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如何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扶持的农业项目农业发展?

来源: 中国一带一路网

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根据方案,中国拟将商务部对外援助工作有关职责、外交部对外援助协调等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中国国务委员王勇就方案向大会作说明时表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主要职责是,拟定对外援助战略方针、规划、政策,统筹协调援外重大问题并提出建议,推进援外方式改革,编制对外援助方案和计划,确定对外援助项目并监督评估实施情况等。援外的具体执行工作仍由相关部门按分工承担。

王勇指出,此举是为了充分发挥对外援助作为大国外交的重要手段作用,加强对外援助的战略谋划和统筹协调,推动援外工作统一管理,改革优化援外方式,更好服务国家外交总体布局和共建“一带一路”等。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向记者指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对外援助的力度也在加大,现在每年在200多亿人民币的规模。“中国需要通过一个更加综合的、系统的部门来全面提升援外的效率。”

据商务部统计,2017年,中国政府新承担各类援助项目309个,境内外培训各类人才近15万名,惠及128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

中国提供近4000亿元援助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6年12月发表的《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白皮书显示,60多年来,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各类人员1200多万人次,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其中700多人为他国发展献出了宝贵生命。

回顾历史,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向记者指出,中国的对外援助在中国的外交战略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援助为我国打破西方的贸易禁运和外交封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后,对外援助还为我国打开外部市场发挥了先导作用。

以坦赞铁路为例,梅新育指出,这条铁路成为中国铁路产品和工程走出去的先导。“10多年来,我们每年的轨道交通设备出口都在100亿美元以上。追根溯源,这是从坦赞铁路项目开始的。从2010年起,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我们在海外的工程承包也是从援外工程开始的。”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起点,中国的对外援助已经逐渐扩展到民生领域,并越来越重视帮助受援国加强“造血”机能。《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显示,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资金的近50%投入受援国减贫、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民生领域;超过61%的援助资金投向最不发达国家和其他低收入国家;中国共举办1579期官员研修班,邀请近4万名发展中国家官员来华研修。

张建平透露,实际上,中国政府多年前就在考虑设立独立的对外援助机构,但由于当时中国对自身在全球发展中的角色还在探索之中,而且还没有提出“一带一路”这样宏大的倡议,因此迟迟没有行动。

现在,时机终于到了。***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张建平认为,通过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不仅可以对援外工作进行更加综合、全面的谋划,研究设计出更与时俱进的方式和领域,而且有助于加强国际协作,开展第三方合作。

围绕“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中国不仅援建了近60个农业、工业、交通运输、能源电力、信息通讯等领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还实施了中缅(甸)经济走廊规划、巴基斯坦瓜达尔市整体规划、佛得角海洋经济特区规划、中尼(泊尔)跨境合作区规划、中越(南)经贸合作5年规划等规划咨询类项目。

未来,中国的对外援助的力度将不断加大,方式将更为丰富,这就对相应的管理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张建平认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将是一个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部门,未来的管理层应该具备国际化背景,包括语言能力和国际交往经验,还需要掌握国际援助的专业知识。“现在的外援会跟‘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合作、贸易投资、民生等内容紧密关联,对很多领域都有专业素质要求。因此,复合型人才对这个机构是更加合适的。”

对于这个机构未来的运营,国家发改委学术委研究员张燕生向记者表示,应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也就是说,依法履行机构职责,加强专业化能力建设,建立监督和管理机制。“这个新成立的机构应着眼打造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将自身定位为一个服务性的机构。”

为了帮助亚非拉国家加快发展,张燕生认为,中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一个跨境合作网络,让它们利用自身的要素和资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方面,他相信,金砖机制将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梅新育看来,未来的掌舵人必须要把握好政策取向,将对外援助与战略外交有机衔接。

您的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请使用高级浏览器,谢谢

“一带一路”如何助力中国电影市场发展?

中国网新闻5月9日讯 5月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介绍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情况,并答记者问。白春礼在发布会上表示,科技合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解决共同面对的挑战和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有记者提问:科技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平时通常理解比较多的可能是金融、贸易以及交通这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科技合作究竟扮演什么角色,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白春礼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工业化初期。比如我最近到周边这几个国家看,他们工业化的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应该说与中国还有一些差距。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初期的国家,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挑战,比如如何发展经济,同时还要保护环境,研究环境的承载能力,共同面对挑战。气候变化、人类健康、多发传染病的防治,这些问题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问题,是区域性、全球化的工作。所以,科技合作为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面对的挑战和问题,能够提供一些新的途径。我们与沿线国家在科技合作方面,为沿线国家提供科技咨询,通过以科技知识、科技调研作为基础提供支持,来解决共性发展的问题,这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能够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

白春礼说,另外,科技创新也为建设“一带一路”提供科技的保障和支撑。因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建设重大工程中可能要解决一些技术瓶颈问题,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攻关,对提升工程的质量以及创立品牌,都能够提供有力的支撑。

白春礼还表示,我们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人才培养培训,不管是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还有共同举办培训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友谊和心情的互通,也为构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一个民意的基础,这都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科技合作在构建“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科技合作,也能够惠及民生,助力国家发展规划的对接和人民互联共赢。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