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支付支持中国银行信用卡,只需要绑定即可使用。
微信绑定银行卡的方法都是相同的,具体步骤如下:
1、登陆微信之后,点击微信右上角的小菜单
2、在跳出的任务栏选择“我的银行卡”
3、然后就可以绑定我们的银行卡了,选择“银行卡”
4、然后进行添加银行卡,接下来选择填写持卡人,还有银行账号,还有银行预留的手机号码,要验证使用
5、成功添加一张信用卡了,以后就可以在微信在直接使用这张信用卡进行支付
1、希望你的信用卡使用储蓄卡作为还款账户,就带上自己的***、信用卡、储蓄卡到银行柜台办理签约就可以。
2、目前办理约定账户(绑定业务)的方法有5种:
(1)申请办卡时,在申请表上“约定账户还款授权”栏位中选填相应的信息。
(2)如果已经成功办卡,可携带***件及信用卡,前往中国银行任意营业网点直接办理约定账户的签约。
(3)关注建行微信公众账号,并完成信用卡绑定后,新增(变更、修改)你的约定账户。
(4)开通手机银行的人,可登录手机银行客户端,进入“信用卡—信用卡管理—约定还款设置”办理信用卡约定还款。
(5)如果你是网银签约的客户可以通过登陆网银系统进入“信用卡”菜单,选择“信用卡管理”后点击“约定还款账户维护”标签自助进行还款账户设置。
需提供车主有效***件和行驶证的原件及复印件(非车主本人还需带上代理人的有效***件),行驶证复印件副本需要复印盖有最近一次年检的刻章那一页;
填写一张信用卡申请表,该信用卡用于绑定ETC卡,拿到信用卡以后,刷卡两次凭POS单即可到指定网点免费领取***ETC车载设备(OBU),其间不收取任何费用;
如果车主已经拥有信用卡并且想用来绑定ETC功能,很抱歉,这个不属于本次免费赠送设备的范围,所以即使手里有信用卡,要免费获得OBU设备,还是要重新办理一张新的信用卡,原有的卡跟新卡共享额度,当然也可以注销原有的信用卡仅使用新卡;
如果车主有储蓄卡想绑定ETC功能,按照交通部门要求,必须冻结一定数额的存款,同样也是不免费赠送设备的。
可以申请,中国银行可以用存款办理信用卡,按存款金额的20%审批额度。
1952年,美国加州富兰克林银行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信用卡—大莱卡。
1978年,中国银行广东分行将信用卡引入国内
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
“问题补充”后的补充回答 :)
没有特别要求的,你应该是想办2张不同的卡吧?比如各种个性卡。
第二张办起来比第一张方便,因为银行已经有你之前的信用记录。只要信用良好,很快就批卡的!
(再补充下:我以前在中行的信用卡业务员那申请第一张信用卡时,他就建议我办一张标准卡,同时再办一张别的个性卡,2张一起办有礼物送,呵呵。。 所以一个人是肯定可以办理两张中国银行的信用卡的!)
同一家银行可以办两张,或以上数量的信用卡的。(个别银行在办白金以上等级的高端信用卡时,才会要求注销之前的普通卡)
用卡于1915年起源于美国。最早发行信用卡的机构并不是银行,而是一些百货商店、饮食业、娱乐业和汽油公司。美国的一些商店、饮食店为招徕顾客,推销商品,扩大营业额,有选择地在一定范围内发给顾客一种类似金属徽章的信用筹码,后来演变成为用塑料制成的卡片,作为客户购货消费的凭征,开展了凭信用筹码在本商号或公司或汽油站购货的赊销服务业务,顾客可以在这些发行筹码的商店及其分号赊购商品,约期付款。这就是信用卡的雏形。
据说有一天,美国商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庄纽约一家饭店招待客人用餐,就餐后发现他的钱包忘记带在身边,因而深感难堪,不得不打***叫妻子带现金来饭店结账。于是麦克纳马拉产生了创建信用卡公司的想法。1950年春,麦克纳马拉与他的好友施奈德合作投资一万美元,在纽约创立了“大莱俱乐部”(DinersClub),即大莱信用卡公司的前身。大莱俱乐部为会员们提供一种能够证明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会员凭卡片可以记账消费。这种无须银行办理的信用卡的性质仍属于商业信用卡。
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首先发行了银行信用卡。1959年,美国的美州银行在加利福尼亚州发行了美州银行卡。此后,许多银行加入了发卡银行的行列。到了六十年代,银行信用卡很快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并得到迅速发展,信用卡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也盛行起来。从七十年***始,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发行信用卡业务。
七十年代末期,当中国打开国门,大胆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信用卡作为国际流行的信用支付工具也进入了中国,并得到较快的发展。1979年,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首先同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开始代理东美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从此进入了中国。不久,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的中国银行分行先后同香港东亚银行、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以及美国运通公司等发卡机构签订了兑付信用卡协议书。
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第一张“中银卡”(BOC卡)问世,1986年6月,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发行了长城信用卡,经中国银行总行命名后,长城信用卡作为中国银行系统统一的信用卡名称,在全国各地的中国银行分支机构全面推广。长城信用卡的诞生和发展,不仅填补了我国金融史册上的一项空白,而且预示着我国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支付方式,将发生重大的变革。
1965年,发展信用卡略具规模的美国商业银行开始拓展全国性的业务, 隔年并授权其商标给其它家银行,发行一种有蓝、白、金三色带图案的Bank Americard。同年,十四家东部的银行在纽约州的水牛城成立「银行间卡片协会」(Interbank Card Association),成立后以Bank Americard为主要竞争对象。
为了再扩充业务, 美国商业银行成立National BankAmericard Incorporated(NBI),原先使用授权商标的银行成为NBI的非持股会员,美国商业银行也另外扩充业务到美国境外,不过带著浓厚美国商业银行色彩的BankAmericard并不受到国外银行的青睐,1977年Bank Americard正式改名为Visa。
Charge的专利权。与美国商业银行一样,银行间卡片协会也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如与欧洲信用卡国际组织建立联网,扩大在全球的接受程度。1978年,Master Charge改名为MasterCard。
MasterCard在成立之初就以Visa为主要竞争对象,经过多年的竞赛,在全球各地互有胜负,不过在良性竞争下,二家信用卡组织早已跨出美国境内,发展成二大国际信用卡,全球有超过1,400万家的商店接受MasterCard及Visa卡,两大信用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80%以上。两大国际组织更不约而同跨足国际提款、国际转帐及IC卡的系统,持卡人也因此享有更便利、更完整的支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