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虫化石和鱼类化石哪个早?

前言:一直以来,人类总自诩为万灵之长,是地区的主宰者。但相比于地球的历史而言,我们人类的出现和发展犹如浮游般只是眨眼转瞬之间,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而言,其实我们并没有那么了解她。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化石与文字,来了解地球的某一时期或是某一角落。


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还有研究人员不断的深入探索,越来越多的奇异化石慢慢走近了我们的视线。就像是俄罗斯的卡卢加陨石,里面竟然有一块“螺丝”,要知道螺丝属于现代造物,它根本不可能跟古代化石有所联系,于是这也引起了许多研究学者的注意。

那究竟这块螺丝是史前文明存在过的痕迹?还是一些其它未知物种的产物?这个问题也是在考研着诸多的考古学家。真相究竟如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在20世纪90年代,一些陨石爱好者来到了俄罗斯的卡卢加市,这个小城市虽然并不是俄罗斯很知名的城市,但如果是在天文、陨石爱好者眼里,那它要比任何国际大都市更具吸引力,因为在卡卢加市可以经常发现陨石,以及一些外星人痕迹。

就在那些陨石爱好者在卡卢加市仔细寻找之时,有人以外的发现了一块极其特殊的陨石,因为在这块陨石里竟镶嵌着一节像是“螺丝”一样的物体,这瞬间惊呆了种人,他们也赶忙将这块特殊的陨石送往了当地的考古研究所,进行仔细研究。


而专家鉴定后的结果更是使众人更加震惊,因为经考古学家鉴定发现,这块陨石应该有3亿年左右的时间了,这也就意味着,镶嵌在里面的“螺丝”竟然是3亿年前的螺丝。这一消息的公布也引起了全世界的舆论,因为大家都知道螺丝属于现代制品,3亿年前地球上也根本不可能会有螺丝。而专家鉴定后的陨石事实却又摆在了这里,让人们无法反驳。现如今只有两种可能:第一是;这个螺丝是外星人带来,遗留在地球上的。第二是;地球上确实存在过史前文明,并且那个文明相对也已经比较发达。

其实在这颗陨石中的“螺丝”出现之前,很多人都曾在地球上发现了一些疑似外星人或是史前文明的痕迹。就像是一位美国化石爱好者发现的三叶虫化石,里面竟然有脚印。还有非洲加蓬发现的史前核反应堆,已经有20亿年的历史。此外还有在非洲曾发现过具有特殊纹路的金属球,距今也有28亿年的时间。


这一切的信息,似乎都是指向同一方向,就是告诉大家,在很久以前,地球上曾经拥有过一个相对发达的史前文明。

史前文明是否真实存在过?

虽然有很多痕迹都显示了史前文明的存在,但就目前来看,史前文明存在的概率依然的很小的,因为在这些所谓的史前文明证据之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人类伪造的,或是因其它因素误导的。

但像三叶虫化石上出现的脚印,鉴定后就证实那并非是人为的,科研学者在那块具有“脚印”的化石上没有发现任何的指纹痕迹。而根据地理学家的解释,他们认为这属于地质的演化与风险演化而成的这种特殊现象。

还有像加蓬的核反应堆,经科学家检测后也并非是人为制造的。科研学者认为那里是一处极为特殊自然形成的天然核反应堆。所以说不是如今的人类制造的,也并非是史前人类制造的。


最后还有像南非发现的金属球,很多地质学家普遍相信那属于自然形成的黄铁矿结合,也正是因此,它的质地也才十分的坚硬,堪比钻石。

那既然这大部分的证据和痕迹要么都是人为伪造的,要么就已经被科学所解释了,那陨石中的“螺丝”,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2014年的时候,距离那块“螺丝”陨石的发现已经过去了20年,人们终于随着考古技术的升级,还有人类科技的发展,在高科技检验技术的帮助下揭开了它的真相。

这块所谓的“螺丝”化石,其实就是一个比较稀有的化石标本,也就是海百合化石。


百合都很熟悉,可海百合却又很陌生,其实它并不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棘皮动物,人们之所以把它称之为海百合,就是因为它的身体就像是百合花一样。海百合出现在奥陶纪,距今约有4.5亿年的时间。它的化石就像是荷花一样,有着西昌的根茎,顶部还有一片叶子。

但其实海百合并没有化石中的美貌,它生活在深海,有一种像是圆形的基座,而外形开上去更像是植物根茎,柄端还生长着许多的腕足,并且还具有细长的羽毛。海百合属于滤食性动物,平日里依靠布满了粘液的管足滤食海洋微生物为生。


海百合鼎盛时代——石炭纪

石炭纪,可谓是海百合最为鼎盛的时期,那时的海百合遍布海洋,仅种类就超过了5000余种,一时间称霸海洋。但后期随着陨石的撞击和地球气候的改变,导致了地球物种大灭绝,有96%的海洋生物因此灭绝,海百合自然也没能幸免,因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当然,海百合只是退出了自己的鼎盛时期,现今为止全世界范围内还存有620种海百合,它也可以说是如今的一种珍稀保护动物。

深海底部的环境是比较复杂的,还有海百合钙质的根茎与萼都极其脆弱,所以当它死亡后,受到海水和鱼类的扰动,是很难形成完整化石的。现如今人们发现的海百合化石大部分都是一些根茎或萼的化石。

而那次人们在俄罗斯卡卢加发现的“螺丝”化石,其实就是海百合根茎的化石。

因为海百合的形态奇异,并且其诞生悠久,所以它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都是很好的。据传我国广东博物馆内就收藏了一块海百合化石,并且其价值超过了8千万。

当然,海百合也是一个供人类研究古生物演化过程很好的素材,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它来了解远古时期地球海洋生物的进化方向。


在地球之上,像“螺丝”化石这种未解之谜很多很多,我们随着科技的发展,慢慢的去一点一点揭开这些谜团真相。相信随着人类科学、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可以解释更多的神秘时间,去了解越来越多的地球秘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新闻目录(地点-时间-生物/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9.英国怀特岛发现新的坚尾龙类兽脚类恐龙,脊椎骨骼中具有巨大的气囊(8月12日)

Vectaerovenator inopinatus的死亡场景复原图。该恐龙的化石发现于英国怀特岛,发现化石包括两节前背椎,一节颈椎和一节中部尾椎。只能确定这只恐龙属于兽脚类中的坚尾龙类,无法确定属于哪个科。

10.英国发现了晚三叠世亚热带群岛上的古老的岛屿小型化的四足动物群(8月12日)

英国南威尔士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裂隙沉积中保存了一个生活在亚热带群岛上的四足动物群。研究表明,该动物群中的生物具有原始的特征,而且倾向于小型化。该动物群让人们想到北美洲更古老的甚至2500万年前的动物群,表明这个动物群是个孑遗动物群。图片来自新闻。

11.在新西兰发现了晚上新世的冠企鹅化石(8月12日)

Eudyptes atatu生活场景复原图以及化石。新西兰发现了新的冠企鹅属化石Eudyptes atatu,产自336-306万年的皮亚琴阶地层。与现生的冠企鹅相比,这只冠企鹅的喙更宽,可能意味着与现生冠企鹅的食性不同。图片来自新闻。

1.准格尔盆地发现的马门溪龙骨骼上发现了哺乳类食腐的痕迹(8月4日)

在1.6亿年前的侏罗纪,大小如同老鼠一样的哺乳动物怎样吃体型巨大无比的马门溪龙呢?当然是等它死了去吃它的尸体了。准格尔盆地发现的马门溪龙颈肋上发现了一些痕迹,经研究发现是小型食虫哺乳类的齿痕。这也是最早的哺乳动物取食的痕迹。图片来自文章。

2.古基因研究表明狮子和洞狮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且洞狮分为至少两个亚种(8月4日)

最近一项研究针对31个洞狮个体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发现洞狮与狮子大约在185万年前(95% 52-291万年)就已经分开了,是两个物种,同时洞狮内部又分成至少2个亚种,生活在白令海峡周围的洞狮和生活在欧洲的洞狮有着不同的头骨形态和食性。图片来自文章。
不同亚种洞狮的分布,蓝色和红色对应于上图。图片来自文章。

3.河狸伐木的行为起源于它们对木本植物的取食(8月4日)

河狸会伐木来建造“水坝”,这种行为是怎么起源的?通过对河狸化石进行食性研究,发现河狸伐木为食的行为可能追溯到中新世一种小型的半水生的海狸,而以木本植物为食则起源更早。游泳、伐木以及食用木本植物共同促进了河狸筑坝行为的产生,而这也与新近纪晚期北方的降温有关。图片来自文章。

4.研究发现哺乳动物中灵长类的喉相对体型更大且演化更快(8月11日)

最近一项研究对比了灵长类和食肉目哺乳动物喉的演化,研究发现相比于食肉目动物,灵长类的喉大小相对体型更大且大小变化范围更大,这些差异主要与声音交流有关。同时灵长类的喉演化速率也更快,更能适应演化压力而灵活演化,这也是人类能用喉发出各种声音进行语言交流的一个原因。图片来自新闻。

1.人类使用的可移动容器是怎么发展的?(8月3日)

容器技术起源的猜测与时间分布以及可移动容器使用的直接考古证据。从贝壳到昂贵的包包,人类的容器技术是怎么起源与演化的,最早的容器在10万年前,但是再往前人类的南方古猿、直立人以及早期智人阶段,容器又是怎么演化的?图片来自文章。

2.尼安德特人对欧亚现代人的基因渗入为他们带了已经失去的人类祖先的等位基因(8月3日)

尼安德特人通过基因渗入想欧亚人群引入他们已经失去的功能性祖先等位基因的图解。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渗入重新引入了数千个具有基因调节活性的祖先等位基因变异,这些再引入的等位基因比尼安德特人衍生的等位基因被接受度更高。图片来自文章。

3.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都曾受到过更古老的人类的基因渗入(8月6日)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中有3%来自古代人类,并估计这种杂交发生在20万到30万年前之间。此外,丹尼索瓦人基因组的1%可能来自未知且较远的亲戚,可能是直立人,而这些“超古旧”区域中约有15%可能已经传给了如今还活着的现代人类。直立人的基因可能在现代人中存在。图片来自文章。

4.英国发现了48万年前人类屠宰一匹马并食用它的详细考古记录(8月12日)

英格兰苏塞克斯Boxgrove保存有丰富的人类史前遗址,最近一项研究发现了一个史前人类屠宰野马并食用的遗址。估计有三四十个人吃了一匹马,包括其骨髓、内脏甚至未被消化的内容物。其中涉及到人们相互学习以及社交,这种大型聚餐活动促进了人类工具与思想的共享与发展。图片来自新闻。

5.南非发现了20万年前人们使用草垫作为“床上用品”的遗迹(8月14日)

一项研究发现,大约20万年前,南非边境洞穴(Border Cave)的居住者就已经使用草垫,而且它们会把草垫铺在燃烧过的灰烬上,可能是为了驱虫。灰烬、烧焦的草、木头和骨头表明洞穴的居民可能会周期性地焚烧床上用品,可能是为了清除“有臭味的床上用品和害虫”。图片来自文章。

七、古生物与环境、灭绝、演化原理

1.孢粉研究揭示早中生代四川盆地古环境和烃源岩意义(8月4日)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丽琴博士、王永栋研究员以及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Vivi Vajda教授,首次在四川盆地宣汉地区开展了三叠纪和侏罗纪之交的孢粉相研究,并结合孢粉化石热变指数、地球化学指标等分析参数,深入探讨了须家河组和珍珠冲组的沉积环境和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图片来自文章。

2.更新世晚期至今陆生脊椎动物中植食动物比其他动物所面临的灭绝风险更大(8月5日)

一项对2万4500多个现存的和已灭绝物种的新研究,在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中,食草动物(而不是食肉动物)可能面临更大的灭绝风险。这些发现提示,食草动物在当今、近代和更新世晚期一直遭受着最大的灭绝威胁,它们比食物网中处于任何其它位置的物种所遭受的灭绝威胁都更大。图片来自文章。

3.科研人员修订放射性碳测年法校准曲线(8月12日)

一个国际团队对树木年轮、石笋、珊瑚等1.5万份样品进行了测定,其中最古老的样品距今约5.5万年,在大量数据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分别适用于北半球、南半球及全球海洋样品的3条放射性碳测年法校准曲线。研究人员说,新的校准曲线有助于考古学等领域更准确地了解我们的历史。图片来自新闻。

4.古DNA研究表明披毛犀灭绝的原因是气候变化而不是人类的捕猎(8月13日)

披毛犀物种个体数量与时间的关系。通过对14头披毛犀的古DNA进行测序,研究人员发现,在从西伯利亚消失的几千年前,长毛犀牛的数量一直保持稳定和多样性,后来的气温可能对这种适应寒冷环境的物种太高了。末次冰期后气温的急剧升高可能造成了披毛犀的灭绝。图片来自文章。

1.南极砂岩的研究表明地壳的增厚与大气圈和水圈的演化存在密切的关系(8月4日)

最近一项研究针对南极的砂岩进行了分析,发现地壳厚度的两个显著峰值(26-20亿年与8-5亿年)与大陆裂谷和漂移活动有关,同时地壳增厚也与雪球地球事件和大氧化事件具有密切的关系。这表明地球岩石圈的演化与大气圈和水圈的演化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图片来自文章。

2.火山喷发排放的气体对于臭氧层和气候的影响可以长达15-30年(8月6日)

超级火山可以引起严重的破坏,这是危地马拉Los Chocoyos喷发之后的破火山口,现在已经成为了美丽的Atitlán湖。研究发现8.4万年前该火山的喷发释放了大量的硫和氯气以及溴气。对于臭氧层和气候的影响长达15-30年。图片来自新闻。

3.地球可能在20亿年已经启动了具有全球联动的板块俯冲系统(8月6日)

研究发现地球可能在20亿年已经启动了具有全球联动的板块俯冲系统,正是由于全球性的板块俯冲作用,才导致了Nuna超大陆的汇聚,从而可以更合理地解释地幔在古元古代开始加速冷却等重大变革性事件。 图片来自新闻。

4.研究现代海洋表层温度来重建地球历史上的全球温度(8月10日)

一项研究针对现代浅海,局限海域(例如地中海和波罗的海)的数据显示,海表温度比大洋要热,研究认为古生代时期根据浅海的温度对全球平均温度的估计是不准确的。古生代恢复古海洋表层的温度都依靠前海的沉积物,这可能会对恢复全球温度带来温差。图片来自新闻。

“一觉醒来,朕的大清亡了!”

圆明园沉睡百年的古莲子

在中科院的培育下成功发芽开花

这些莲子是幸运的,开出来的花美丽依旧,如果继续在泥土里躺上万年,恐怕只能以另外一个身份面世了——化石。

化石是古生物遗体或遗迹,经历自然界的岩石化作用,存留在古地层中的东西。所以一颗莲子成为化石,就再也不能发芽了,因为它已经“石化”死亡了。

带小朋友去地质博物馆参观,化石一定是不能错过的展区。虽然化石生物大多已经灭绝,但从岩层里保存的印记,还是可以窥见它们的风采。别忘了受人仰望的恐龙骨架也是化石呢!

(图片来自某恐龙博物馆)

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呢?好奇宝宝一定会问这个问题。生物死亡后被泥沙掩埋,慢慢地软体部分被分解,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脉等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即使变成了石头,生物的结构也多少保留了下来。

那没有硬体的生物就不能形成化石了吗?其实在适当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比如火山爆发,喷出的火山灰将所有生物瞬间埋藏;再比如树脂滴落,瞬间被包裹的昆虫(琥珀);或者一只水母消失前,在软泥上压出的印记。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种有趣的化石吧~

这颗长得像“小荷叶”集合体的动物叫海百合,从名字到形态像极了植物,然而却和海星一样是棘皮动物

在古生代,海百合在海底大面积覆盖,后来因为几次大灭绝事件,90% 物种消失,所以形成了很多化石。但是现生种类也还有,所以海百合是“活化石”

鱼类是最早兴起繁盛的脊椎动物,泥盆世更是称为“鱼的时代”。鱼化石的观赏型很高,有的化石身体结构十分清晰。青石板上,鱼儿或驻游或嬉闹,活像一幅幅印刻画。

通过化石我们可以想象,这些鱼儿前一秒还在相互追逐,下一秒就被泥沙火山灰掩埋;或者只是生命走到尽头,一条鱼安静地沉到水底被掩埋。

植物常见的保存部位是叶子、茎表皮以及树干,其中比较神奇的当属硅化木。

硅化木看起来就像是一株株死去的木桩,保留了木质结构和纹理,但是木质纤维已经被硅质替代,也就是成为了石头。它是树木迅速埋藏后,被地下水改造的结果。

植物的叶子或茎干倒在松软的泥土中后,会留下印痕,就算部分被分解,印痕也会保存下来,所以叶子化石常常脉络清晰、结构完整。通过以上过程也可以看出来,植物化石常保存于泥质岩中

恐龙怕是最能让人兴奋的化石了:一根骨头就可比成人粗壮,整个骨架复原后似乎蠢蠢欲动,连恐龙蛋都能激发人无限的遐想……

恐龙在中生代统治了整个地球,分化出了大大小小、分管海陆空的植食性和肉食性种类。并在亿年内不断演化更迭,凭借硕大的体型和强大的战斗力牢牢占据食物链顶端。

不可思议的是,它们又在很短的时间内销声匿迹了。现在普遍认为当时地球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一颗巨大陨石撞击了地球,导致海啸地震火山爆发,飞扬的沙尘遮天蔽日。由此看来,恐龙是经历了世界末日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飞上天的恐龙里,有的长出了羽毛,随后进化成鸟类生存了下来。所以, 鸟类是恐龙的后裔

说起统治地球的生物,除了恐龙,不得不提到三叶虫了。三叶虫与现在的节肢爬行动物(口袋酱的童年阴影)长得十分相似,不过只生活在海洋里,爬行或者游泳移动。

古生代的海洋是三叶虫的天下,然而与恐龙不同,它们没有很大的攻击性,而是以高防御力和生命力占领了早期海洋。在2亿多年的时间里,演化出了极高的多样性。

作为寒武纪就存在的动物,结构也比较简单:无论从头向尾还是从左到右,都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三叶虫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然而和恐龙一样,三叶虫也已经完全灭绝了,并且两个大佬都没来及见上一面。关于三叶虫灭绝的原因众说纷纭,可能是被吃了、晒死了或者冷死了。

——————★★——————★★——————★★——————★★——————

目前地质博物馆、古生物馆、地质公园等都有相应的化石展出,你的娃会不会对远古的生命感兴趣呢?不妨带ta就看看吧~

【口袋酱原创,转载须注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狼鳍鱼化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