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5-12 10:58 教你怎么阅读研究报告
前面看到猪猪的一个帖子,看到大家对研究报告的认识还不够,所以特转这个帖子供大家阅读和思考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5-12 10:58 【 转帖:冲天杆 2008-03-22 16:25 浏览/回复:1090/14】 (\0{0x%C)B.u .fxbest.com
记得我在<A股基因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文中介绍一个观点:机构正在成为A股市场的主流力量.它们控制的筹码占A股优质筹码的大多数,所以A股由他们说了算.关于这个观点,我今后还有发表文章<黑马白马化,白马妖魔化>,这是后话.机构成为投资的主力,那么谁来控制机构的资金流向呢?很多人会说是基金基金,操盘手,投资总监等.这话没有错,可是如果我们把问题总结到这里,你会发现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只有用老鼠仓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除非你和这个基金经理们是亲戚朋友,他们告诉你信息你才可以赢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这个条件的,而是法律也打击.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以基金经理和投资总监大脑里面的东西提前知道呢?***是:有!
我是两派都用,但是更倾向于后一派.事实在,在国外,如华尔街,王牌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在引导着市场资金的流向.如果分析师集体看多哪个行业或者公司,那么股价不涨也难;如果看空,那么很可能爆跌.这就是机构主导的成熟市场下,分析报告在股市中的价值.很多人如果还用过去那种散户时代的眼光看待今天的研究报告,主观的以为机构发布研究报告都是为了"托"儿,那就大错而特错拉.机构时代,散户根本不是机构眼中的 博弈对象.
在A股中,任何一个基金经理,投资总监,私募基金,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银行投资部门等,没有一个不去研究主流机构的研究报告的.他们可能不读报纸,可能不听新闻,但是中金公司招商证券的王牌机构的晨会报告和研究报告他们不能不看.这些A股投资机构的大佬们会在研究报告中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可以说,正是这些研究报告在引导在机构资金的流向.
这些研究报告分为:证券公司研究报告(具体又分为证券公司晨会报告,行业研究报告,投资策略报告,公司研究报告,月度投资报告,季度投资报告,年度投资报告,调研报告等),基金公司投资报告,私募基金投资报告,保险公司投资报告,资产管理公司投资报告,银行投资部门研究报告等.一般情况下,后几种报告的保密性很高,对外部的流动性也很低,基本上服务于圈内人甚至自己部门.我们能经 ...随着机构参与股指期货套期保值交易日益深入,市场上对套期保值的认识也开始出现一些误区。其中,认为机构在运用期指交易规避风险同时,会丧失一些投资机会的看法较为典型。此举有将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妖魔化”的倾向。其实,“避险”与“丧失投资机会”两者之间不能混为一谈。
套期保值交易日益深入,市场上对套期保值的认识也开始出现一些误区。其中,认为机构在运用
交易规避风险同时,会丧失一些投资机会的看法较为典型。此举有将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妖魔化的倾向。其实,避险与丧失投资机会两者之间不能混为一谈。
几年前,企业在商品期货进行套期保值时曾被妖魔化。比如,在铜期货一波超级牛市
中,一些生产企业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卖出保值操作,期货头寸遭遇了损失,企业因此少赚了利润。结果,生产企业参与期货交易的经营业绩却被巨亏了。这是商品期货套期保值妖魔化的典型之一。
同样,将股指期货的避险功能与投资理财收益最大化的目标混淆起来,也容易把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妖魔化。股指期货三类参与者:投机者、套利交易者和套期保值者。投机者博取的是价格变动带来的收益,依据对指数大盘的走势判断进行杠杆交易;套利交易者获取的是合约间、期现间价格由不合理扭曲的状态回到合理状态之间的收益;而套期保值者的交易目的不在于获取更高的收益,而是在于规避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
既然是避险(即套期保值),其目的就是在于风险控制,这与收益最大化无直接关系。因此,将套期保值和实现更高的收益两者扭在一起,是不合适的。这好比人们购买的保险,目的是要通过保险而获得最低限度的保证,想要通过保险来获取超额收益是不现实的。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也是一样。
机构在股指期货上进行套保操作,其根本目的在于规避现货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由于期、现两个市场受制于同样的市场因素影响,因此价格表现往往同步且幅度接近,在期货市场上进行方向相反的操作,就能够让投资者手中的投资组合(现货+期货组合)市值保持基本稳定,而不再受价格波动的困扰。
套期保值的目的不在于追求盈利,其行为带有明显的防御特征。很多商品期货市场中的企业客户都参与过套期保值,也都深刻明白这一道理:套期保值可以将销售利润或生产成本锁定,其根本目的不在于通过期货头寸赚了多少钱,而在于规避了未来可能发生的亏损。
股指期货也是一样,想要长期持股,但却需要忍耐时不时的价格过度波动,适时运用股指期货,就可以实现对投资组合市值稳定的目标,最大的作用可能 ...别再妖魔化李自成 他只是一个“肚皮革命者”
“卿言是,但内库止有七万金,搜一切金银什物补凑,得二三十万耳。”可等李自成入京以后一查,“括各库金共三千七百万有奇……”整整是他说的“二三十万”的一百余倍,这还不算黄金……
回到李自成的问题上,就是面对明末官贪兵懈、厂卫林立、政体朽坏、天怒人怨的现状,无论朝野、官民都认为需要改良,问题是谁来改良?怎么改良?说简单点,就是谁“改”谁的“良”?是李自成“改”崇祯的“良”,还是崇祯“改”李自成的“良”?关于前者,我们已在上文提及,由于信息资源、权力分布的严重不对称,李自成根本不可能“改”崇祯的“良”,倒是崇祯有义务而且有可能“改”李自成的“良”。因为从皇权专制的“法理”上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可以而且能够对他王国疆域内的一切臣民、事务进行符合他意愿的改良。实际上,无论古今中外,改良的主动权始终在强者,即政府手里。套用现代经济学的说法,崇祯是这个帝国的“法人代表”,他有权对这个帝国范围内的一切生命、财产按照自己的策划重组、关并、划转甚至破产。可是这个帝国的“大老板”在李自成起义之前和起义之后都做些什么呢?一般来说,亡国之君是容易遭人唾骂的,但提到崇祯,人们总是眼泪汪汪。什么“日理平台,勤于政事”,什么“减膳撤乐,厉行节约”,仿佛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个明君,只是让李自成害了。其实这些都不过是做做样子。“日理平台”与明代的政治体制有关。明朝从开国皇帝朱元璋起,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际上是“皇帝集权”,废除了千百年的宰相制,实行“阁臣辅政,阁部平行,群臣互制”的“文官制”,实际上就是谁也不相信,大凡小事都得皇上点头,连阁部大臣也不过只是“票拟”而已。具体到崇祯这个人更是 “为政察察”,用人多疑,又好自作聪明,他不“日理”谁“日理”?
至于“减膳撤乐,厉行节约”,不过是彻头彻尾的“作秀”罢了。比如,自崇祯十年起,皇帝因为“天下多事”,就下令停止了宫中几乎所有的娱乐活动,唯独“打稻戏”不废。所谓“打稻戏”,就是在秋收季节由钟鼓司的官员扮作农夫农妇表演的庆祝丰收的节目。表演时皇帝必须亲临现场,所以这对崇祯来说,是一个显示“重农”的好机会,但大臣要他拿钱修水利,他就不干了,而大家知道,只有修水利才是重视“三农”的切实措施。崇祯八年,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攻陷了凤阳,掘毁了凤阳祖陵。崇祯闻报后痛哭流涕,马上宣布“避正殿,撤乐减膳。 ...』 [电影众论]我和黑黄金甲的人不得不说的故事
作者: 发表日期:2006-12-27 16:59:00 对《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一点看法
现在这个片子很热,赞的和骂的都不少。
我是喜欢这部电影的。我想先谈谈对张艺谋和他这部电影的看法,我同意某些网友的看法,应该宽容一些。
首先我认为大家对《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评论标准有点问题,尤其是对这部电影有意见甚至是谩骂的网友。因为这是一部商业片。商业片的制片方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这个勿庸置疑,也没什么可指责的。
那么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看商业片就是图个乐。也就是观赏的愉悦。在这个基础上还有一点思考那就更好了,那是它的附加值。不是制片方的本意。所以商业电影是以服务大多数观众为目的的;是以大众的欣赏口味为标准的。所以,故事是常见的甚至是“俗”的。具体说是类型片。其实你仔细看看世界各国的电影,商业片是站主流的。而表现类型也无非是战争、爱情、历史、动作、悬疑、恐怖等等,中国却有个特有的素材,就是武侠。它和文艺片(或称艺术片、作者电影等)的要求标准、受众、表现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我个人更喜爱商业片多一些。就像好莱坞的著名悬念大师希区柯克说过的:“我拍电影就是为了娱乐观众,他们花钱到电影院就是为了让我吓唬他们。至于说所谓的真实的生活,不要在电影中寻找了,走出电影院,满街都是生活,而且不用花钱。”这句话其实不能说完全正确,但可以说就是商业电影规则的真谛。
很多批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人都要拿贾樟柯说事儿。我觉得这有些可笑。为什么呢,因为这是“猴吃麻花——满拧”。不是一档子事。这个和关公战秦琼有一拼了。我不想去评价贾樟柯的电影。但是作为一部艺术片本身就不是以票房多少来衡量价值的。我说个例子,现在你们都把张艺谋看成是商业片的霸主,但当年他的第一部长片(摄影师)《一个和八个》票房惨败,有传言说全国发行了8个拷贝,或者说某次电影院中只有8个观众。但我想,对于那8个观众,只要真心喜欢,那么艺术电影对于这部分小众的观众就是充满价值。对于艺术片导演应该这么想:我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呢,没想到这世界上还有那么几个人是我的知音!——这就足够了,因为你毕竟为了突出个性,放弃的是大众的欣赏口味,再去关心票房就说不通了,是矛盾的。所以贾樟柯通过媒体表达对张艺谋的不满和愤懑是说不通的。另外最为让人不理解的是对票房的关注,及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去比较。打个比方说,贾樟柯和张艺谋同样是写书出 ...