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艾生物科技有限加盟:了解一下艾草艾灸带来的健康功效。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中医外治法。它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时几千年。艾灸是中华国粹,追溯千年,艾灸曾是帝皇养生的秘藏。流传至民间后又成为最主要的百姓治病良方,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广州国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加盟:了解一下艾草艾灸带来的健康功效。《黄帝内经》就有灸治未病的说法,即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艾灸身体稍感不适处穴位,治病于未然。
广州国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加盟:了解一下艾草艾灸带来的健康功效。《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
广州国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加盟:了解一下艾草艾灸带来的健康功效。艾灸养生是通过百草之王艾草特制成艾条,直接悬灸或配合温灸器敷于经络或患处四周,借灸火的温热及药物作用,帮助人体全面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散寒止痛、驱寒温中,尤其对小儿风寒感冒、妇女产后保养、月经不调、宫寒畏冷有独特疗效。艾灸能激发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防病保健、延年益寿。《孟子》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
广州国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加盟:了解一下艾草艾灸带来的健康功效。制作艾条的艾绒必须预先备制,取陈艾叶经过反复晒杵,筛选干净,除去杂质,令其软细如绵,即成艾绒方可使用。而艾绒又分两种,以上法炮制者为粗艾绒,一斤可得六、七两,适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细加工,经过数十日晒,筛拣数十次者,一斤只得二、三两,变为土***,为细艾绒,可用于直接灸法。有机制艾绒成品,也是印泥的原料。
摘录.稍加修改发于本群.此文比较真实可信.对此先懂药.同行中人应该有体会.并不是只抄袭世方.必须要有足够多的上山采药实践.亲临亲恭的拜师学艺.掌握足够多的临床医学经验.才能够成尽力为当地的好民间草医.
修改一下:薛深(来自于可能福建岭南地区).是我当乡村的一民间草医,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传说当时有一凤阳老人寄宿,供其食住,凤阳老人临走献出秘方。这些我无法证实,只知道薛深老草医,生前救人无数。民间习俗,每治愈一例奇难杂症,病家多以“四色礼”-----烟、酒、茶、红包之类,答谢医者。薛深生前对我说,他平生医好无数病人,不知收过多少的“四色礼”。如今,人将黄昏,不能将这些秘方带进棺材。看我为人忠厚,故将其用之有效的一些秘方传给我,希望能继承下去。我受宠若惊,拿起纸笔,一一记下。几年后,薛深老草医就去世了。
今天,我从书柜底翻出这本小册子,看着他的经验方。因我虽说是中西医结合吧,也无从对他的经验方进行试验。故把这引些秘方公开出来。希望薛深老草医在天有灵,原谅我的做法。我想让有懂得草药的人有更大的发挥。
以下红色的是当时草医传给我,要我写下的原话,我未修改过。所讲的都是当地的民俗病名和当地所称呼的草药名称。一些他所讲述的草药,我查了《陆丰中草药》和《中药大辞典》,再从网络下载于下面。其中一部分我不认识的,容我以后考查再补充。
后顶痈,位于玉枕骨两旁,若红肿速溃为顺,坚硬黑陷者为逆。
急粗取臭风仔捣红糖帖之,即愈。
【别名】胜红蓟、白花香草、白花臭草、柠檬菊、七星菊、白毛苦、猫屎草、脓泡草、广马草。
【性味归经】辛、微苦,凉。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止痛,止血,排石。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喉炎,急性胃肠炎,胃痛,腹痛,崩漏,肾结石,膀胱结石;外用治湿疹,鹅口疮,痈疮肿毒,蜂窝织炎,下肢溃疡,中耳炎,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或干品研末撒敷患处,或绞汁滴耳,或煎水洗。
枕头蛀,位天玉枕骨,即项中之处。此证溃出稠脓为吉顺;若紫暗塌陷,溃出血水者则风险。
宜取新鲜的假艾叶捣红糖帖患处。
生蛾,中医称“乳蛾”,西医称“扁桃体炎”。一边肿大称“单蛾”,两边肿大叫“双蛾”。有急发肿大者多引起不能呼吸。可取盐酸鸡、叶下红鲜叶捣烂捶蜜含之即愈。
考查“盐酸鸡”,正名是“酢浆草”气味:酸、寒、无毒。
主治:1、小便血淋。用酢浆草捣汁,煎五苓散服下。
2、二便不通。用酢浆草一把、车前草一把,共捣取汁,加砂糖一钱调服。不通可再服。
3、赤白带下。用酢浆草阴干,研为末。每取三匙,空心服,温酒送下。
4、痔疮出血。用酢浆草一大把,加水二升,煮取一繁荣昌盛服下。一天服三次,有效。
5、癣疮作痒。用酢浆草涂搽,数次即愈。
6、牙齿肿痛。用酢浆草一把,洗净,加川椒(去核)四十九粒,同捣烂,捏成豆大小粒。每以一粒塞到痛处,有效。
喉痧,即猩红热咽峡炎,取用盐酸鸡和拿投根(入地下白色的根为佳),煎水冲蜜服。
拿投根,【异名】露兜子(《岭外代答》),竻波罗(《岭南采药录》),假菠萝(《生草药手册》),山波罗(《岭南草药志》),野菠萝(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功用主治-橹罟子的功效】 ①《纲目拾遗》:补脾胃,固元气,制伏亢阳,扶持衰土,壮精神,益血,宽痞,消痰,解酒毒,止酒后发渴,利头目,开心益志。
②《陆川本草》:治疝气,小便不利,糖尿病。
③《生草药手册》:煎水洗,愈汗癣。
补脾益血;行气止痛;化痰利湿;明目。主痢疾;胃痛;咳嗽;疝气;睾丸炎;痔疮小便不利;目生翳障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蜜浸。
【选方】①治痢疾:霹兜竻果实二至四两。
(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目生翳障,渐渐昏暗,视物不明:橹罟子浸白蜜内,每日连蜜啖一枚,一月可退。
(《纲目拾遗》) ③解暑:竻波罗(路兜竻中心与菠萝相似者),煎服。
咽喉塞,为喉症危症,往往患者欲食不得而丧生,最宜用假阳虽捣烂同蜂蜜用纱布包着,含于口中,可望活命。
血彪,在额正中出血即是。宜墙头上蜻蜓饭与米饭捣烂帖之则愈。
锁头疔,位于嘴唇下,宜用拿投根(取地下白者为佳),捣烂擂酒帖之。
嘴角蛇,用草鱼齿研末与茶油沫之。
嘴角七星疔,宜灯心草烧灰,调茶油,沫患处。
胳膊痈,七个芳著叶、芙蓉花叶捣烂帖之。
别名: 甘薯,红薯、番薯、山芋.俗名:地瓜
【功效】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
1.《纲目抬遗》:补中,和血,
暖胃,肥五脏。白皮白肉者,益肺气生津。煮时加牛姜一片,调中与姜枣同劝;(同)红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泄。
2.《本草求原》:凉血活血,宽肠胃,通便秘,去宿瘀脏毒,舒筋络,止血热渴,产妇最宜。和鱼、鳢鱼食,调中补虚。
3.《随息居饮食谱》: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凡渡海注船者,不论生熟,食少许即安。
4.《岭南采药录》:醋煮服,治全身肿。
野生种起源于美洲的热带地区,由印第安人人工种植成功,抗病虫害强,栽培容易。哥伦布初见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甘藷献给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将甘藷传至菲律宾。在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从当时的西班牙殖民地吕宋(今菲律宾)引进中国,由东莞人陈益从安南首先引入广东[1]。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又从吕宋携带回中国,试种后,“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并撰《海外新传七则》。《农政全书》详细记述了番薯的种植方式,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南人用当米谷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藷故也。」中医学认为甘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
芙蓉花 【别名】:木芙蓉、拒霜花、地芙蓉、华木。
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木芙蓉,以花(芙蓉花)、叶(芙蓉叶)和根入药。夏秋摘花蕾,晒干,同时采叶阴干研粉贮存;秋、冬挖根、晒干。
【性味归经】微辛,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凉血止血。用于肺热咳嗽,月经过多,白带;外用治痈肿疮疖,乳腺炎,淋巴结炎,腮腺炎,烧烫伤,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0.3~1两;外用适量,以鲜叶、花捣烂敷患处或干叶、花研末用油、凡士林、酒、醋或浓茶调敷。
【备注】(1)芙蓉花:对于一切疮痈肿毒、乳痈等症,初起外用,能消肿止痛;已成者内服,有排脓之功。有可治肺痈,单用鲜花一至二两(干花减半),水煎,加冰糖五钱冲服,也可配合鱼腥草同用。芙蓉花还能凉血清热,可配莲蓬壳,用治血热崩漏。此外,亦可用治水火烫伤,研末,用蜂蜜或麻油调服。
叶下珠。珠仔草、假油甘(潮汕)、(潮安、潮州)、油甘草(普宁、蹬海)、合羞草、五时合(揭阳)、田油甘、田青仔、叶后珠(南澳)、珍珠草(广州)。
性味:味微苦甘,性凉,无毒。
效能:内服清热解毒散气去积;外用消毒退肿。入脾肺经。
主治:赤白痢疾,暑热痢疾,伤暑发热,目赤肿痛,小儿疳积,夜盲;外治毒蛇咬伤,指头蛇疮,皮肤飞蛇卵,小儿暑疖
齿漏一症,为脓疱溃出嘴巴,可用五倍子(文蛤)研末,同蜜用纱布包而含于口即可愈。
溃疡疱,疱大而不破,里面微黑。用垃圾旁破纸藉捣烂敷患处即愈。
或用节节花捣烂帖患处。
潮汕地区别名称为节节花、苦节节花、竹叶节节花、山节节花、山龙胆草、苦地胆、鲫鱼胆草。外地别名称为鲫鱼胆草、大凉藤、细样鲫鱼草、细样亚婆潮、大样鸭坡草。本品为茜草科耳草属耳草。生于各地山野坡坎、坑边、路旁旷地、草地林缘或灌木丛下,为一年生草木。
节节花味苦,性寒,无毒。入肝肺经。内服清热凉血行气、消炎解毒,主治感冒、咽喉炎、痢疾、急性结膜炎、胃肠炎等。外治解蛇毒、拔毒消肿。主治狗咬伤、皮肤痈肿、飞蛇卵、指头蛇疮、毒虫咬伤、毒蛇咬伤(青竹蛇咬伤为佳)、带状疮疹等。
1、治感冒发热:节节花15克,葫芦茶30克,水煎服。
2、治咽喉炎:节节花15克,水煎服。
3、治痢疾:节节花15克,水煎加白糖服。
4、治胃肠积热痛:节节花15克,水煎服。
5、治狗咬伤:节节花30克,捶酒取汁服,药渣捶红糖贴患处。也可治皮肤痈肿疮毒。
6、治飞蛇卵:节节花捶汁抹患处。
7、治手足指头蛇疮:节节花捶酒贴患处。
8、治毒蛇咬伤:节节花30-60克,捶酒取汁温服,药渣贴患片。(最好送往医院急救并用此方)
本品内服常用量生品15-30克,干品10-15克。外用适量,体质虚寒无热者勿服。
“蛇得子”用望高子捣烂和酒帖之。
钻洞蛇,草头香炖酒敷患处,两次即愈。
也可用托壁蜈蚣藤炖酒帖。
别名:香头草、回头青、雀头香(《江表传》),莎草根(《别录》),香附子(《唐本草》),雷公头(《纲目》),香附米(《本草求真》),猪通草茹(《陆川本草》),三棱草根(《中药志》),苦羌头(《中药材手册》)。
功能主治: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
(1)理气解郁: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及胃腹胀痛。
(2)调经止痛:用于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小腹胀痛。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疼痛;外用治牙痛,癣。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
鸡眼可用乌橄榄仔赔热烧存炭研末帖之。
生穿掌者,钉地根、乌龙草、大叶婆(又名鸡生鸡母)炖酒服。
别名:独脚龙、老鼠尾(广州)、千斤拔(增城、罗定、韶关、湛江、五华)、矮脚老虎、土黄芪、金牛尾、大力牛(惠阳)。
性味:甘、微涩、性平。
功效:有祛风湿强腰膝的功用。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腰腿痛、带下、跌打损伤等。
1、治风湿性关节炎:钉地根30克,刺刁根9-15克,水煎服。
2、治腰肌劳损、下肢无力:钉地根30-60克,猪脚1只,炖服。
3、治白带过多:钉地根30克,猪赤肉100克,炖服。
4、治慢性肾炎:钉地根30-60克,女贞子30克,淮山15克,石韦10克,水煎服。
5、治慢性腰腿痛:钉地根150克,威灵仙90克,五加皮150克,杜仲、牛膝各90克,白酒3000毫升。将上药浸入酒中,半个月后可饮用,每次15-20毫升,每晚入睡前服用。
6、治跌打内伤:钉地根30克,威灵仙12克,水煎加入少量白酒服。
7、治扁桃体炎:钉地根适量晒干研细末,每次少许吹患处。
本品内服常用量15-30克。
生肾风者,有淋巴结肿大,时而有脚下肿大,时好时止,伴腰酸痛,眼睛模糊。
宜用校下仔炖瘦猪肉食之。最忌酒。
关节肿大者宜用黄花仔炖酒服。
潮汕地区别名称黄花草、七寸金、千下槌、四稔槌。广州地区称之田基黄。本品为金丝桃科金丝桃属地耳草。生于田野、沟坑、山畔近水湿地处,春秋季采集。其性平,味苦甘。功能为清热利湿、行瘀解毒。潮汕地区群众常用此品服用以清热去湿行气散瘀,外用以作解毒消肿。主治跌打损伤、黄疸型肝炎、产后腹痛等。民间治疗经验颇多。
1、治黄疸肝炎:黄花仔30克,乌脚荖30克,水煎服,每天2次。
2、治传染性肝炎(无黄疸):黄花仔30克,水煎服。
3、治跌打损伤胸胁积痛:黄花仔30克,捣烂取汁冲酒服。
4、治痢疾腹痛、里急后重:黄花仔30克,捶汁冲蜜服用。
5、治妇女产后腹痛:黄花仔30克,煮瘦猪肉30克,冲酒食肉饮汤。
6、治急性结膜炎:黄花仔30-60克,煎水洗患眼,每日数次。
7、治疮疖肿毒、湿疹:根据病情用黄花仔适量,煎水洗患处。
8、治毒蛇咬伤:鲜黄花仔60克,捣烂取汁加醋10克,温开水煎服。药渣加酒捶后贴伤口。
本品常用量新鲜全草为15-60克,干品15-30克。外用适量。孕妇忌服。
病丫汗脚宜黄花仔、马了檄捣烂炖酒服
生怪者,最宜韭菜下面白者炖酒服。韭菜头帖之即止。
生膜目者(目痛久生膜)
引水草、圆叶水竹菜、虾壳捣烂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