场矛盾冲突(下)
33.遇到人品差的同事,你该如何相处?
34.同事间有矛盾冲突,应该如何化解?
35.怎么优雅而机智地与公司谈薪资?
36.如何进行高情商辞职?
37.你需要在跳槽时注意哪些事项?
管理篇:时刻注意自我管理,压力来了也当动力
38.别给自己乱贴压力的标签
39.为什么你会感觉到有压力?
40.职场压力的意义在哪里?管理三层次是什么?
41.自身的生理弹性、心理弹性和社会弹性应该如何提升?
42.暂时缓解压力的心理小技巧
总结篇1:职场中会给你减分的行为和习惯
总结篇2:在职场成长过程中,你需要这“5个人”
16套职场定位方法论+10篇职场实践方案
8条职场人士必备交际论+5个自我管理法则
统统教给你,让你职场硬实力软实力两手一起抓!
44节课浓缩了张晓彤老师成功逆袭的方法论
具体职场场景下的解决方案
原价1999的线下课程
目前为止,张晓彤老师在线上线下已经开展了上百场培训课程,广受学员好评。上过张老师课程的学员,打开了自己的职场思维,摸准职场定位,在工作上也更加游刃自如。
"朴实、诚恳、不夸张的风格让我觉得感悟良多,讲的东西是天天在企业里发生的,介绍的解决方案也是第二天上班就能用得上的。"
——听过张晓彤培训课的学员评价
如果你不愿一直这么碌碌无为
何不尝试从这套课开始,找准正确职业方向
打造核心竞争力,成为职场里的闪亮主角
不再做那个职场透明人!
每天1块8毛钱,每天10分钟
只求做职场上那个不可被替代的人
导读:在职场上,无论开始一份新工作,还是接收一项新任务,总会有很多自己未曾接触的东西或者拿不准的地方。想问领导却难以启齿,既担心领导太忙又担心他觉得你太笨;不问领导却憋得难受,既担心拖慢进度又担心自己瞎干误事。要解决这种状况的话,得先搞清楚怎么问领导问题。
有朋友问我:“领导每次布置工作都说不清楚,让我心好累,完全不知道怎么办。”
这是个好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看似不是你的问题,但最终还是需要你来解决。
怎么解决?三个字:问清楚。
职场新人最大的误解,就是把领导布置任务当成“自上而下”的老师考学生,事实上,领导布置任务,是一个“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的反复沟通过程。
职场中,70%的时间花在各种沟通(听说读写)上,真正完成任务的时间不足30%,造成群体工作绩效低的第一大原因就是“沟通不良”,而沟通不良的第一大杀手就是不会问问题。
要问出一个好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领导的思维方式和下属员工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
“Jimmy,你和工厂联系一下,确认一下交货日期,如果在月底之前不能完成的话,再和他们商量一下可替代方案。”
“啊,可替代方案?什么标准?怎么替代,一头雾水啊?”当我们听不懂领导交待的任务时,我们的第一念头往往是:糟了,为什么听不懂他的要求啊?我出了什么问题?
等一等啊,为什么一定是你的问题呢?
在这段对话中,领导觉得自己已经把任务交待清楚了,而下属却认为其中还有含糊之处,因为两者处于不同的思考模式中。
具体的说,领导的思考往往是“目标导向”,而员工的思考往往是“过程导向”。
什么叫“目标导向”?就是先明确我不可改变的目标是什么,再考虑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采用什么方法。
领导强调的是“月底之前我一定要拿到这批货”,这就是不可变更的目标;而“商量一下可替代方案”是方法层面的问题,“目标导向”思维的第一步到此就结束了。
什么叫“过程导向”,就是先明确这是一件什么类别的任务,再参考这个任务的一般执行流程。
比如上面的对话是供应链管理,那么员工的思考过程就是:怎么找供应商、怎么谈价格、什么样的质量标准、怎么保证按时交货,等等。
我们发现,领导的“目标导向”中认为次要的东西(可替代方案)恰恰是下属的“过程导向”中最重要的东西;而领导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按时交货),只是下属工作中的一个环节。
这两种思考方式的差异,通常就是你觉得领导要求太含糊的原因。
应该说,这两种导向没有谁优谁劣,而是不同的处境造成的。
过程导向往往适用于常规业务。供应链管理要做什么,达到什么目标,一般是清晰的,在执行时,套用现成的业务流程更有效率。
而目标导向,适用于思考重大的、变数多的业务,这通常是管理者的思考范畴;
比如上面的对话中,领导忽然介入日常业务,强调“月底交货”,提出“可替代方案”的问题,各种迹象表明,也许是他预感供应链会出问题,也许是这批产品非常重要,也许是公司高层的“旨意”,总之,下属应该敏感地觉察到,这个常规业务已经发生了变化,无法执行“过程导向”的思维模式。
此时,下属想要明确领导的任务,就必须要进入领导的“目标导向”思维模式:想要月底之前交货,我们应该做什么?
这就又回到了我们第一段提出的方法:问问题。
之所以还是要啰里啰嗦地讲一套“目标思维”和“过程思维”的理论,是希望大家带着目标去问问题,而不是陷在自己的常规思维中,问出一堆领导无法回答、也解决不了问题的问题。
好了,开始问吧,先从最常见的情况谈起。
第一种情况:领导以为你能明白
问问题是门艺术,特别是问领导问题,我们有一个核心原则——既得到***,又能让领导考满分。
让我们来当一回出卷老师吧,我们可用的题型有四种:
这一类题型适用于领导对业务比较熟,而自己又是两眼一抹黑的情况。
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尝试着用简答题找到领导忽然介入日常任务的原因。
“领导,合同上的交货期是下个月十号,如果提前的话,工厂可能要调整生产线,为什么一下子会这么急呢?”
通常情况下,你会得到原因,而这个原因,将直接决定了“可替代方案”。如果是配合促销活动,那就可以让工厂先出一批货;如果是预测原材料价格将上涨,可以把备料的工作前置……
不过,你要做好思想准备:这个重要问题,却不一定会有***。
职场上很多情况下,领导总是会把原因说得很“原则”,比如:“月底一定要交货,而且要控制成本。”
无法直接告诉你原因,可能是这件事太复杂,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可能这只是他的预感,可能是上面的意见,他自己搞不清状况。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你要特别注意,那就是——领导在考察你的能力。
第二种情况:领导在考察你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你越是想跟领导明确一些事情,他越是只会给出一些原则上的指导意见。
这很可能是领导觉得你在供应链管理上的常规工作做得不错,但如果要委以重任,那就要考察你的应变承压能力。另一方面,他也许觉得,目前的供应链管理太过宽松,他想在这个方面压一压工厂,出点业绩。
好的,就算不知道原因,我们也可以祭出我们的第二大题型:选择题。
上学时擅长刷题的童鞋一定都知道,一条好的选择题,几个选项往往紧扣着同一个考点,其中又有细微的差别。职场上,出好一条好的选择题也同样如此。
本题的满分标准:月底要交货。
本题考点:有哪些影响货期的因素,比如说交货数量、交货标准、成本,工艺等等,他们的变动将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这些都是领导说的,可替代方案的判断因素。
出题要点:我们的几个选项就要紧紧围绕这几个点,展现他们的差别:
“领导,想要提前交货,也不是不可能。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个方向入手。第一个是交货可以分批次,这可能给工厂增加管理难度,我再想办法和他们协商;第二个是原料的渠道可以调整,这个是长远计划,需要重新评估;第三个在XX工艺上,可以选择难度较低的,这个就要调整产品标准;如果都不行,就只能硬压了,对方很可能会提高报价……”
这几个可代替方案,分别对应了几个生产环节,背后其实又对应着领导没说的几个“黑箱原因”。
学霸是会答题的人,而“职霸”是会出题的人。能把纷繁复杂的背景,简化到最清晰、最准确的几个选项,并指出每一个选择背后的利弊,这才是职场上的“优等生”,你也就顺利通过了领导的这次考察。
好吧,能让领导考察的人毕竟是少数,还是切回到“普通难度”模式。
在接受领导任务时,最大的杯具还不是“领导的要求太含糊”,而是——领导以为你明白了,而且你也以为自己明白了!
第三种情况:在执行中才发现领导要求太模糊
很多时候,我们心想,不就是确认货期吧,却没有意识到领导任务中,最重要的“可替代方案”的要求,于是就进入这第三种情况。
很快,你从工厂得到了一个噩耗,无法按期交货。而且,工厂还表现出中国式供应链的一贯恶习——只有问题,没有解决方案。
在愤怒与抱怨之余,你忽然想到了任务书中的“可替代方案”,开始理解领导的先见之明——供应链可能出问题。
晚了,你已经失去了事先和领导讨论“可替代方案”的机会,现在直接告诉他这个结果,在领导眼里,你就是个不靠谱的下属。
亡羊补牢的唯一办法就是先和供应链沟通,尽量能明确几个可选择的方案,节省与领导沟通时间。
这时,我们同样可以用上面的选择题策略,但不同的是,因为在是执行过程中才发现了问题,那么这个选项就必须体现执行过程中的“半成品”——对方的反馈。
所以,不如直接一点,祭出我们威力最高的第三种题型:判断题。
比如说,不是“交货可以分批次,这可能给工厂增加管理难度,我想办法和他们协商”,而是“我和工厂商量过了,月底之前可以先交三分之二的货,但这会给工厂增加管理难度,增加3%的管理成本,我尽量让他们消化一部分,正在协商,请领导指示,这样做是否适合?”
判断题虽然效率高,但风险也大,等于就是押宝。所以在和领导汇报之前,一定要全面摸清情况,并做好备选方案。
以上三种都是问领导问题的常规情况。设想是美好的,现实可能是残酷的,下面的两种非常规情况,就需要你有一度的变通能力了。
第四种情况:他自己就没弄明白
在上面的三种情况下,我塑造了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领导者形象,并展现你与他最理想的互动场景。
可惜啊,可惜,现实职场中,你很可能遇到的是第四种情况:领导自己也没弄明白。
并不是说这位领导没有能力,很可能是他刚刚调到这个部门,正在熟悉情况,当然不可能给出明确的任务指令了。
我前面强调员工要善于转换成领导的“目标导向思维”,但让领导进入自己的“过程导向”思维同样重要。与新领导的首次沟通,就是一次绝佳的机会,能让领导理解自己的工作方式——不能你“月底交货”一句话,我就交货啦?具体遇到的问题,还得请你解决。
你要问的问题还是上面的那些问题,而且,因为是新领导,他更有可能接受你的方案,只要你说的有道理,但这种情况下,有三大禁忌:
第一、“目标导向”思维仍然是正确的,不要因为是新领导,就试图质疑“月底交货”这个原因不明的指令;
第二、他在提出任务的同时,非常希望你能与他互动,也就是多介绍情况。所以,我们前面的三大“问领导专用题型”仍然有效,但重点在于介绍情况,争取领导同意,而非问问题。
比如,谈到工艺标准,不能简单地讲名词,还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新领导明白不同工艺之间的差异。
第三、你绝对不可以把他当成新人去介绍业务,而是把你的介绍包装成问题,以请示的方式出现。
最后,还要务必用上我们的第四种题型——送分题。
“请问领导,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当然,你宁可相信,领导之所以是领导,他们的学习能力是母庸置疑的,很可能几句问话之后,他就大体把握了这个任务的基本情况。
可是,某些时候,你会发现这四大题型全部用完了,你还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如果你不想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那最后一种情况,就值得你考虑了。
第五种情况:他并不希望你把事给办了
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领导的任务不是他的本意,而是出于上面的压力或者部门之间协调的需要,不得不办。
如何判断这种情况呢?一个典型的特征是你的每一个问题,他都处于游离状态,哪怕是最简单的判断题,他也是支支吾吾,不知所云。
应该说,这已经超出了我这篇文章提供的办法论的范畴,只是因为怕误导大家,简单地提一下这种情况的应对之道:
——按规矩办事,多请示汇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学会问问题,是职场沟通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而一个好问题,取决于你能否掌握“目标导向”的思维模式。
在学校里,我们是“竞技模式”,虽然体育竞赛很残酷,但问题是明确的,规则是清晰的,只要你心无杂念,就能考出好成绩。
到了职场,就变成了“丛林模式”,一切都可能是食物,一切都可能是陷阱。
规则也是有的,在你还处于职场底层时,按规则办事可以保护你的安全,但你想要进步,就要走出规则的保护伞,走进规则的模糊地带。
在这个模糊地带里,唯一给你方向的,就是“结果导向”——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
等你身处高层,再回过头来看“领导要求太含糊”这件事,你会发现,这其实只是今后遇到的职场难题中,最简单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